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遇见金刚经

旅途中遇见金刚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念萱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佛教
  • 修行
  • 旅行
  • 人生
  • 智慧
  • 顿悟
  • 自我成长
  • 心灵鸡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送走我们挚爱、尊敬的人, 在死亡面前,我们想要的,值得吗? 勇闯尼泊尔签证处、香港失财遣返惊魂、 旧金山独揽百人宴、登高原荒诞抗高反…… 也许每回旅行都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大灌顶? 作家陈念萱游历四方,追寻本心的觉悟书写—— 生命痛得太喧嚣, 我们不如在苦难中寂静飞翔 「我只能说,这是自己的经验,忍了许多年才写,不负责,也不想辩论。之所以决定写,只是证明,我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仍然留缝隙给自己体验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佛陀说的,我累积了多生多世福德,才得以享受今日的功德,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愿意相信,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陈念萱 踏过印度的垢净、尼泊尔的尘嚣与不丹的神祕,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横越各大洲,作家陈念萱一路游玩历险,追寻本心。如梦似梦的线隐隐牵引踏上朝圣路,她一次次在旅途中不期撞上《金刚经》佛语的醍醐灌顶。 她曾于异地丢失钱包护照,获得陌生人布施的温暖;也曾在心最苦痛时,因倔强不愿开口求援,却遇恩师及时破解她内心的封闭时空,击溃她的傲慢与偏见。旅行的所见所闻,让她回望生命的本质,领略信仰是对自我、宇宙更进一步的了解。点滴的叩问与顿悟,酝酿成33篇动人的心灵觉悟书写。 【她遇见生死——】 一阵风刮过来,我闭上了眼睛。 就在我闭眼躲过浓烟之际,师父变成几丈高的巨人,恢复了年轻时的样貌,对着我笑。笑容灿烂得让人生气,我忍不住说:「您就走得这么开心?」说完便泪如雨崩…… 【她遇见真相——】 禅定时,最忌讳的,不是不专注,恰恰相反,是在最专注的当下,品尝到史无前例的美好滋味,不愿意出来。 【她遇见信仰——】 信仰,是对自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乃至对宇宙的了解,以及对他人的体悟。没有理解,谈何慈悲? 【她遇见金刚经——】 如果你一遍遍反覆看过《金刚经》就会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无论你做了什么。 名人推荐 许悔之(诗人.艺术家) 贾选凝(作家.文化评论人) 柚子甜(作家.心灵工作者) 彭树君(作家) 褚士莹(国际NGO工作者.作家)
《山海秘闻录》 作者: 沉星 类型: 历史探秘 / 东方奇幻 --- 卷一: 雾锁昆仑 本书聚焦于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古老王朝——大虞。这个王朝以其对天地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和无与伦比的工程奇迹而闻名,却在一夜之间,连同其都城“玄京”,如同海市蜃楼般从地图上彻底消失。留下的,唯有零星散落的谶语和民间口口相传的诡谲故事。 故事的开端,时间定格在现代,但场景却回溯至被誉为“天下脊梁”的昆仑山脉深处。年轻的古籍修复师沈洛,在整理一批从秦岭地下墓葬中出土的残破竹简时,意外发现了一段描绘“天梯计划”的晦涩记载。这段文字提及,大虞王朝并非毁于天灾或战乱,而是试图通过一种被称为“九鼎共鸣”的仪式,强行接入某种更高维度的能量源,最终导致了空间的错位与文明的崩塌。 沈洛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多方势力的注意。其中之一,是以维护“世界秩序”为己任的神秘组织“观星台”。他们坚信,任何对古代禁术的重提,都可能唤醒沉睡的“旧日力量”。观星台派出精通机关术与符文阵法的特工秦霜,表面上协助沈洛,实则暗中监控和引导她的研究方向。 