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融资2:20家企业上市路径解读

境外融资2:20家企业上市路径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境外融资
  • 企业上市
  • IPO
  • 跨境投资
  • 资本市场
  • 案例分析
  • 公司财务
  • 融资策略
  • 海外市场
  • 股权融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外上市路径已然成熟,
你需要的是「走出去」的眼光和选择的勇气!

  挂牌上市遥遥无期,融资发展困难重重,企业如何超越追赶、解决融资瓶颈?

  深度解读中国大陆红星美凯龙、绿城、双汇、富桥足浴、福耀玻璃、雅迪、周黑鸭、宜人发等20家企业如何成功境外上市!

  赴海(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带给融资企业的好处,不只体现在上市进程和成本的透明、可控这些方面,还体现在各种国际化的资源和助力上。

  融资者在不同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时能注意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最大程度上将可减少上市中可能会遇到的麻烦。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路径不是绝对的,适合企业自身的状况才是最好的。

  那些成功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在经历了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洗礼之后──不只收获融资成果,还在经历风雨之后学会不少开发资本市场的规则,包括契约精神在内的现代企业精神、赢得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得了全球客户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书特色

  ▍本书所呈现的一些海外上市案例,详细介绍了包括香港、英国、美国、澳洲等世界各地主要的资本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并解析了不同资本市场的规则,条理分明地分析了各大资本市场的优劣势,供企业家们在做决策时参考。

  ▍针对境外融资上市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作者长期从事境外融资,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本书也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境外融资经验所撰写。

专业推荐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 林建甫
  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 吴再益
 
财富之钥:全球投资格局与企业跃迁策略 一、 宏观视阈下的财富重塑:理解全球经济新秩序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理解宏观趋势是把握财富脉搏的关键。本书旨在为寻求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家、资深投资者及宏观经济研究者提供一套深度剖析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分析框架。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融资渠道的细节操作,而是着眼于驱动全球资本流动的深层逻辑、地缘政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不同经济体在下一轮增长周期中的相对优势。 1. 跨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波动与资产定价: 本书首先对过去十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如G7国家、新兴市场代表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周期、财政刺激路径及其对全球通胀、利率结构产生的连锁反应进行了量化分析。我们将探讨“低利率时代”的终结如何重塑固定收益资产的风险溢价,以及主权债务水平对长期资本配置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在技术变革和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传统资产类别(如大宗商品、房地产信托)的内在价值支撑逻辑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 2. 地缘政治风险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构性影响: 当前的国际关系已不再仅仅是贸易摩擦,而是上升到技术主权和数据安全层面。本书将深入剖析“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概念如何实际操作化,并对跨境直接投资(FDI)和证券投资的地域偏好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特别关注特定关键技术领域(如半导体、生物科技、清洁能源)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以及这些格局如何为投资者筛选出未来十年最具韧性的投资主题。 3. 全球监管套利与合规前沿: 随着各国金融监管的日益趋同与局部强化,企业进行全球化运营时面临的合规成本显著增加。本书将从全球税务治理(如OECD的BEPS 2.0框架)、数据隐私保护(如GDPR的全球溢出效应)以及反洗钱(AML)的国际合作等角度,阐述构建稳健的全球运营合规体系的必要性。这不是关于如何进行“融资”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在遵守国际最高标准的前提下,确保企业运营的合法性与可持续性。 二、 产业变革驱动的价值重估:聚焦“硬科技”与新消费 本书将视野从金融工具转向实体经济的创新前沿,识别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具备颠覆性潜力的产业赛道。我们的分析侧重于这些产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构建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1. 深度科技的商业化路径与资本壁垒: 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垂直应用、下一代能源技术(如先进核能、绿氢规模化)以及生命科学工具的突破。分析的重点在于:一家硬科技公司如何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其间所需的资本投入类型、回报周期以及如何通过战略合作锁定上游核心资源。探讨的不是股权结构设计,而是技术成熟度曲线(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 TRL)与资本注入节奏的匹配艺术。 2. 新消费:全球化视野下的品牌文化构建: 在全球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成功的消费品牌需要具备跨越地域文化障碍的普适性。本书研究了近年来在欧美、亚洲市场快速崛起的消费品牌案例,分析它们如何通过精准的品牌叙事、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差异化的用户体验,实现高效率的市场渗透。重点在于“品牌资产”的无形价值积累,而非单纯的财务杠杆运用。 三、 运营卓越性:构建抵御波动的组织韧性 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不仅拥有优良的融资渠道,更依赖于强大的内部运营能力。本书阐述了卓越运营如何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长期价值的基石。 1. 供应链的柔性化与韧性设计: 面对“黑天鹅”事件频发,传统的“精益生产”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书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建立多中心制造网络、实施“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风险模拟,以及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更深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现供应链的“韧性优先”而非“成本优先”。 2. 人才的全球部署与跨文化管理: 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顶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获取与保留是限制企业扩张速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领先跨国公司在构建多元化、包容性(DEI)工作环境方面的最佳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股权激励和长周期职业发展规划,锁定关键人才,确保知识和经验在组织内部的有效传承。 3. 数字化转型:从效率工具到战略引擎: 深入解析企业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端到端优化。关注的并非SaaS工具的采购,而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洞察,从而优化库存管理、预测客户流失率,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产品和服务。 结论:价值创造的终极逻辑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在宏观环境日益不确定、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终将回归于硬核的产业创新能力、卓越的运营效率以及对全球风险的深刻洞察。本书是为那些渴望构建长期、可持续价值,而非仅仅追求短期资本市场效应的企业领导者准备的深度战略参考读物。它提供的是一个观察世界、理解产业、制定前瞻性战略的思维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健智


