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融资2:20家企业上市路径解读

境外融资2:20家企业上市路径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境外融资
  • 企业上市
  • IPO
  • 跨境投资
  • 资本市场
  • 案例分析
  • 公司财务
  • 融资策略
  • 海外市场
  • 股权融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外上市路径已然成熟,
你需要的是「走出去」的眼光和选择的勇气!

  挂牌上市遥遥无期,融资发展困难重重,企业如何超越追赶、解决融资瓶颈?

  深度解读中国大陆红星美凯龙、绿城、双汇、富桥足浴、福耀玻璃、雅迪、周黑鸭、宜人发等20家企业如何成功境外上市!

  赴海(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带给融资企业的好处,不只体现在上市进程和成本的透明、可控这些方面,还体现在各种国际化的资源和助力上。

  融资者在不同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时能注意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最大程度上将可减少上市中可能会遇到的麻烦。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路径不是绝对的,适合企业自身的状况才是最好的。

  那些成功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在经历了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洗礼之后──不只收获融资成果,还在经历风雨之后学会不少开发资本市场的规则,包括契约精神在内的现代企业精神、赢得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得了全球客户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书特色

  ▍本书所呈现的一些海外上市案例,详细介绍了包括香港、英国、美国、澳洲等世界各地主要的资本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并解析了不同资本市场的规则,条理分明地分析了各大资本市场的优劣势,供企业家们在做决策时参考。

  ▍针对境外融资上市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作者长期从事境外融资,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本书也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境外融资经验所撰写。

专业推荐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 林建甫
  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 吴再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健智


  现任展腾投资集团董事长。曾被评为:「十大传媒投资人物」、「财富中国功勋榜十大公信力人物」;在创办展腾投资集团前,曾任趋势创业投资集团董事长、诺亚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鉅国创业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财团法人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拥有超过20年投资银行及共同基金、财务顾问,包括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内稽控制、上市规划及创业投资、企业融资等专业实务经验。着有《境外融资1:中小企业上市新通路》(时报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 吴再益
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一章 赴港上市,新机会的展现
香港资本市场  
绿城服务:最大物业股高市值入选「深港通」  
瑞慈医疗:民营体检机构上市助力扩张  
雅迪控股:抢先上市引领行业洗牌  
万洲国际:A+H成为新的世界5百强  
红星美凯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A+H路线  
福耀玻璃:A+H双赢,冲刺全球老大  
火岩控股:香港创业板的游戏行业新秀  
周黑鸭:从草根品牌到港股明星  

第二章 赴美上市,金融科技股的梦想
美国资本市场  
银科控股:创立五年即上市的「独角兽」  
百济神州:创业中的生物科技公司 
宝尊电商:上市发力「品牌电商」万亿级市场 
宜人贷: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 

第三章 赴澳上市,中企海外的首选
澳洲资本市场  
淘淘谷:市值暴增的奇迹 
鼎盛鑫:纳入标普(澳洲)的中国「信贷工厂」 
重庆富侨:传统理疗谋新局  
东方现代农业:上市后市值翻倍增长  

第四章 亚欧股市,各有路径
亚欧国家资本市场  
运通网城:狮城上市的电商物流第一股 
罗思韦尔:重塑中企在韩国市场局面 
汉和食品:赴英开拓国际市场 
高睿德:私募基金赴英上市 

结语
A股大门有多难进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盱衡当前国际经贸投资环境存在一些动盪因素与现象,为新兴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隐忧。国际上,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兴起,造成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与全球经济复甦趋缓。而另一方面,通讯网路技术日新月异及金融自由化,紧密整合国际金融市场,加速推动金融国际化的浪潮。许多新兴国家逐步放宽资本管制,亦促成跨国资金移动自由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过程,整体运作机制已迈向成熟,市场架构也逐渐完备。不仅资本市场之交易与监管体制,皆已直逼先进国家的水平,实际上,也深受国际资金的重视。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的中国企业家而言,难免心存疑虑。有鑑于此,在迈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希冀广泛吸取国际企业境外融资之丰富经验,借以洞悉国际资本市场所涵盖的面向与操作规则。

