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有一天来到终点,你希望以怎样的姿态道别?
是躺在病床上任由他人决定?还是预先做好规划?
人生最后一堂课,善终是自己的责任,也是给家人的爱!
生命中最悲伤的离别是死亡,最沉重的负担是代别人抉择生死。
是否该让罹重病的家人知道真实病情?何时该放手不做无效的急救?
凡挣扎过的人一定知道有多难,有多痛。
医疗科技进步,亲情友谊难舍,「善终」比想像的还更遥远。
生命最该圆满的终点,却总有许多遗憾、悔恨、泪水……
预约美好告别,生死才能两相安!
亚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权利法》将于108年1月6日,在台湾正式上路。
这个划时代的重要变革,是人人得以保有自然圆满的契机。
传统医疗法规把病人与其亲属一视同仁,没有赋予病人优先知情、选择与决定的权利;既有的《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也只允许末期病人在病危或濒死时,才能拒绝急救与维生医疗,更多赖活不得好死的病人,无法实现善终的愿望。《病人自主权利法》不仅确立了以病人为优先,拓展得以行使特殊拒绝权的病人范围,同时也使尊重病人拒绝治疗的医师不必背负刑法的犯罪责任。
本书作者、台大哲学系孙效智教授,长期协助研拟《病人自主权利法》。他在书中不仅有系统地介绍这部专法的基本理念、病人自主权的涵义、落实特殊拒绝权的机制,也提供具体的病人自主行动指南,更从国际与伦理法理的角度,引导读者深入了解病人自主权。
本书重点: ‧什么是病人自主权
‧如何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谘商
‧如何签署、变更、撤回预立的医疗决定
‧如何执行预立的医疗决定
‧哪些条件可以行使特殊拒绝权,达到自然死的善终目标
‧已经签了安宁缓和条例的意愿书,还需要签病人自主权利法的预立医疗决定吗
‧病人自主权如何兼顾伦理、法理与宪法
各界诚挚推荐 马英九(中华民国前总统)
陈建仁(中华民国副总统)
柯文哲(台北市长)
邱泰源(立法委员)
星云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
杨玉欣(立法院荣誉顾问、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执行长)
陈文茜(文茜的世界财经周报主持人)
詹宏志(作家、PChome网路家庭董事长)
慧开法师(佛光山副住持、南华大学专任教授兼校务顾问)
刘锦昌(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
许宗力(台湾大学法律系兼任教授)
李震山(司法院前大法官)
甘添贵(台北大学法律学院名誉教授)
赵可式(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黄胜坚(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
陈秀丹(阳明大学附设医院急重症医师)
蔡甫昌(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教授)
本书从病人自主权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循序渐进地说明《病人自主权利法》的理念与架构,还探讨了《病人自主权利法》与其他医疗法规的关系,并介绍了病人自主权的国际发展趋势。除法律问题外,书中也探讨病人自主与生命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是一部兼具伦理、法理与国际面向的病人自主权专书,实属难能可贵。─中华民国前总统 马英九
我诚挚地邀请你来阅读本书,从中你将感受到,《病人自主权利法》的立法理念蕴含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这部法律是保护你我生命的共同语言,而这本书将帮助你学习这个语言,省思生命尊严,进而描绘出生命的答案。─立法院荣誉顾问、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执行长 杨玉欣
《病人自主权利法》的推动与立法,实为其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亦为其悲天悯人胸怀的充分展露。尤其孙教授学养丰厚,治学严谨,且思虑深邃,见识独具,近日更将其数年来焚膏继晷,宵衣旰食所展现的成果着为《最美的姿态说再见:病人自主权利法的内涵与实践》。─台北大学法律学院名誉教授 甘添贵
孙教授身为伦理哲学的着名学者及病主法的撰写人,具有最权威的信服力,为在108年1月正式生效的这部好法律做透彻解释及解惑。任何人对这部法若有疑问不解之处,请先仔细阅读本书,必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赵可式
「以终为始」,就如同行走于幽暗深处里,才能看见光明的所在。愿意诚实勇敢的面对死亡,才能为自己的生命做更好的安排。孙教授的这本着作,不只涉及法理或条文的阐述,也透露许多对于生命的关怀,将会是开创病人自主时代里程碑的一本巨作,让每个人认知到善终是自己的责任,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 黄胜坚
想像一个情景:你正值中壮之年,却突然发现自己容易跌倒,而且四肢渐渐无力。你本来还可以拄着柺杖走路,但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需要依靠轮椅才能行动。吃东西的时候你开始感到吞嚥困难,唿吸也逐渐力不从心。晚上无法躺平睡觉,更无法自己翻身。不能翻身是极不舒服的经验,忍耐两小时已是极限,但又不能一直吵醒枕边人起来帮忙。各种酸麻疼痛以及难以向别人解释的感觉如影随形,让你彻夜难眠,你成为一个二十四小时都需要别人照顾的人。你的内心充满恐慌与害怕,因此急着遍寻名医,甚至四处求神问卜。然而,刚发病的那段时间,就连医生也不见得知道你是怎么一回事,而你每上一家医院,所有检查就必须重来一次(抽血、X光、心电图、肌电图、核磁共振,甚至肌肉切片……),这无论对你或家人都是苦不堪言的经验。此外,由于医师摸不着头绪,所提供的测试性疗法也常常适得其反,导致你的病情不但没有改善,还更加恶化,让你吃足苦头,家人当然也都跟着受罪。
后来,终于有一位医师说你得的「可能」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亦即俗称渐冻症的病。「可能」的意思就是医师也没有完全的把握,而必须随着疾病的发展才能逐渐确诊。这是因为医学不是逻辑,也不是数学,有时固然能透过基因检测、切片或其他方式来确定疾病,有时也就只能透过临床观察与经验来做大概的判断。了解这一点,大家就应该明白,掌握病情与预后在医疗方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百分百的,常能犯错,也不一定都有确切的答案。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奥秘,而医学有其极限,病人不应理所当然地神化医学或医师,生病时寻求第二意见(second opinion)或甚至更多医师的意见,有时可能是必要的。
医师诊断之后要怎么跟病人或家属说明,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尤其当疾病没得医且发展过程让人惶恐不安的时候。说明病情在医疗方是告知的艺术,在病方则是了解并掌握病情的方法。告知的时机、方式、内容与对象都很需要拿捏,话讲得太绝对,医师会担心病还没有要你的命,恐惧已经让你失去生存的意志及与病魔对抗的斗志;讲得太含煳,又怕你没能好好因应与准备。无论如何,告知不是一门简单的功课,什么时候讲?怎么讲?讲些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慎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