  现任展腾投资集团董事长。曾被评为:「十大传媒投资人物」、「财富中国功勋榜十大公信力人物」;在创办展腾投资集团前,曾任趋势创业投资集团董事长、诺亚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鉅国创业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财团法人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拥有超过20年投资银行及共同基金、财务顾问,包括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内稽控制、上市规划及创业投资、企业融资等专业实务经验。着有《境外融资1:中小企业上市新通路》(时报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 吴再益
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一章 赴港上市,新机会的展现
香港资本市场  
绿城服务:最大物业股高市值入选「深港通」  
瑞慈医疗:民营体检机构上市助力扩张  
雅迪控股:抢先上市引领行业洗牌  
万洲国际:A+H成为新的世界5百强  
红星美凯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A+H路线  
福耀玻璃:A+H双赢,冲刺全球老大  
火岩控股:香港创业板的游戏行业新秀  
周黑鸭:从草根品牌到港股明星  

第二章 赴美上市,金融科技股的梦想
美国资本市场  
银科控股:创立五年即上市的「独角兽」  
百济神州:创业中的生物科技公司 
宝尊电商:上市发力「品牌电商」万亿级市场 
宜人贷: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 

第三章 赴澳上市,中企海外的首选
澳洲资本市场  
淘淘谷:市值暴增的奇迹 
鼎盛鑫:纳入标普(澳洲)的中国「信贷工厂」 
重庆富侨:传统理疗谋新局  
东方现代农业:上市后市值翻倍增长  

第四章 亚欧股市,各有路径
亚欧国家资本市场  
运通网城:狮城上市的电商物流第一股 
罗思韦尔:重塑中企在韩国市场局面 
汉和食品:赴英开拓国际市场 
高睿德:私募基金赴英上市 

结语
A股大门有多难进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盱衡当前国际经贸投资环境存在一些动盪因素与现象,为新兴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隐忧。国际上,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兴起,造成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与全球经济复甦趋缓。而另一方面,通讯网路技术日新月异及金融自由化,紧密整合国际金融市场,加速推动金融国际化的浪潮。许多新兴国家逐步放宽资本管制,亦促成跨国资金移动自由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过程,整体运作机制已迈向成熟,市场架构也逐渐完备。不仅资本市场之交易与监管体制,皆已直逼先进国家的水平,实际上,也深受国际资金的重视。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的中国企业家而言,难免心存疑虑。有鑑于此,在迈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希冀广泛吸取国际企业境外融资之丰富经验,借以洞悉国际资本市场所涵盖的面向与操作规则。

