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体系论(再版)

中国诗学体系论(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立足于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实际过程,抓取「志」、「情」、「象」、「境」、「神」五个根本性的范畴,追索它们的发展演变和相互联系,从而切实地建构起了传统诗歌美学的基本框架。作者无论是论证诗学本题还是旁及其他领域,都能做到探源溯流,阐精发微,故而言之凿凿,新见间出,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良运


  一九四○年出生于江西萍乡,自高中始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新诗,大学时期勤读中外古今诗歌及诗学典籍,「文劫」之后转向新诗评论与理论研究,先后集结出版的有《新诗艺术论集》、《新诗的哲学与美学》、《诗学.诗观.诗美》、《论诗与品诗》、《跨世纪论学文存》、《艺.文.诗新论》。同时深入中国古代文论、诗学领域,溯源经学,披流美学,二十年积累,参与和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五项,出版专着《文与质.艺与道》、《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诗学批评史》、《周易与中国文学》、《焦氏易林诗学阐释》、《文质彬彬》、《美的考索》、《中国诗学批评史》(增订本)、《中国艺术美学》,并主编、合撰《中国历代文学论着选》诗学、词学、赋学曲学、文章学四部,及《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等。

  每着一书皆是生命心血倾心地投入 不敢懈怠,「当你感到无路可走时,才有走出一条新路的可能」,成为作者「中年起步,跋涉花甲,奔向古稀」的无穷动力。
 

图书目录

第二辑总序 1
目次     1
绪论     1

言志篇
一  「诗言志」正源 33
 一  舜曰「诗言志」应予否定 33
 二  从接受角度提出的「《诗》以言志」 36
 三  荀况、屈原率先「作诗言志」 41
 四  「诗言志」观念形成于秦汉之际 48
二  「志」义辨析 51
 一  「志」的心理发生过程 51
 二  「志」的字源考察 53
 三  「志」义之一:由认识活动而「停止在心上」 56
 四  「志」义之二:由意向活动而「心之所之」 59
三  「诗言志」的规范 65
 一  对「诗言志」的规范始于荀子 65
 二  汉儒对文献《诗》的重新阐释 67
 三  汉儒强化「志」的理性内涵 71
 四  〈诗大序〉的两面性 74
四  「言志」说诗学意义的拓展 81
 一  重「再现」的西方叙事文学与重「表现」的东方抒情文学 81
 二  「露才扬己」的肯定与「志」的内涵的突破 85
 三  主体整合:「志」与「气」、「才」、「情」、「性」的贯通 89
 四  主体「情志」在作品中的凝聚:「意」 93

缘情篇
一  《诗》之「心」与〈骚〉之「情」 101
 一  「我心蕴结」—自然而发 101
 二  「发愤抒情」—有为而作 107
二  情感观念的发生形态 113
 一  「物感」说原始 113
 二  「兴」之演变 117
 三  「情」之初义 122
三  曲折发展的情感理论 127
 一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庄子 127
 二  荀子的「性」、「情」、「欲」之辨 133
 三  《乐记》的审美情感说 138
 四  儒家诗教的情感规范 143
四  诗缘情而绮靡 147
 一  文体自觉:由「欲丽」而「缘情」 147
 二  对「情」的审美:刘勰标举「情文」 153
 三  「缘情」说在诗歌发展中的美学意义 158

立象篇
一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167
 一  《老子》与《易传》中的意象说 167
 二  造型艺术中的形象创造 174
 三  王充的「形象」、「意象」之辨 177
 四  中国古代第一篇关于「立象」的专论 180
二  诗学领域姗姗来迟的「形似」说 185
 一  形象的艺术在赋体文学中发育成熟 185
 二  诗歌创作中由简而繁的人物、景物描写艺术 190
 三  《诗品》总结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创作经验 197
三  「意象」说的嬗变与发展 203
 一  象征性意象向情感性意象的转换 203
 二  「意象」说在绘画与诗歌理论中的发展 210
 三  在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意象」与「形象」的进一步区别 217

创境篇
一  融会贯通的诗境论 227
 一  诗、文理论分途发展与诗歌理论的多元化 227
 二  源自佛家哲学的「境界」说 234
 三  佛家「境界」向诗家「境界」的转化 240
二  诗之「三境」辨析 245
 一  寄情于物、诗中有画—「物境」 245
 二  取物象征、融物于情、直抒胸臆—「情境」 249
 三  表达「内识」、哲理、生命真谛—「意境」 258
三  诗境的创造与鑑赏 269
 一  「三境」归一—「境者,意中之境」 269
 二  由「意象」而「意境」的审美创造 277
 三  时代特征与诗人个性特征在「意境」中的体现 281
 四  「意境」向读者的转移与最后完成 286
四  审美境界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93
 一  与诗境相辉映的绘画境界 293
 二  向外拓展的戏剧、小说境界 297
 三  向内深化的词、曲境界 305
五  王国维最后完善之「境界」说 315
 一  王国维对「境界」的体悟与把握 315
 二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析 322
 三  「写境」与「造境」之区别 330

入神篇
一  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 339
 一  释「神」 339
 二  哲学领域内「神」之两种存在 341
 三  主体之神的蕴含及其作用 347
二  「神」向艺术、文学领域的进入 353
 一  从《庄子》到《淮南子》到佛学的「形神」说 353
 二  造型艺术率先提出「传神」之术 361
 三  「神思」—文学家对主体之神的自我意识与把握 365
三  中国诗歌之神 373
 一  古希腊之诗神缪斯与中国诗歌之神 373
 二  「下笔如有神」与「苍茫兴有神」 376
 三  「体物得神」与「无迹而神」 382
 四  「神」对「境」的提高:「境生象外」 392
四  中国诗歌美学本质的最高实现 399
 一  宋诗之变与严羽「诗而入神」的提出 399
 二  「诗而入神」的审美态势 405
 三  「诗而入神」的实现途径 411
 四  「诗而入神」的美学意义 419

跋 429
再版后记 435
三印补跋 44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