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学发展史(再版)

福建文学发展史(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福建文学
  • 文学史
  • 福建历史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地方文学
  • 闽南文化
  • 文学发展
  • 学术著作
  • 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试图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下来描述福建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沿着文学发展的顺序论述一些重要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本书时代下限止于一八四○年,为了使读者能够对一八四○年后的福建文学发展有所了解,书后有〈区域文学总集和区域诗话〉一节,对此后的福建文学作简要的叙述。本书撰稿时,阅读、蒐集了大量的资料,已反映在正文、注释当中,是一本立足于史料,落实于史笔、具有史识的区域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着作。
 
赣南客家文化研究:传统与变迁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李志刚,张慧敏]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南风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梳理。赣南,作为客家人世代繁衍、文化积淀深厚的“客家摇篮”之一,其文化生态展现出独特的复杂性与生命力。本书不仅着眼于客家传统习俗、语言、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更着重剖析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赣南客家文化所经历的深刻变迁、适应与重塑过程。全书采用田野调查、口述史收集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展现一个鲜活、立体、不断发展的客家文化图景。 目录概览(节选) 第一部分:历史溯源与地理语境 第一章 赣南客家群体的迁徙脉络: 早期闽粤迁入与赣南的初步定居。 第二章 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形成的制约与塑造: 山地、河流、气候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赣南客家方言的语音特征与社会功能: 对周边方言的接触与影响分析。 第二部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第四章 客家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以围屋、走马楼为例,分析其防御性、宗族性和实用性美学。 第五章 岁时节令与人生礼仪: 婚丧嫁娶、成年礼中的独特仪式与信仰体系。 第六章 “硬颈精神”:客家人的职业伦理与商业传统: 耕读传家的理念与近代商业活动的兴起。 第七章 客家饮食文化的空间性表达: 米食、腌制技术与节令食品的文化意义。 第三部分: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与重塑 第八章 工业化进程对传统聚落结构的影响: 乡村人口外流与“空心村”现象的文化后果。 第九章 宗族网络的韧性与数字化重构: 跨地域宗亲会的运作模式及其对文化认同的维系作用。 第十章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困境与创新之路: 蓝染、木雕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访谈与市场化探索。 第十一章 新一代客家人的文化观念: 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与“回乡情结”的变迁。 第四部分:文化景观与未来展望 第十二章 赣南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争议: 文化景观的商品化与原真性保护的平衡探讨。 第十三章 跨区域文化交流: 赣南客家文化与闽南、粤东客家文化的比较研究。 结语: 赣南客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详细内容阐述 传统建筑的凝固史诗:围屋的社会学解读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考察了赣南地区特有的客家围屋,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防御性建筑,更将其视为一种高度凝练的宗族社会组织结构的外显。在对[虚构地点,如:宁都县的密溪古堡]和[虚构地点,如:会昌县的杨氏大院]进行实地测绘与访谈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围屋内部的空间布局清晰地反映了父权制的等级秩序、居住功能的分区以及祭祀中心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在处理“外(公共交往)”与“内(私密生活)”的边界时,围屋的墙体、门道、瞭望孔等元素,体现了客家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安全与秩序的极度渴望。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围屋屋顶上的燕尾脊、檐下的木雕装饰等元素中蕴含的民间哲学与审美情趣。 语言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的语音演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书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语音学团队,对赣南九个县市的客家话进行了细致的采集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由于赣南地区特殊的地理隔离和与周边吴语、赣语(南昌话、吉安话)的长期接触,赣南客家话在声调的复杂性、部分中古音的保留程度,以及对外来词汇的吸收方式上,展现出不同于梅州、惠州客家话的显著特征。例如,在[虚构的语音现象,如:部分单元音的鼻化处理]和[虚构的词汇差异,如:称呼“母亲”的特定词汇使用频率]上,呈现出明显的“赣南式”印记。本书通过大量的对比表和录音转录,力求为客家语系的分支研究提供坚实的语料基础。 “硬颈精神”的当代投影:从艰辛谋生到知识追求 客家文化中常被提及的“硬颈精神”(坚韧不拔)是本书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在历史上,这一精神是客家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的动力。本书通过收集大量口述史料,追踪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南客家人如何通过商业贸易(如贩盐、贩茶)和远洋劳工积累财富,并将其反哺家乡教育的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硬颈”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对高等教育的极度重视和对新兴产业的积极拥抱。本书记录了几位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成功的赣南客家人,分析了他们如何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延续了“以文兴家”的文化基因。 传统仪式的弹性与消融 本书对客家人的岁时祭祀和人生礼仪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重点关注了“成人礼”和“祭祖大典”的变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居住空间趋向小型化,传统上需要庞大宗族集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正面临空间和人力上的挑战。作者记录了在城市居民区,一些仪式的简化——例如,从过去的“流水席”变为现代的“预定酒楼”模式,以及从全程使用客家话念诵的祝文,逐渐夹杂普通话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是形式上的调整,更是对宗族凝聚力、文化代际传承有效性的深刻反映。 展望: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地方主体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赣南客家文化在当前国家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定位。作者警示,在推动文化旅游和非遗保护时,必须警惕“标签化”和“符号化”的风险。真正的文化活化,在于激发当代赣南客家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主体性,而非仅仅将其打造为供外部消费的景观。通过对[虚构案例,如:石城县某文化创意园]的案例分析,本书提出,只有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逻辑,让文化产品具备市场生命力,才能确保赣南客家文化的薪火相传。 --- 《赣南客家文化研究:传统与变迁》 是对一片土地深沉文化记忆的忠实记录,是了解中国客家文化多元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本书适合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宗族研究以及所有对地方文化保护有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庆元


