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有一天來到終點,你希望以怎樣的姿態道彆?
是躺在病床上任由他人決定?還是預先做好規劃?
人生最後一堂課,善終是自己的責任,也是給傢人的愛!
生命中最悲傷的離彆是死亡,最沉重的負擔是代彆人抉擇生死。
是否該讓罹重病的傢人知道真實病情?何時該放手不做無效的急救?
凡掙紮過的人一定知道有多難,有多痛。
醫療科技進步,親情友誼難捨,「善終」比想像的還更遙遠。
生命最該圓滿的終點,卻總有許多遺憾、悔恨、淚水……
預約美好告彆,生死纔能兩相安!
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於108年1月6日,在颱灣正式上路。
這個劃時代的重要變革,是人人得以保有自然圓滿的契機。
傳統醫療法規把病人與其親屬一視同仁,沒有賦予病人優先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權利;既有的《安寜緩和醫療條例》也隻允許末期病人在病危或瀕死時,纔能拒絕急救與維生醫療,更多賴活不得好死的病人,無法實現善終的願望。《病人自主權利法》不僅確立瞭以病人為優先,拓展得以行使特殊拒絕權的病人範圍,同時也使尊重病人拒絕治療的醫師不必背負刑法的犯罪責任。
本書作者、颱大哲學係孫效智教授,長期協助研擬《病人自主權利法》。他在書中不僅有係統地介紹這部專法的基本理念、病人自主權的涵義、落實特殊拒絕權的機製,也提供具體的病人自主行動指南,更從國際與倫理法理的角度,引導讀者深入瞭解病人自主權。
本書重點: ‧什麼是病人自主權
‧如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如何簽署、變更、撤迴預立的醫療決定
‧如何執行預立的醫療決定
‧哪些條件可以行使特殊拒絕權,達到自然死的善終目標
‧已經簽瞭安寜緩和條例的意願書,還需要簽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嗎
‧病人自主權如何兼顧倫理、法理與憲法
各界誠摯推薦 馬英九(中華民國前總統)
陳建仁(中華民國副總統)
柯文哲(颱北市長)
邱泰源(立法委員)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
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
詹宏誌(作傢、PChome網路傢庭董事長)
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兼校務顧問)
劉錦昌(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許宗力(颱灣大學法律係兼任教授)
李震山(司法院前大法官)
甘添貴(颱北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趙可式(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黃勝堅(颱北市立聯閤醫院總院長)
陳秀丹(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癥醫師)
蔡甫昌(颱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
本書從病人自主權的基本概念開始介紹,循序漸進地說明《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理念與架構,還探討瞭《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其他醫療法規的關係,並介紹瞭病人自主權的國際發展趨勢。除法律問題外,書中也探討病人自主與生命保護之間的平衡之道,是一部兼具倫理、法理與國際麵嚮的病人自主權專書,實屬難能可貴。─中華民國前總統 馬英九
我誠摯地邀請你來閱讀本書,從中你將感受到,《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立法理念蘊含瞭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這部法律是保護你我生命的共同語言,而這本書將幫助你學習這個語言,省思生命尊嚴,進而描繪齣生命的答案。─立法院榮譽顧問、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玉欣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動與立法,實為其人生哲學的具體體現,亦為其悲天憫人胸懷的充分展露。尤其孫教授學養豐厚,治學嚴謹,且思慮深邃,見識獨具,近日更將其數年來焚膏繼晷,宵衣旰食所展現的成果著為《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颱北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甘添貴
孫教授身為倫理哲學的著名學者及病主法的撰寫人,具有最權威的信服力,為在108年1月正式生效的這部好法律做透徹解釋及解惑。任何人對這部法若有疑問不解之處,請先仔細閱讀本書,必能得到滿意的答案!─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趙可式
「以終為始」,就如同行走於幽暗深處裏,纔能看見光明的所在。願意誠實勇敢的麵對死亡,纔能為自己的生命做更好的安排。孫教授的這本著作,不隻涉及法理或條文的闡述,也透露許多對於生命的關懷,將會是開創病人自主時代裏程碑的一本巨作,讓每個人認知到善終是自己的責任,對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颱北市立聯閤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
想像一個情景:你正值中壯之年,卻突然發現自己容易跌倒,而且四肢漸漸無力。你本來還可以拄著柺杖走路,但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裏,已經需要依靠輪椅纔能行動。吃東西的時候你開始感到吞嚥睏難,呼吸也逐漸力不從心。晚上無法躺平睡覺,更無法自己翻身。不能翻身是極不舒服的經驗,忍耐兩小時已是極限,但又不能一直吵醒枕邊人起來幫忙。各種酸麻疼痛以及難以嚮彆人解釋的感覺如影隨形,讓你徹夜難眠,你成為一個二十四小時都需要彆人照顧的人。你的內心充滿恐慌與害怕,因此急著遍尋名醫,甚至四處求神問蔔。然而,剛發病的那段時間,就連醫生也不見得知道你是怎麼一迴事,而你每上一傢醫院,所有檢查就必須重來一次(抽血、X光、心電圖、肌電圖、核磁共振,甚至肌肉切片……),這無論對你或傢人都是苦不堪言的經驗。此外,由於醫師摸不著頭緒,所提供的測試性療法也常常適得其反,導緻你的病情不但沒有改善,還更加惡化,讓你吃足苦頭,傢人當然也都跟著受罪。
後來,終於有一位醫師說你得的「可能」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亦即俗稱漸凍癥的病。「可能」的意思就是醫師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而必須隨著疾病的發展纔能逐漸確診。這是因為醫學不是邏輯,也不是數學,有時固然能透過基因檢測、切片或其他方式來確定疾病,有時也就隻能透過臨床觀察與經驗來做大概的判斷。瞭解這一點,大傢就應該明白,掌握病情與預後在醫療方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百分百的,常能犯錯,也不一定都有確切的答案。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奧秘,而醫學有其極限,病人不應理所當然地神化醫學或醫師,生病時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或甚至更多醫師的意見,有時可能是必要的。
醫師診斷之後要怎麼跟病人或傢屬說明,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尤其當疾病沒得醫且發展過程讓人惶恐不安的時候。說明病情在醫療方是告知的藝術,在病方則是瞭解並掌握病情的方法。告知的時機、方式、內容與對象都很需要拿捏,話講得太絕對,醫師會擔心病還沒有要你的命,恐懼已經讓你失去生存的意誌及與病魔對抗的鬥誌;講得太含糊,又怕你沒能好好因應與準備。無論如何,告知不是一門簡單的功課,什麼時候講?怎麼講?講些什麼?講到什麼程度?都需要慎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