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册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国佛教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哲学
  • 历史
  • 中国文化
  • 上册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文化比较学的观点,在系统阐述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过程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展开,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册》内容梗概 一部跨越千年,探究东方文明核心精神的恢宏巨著 本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册》,是深入剖析中国佛教思想体系如何深度融入并塑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貌的开创性研究。它并非仅仅是一部佛教史的梳理,而是着眼于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复杂互动关系,旨在揭示佛教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媒介,参与并重塑了中国社会结构、哲学观念、艺术审美乃至日常伦理的基石。 本书的上册主要聚焦于佛教的早期传入、本土化进程的理论基础构建,以及其在思想层面对儒、道两大本土思潮产生的深刻冲击与最终的融合奠基。我们力求避免陷入对单一宗派教义的僵硬阐述,而是将佛教视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因子,观察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中国化”的过程。 --- 第一编:缘起与初传——文化碰撞的序章 本编追溯了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直至魏晋玄学盛行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了这一异域宗教在面对一个拥有数千年成熟礼教体系(儒家)和自然哲学(道家)的文明时所经历的文化适应性难题。 1. 丝路上的思想迁徙: 详细考察了佛教初传的地理路径、早期译师的身份背景及其对译经方法的选择(如“格义”)。“格义”的产生并非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以老庄的语汇来理解佛学的缘起性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早期的“文化工程”。 2. 儒释道三家早期会通的困境与契机: 分析了魏晋士大夫对佛教的态度转变——从早期的排斥到后期的追捧。重点阐述了“庐山慧远”等高僧如何利用儒家的“孝悌”观和道家的“清静无为”来构建佛教在士人阶层中的合法性基础。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本无”与“有”的哲学辩论,展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如何对印度佛教的本体论提出了挑战。 3. 早期佛教在社会中的载体: 除了高僧大德的著述,本编也关注了早期寺院在社会管理、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开始嵌入到世俗生活中,为后续的制度化发展打下基础。 --- 第二编:理论的本土化——宗派体系的中国式重构 本编是上册的核心,探讨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完成自身体系构建,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成果,彻底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走向。 1. 天台宗的圆融观与宇宙论: 详述了智顗大师如何构建“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核心概念。这里的关键在于,天台宗成功地将印度佛教的“缘起”概念,转化为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具有系统性的中国式宇宙生成论,极大地满足了知识分子对世界秩序的解释需求,其缜密的逻辑结构甚至可以与后来的宋明理学相媲美。 2. 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实践哲学: 深入剖析了禅宗的兴起,并非单纯对印度菩提达摩的继承,而是对六朝以来盛行的玄学“贵自然”、“反智”思潮的一种极端的、实践性的回应。禅宗对“不立文字”、“顿悟”的强调,实际上是迎合了中国文化中对直觉智慧、个体体验和人格完善的极度推崇。它将复杂的佛理转化成了可以日常践行的心性修养法门。 3. 华严宗的法界观与万物互摄: 阐释了法藏法师对“事事无碍”的精妙构建。华严宗的“互即”和“圆融”概念,提供了一种宏大且包容的整体世界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合”、“大同”的追求产生了深刻共鸣,为后世的艺术和哲学提供了强大的形而上学支撑。 --- 第三编:文化辐射——制度、文学与审美的初步渗透 本编着重分析了佛教思想和实践,是如何从纯粹的哲学思辨领域,走向社会结构和文化艺术领域,开始发挥其“重塑者”的作用。 1. 佛教伦理对儒家“孝”观的张力与补充: 探讨了佛教“出家”观念与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间的历史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佛教如何通过“报恩”思想(如盂兰盆会),巧妙地将孝道扩展到“过去世”和“多生多世”的维度,丰富了中国传统孝道的层次感。 2. 寺院经济与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考察了唐宋时期寺院作为地方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寺院不仅是信仰中心,也是施粥济贫、兴修水利、提供教育和借贷的民间机构,其制度实践对后世乡绅自治和社会互助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学叙事模式的革新: 佛教故事(如因缘、宿命、轮回)如何被引入到唐传奇、宋话本的创作中。佛理的叙事化,使得抽象的因果报应观念,成为民间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深度。 --- 总结: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册》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核心理论的辨析以及文化实践的考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佛教从“外来者”蜕变为“本土化”思想体系的关键历程。本书以上册为基石,奠定了理解唐宋以后,中国文化——无论是在哲学对峙、伦理重构还是艺术表达上——都已深深烙印着佛教印记的历史前提。读者将从中洞察到,正是这种深度的文化交融,才孕育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包容性与复杂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方立天


  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佛教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专着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等,此外发表文章250余篇。
 

图书目录

〈上册〉
前言  1

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  9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9
第二节 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24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37

第二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  41
第一节 佛教初传中国  41
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  43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  44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  51
第五节 隋唐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  60
第六节 五代以来佛教在衰微中延续  80
第七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85