  福建金门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教学名师。先后被聘为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台湾东吴大学、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兼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学学会会长。历任福建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协和学院院长。长期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文、文献学、地方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自一九八八年以来,研究成果获得多种奖项。长期开设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福建文学发展史、古籍整理实践等多门课程。专书着作二十余种、论文百余篇,并着有散文集《东吴手记》于台湾出版。

图书目录

总序 1
目次 1
绪论 1

第一章  唐前福建文学的准备时期        15
第一节 见于文字记载的传说       18
一 关于「大母」(太姥)   19
二 关于「武夷君」 19
三 关于「李寄斩蛇」 21
四 关于「白水素女」(田螺姑娘)    22
第二节 江淹等文人入闽及其创作        24

第二章  唐五代福建文学的生发时期 31
第一节 第一个诗人郑露和第一个进士诗人薛令之 35
第二节 第一个走向全国的文学家欧阳詹 39
第三节 王棨等晚唐五代律赋家 49
第四节 黄滔和唐末五代之际诗坛        57
第五节 流寓入闽的文人及其作品        71

第三章  两宋福建文学的繁盛时期        83
第一节 北宋文坛 88
一 西昆派领袖:杨亿 88
二 慢词拓展者:柳永 97
三 闽中宋调的确立者:蔡襄       106
四 北宋其他诗人:陈襄  苏颂  郑侠 112
第二节 两宋之际和南宋诗文       122
一 两宋之际爱国诗人:李纲  邓肃  刘子翚  李弥逊 张元干        122
二 南宋诗人:江湖派及其代表诗人刘克庄 137
三 理学家诗文:从杨时到林希逸        149
第三节 两宋之际和南宋词坛       165
一 辛派词前驱:李纲  张元干 165
二 宦闽词人辛弃疾及其入闽词 175
三 辛派词后劲:刘克庄  陈人杰 180
四 词中的「江湖派」:南宋后期闽北词人群体 192
第四节 两宋文学批评 206
一 闽人诗话鸟瞰 206
二 《沧浪诗话》和《诗人玉屑》 214
三 笔记中的文学批评 221
第五节 遗民文学 228
一 登西台恸哭的谢翱 228
二 将《心史》沉于古井的郑思肖        236

第四章  元代福建文学的复古时期(上) 245
第一节 元诗四大家之一:杨载 248
第二节 闽中名士:陈旅  卢琦  林泉生 254
第三节 根植于乡土的诗人:洪希文  黄镇成 廖梦观(释大圭) 259