  本书主要内容除阐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涵括香港、美国、澳洲、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证券交易所之市场运作内涵与实务外,并详尽介绍有关中国二十家大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之心路历程与宝贵实战经验。这些企业在经历资本市场风雨之洗礼后,不仅境外融资成果丰硕,也赢得国际资本市场与全球投资者之认可,以及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鑑于各国政府将持续推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国际市场资金移动亦将益加频繁,因此境外融资已成为企业家们关注之重点,尤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在数量及融资规模正值快速增长趋势,而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审核机制则仍属严谨。

  本书整体论述体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操作内涵及中国企业上市路径轨迹,可作为企业从事境外融资工作鑑往知来,规划新猷之参考。

  值此《境外融资2》付梓之际,特为之序。
 
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 吴再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在中国,大多数本土企业家对于海外资本市场还不够了解,这是造成大陆A股市场IPO群聚排队、本益比偏高的重要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海外上市路径已经基本成熟,剩下的,是「走出去」的眼光和选择的勇气。

  既然以「资本」为名,似乎就与资本主义有关,何况是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这曾经让那些以「社会主义经济体」自居的中国企业家心存疑虑。

  中国企业当中第一个走出国门、赴海外上市的是华晨汽车。1992年10月,华晨在美国纽交所挂牌,募得资金7,200万美元,股价在发行当日逆势上涨25%,一个月内从16美元涨到33美元。由此看来,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还是很欢迎的,这是华晨成功赴美上市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第一个勇于冒险尝试的人,的确需要些勇气。1990年,草根出身的掌门人仰融初掌华晨汽车公司时,面临着并购后的财务困境。而上海股票交易所在1990年年底才成立,最初上市的企业数量也只有个位数(所谓「老八股」),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的机会太小。仰融到美国考察之后,发现那里的资本市场很开放,各国企业都可以去挂牌,全球50%的证券交易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的,于是他便动了第一个打头阵的念头。加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这基本打消了企业家们的顾虑。

  华晨赴美上市的过程中,为满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过换股实现对主要资产控股50%以上,以及让上市主体在境外(英属百慕大群岛)註册、实行境外造壳上市等,这些操作可谓精彩,给后来者留下不少启示。

  华晨成功在美上市之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现象势如潮涌。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如青岛啤酒等多家制造业企业在香港上市。「红筹股」现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兴起一股「中国概念」热。「红筹股」的兴盛鼓励了那些註册在中国的大型H股,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在香港完成发行之后,又转而赴美,以ADR2方式或在OTC3市场挂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地位。

  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潮也激励了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潮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较具代表性的如鹰牌控股,1999年在新加坡成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侨兴环球,1999年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裕兴电脑,1999年成为第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至此,中国企业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上市路径基本通畅,上市的主体和挂牌的场所形成了较全面的体系覆盖。21世纪之初,以新浪为代表的一批网路股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大潮中比较耀眼的浪花,更让海外上市的模式深入每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心。

  据统计,2016年全年共有118家中国大陆企业到海(境)外上市。其中108家是在香港实现IPO,共募集资金1,553.22亿元;另有10家企业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5家)、纽约交易所(3家)、澳洲交易所(1家)与新加坡交易所(1家)实现IPO,共募集资金149.36亿元。境外IPO总数118家,募集资金总额1,702.58亿元;同期国内A股有227家企业实现IPO,募集资金总额1,498.26元。

  截至2016年12月,2016年中国企业IPO融资总额已经占到了全球的33.8%,而美国和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6%和8.1%。从单个企业融资规模来看,中国企业也颇具吸引力,中国邮储银行(HK 01658)2016年9月在香港上市,净募资566亿港元,曾被认为是年内全球最大IPO,亦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IPO(250亿美元)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O;但这一数字后来已经被中通快递(美股ZTO.N)和顺丰控股(002352)所刷新,前者总市值最高时达到140亿美元,后者总市值曾经达到2,600亿美元。

  另外,一项统计或能说明海外投资者对来自中国的上市企业的支持度。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年3月31日发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境外上市的207家中国企业境外股票总市值6,176亿美元,其中境外股东持有4,911亿美元,占比79%。

