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了解解剖学真的对描绘人体有帮助吗?纵使不懂解剖学,只要照着模特儿姿势临摹就可以了吧?「北斋漫画中的人物,绝顶巧妙的动作令人惊艳,但这绝非因为北斋在学校学过艺用解剖学。」大家有这种想法是理所当然,相信北斋肯定累积许多素描经验,才能在脑中构筑清晰的人体结构与精细的人体动作。每天睁大双眼仔细观察人体、勾勒成千上万张素描,年复一年的累积经验,终能全盘掌握人体结构。但现在,若拥有解剖学知识,便能「抄捷径」学会前人费时费力才发觉的大量人体构造知识。
学习解剖学的优点之一是能在脑中存有骨骼与肌肉的形状、位置、运动等基本概念,有助于描画出自然生动的人物。事实上,葛饰北斋曾于1806年左右,约40岁后半时拜接骨师始祖名仓弥次兵卫为师,致力于钻研人体骨骼,他曾说过「我终于学会描绘人体的真正手法了。」
除此之外,学习解剖学还有助于了解「解剖学专业术语」。对人类来说,能以语言呈现的东西比较能够唤起注意。只要将「尺骨茎突」、「解剖鼻烟壶」等名称和所在部位的用语汇入我们脑中,并在人体模特儿身上一一对照,下次再听到「尺骨茎突」等词汇时,便能迅速唤醒脑中记忆且清楚想起相对应部位。而相反的,只是单纯以「那个凹洞」、「那个突起」去称唿人体特定部位,不仅容易遗忘,也无法明确传达给对方知道。因此记忆部位名称,也是加强观察力的手段之一。
相信有些人看再多骨骼或肌肉图片,也难以将这些部位立体成像于脑海中。因此本书不仅收录平面图片,也尝试使用3D列印机输出列印立体骨骼,并透过在骨骼上勾勒肌肉的方式制作三维人体模型。前阵子刚好有机会在长崎大学医学部演讲,我让二名学生体验使用3D列印笔在事先以3D列印机输出列印的手骨上画「内收拇肌」。学生的反应相当好「好有趣,好想尝试画其他肌肉。」无论3DCG技术多精进,仍旧比不上三维立体模型的质感与真实比例感。能随心所欲在三维空间中描画立体物件的3D列印笔真的是相当好的工具。使用3D列印笔,用自己的手在三维空间中画血管和神经;画出有精准起点和终点的肌肉、肌腱,相信这样的「3D列印笔解剖学课程」将来势必越来越普及。
市面上有不少艺用解剖学书籍,大致分为两类。一为偏向「解剖学用书」的类型,书中尽是介绍肌肉的起点、终点、功用等;一为「骨骼‧肌肉画册」类型,收录许多图片,但说明内文偏少。然而本书添加「自我练习」部分,期望能成为新类型的艺用解剖学书籍。本书收录的内容或许不如专业艺用解剖学书来得包罗万象,但针对限缩后的项目,提供详细解说并培养大家具备「仔细观察人体的敏锐眼力」。期望大家透过这本书,了解解剖学对描绘人体有功不可没的贡献。大家或许觉得书中的解说内容有些琐碎,但累积这些琐碎的描绘经验,肯定能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提升画功,将人体画得更栩栩如生。
另一方面,书中随处有从解剖学观点解读画家、雕刻家作品的小专栏。其中一篇2700年前古老亚述帝国人的壁画,就解剖学来看,当初的壁画能画得如此精准,实叫人感到惊讶。
本书是「艺用解剖学LESSON」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内容为「手」和「手臂」的主要骨骼与肌肉。解剖学中的「上肢」除手与手臂外,还包含锁骨、肩胛骨的「肩胛带」,但在本系列书籍中,关于肩膀周围的构造将于续篇的「胸廓与躯干」中介绍。
最后,感谢担任本书人体模特儿的Mer先生、中山翔太先生、米田博一先生,以及实验躰MUDAI。也衷心感谢为书中解剖学术语进行校对的高桥研一先生、青幻舍编辑细田繁先生、协助书中图片与照片拍摄的折笠正史先生、协助插图制作的田中李奈先生以及助理谷川宗寿先生。
2016年11月
原岛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