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台大九十週年校庆版

管理学:台大九十週年校庆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管理学系指人们研究「管理」问题所累积的有系统知识。从历史观点来看,「管理」问题之产生,乃属于一种文化的演进结果;易言之,管理乃是人类社会为了适应、解决及满足某种当时需要所产生出来的。管理学应用范围广泛,不论公/私或营利/非营利组织,如一般企业或大学、医院,乃至其他文化、宗教机构等均适用。在各种文化社会背景下,管理哲学、实务及方法之普遍性与特殊性如何应用于组织,未来发展如何,及「创造改变之程序」,皆为重要之论述范畴。

  本书为国内管理学经典着作。共计二十章。书中析论组织及管理理论之演进,组织结构、行为及功能,组织与外界环境关系、规划与控制,组织于动态环境下之发展及改变等。兼论管理人才培育、组织结构调整及引入进步科技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士军


  美国密西根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及哲学博士、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法学硕士、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法学士。先后曾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企业管理学系主任及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英制)副教授兼行销学群召集人,并为国立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创院院长等。并曾任行政院研究发展及考核委员会委员、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谘询委员,台电与中油及其他多家公民营公司董事与常务董事、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

  许教授获有多项荣誉,近期包括于2006年获得了中国首届「中华商学孔子教育奖」之唯一台湾学者,2009年获得第十九届「国家品质奖」——特别贡献奖、「斐陶斐荣誉学会」杰出成就奖以及远见杂志「全球华人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

  着有《管理学》、《现代行销管理》、《多国公司的发展与前瞻》、《国营事业之监督》、《国际行销管理》、《管理:规划与创新》、《放眼天下谈管理》、《卓越的台湾管理模式》、《转型中的我国大学及管理教育》、《迈向21世纪的管理》、《许士军为你读管理好书I, II, III》、《许士军谈管理》、《IBM,MBA与吃角子老虎》、《管理跟你想的不一样》、《掌握企业的手——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近二十余种。
 

图书目录

「庆祝国立台湾大学创校九十週年选辑」总序/王泰升
序言/许士军
 
第一章 组织及管理概论

第一节 现代组织之发展及性质
第二节 管理功能
第三节 专业管理者
第四节 管理学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演进

第一节 传统之管理理论
第二节 较近管理理论
第三节 系统观念和管理理论
 
第三章 管理与外界环境
第一节 科技发展与管理
第二节 政治环境与管理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管理
第四节 国际环境与管理
 
第四章 规划的意义及性质

第一节 规划之基本观念
第二节 系统观念与规划
第三节 整体规划之结构及程序
第四节 规划工作之组织
 
第五章 规划之有效执行
第一节 目标管理
第二节 策略
第三节 政策、规定及手续
 
第六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之意义及程序
第二节 管理控制系统
第三节 控制之行为面
第四节 会计控制及审计
 
第七章 规划与控制技术
第一节 预测
第二节 预算
第三节 其他数量方法及技术
 
第八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之意义及其程序
第二节 决策模式与决策理论
第三节 开放系统与群体决策
 
第九章 管理资讯系统
第一节 资讯与决策
第二节 管理资讯系统
第三节 资料处理系统
第四节 管理资讯系统之组织
 
第十章 正式组织结构

第一节 组织结构之基础观念
第二节 结构之设计
第三节 控制限度及指挥路线
第四节 直线主管与幕僚人员
 
第十一章 授权与分权
第一节 授权之意义及行使
第二节 分权与集权
第三节 部门化与分权
第四节 情境理论与组织研究
 
第十二章 组织中的个人行为
第一节 动机理论
第二节 工作群体
第三节 组织气候
第四节 工作满足
 
第十三章 管理哲学与工作设计
第一节 管理哲学——人性假定
第二节 参与管理
第三节 传统之工作设计观念及方法
第四节 工作设计观念及方法之较近发展
 
第十四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的意义及性质
第二节 各种领导理论
第三节 领导方式与情境
第四节 有效的领导者
 
第十五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意义及性质
第二节 非正式沟通
第三节 组织角色与沟通
第四节 促进有效之组织沟通
 
第十六章 管理人才发展

第一节 管理人才之人事管理
第二节 管理人员发展及训练
第三节 组织发展
第四节 管理绩效评估
 
第十七章 组织成长及改变
第一节 组织成长
第二节 组织改变
第三节 组织改变之实施及问题
第四节 科技改变
 
第十八章 国际环境下之管理
第一节 管理与文化
第二节 比较管理研究
第三节 国际管理
 
第十九章 非营利组织及其管理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之范围及其特色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之类型
第三节 改进非营利组织之管理
 