  总结起来,海外市场的这些特点是吸引中国企业的魅力所在。

  一是相对于在国内A股排队等待IPO,程式快捷、可控。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启动上市进程之后,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实现挂牌,节省时间成本,按预期完成资金募集。

  二是如前所述,虽然从IPO企业的数量上仍以国内A股为主,但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境外市场来源目前已经占优势。

  三是有助于提高在海外的声誉,扩大对海外市场客户、使用者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以及提升金融信用水准,便于跨境贸易、结算和结算其他金融服务。也有助于提高在国内的声誉──由于违规成本高昂,企业在资讯披露方面更加严以律己。

  四是便于未来增发,实现再融资。例如,在香港H股上市后,既可在香港联交所申请增发(审核相对宽松),也可选择在大陆A股增发。

  当然,海外市场(含香港)有其各自的门槛。不同于中国大陆A股市场的是,其门槛较高的地方不在于企业的规模和现有的利润水准上,而更重在于资讯披露的真实性、企业的独立性等方面。由于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规矩,这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上市路径和策略将在各市场板块内容和案例中介绍。

  也许,不少企业家──不论是已在海外上市、退市的,还是未上市的,对前几年接连出现的「做空中国概念股」现象心有余悸,的确曾有一批「中国概念股」被做空机构坐实了把柄,遭曝光和做空之后股价一蹶不振,或者陷入投资者集体诉讼,直至不堪重负而退市。但回过头来看,风波过后的「中国概念股」企业在总体上更加健康,声誉也快速恢复。

  以在美上市的新东方(EDUN)为例,其2006年9月7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以22美元开盘,2012年遭遇浑水公司(Mudy Waters)质疑所影响,股价曾跌至最低9美元左右;但之后5年来,新东方股价呈现持续升势,新近最高价位为59.84美元(资料按2017年3月24日当日最高价),随后维持在58美元左右。

  有趣的是,在2012年公司遭遇做空时,对公司价值保持自信的一些新东方股东,借股价下挫的时机抄底买入,反倒成了赢家。

  换句话说,海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地方,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有坚实的业绩就不用担心市场门槛和市场监督。

  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虽然国内外的经济景气指数走低,但中国企业赴海(境)外上市的势头仍然强劲。其中,赴港IPO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自2012年至2015年呈持续上涨态势,2016年略有下降,大致与2014年持平;赴海外其他市场IPO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除2014年因远超其他年份,不纳入趋势比较外,2016年远超过其他年度。

  总之,放眼海外资本市场,魅力依然。中国企业家们只要有足够的眼光和勇气,就能充分体验海外资本市场的精彩。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曾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的仇江鸿先生为本书的文稿统筹和内容撰写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同时,我也要感谢北京大学的候志腾先生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给予的众多帮助,以及后禾文化在本书策划出版过程中的专业付出。

高健智
2017年7月于北京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赴港上市,新机会的展现


香港资本市场

一、趋势和机会

自从1993年青岛啤酒赴港上市以来,香港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大陆企业上市融资的主管道之一,与A股市场并立,甚至逐渐持平和超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以巩固。根据汤森路透的资料,2015年全球赴港IPO企业共计募资250亿美元,高于纽约的194亿美元。至今香港继续保持全球IPO第一的地位。当前,赴港上市的全球企业中,已经有一半是中国企业。站在全球来看,中国企业赴港上市正在引领着全球跨境IPO,在2016年全球十大跨境IPO交易中,有一半是中国企业。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的总数已经有1,100家左右。其中,2016年当年,共有108家中国企业在香港实现IPO,募集资金1,553.22亿元。同期虽有227家企业在中国A股市场实现IPO,在数量上比赴港上市多了一倍,但募集资金总额只有1,498.26元,略低于香港,平均融资额明显偏低。由此可见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

从近年的趋势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使中国大陆合格投资者可以借助「港股通」进行资产配置,便利了大陆资金流入香港,给香港资本市场注入活力。「沪港通」开通于2014年11月,是上海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沪港两地的合格投资者分别可委託大陆证券公司、香港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的香港(「港股通」)、上海交易所(「沪股通」)股票。「深港通」开通于2016年12月,实现了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之间的互联互通(「港股通」+「深股通」)。「港股通」当中符合规定范围的港股包括恒生综合大型指数成分股、恒生综合中型指数成分股和A+H股。