  本书主要内容除阐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涵括香港、美国、澳洲、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证券交易所之市场运作内涵与实务外,并详尽介绍有关中国二十家大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之心路历程与宝贵实战经验。这些企业在经历资本市场风雨之洗礼后,不仅境外融资成果丰硕,也赢得国际资本市场与全球投资者之认可,以及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鑑于各国政府将持续推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国际市场资金移动亦将益加频繁,因此境外融资已成为企业家们关注之重点,尤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在数量及融资规模正值快速增长趋势,而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审核机制则仍属严谨。

  本书整体论述体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操作内涵及中国企业上市路径轨迹,可作为企业从事境外融资工作鑑往知来,规划新猷之参考。

  值此《境外融资2》付梓之际,特为之序。
 
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 吴再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在中国,大多数本土企业家对于海外资本市场还不够了解,这是造成大陆A股市场IPO群聚排队、本益比偏高的重要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海外上市路径已经基本成熟,剩下的,是「走出去」的眼光和选择的勇气。

  既然以「资本」为名,似乎就与资本主义有关,何况是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这曾经让那些以「社会主义经济体」自居的中国企业家心存疑虑。

  中国企业当中第一个走出国门、赴海外上市的是华晨汽车。1992年10月,华晨在美国纽交所挂牌,募得资金7,200万美元,股价在发行当日逆势上涨25%,一个月内从16美元涨到33美元。由此看来,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还是很欢迎的,这是华晨成功赴美上市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第一个勇于冒险尝试的人,的确需要些勇气。1990年,草根出身的掌门人仰融初掌华晨汽车公司时,面临着并购后的财务困境。而上海股票交易所在1990年年底才成立,最初上市的企业数量也只有个位数(所谓「老八股」),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的机会太小。仰融到美国考察之后,发现那里的资本市场很开放,各国企业都可以去挂牌,全球50%的证券交易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的,于是他便动了第一个打头阵的念头。加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这基本打消了企业家们的顾虑。

  华晨赴美上市的过程中,为满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过换股实现对主要资产控股50%以上,以及让上市主体在境外(英属百慕大群岛)註册、实行境外造壳上市等,这些操作可谓精彩,给后来者留下不少启示。

  华晨成功在美上市之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现象势如潮涌。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如青岛啤酒等多家制造业企业在香港上市。「红筹股」现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兴起一股「中国概念」热。「红筹股」的兴盛鼓励了那些註册在中国的大型H股,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在香港完成发行之后,又转而赴美,以ADR2方式或在OTC3市场挂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地位。

  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潮也激励了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潮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较具代表性的如鹰牌控股,1999年在新加坡成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侨兴环球,1999年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裕兴电脑,1999年成为第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至此,中国企业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上市路径基本通畅,上市的主体和挂牌的场所形成了较全面的体系覆盖。21世纪之初,以新浪为代表的一批网路股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大潮中比较耀眼的浪花,更让海外上市的模式深入每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心。

  据统计,2016年全年共有118家中国大陆企业到海(境)外上市。其中108家是在香港实现IPO,共募集资金1,553.22亿元;另有10家企业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5家)、纽约交易所(3家)、澳洲交易所(1家)与新加坡交易所(1家)实现IPO,共募集资金149.36亿元。境外IPO总数118家,募集资金总额1,702.58亿元;同期国内A股有227家企业实现IPO,募集资金总额1,498.26元。

  截至2016年12月,2016年中国企业IPO融资总额已经占到了全球的33.8%,而美国和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6%和8.1%。从单个企业融资规模来看,中国企业也颇具吸引力,中国邮储银行(HK 01658)2016年9月在香港上市,净募资566亿港元,曾被认为是年内全球最大IPO,亦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IPO(250亿美元)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O;但这一数字后来已经被中通快递(美股ZTO.N)和顺丰控股(002352)所刷新,前者总市值最高时达到140亿美元,后者总市值曾经达到2,600亿美元。

  另外,一项统计或能说明海外投资者对来自中国的上市企业的支持度。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年3月31日发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境外上市的207家中国企业境外股票总市值6,176亿美元,其中境外股东持有4,911亿美元,占比79%。

  总结起来,海外市场的这些特点是吸引中国企业的魅力所在。

  一是相对于在国内A股排队等待IPO,程式快捷、可控。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启动上市进程之后,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实现挂牌,节省时间成本,按预期完成资金募集。

  二是如前所述,虽然从IPO企业的数量上仍以国内A股为主,但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境外市场来源目前已经占优势。

  三是有助于提高在海外的声誉,扩大对海外市场客户、使用者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以及提升金融信用水准,便于跨境贸易、结算和结算其他金融服务。也有助于提高在国内的声誉──由于违规成本高昂,企业在资讯披露方面更加严以律己。