第二十章 管理之未来
第一节 管理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创新的管理
第三节 未来之管理者
 
参考资料
索引
汉英索引
英汉索引
 

图书序言

总序

「庆祝国立台湾大学创校九十週年选辑」


王泰升(台大出版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台北帝国大学,今年(2018)适逢台大创校九十週年。九十年,于个人而言,是高寿;但对一所大学来说,应属「年轻」。回顾台大过往的九十年,校园外大环境的政治、社会变迁极为鉅大;校园内的建制、组织、空间也随着时空变化,有延续也有更替。台大从初始的文政与理农两个学部、第一届学生59人,在数个世代、全校师生的共同耕耘之下,逐步茁壮发展。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傅钟声里入学,于椰林树影中毕业,如今的台大已成为11个学院、3个专业学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学生3万3千多人,不仅是台湾第一学府、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国际知名大学,更是引领台湾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头。

  作为台大一级行政单位的出版中心,要如何庆祝本校创校九十週年?

  很自然地,我们会从出版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我们认为,大学存在的两大目标,一是追求真理,一是作育英才;反映在出版品上,前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着作,后者是教学必备工具――教科书。因而,我们特别从这两个角度,精选自1928年迄今具有代表性、属经典之作的学术着作与具创新、影响力的教科书共10种,以「庆祝国立台湾大学创校九十週年选辑」为套书名称(以下简称「选辑」),予以出版,以资庆祝。选辑的作者,限于现任或曾任台大的教师或毕业之校友。

  九十年来的台大,曾酝酿出无数优秀的学者、名师,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他们的着作,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称得上是重要者,多不胜数。要从中选出具「代表性」、「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容易。为慎重起见,出版中心敦请校内各领域的学者,成立一专责的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有:高涌泉(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育森(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园艺暨景观学系教授)、郭瑞祥(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系教授、管理学院院长)、陈光华(文学院图书资讯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为坚(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教授)、陈弱水(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谢尚贤(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系主任)、苏国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科学院院长),以及担任出版中心主任的本人(法律学院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教授)。

  选书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推荐书单,主要是透过三种方式蒐集:一、请本校各学院推荐其学院所属领域符合上揭期待的学术着作或教科书,至多三本;二、出版中心就各重要学术领域,从历年出版及代销的书目中,罗列出符合前述要求者;三、编委会的编委,亦可补充推荐。有了推荐书单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由编委们从推荐书单中挑选出最终的10种书。第一阶段产生出的推荐书单共计43种,其中各学院及出版中心推荐者39种,编委补充推荐者4种。接着,由出版中心召开编委会议,委员们共聚一堂,选出最终书单。因选辑着重在作者与着作本身对台大及该学术领域的「经典之作」,编委们第一步就先排除了图鑑、工具书、事典等形式的着作,再就所剩书单逐一讨论,最终选出10种书,依各书之初版日期可排列如下:

  •《增补水稻耕种法讲演》(矶永吉着,日文)
  •《没有颜色的思想:殷海光与自由主义读本》(殷海光着)
  •《管理学》(许士军着)
  •《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
  •《公共卫生学》(王荣德、江东亮、陈为坚、詹长权编)
  •《程序制度机能论》(民事程序法之理论与实务 第一卷)(邱联恭着)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施敏着)
  •《华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杨国枢着)
  •《中国文学史》(台静农着)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蓝佩嘉着)

  上述10种书,皆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其重要性与深远影响力。书单中,学术着作5种,文集1种,教科书4种;部分教科书因有分册,故选辑总数是10种13册。在编辑上,选辑皆保留各书的原有内容,重新装帧设计出版,有几种因授权缘故为限量发行。要特别说明的是:矶永吉的《增补水稻耕种法讲演》,是作为台北帝大时期的代表作收入选辑,以日文复刻方式出版,为选辑中唯一的直排书。台静农的《中国文学史》,之前曾收入「台大出版中心20週年选辑」,这次编委们一致认为台老师的着作不应在这个重要的选辑中缺席,出版中心在编辑上特别把它上下册合而为一,且配合晚近学界的习惯採取横排的方式,内容虽同但版本有异,提供读者另一选择。殷海光的着作,原本列在推荐书单上是他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但经讨论,决议选录殷海光关于自由主义的重要文章辑为一册,以彰显这位1950、196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蓝佩嘉的《跨国灰姑娘》是编委们讨论的另一热点,主因它是最近的出版品(2008),最后仍决定收入选辑以彰显学术传承之意义。