目前,「沪港通」和「深港通」两个通道的「港股通」的每日额度分别有105亿元。105亿元这一每日额度大约能占市场当日成交额的33%。「港股通」规定的投资者门槛限于机构投资者及证券帐户、资金帐户余额合计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其中,针对公募基金,已经明确可以参与。「沪港通」开通之初,曾有过总额度的限制,其中「港股通」的总额度上限为2,500亿元。而「深港通」则没有上限设置。并且,在「深港通」开通之际,「沪港通」的总额度上限设置也宣布取消。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幫助台灣企業家們,從“知道”到“做到”的工具書。我經常聽到一些創業者在談論“上市”,但往往停留在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這本書將20個真實的上市案例擺在眼前,我想讀者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什麼樣的企業,在什麼樣的時機,透過什麼樣的管道,最終實現了上市。我對書中對於“路徑解讀”的部分非常好奇。上市的路徑千百種,但書中能夠提煉出20種,並且進行深入分析,這代表著作者一定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我猜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列出成功案例,更會深入探討每一個案例背後的決策過程、風險評估,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對於台灣許多希望走向國際,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中小型企業,甚至是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參考。

评分

這本《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真是太及時了!我經常與一些準備擴張或尋求資金的企業家交流,他們普遍對境外融資和上市這個領域感到陌生,卻又充滿渴望。書中選擇了20個真實的企業案例,我想這能讓他們對複雜的概念有更直觀的認識。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路徑解讀”的部分。上市的路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並且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些複雜的因素,歸納整理成清晰易懂的“路徑”分析的?是從宏觀的政策環境,到微觀的公司條件,都進行了細緻的探討嗎?對於台灣的許多企業,尤其是具有創新潛力但資金需求較大的科技業或生技業,如何能夠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本,進行有效的境外融資和上市,是他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策略和實操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和執行他們的上市計畫。

评分

看到《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這本書,我真的感到非常興奮!我一直覺得,台灣的企業在國際舞台上,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如何有效地運用國際資本,將是他們成長的關鍵。這本書以20家企業的真實上市案例作為切入點,我認為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對這些“路徑”進行“解讀”的。是強調市場選擇的策略性?是分析融資結構的優化?還是探討公司治理的變革?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的金融從業人員,或是正在創業路上的朋友們來說,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企業,是如何成功地在海外上市,這不僅能開闊我們的視野,更能幫助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風險。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分析和啟示,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並且找到適合台灣企業的境外融資和上市策略。

评分

這本《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的出現,簡直就是給正在探索海外融資和上市之路的台灣企業,一盞明燈。我對書中採用的“20家企業”作為案例,非常感興趣。我很好奇,這20家企業是如何被挑選出來的?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或者說,它們的成功路徑又有什麼獨到之處?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路徑解讀”的深入分析。上市並非易事,尤其是在陌生的海外市場,其中涉及的法規、文化、以及金融體系的差異,都是巨大的挑戰。書中能夠將這些複雜的過程,提煉出具體可行的“路徑”,這本身就極具價值。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不同的融資管道,例如是在哪個市場上市,透過IPO還是併購,或者其他的創新型融資方式,它們各自的優勢、劣勢、以及適用條件是什麼。對於台灣許多中小企業,甚至是希望快速擴張的獨角獸企業,了解這些實際的操作細節,絕對能夠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

评分

哇,拿到這本《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我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尤其是我最近正接觸一些新創公司,他們對於未來發展的資本規劃感到有些迷茫,這本書就像及時雨一樣,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我對書中探討的20家企業的真實案例,更是充滿了興趣。畢竟,理論講再多,都不如實際成功的經驗來得有說服力。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剖析這些企業在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產業趨勢、甚至突發的全球性事件時,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境外融資管道,並且最終實現上市目標的。是併購、IPO、還是其他更創新的方式?這些企業的決策邏輯,我想一定是充滿了智慧和策略。而對於我們台灣的企業家和投資人來說,瞭解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模式,並且能夠有效地運用這些資源,絕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變動如此快速的時代,單打獨鬥已經很難取得長足的發展,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找出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王道。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深入探討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看看他們是如何克服重重挑戰,最終登上國際資本市場的舞台。