第三章 佛教的各类典籍  93
第一节 佛典的结集  94
第二节 佛典的翻译  96
第三节 中国僧人的撰述  101
第四节 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102
第五节 佛典的目录和结构  107
 
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  111
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  111
第二节 佛教的宇宙「真实」学说  134

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  143
第一节 教徒和僧籍  143
第二节 丛林和清规  147

第三节 仪式和轨范  150
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  159
第一节 寺院建构的演变  159
第二节 殿堂配置和塑像释名  162

第七章 佛教的名胜古迹  183
第一节 三大石窟  183
第二节 四大名山  188
第三节 八宗祖庭  198
第四节 着名喇嘛寺  215

第八章 佛教与中国政治  221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政治意识  221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历代政治  223
第三节 佛教思想的社会政治作用  238
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特点  243

第九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  247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伦理道德观  248
第二节 早期汉译佛典适应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  250
第三节 儒家的排击和佛教的调和  255
第四节 世俗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  263
第五节 佛性论与修养法  267
第六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  274

第十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  277
第一节 汉代佛教与方士道术  278  
第二节 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  279
第三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唯物主义神灭论的斗争  283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及其和儒、道会通的趋势  288
第五节 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及其日益儒化的表现  296
第六节 佛教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和作用  30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上冊》是一本充滿智慧的著作,它不僅僅是關於佛教本身,更是關於一種文化如何孕育、成長、並與另一個古老的文明深度融合的故事。作者透過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佛教東傳的漫漫長路,以及它如何在中國這片沃土上,紮根、開花、結果。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佛教發展的描寫,都力求客觀而全面,讓人得以窺見佛教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複雜演變。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佛教如何影響中國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乃至於人們的生死觀的論述。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教義,而是深入探討了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產生互動,例如它如何補充、修正了儒家的某些不足,又如何與道家的某些思想產生共鳴。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學習佛教知識,更是在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及佛教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是一本讓人受益匪淺、引人深思的書。

评分

這本《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上冊》真的是一本讓我驚艷的書,身為一個對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佛教文化與歷史深感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尋找能夠深入淺出、又能觸及核心的讀物。這本書恰恰滿足了我長久以來的渴望。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佛教教義的枯燥闡述,而是巧妙地將佛教思想的演變、傳播,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藝術發展、哲學思辨,乃至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編織成一張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佛教如何融入中國在地文化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例如它如何與儒家、道家思想相互激盪、彼此影響,又如何體現在寺廟建築的風格、佛教繪畫的題材、或是文人心中的禪意之中。讀起來,彷彿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了佛教如何從外來宗教,一步步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養分,並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發展出獨特的樣貌。這本書不只是一般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讓我對「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之間那種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有了更深刻、更動人的體會。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稱讚。作者的文筆流暢,即便是在探討一些較為艱深的佛教哲學概念時,也能用比較淺白易懂的語言來闡述,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書中的論述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每一次的引證和分析,都顯得非常紮實。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思想的交融時,所展現出的那種平衡的觀點。它並非一味地強調佛教的優越,也不是貶低本土文化的價值,而是著重於兩者之間如何相互啟發、共同演進的過程。書中對於佛教在中土傳播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以及中國僧侶、學者們如何透過翻譯、註疏、創立學說等方式,將佛教「中國化」的努力,都有詳盡的描寫,這部分讓我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佛教思想如何滲透到中國的文學、藝術、建築、乃至於政治、社會結構等層面,都有非常精彩的分析,讓我得以窺見中國文化的全貌,以及佛教在這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化發展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的靈魂,就必須深入了解其宗教與文化。而這本《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上冊》,無疑為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視角。作者並非以一位宗教研究者的身份,單純地介紹佛教的教義,而是以一種更宏觀、更歷史的視角,探討佛教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場意義深遠的對話。書中對於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儒家、道家等本土思想產生激盪,進而催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例如禪宗、淨土宗等,都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同時,作者也著重探討了佛教在藝術、文學、建築、乃至於政治思想等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佛教在民間社會的普及和傳播的描寫,這讓我看到了佛教是如何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對中國佛教的認知,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悟。

评分

說實話,我最初接觸這本書,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但沒想到內容之豐富,遠遠超出我的預期。作者在闡述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程時,並沒有採用流水帳式的介紹,而是別出心裁地從幾個關鍵時期、重要人物,以及核心的學派思想切入。像是對於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的種種挑戰與適應,作者就描寫得相當生動,讓人能感受到當時文化碰撞的張力。而後,佛教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如儒家的倫理觀、道家的自然主義,產生了有趣的融合與轉化,這部分我讀得津津有味。書中對於佛教藝術的討論,也相當獨到,作者結合了文獻資料與藝術史的觀點,深入分析了佛教造像、壁畫、建築等,是如何在不同朝代展現出時代特色,同時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佛教如何在民間社會生根發芽,如何透過各種儀式、節慶,深入影響普通百姓的生活,這部分的敘述,讓我對佛教的「中國化」有了更為立體的認知。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相當宏觀的視角,讓我得以理解佛教如何在龐大的中國文化體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