第五章  明代福建文学的复古时期(下) 273
第一节 明代的闽中诗派       278
一 张以宁  蓝仁  蓝智和元明之际的闽诗风 278
二 「十才子」的产生及其宗唐理论的提出 287
三 「十才子」诗歌创作实践之考察 295
四 郑善夫的学杜与傅汝舟高瀔之变 306
五 邓原岳  徐熥  谢肇淛重振风雅的理论 317
六 万历天启间重振风雅的诗歌实践 323
第二节 闽中诗派以外的诗人       337
一 杨荣与台阁体 337
二 陈第等守边抗倭诗人       343
第三节 明代的文学批评       352
一 王慎中的散文理论 352
二 李贽主「情性」的文学批评 357
三 谢肇淛的《小草斋诗话》与〈金瓶梅跋〉 365
第四节 南明文学和明遗民文学 373
一 南明诗人:黄道周和卢若腾 373
二 明遗民文学      384

第六章  清初至清中叶福建文学的总结提高时期  395
第一节 主要诗人和诗风       399
一 黎士弘  丁炜  张远和清初闽诗风 399
二 许遇  叶观国和康熙干隆间风土杂咏 412
三 黄任「七字温如玉有情」       420
四 画家中二诗人:华嵒  黄慎 430
五 陈寿祺等的学人之诗       438
第二节 古文与骈文      449
一 朱仕琇的古文 449
二 朱仕琇再传弟子张绅和高澍然        458
三 陈寿祺的古文和骈文       469
第三节 有关闽人闽事的小说       476
一 历史小说《台湾外记》 476
二 乡土小说《闽都别记》 483
第四节 区域文学总集和区域诗话        489
一 区域文学总集的纂辑       489
二 区域诗话的纂辑和编写 497

附录  陆游两次宦闽的行踪及其创作 51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闽南文化情有独钟,而福建文学发展史,自然是绕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的再版,让我有机会一窥福建文学从古至今的全貌。从早期的诗歌、散文,到后来的小说、戏剧,再到近现代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这本书想必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尤其让我期待的是,它是否会深入探讨福建文学的地域特色,比如那些与山海、民俗、海洋文化相关的独特表达。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文献,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分析其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福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我都迫切地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它或许会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福建文学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与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福建文学的发展无疑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福建文学发展史(再版)》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更系统地了解这个地域的文学脉络。我推测,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作家作品,而会着重分析福建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是否会对福建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进行深入的辨析?是否会梳理出福建文学与北方文学、江南文学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福建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变迁,如何在社会转型中展现其独特的生命力。它应该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引发读者思考的著作,带领我们领略福建文学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评分

对于《福建文学发展史(再版)》这本书,我有着一种莫名的期待。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福建人,对家乡的文化总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我听说这本书的编纂历时已久,这次的再版想必是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更加完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我熟悉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希望能够通过它认识更多我未曾接触过的福建作家和他们的创作。尤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会不会对福建文学的“海派”特色、“山地”特色等进行深入的探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学风格,是否会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通往福建文学宝库的地图,我渴望在这张地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评分

读地方文学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载的地域性叙事。福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独特地理风貌的省份,其文学创作必然会带有鲜明的印记。这本书的再版,我猜想它一定对福建文学的源流、演变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特别想知道,在各个历史时期,福建的文人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政治气候的影响,又如何在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闽”之精神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学人物?是否会挖掘一些被忽视的文学流派?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它不应该仅仅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更应该是一部能够让普通读者也感受得到福建文学魅力的普及读物,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怎样灿烂的文学星空。

评分

《福建文学发展史(再版)》这本书,听名字就觉得内容厚重,一定承载了福建这片土地上悠久的文脉。我平时对地方文学史不太了解,但出于对福建地域文化的好奇,还是把它找来了。拿到书的那一刻,厚实的装帧就给人一种值得细细品读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那些古老的地名,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名字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勾勒出福建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福建精神、福建情感的生动写照。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代代福建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与传承,那些在山海之间孕育出的诗词歌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故事,都将在这本书中得以呈现。我期待着能在这个夏天,静下心来,与这本书进行一场关于福建文学的深度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