  这套选辑中,有的是作者自行出版的书,有的则是其他出版社拥有出版权。对出版中心而言,最大的困难处是取得作者或出版社的同意,让我们收入选辑。出乎意料的是,洽谈过程极为顺利,不论是作者或是出版社,都非常愿意并随即同意授权给出版中心,让我们得以出版发行。在此,我要代表出版中心向选辑的作者及同意授权的出版社(单位),致上最诚挚的谢意。他们是:矶永吉学会;台益公先生;邱联恭教授;杨国枢及居中联络的瞿海源两位教授,以及桂冠出版社;蓝佩嘉教授及行人出版社;殷海光基金会;施敏教授及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许士军教授及东华出版社;张清溪、许嘉栋、吴惠林(刘莺钏着作财产权继承人)、吴聪敏等四位教授;陈拱北基金会。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忙与慨允,这套选辑不可能在台大九十週年校庆时顺利出版。

  透过这套书的出版,我们期盼:它能呈现九十年来台大在学术研究及教学上,对人类知识及社会国家的贡献。同时,它也是对献身于研究、教学的作者个人成就的最佳礼赞。当然,对出版中心本身而言,这套书的出版另具有「标竿出版品」的意义。它不只是我们的出版目标,也展现了努力与坚持的方向!

序言

  这是一本供大学使用的「管理学」教科书。

  依作者的了解,一本教科书所应该做到的,乃是将一门学科内的重要理论和原则,加以有系统归纳整理,给予平衡而明白的说明;它既不应囿于任何一家之言,也不可有太多的主观论断。这样,它才能提供读者一个较为完整而切实的基础知识,支持他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充分做到上述地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毫无疑义的,它们代表本书作者所努力以赴的目标。在这一篇短序中,将本此认识,对于这本书的基本观念及组织结构,做一整体说明。希望如此能在读者,本书及作者之间,多增加一分沟通和了解。

  首先,要说明管理和组织机构的关系。

  管理学系指人们研究「管理」问题所累积的有系统知识。从历史观点来看,「管理」问题之产生,乃属于一种文化的演进结果;易言之,管理乃是人类社会为了适应、解决及满足某种当时需要所产生出来的。而造成人类社会对于管理需要的,乃是各种组织机构——尤其是企业机构——的发展。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组织机构,就没有「管理」问题可言。

  多少年来,人们每有一种印象:所谓「管理」,乃是空洞的、多余的和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一企业内,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制造、行销、财务、研究发展以及人事、会计之类的活动—也就是本书中所称之「业务活动」或「经营活动」。但是随着组织规模扩大,业务内容复杂化后,人们发现,这些众多活动之有效进行,有待规划、组织、领导及控制之类的活动—也就是本书所称的「管理活动」。

  在表面上,这些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之间,似无直接关系;但在实际上,它们却对于业务活动之效率及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一组织内,「管理」被认为是一种赋予组织「活力及效能」的器官。

  既然,管理学是探讨上述管理问题的学问,其发展过程如何呢?

  管理学本身的发展历史甚为短暂,迄今不过百年左右。但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科技进步及组织机构本身之迅速改变,使得管理学内容也不断发生改变:

  首先、从早期偏重实务性及特定性经验,发展到科学性及一般性理论,使得所获得的知识,能够明白说明、讨论、核验、修正、甚至推翻。

  其次、从早期依赖规范性演绎及理性假定,发展到容纳心理及社会因素,容许实证性归纳,使得管理学中对于成员行为的了解,更为完整和切实。

  第三、从早期以一特定时空条件下组织为研究对象,发展到动态状况下之组织,探讨其适应及成长之能力与过程,正是属于今后人类机构所面临最重要,也最棘手的管理问题。

  第四、近年以来,管理学所涵盖及适用的范围,也有基本上突破,既不侷限于企业机构,也不囿禁于一国文化社会系统之内,这样使得管理知识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以上所举,可代表数十年来管理学之基本发展趋向,也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几点基本观念。

