你能吃得了大多数人吃不了的苦,
你能解决掉大多数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你就可以成就大多数人都成就不了的事业。--曾国藩
曾国藩能在政治危机面前,躲过诸多劫难,并游刃有余,凭的全是他那刚柔并济、方圆兼备的处世哲学。作为方圆性格最典型的代表,曾国藩总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
提起曾国藩,人们通常会冠以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称号,亦会称他为晚清「第一名臣」,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谜一样的人生。他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在无数成功人士眼里,曾国藩身上有着学不完的智慧。抛开曾国藩的门生不提,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向曾国藩学习和借鉴的功成名就者,就多得数不胜数。比如大学问家梁启超,晚清名臣左宗棠、张之洞,备受争议但权倾一时的
李鸿章等,这些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超过了曾国藩,或者至少不输于他。
可见,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宣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屡败屡战vs屡战屡败: 在湘军建立初期,曾国藩屡遭挫败,作战经常吃败仗。战后,曾国藩上奏朝廷报告军情时称湘军屡战屡败,请求严惩。其左右建议曾国藩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曾国藩接受了这个建议。
同样的四个字,只是稍微颠倒了一下顺序,意思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屡战屡败」体现出的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败屡战」反映出的则是一种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当朝廷看到他所写的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仍顽强地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但没有严惩他,反而更加重用他。曾国藩也从中得到鼓舞,振奋精神,重新整顿军务,与太平军血战。最终,湘军成功攻破天京,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位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