  四是便于未来增发,实现再融资。例如,在香港H股上市后,既可在香港联交所申请增发(审核相对宽松),也可选择在大陆A股增发。

  当然,海外市场(含香港)有其各自的门槛。不同于中国大陆A股市场的是,其门槛较高的地方不在于企业的规模和现有的利润水准上,而更重在于资讯披露的真实性、企业的独立性等方面。由于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规矩,这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上市路径和策略将在各市场板块内容和案例中介绍。

  也许,不少企业家──不论是已在海外上市、退市的,还是未上市的,对前几年接连出现的「做空中国概念股」现象心有余悸,的确曾有一批「中国概念股」被做空机构坐实了把柄,遭曝光和做空之后股价一蹶不振,或者陷入投资者集体诉讼,直至不堪重负而退市。但回过头来看,风波过后的「中国概念股」企业在总体上更加健康,声誉也快速恢复。

  以在美上市的新东方(EDUN)为例,其2006年9月7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以22美元开盘,2012年遭遇浑水公司(Mudy Waters)质疑所影响,股价曾跌至最低9美元左右;但之后5年来,新东方股价呈现持续升势,新近最高价位为59.84美元(资料按2017年3月24日当日最高价),随后维持在58美元左右。

  有趣的是,在2012年公司遭遇做空时,对公司价值保持自信的一些新东方股东,借股价下挫的时机抄底买入,反倒成了赢家。

  换句话说,海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地方,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有坚实的业绩就不用担心市场门槛和市场监督。

  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虽然国内外的经济景气指数走低,但中国企业赴海(境)外上市的势头仍然强劲。其中,赴港IPO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自2012年至2015年呈持续上涨态势,2016年略有下降,大致与2014年持平;赴海外其他市场IPO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除2014年因远超其他年份,不纳入趋势比较外,2016年远超过其他年度。

  总之,放眼海外资本市场,魅力依然。中国企业家们只要有足够的眼光和勇气,就能充分体验海外资本市场的精彩。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曾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的仇江鸿先生为本书的文稿统筹和内容撰写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同时,我也要感谢北京大学的候志腾先生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给予的众多帮助,以及后禾文化在本书策划出版过程中的专业付出。

高健智
2017年7月于北京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赴港上市,新机会的展现


香港资本市场

一、趋势和机会

自从1993年青岛啤酒赴港上市以来,香港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大陆企业上市融资的主管道之一,与A股市场并立,甚至逐渐持平和超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以巩固。根据汤森路透的资料,2015年全球赴港IPO企业共计募资250亿美元,高于纽约的194亿美元。至今香港继续保持全球IPO第一的地位。当前,赴港上市的全球企业中,已经有一半是中国企业。站在全球来看,中国企业赴港上市正在引领着全球跨境IPO,在2016年全球十大跨境IPO交易中,有一半是中国企业。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的总数已经有1,100家左右。其中,2016年当年,共有108家中国企业在香港实现IPO,募集资金1,553.22亿元。同期虽有227家企业在中国A股市场实现IPO,在数量上比赴港上市多了一倍,但募集资金总额只有1,498.26元,略低于香港,平均融资额明显偏低。由此可见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

从近年的趋势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使中国大陆合格投资者可以借助「港股通」进行资产配置,便利了大陆资金流入香港,给香港资本市场注入活力。「沪港通」开通于2014年11月,是上海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沪港两地的合格投资者分别可委託大陆证券公司、香港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的香港(「港股通」)、上海交易所(「沪股通」)股票。「深港通」开通于2016年12月,实现了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之间的互联互通(「港股通」+「深股通」)。「港股通」当中符合规定范围的港股包括恒生综合大型指数成分股、恒生综合中型指数成分股和A+H股。

目前,「沪港通」和「深港通」两个通道的「港股通」的每日额度分别有105亿元。105亿元这一每日额度大约能占市场当日成交额的33%。「港股通」规定的投资者门槛限于机构投资者及证券帐户、资金帐户余额合计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其中,针对公募基金,已经明确可以参与。「沪港通」开通之初,曾有过总额度的限制,其中「港股通」的总额度上限为2,500亿元。而「深港通」则没有上限设置。并且,在「深港通」开通之际,「沪港通」的总额度上限设置也宣布取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