  在结构上,本书共计二十章,但可分为七大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包括:组织及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的演进及管理与外界环境三章。除了对于若干基本观念,如组织、组织效能、管理、管理功能等,做较有系统之说明外,并对于管理思想之源流及其演进,加以扼要阐述。同时,基于人类组织属于开放系统之认识,深受外界环境之影响,则有关外界环境与管理间之关系,自应加以探讨。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第九章,代表本书最主要部分—规划与控制。在这一部分中,乃就一规划与控制系统之构成、功能及程序,做一完整说明。同时扼要介绍有关之若干技术及工具,俾使所讨论之原理及原则,获得具体有效之应用。再者,无论规划或控制,均赖管理者之选择适当方案,亦赖有即时可靠而经济之资讯。因此,有关决策及管理资讯系统,亦构成规划与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之两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十一两章,属于正式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问题之讨论。主要项目计有:组织结构、控制限度(幅度)、指挥路线、直线主管与幕僚、授权及分权、部门化等,都是非常基本的问题。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二至十五章,也有四章之多。一般而言,所讨论者,属于组织行为问题。本章之基本观念是:任何组织均有其本身任务及目标,而组织成员也有其个人需求及目标。管理之一项重要功能,即建立在有关人员需求及行为之知识上,利用工作设计、领导及沟通,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发生整合作用。

  第五部分,包括第十六、十七两章。所探讨者,乃有关一组织在动态环境下之组织发展、组织成长及改变等问题。其中特别涉及管理人才之培育、组织结构之调整,以及进步科技之引入等。

  第六部分,亦即第十八、十九两章,乃显示管理学应用范围之扩大。一为扩大应用于国际环境;在一多种文化社会背景下,管理哲学、实务及方法等,有那些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另一为扩大应用于种种非营利组织,如大学、医院或其他文化、宗教机构;如何将发展于企业机构之管理原则及方法,转移应用于解决此类机构之种种特殊管理问题。

  第七部分,也就是第二十章,乃讨论管理之未来发展。此方面之发展,主要仍导源于管理环境之改变。在未来所面临之管理问题中,无疑地,有关「创新」之管理将愈趋复杂而重要;此即如何将「创造改变之程序」纳入管理范畴。同时,随着管理环境及任务之改变,未来之管理者也要随着改变。究竟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色和能力呢?这不但是一个极饶趣味的问题,对于目前有志管理事业的青年人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涵意。
 
  如本序言开首所言,本书内容并不拘于一家之言;而且在事实上,也没有那一管理学派能够对如此广泛的管理问题,提出一整套有系统之解答。本书所说明者,乃系累积无数实务工作者及学者之经验、分析及研究,从中选择已获普遍接受或具有代表性者,予以适当表达。

  但由于各派学者所提出之理论或研究成果,各有所重,很自然地,使得书中讨论不同问题时,亦有不同倚重。如第二及第三部分,讨论规划与控制、组织、管理资讯及决策各问题时,主要根据管理程序学派及管理科学学派之贡献;第四及第五部分,有关组织行为及组织发展与改变问题时,又多採撷行为学派之理论及研究成果,而若干经济学者之贡献亦未能忽视。不过整个而言,贯穿全书者,应为「系统观念」及「情境(权变)观念」,相信读者也会发现此点。

  最后要说明者,为有关本书撰写之经过。五、六年前,作者在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担任「组织理论与管理」一课,曾有计画,除课堂以外,与选修研究生就有关管理学之基本问题,每週举行专题讨论。虽然此一计画未能完全实现,但撰写本书之动机及基本架构,却萌芽于斯。其后,作者应邀赴美研究及讲学,较有余暇,乃利用密西根大学企管研究院及维吉尼亚詹姆斯梅迪生大学图书馆之资料,本书大部完成于此期间。而本书定稿,却于作者担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期间,亦即该校併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前夕,人世沧桑,可见一斑。

  作者停留美国密西根大学期间,适政大同事高熊飞、何永福两兄亦均在安阿堡研究,因此有关本书撰述,得以切磋研讨,时有启发,现值此全书付梓之际,忆及当时,不胜怀感。又本书在国内出版,涉及种种编辑及校对工作,因作者身在海外,多承东华书局徐总编辑万善先生细心筹划将事,特别是国立工业技术学院陈明璋先生于百忙中给予莫大协助,本书今得问世,二君功不可没,特志此以表示衷心感谢。

  当然,书中如有舛误失当之处,均由作者负责,并恳望海内外先进方家多所赐教以匡不逮,俾日后得以补正,则属万幸。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