随着线索的深入,沈洛和秦霜发现,大虞留下的线索并非单一指向,而是交织成一张巨大的谜网。他们追踪到一处位于西域沙漠深处的地下神庙——“无光之殿”。这座神庙的墙壁上,刻满了用一种早已失传的“星辰语”书写的壁画,描绘了大虞开国君主如何驯服元素、操控地脉的故事。更令人震惊的是,壁画中出现了被称为“守望者”的类人生物,它们似乎是某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守护者,负责看守那些不该被开启的秘密。 在无光之殿的中央祭坛,两人发现了一个残缺的、由黑曜石打磨而成的罗盘,罗盘的中央凹陷处,赫然嵌着一块闪烁着微光的玉石——“地脉之核”。这块玉石,被认为是驱动大虞所有宏大工程的核心能源。然而,当秦霜试图触碰它时,一股强大的精神冲击将两人震开,并引发了神庙内部的连锁反应。 卷二: 幽冥河渡 为了解析“地脉之核”的奥秘,沈洛必须找到能与之共振的媒介。根据竹简的提示,这种媒介可能隐藏在巴蜀之地,那片被浓雾终年笼罩、被视为生人禁地的“幽冥泽”中。 幽冥泽并非寻常沼泽,它介于生界与死界的交汇之处,气候诡异,时间流速似乎也存在异常。在这里,沈洛和秦霜遭遇了当地世代相传的“摆渡人”部族。这个部族的人面容苍白,行动迅捷,他们以捕捞深泽中特有的“回音鱼”为生,并对外界的一切都抱持着极度的警惕。 摆渡人的首领,一位名叫阿奴的老者,通过一种古老的仪式,与沈洛进行了一次“梦境对话”。阿奴揭示了真相:大虞王朝在巅峰时期,曾试图打破生死的界限,他们利用强大的法术和地脉能量,在幽冥泽下挖掘了一条直通“阴间”的通道——“九幽引路”。这条通道的开启,导致了阴阳两界的物质和能量开始相互渗透,这正是文明覆灭的直接原因。 为了修复裂痕,大虞最后的几位贤者将他们的知识和生命力封印在了一种特殊的“生命晶石”中,并藏匿于幽冥泽最深处的“忘川之畔”。沈洛需要在不惊动强大且不稳定的“引路”力量的前提下,找到这些晶石。 在深入的过程中,两人遭遇了被阴阳能量扭曲的生物,它们形态怪异,拥有超越常理的力量。秦霜运用观星台传授的“制衡术”,勉强维持着两人的安全,但她也开始怀疑,观星台对历史的解释是否过于片面,他们所维护的“秩序”是否建立在对真相的掩盖之上。 最终,沈洛成功取回了三枚生命晶石。晶石中蕴含着大虞贤者关于“空间稳定术”的最后印记,为修复地脉之核提供了理论基础。 卷三: 归墟之战 带着地脉之核和生命晶石,沈洛意识到,所有谜团的最终答案,必然指向大虞都城玄京的遗址——传说中位于东海之下的“归墟”。 此时,“观星台”的秘密浮出水面。观星台的最高执掌者,玄机阁主,并非要阻止沈洛,而是要利用她找到的力量,重新激活大虞的“天梯计划”。玄机阁主认为,只有重现大虞当年的力量,才能对抗潜伏在深海中、日益增强的、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潮汐入侵”。 归墟的入口被布置在一个古老的灯塔之下。沈洛和秦霜,以及随后赶到的观星台精锐部队,一同潜入了沉寂千年的水下都城。归墟内部,时间感几乎消失,巨大的魔法矩阵和漂浮的宫殿结构,展现出古代文明令人窒息的辉煌。 在主控制中心,也就是“天梯之基”前,沈洛将地脉之核重新安装到位。然而,当她试图用贤者留下的知识稳定能量时,玄机阁主现身,意图夺取控制权,强行启动仪式。 一场围绕着古代技术和现代理解的对决在水下爆发。秦霜选择了背叛观星台,她与沈洛并肩作战,运用她对古代符文的理解,干扰玄机阁主的操控。在关键时刻,沈洛不再试图“修复”大虞的错误,而是领悟了贤者留下的真正意图:平衡,而非掌控。 她将生命晶石中的“稳定术”与地脉之核的力量融合,但不是用于登天,而是用于“闭合”。巨大的能量潮汐被引导至一个临时的虚空节点,避免了对现有世界的冲击。归墟的能量核心在完成最后一次净化后,缓慢地走向衰竭。 玄机阁主的力量被削弱,他最终选择自我放逐,消失在归墟的迷雾中,留下一句预言:“秩序的维护者,往往是变革的阻碍者。” 尾声: 尘埃落定与新的起点 战斗结束后,归墟没有彻底崩塌,而是被一层厚重的时间屏障所包裹,再次沉入海底,成为了一个无法触及的古老纪念碑。 沈洛和秦霜回到了地面。他们没有带回任何足以改变现代科技的惊人宝物,带走的,只有对古老文明的深刻理解——关于力量、平衡与敬畏的哲学思考。他们决定建立一个非官方的机构,继续研究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知识,确保那些强大的古老力量,永远不会在无知或贪婪的驱使下被再次滥用。山海间的秘密,仍在等待着下一位有准备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念萱(Alice N.H. Chen)