评分

這本《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期待已久的寶藏!我一直在關注台灣新創產業的發展,也常常思考,當這些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尋求更龐大的資金支持,甚至是走向國際資本市場時,他們會面臨哪些挑戰,又有哪些成功的模式可以參考。書中深入剖析20家企業的上市路徑,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案例,並且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這些個案中的“路徑”進行“解讀”的。是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共通的成功要素,還是強調個別差異,讓讀者認識到不同企業的獨特性?對於台灣許多希望拓展海外市場,或者尋求國際資金的企業家來說,這本書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機會,去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生態,以及企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夠從書中學到,如何在複雜的國際金融環境中,為自己的企業找到最適合的上市之路,並且有效執行。

评分

拿到《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幫助企業家們,從“知道”到“做到”的工具書。我經常聽到一些創業者在談論“上市”,但往往停留在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這本書將20個真實的上市案例擺在眼前,我想讀者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什麼樣的企業,在什麼樣的時機,透過什麼樣的管道,最終實現了上市。我對書中對於“路徑解讀”的部分非常好奇。上市的路徑千百種,但書中能夠提煉出20種,並且進行深入分析,這代表著作者一定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我猜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列出成功案例,更會深入探討每一個案例背後的決策過程、風險評估,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對於台灣許多希望走向國際,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中小型企業,甚至是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參考。我期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在複雜的國際金融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企業的融資和上市策略,並且有效執行。

评分

拿到《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這本書,我有一種非常踏實的感覺。我一直認為,成功的企業家,除了要有遠見,更要有實操的智慧。而書中探討的20家企業的真實上市案例,恰恰提供了這樣寶貴的實操經驗。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些看似複雜的境外融資和上市過程,進行“解讀”的。是從宏觀的市場分析,到微觀的具體操作,有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對於台灣的企業來說,我們在本土市場累積了很多經驗,但在走向國際資本市場時,往往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這本書能夠聚焦於“境外”的上市路徑,並且從20個具體的案例中提煉出經驗,這對於我們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規則、監管環境,以及投資者偏好,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視角。我希望能夠從書中學到,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面對不同的融資需求時,有哪些不同的“路徑”可以選擇,而每條路徑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和付出哪些努力。

评分

這本書《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實在太紮實了!我平常就很關注金融市場的動態,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零散的資訊,或是針對單一市場的分析。這本書卻能夠將20家不同類型、不同國家的企業,他們的上市歷程,如此系統化地呈現出來,真的很不容易。我最想知道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這些看似複雜的上市過程,拆解成易於理解的步驟和關鍵節點的?是從最初的市場選擇、融資方式的評估,到後續的法規遵循、財務準備、以及路演溝通,每一個環節都一定有其獨特的學問。而且,書中提到的“路徑解讀”,我認為這是最核心的價值所在。每一個企業的上市之路都不是複製貼上的,而是根據自身的條件、目標和市場情況,走出的一條獨特的路。那麼,書中又是如何提煉出這些“路徑”中的共通點和差異點?是成功經驗的歸納,還是失敗教訓的警示?我特別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當一家企業面臨資金需求時,有哪些選項可以考慮,而選擇這些選項時,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和準備。對於想將事業版圖擴展至海外,或是尋求更龐大資金支持的台灣企業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

這次有幸能接觸到《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它對於台灣的創業者和投資界來說,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在台灣市場的經驗,雖然寶貴,但在面對全球資本市場時,仍會顯得有些局限。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20家不同企業的境外上市歷程,這本身就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這些複雜的商業決策和金融操作,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路徑解讀”的。是透過流程圖、案例分析、還是訪談記錄?我希望能夠從書中了解到,這些企業在選擇特定的境外融資管道時,所考量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例如,是為了規避某些市場的監管風險,還是為了獲得更優惠的融資條件,亦或是為了提升品牌的國際知名度?這些策略性的考量,對於我們台灣企業在制定全球化佈局時,絕對是重要的啟示。而且,書中對於“20家企業”的選擇,我想一定是有其代表性和代表性的,能夠涵蓋不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