  一九五八年生于嘉义空军眷村,华兴育幼院毕业。着有《巫女》《小红》《恆河边──〈金刚经〉里寻找大雄》《金刚经寻宝》《寻找上师》《不丹,深唿吸》《不丹闭关人》《黔滋味:外来移民的乡愁》《香料罐儿》《吃品味:寻常好滋味》《神妙贵州》。翻译作品有《迎宾花絮》《河经》《毗湿奴之死》《巧合不是故意的》等三十余本书。现任《腾讯大家》专栏作家。

  Facebook追踪:陈念萱 Alice N.H. Chen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恰巧行过菩提树下

许悔之(诗人.艺术家)


  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动念,想要磨墨写字,送一位朋友。

  我取出一方老绿端砚,拿出蒋勋老师送我的写经墨,开始磨墨,像一种心情的准备。因为好几天以来,有一个念头一直盘旋不去,应该为陈念萱新书的扉页献词写字。

  认识作家陈念萱好多年了,有鹿文化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她的书,彷彿绕了一个大圈,她完成了一本最早我跟她邀约的书。几年前,我在她的脸书看到她所上传的一些照片,是她已经圆寂的上师的荼毘大典。看过陈念萱《寻找上师》这本书的人,应该会很受触动——寻找上师,其实是为了安放自己的心;寻找上师,其实就是一个旅途,为了寻找自己的心。

  不久前,陈念萱交出了一本完完整整的书稿,我看到前几篇就鼻酸欲泪,书中,她写了很多死亡,母亲的、大伯的与上师的死亡。然而,他们在文章里,好像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屋子。

  佛法的屋子,而且这个屋子不必敲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

  陈念萱在她全书开头,写了一段献词:「踽踽独行菩萨道,无量诸佛来看照;众生执迷黄泉路,我欲勾牵毒火烧。——敬献给鸠摩罗什这首诗,洒泪几桶也不足以感谢其无怨无悔菩萨行。」我刚看到的时候,情绪非常的震动,对于一个相信佛法的人如我,我知道陈念萱为什么写这些句子,因为生和死真是教人疲累又恐惧啊! 要如何了脱生死呢?这是我以前向陈念萱邀第一本书的念头,希望透过她那么独特的心情和经验,告诉别人什么是死,也或许因为知道了死,而能好好的、有意义的生……

  我在秋天的早上,慢慢磨墨,彷彿知道陈念萱为什么写这些句子,佛法难闻啊!做为诸苦交逼的人身,居然可以闻听、思惟佛法,为必将到来的这一期生命的死亡,找寻不一样的旅途。

  我慢慢磨墨,磨到了一种觉得适当的浓度,遂开始写字,我对陈念萱书中献词的心情和体会,化为笔墨,准备编入这本书的扉页,也送给陈念萱存留,以志因缘。

  「我带着母亲的遗骨绕塔绕菩提树,惶惑忐忑,起了私心,期望母亲能因此沾光。也许不会为自己如此胆大妄为,却无论如何认为没有信仰基础的母亲,可能需要这看来愚昧的方式,强忍不安,我拿出一片彩色遗骨,塞到了树根下。原谅我。正准备颤抖离去的当下,树旁静坐的僧尼忽然叫住我,指着飘然而下的落叶:『那是妳的!』」

  这是书中的一篇,陈念萱写她如何为自己舍报的母亲,完成一趟圣地的佛事。佛力加被,可以凭借一片圣树掉下的菩提叶吗?什么是菩提自性? 我们跟着她的文章,恰巧也行过菩提树下……

  《旅途中遇见金刚经》这本书,说的既是现实里旅行之见闻,其实也是生命做为一趟又一趟旅途之隐喻。
  「生生世世,这一次,遇到金刚经了吗?看到金刚心了吗?」我继续磨着墨,抄经,希望抄入心中,但是,心在何处?

你不需要成为佛教徒

贾选凝(作家.文化评论人)


  我不是佛教徒,却打开了《金刚经》真正去读。说「真正」,只因这五千字经文的盛名人人如雷贯耳,任谁都能引用一句「如梦幻泡影」。我过去也曾「读」过,但尽皆透过二手引述乃至转引媒介。不肯读原典,有偏见,更有惰性,直到被念萱姊这本书触动。

  她曾对我说:「你不需要成为佛教徒,佛不在乎。但你绝对要认识自己不自欺。」
  人世间所有的苦,都源于对自己的盲目。而我开始相信《金刚经》里有个浩瀚博大的世界,能让我认识自己。

  这本书说的是旅途,却也不全是旅途;说的是金刚经,却也不止于金刚经。从菩提迦耶、恆河边、尼泊尔到不丹的松树林;从仡佬族宴席到剑桥High Table到吉隆坡的六星酒店;从崑曲到剧场到电影到香料,念萱姊的《金刚经》无处不在。吃喝玩乐写作禅修,都是知识与良善的累积。能够带来觉醒的人事物,不分是非好坏,也不必依附宗教义理。心不住法,所以她的眼里总能看到菩萨。

  必须承认,她改变了我对佛教的许多偏见,一如她在书里写「内心敬畏,只会带来更开阔的视野,而非捆绑」,信仰最终指向对自我、他人乃至更广阔时空的觉知,而非画地为牢将人桎梏在任何虔诚的形式里。定法定见也是偏见,她却令我懂得「恭敬但不执迷,有缘便一概吸收」。

  过去我问她:「佛教徒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人有何不同?」
  她答说:「不会用线性的方式看事情。」正正契合了她先师口中的「时间是场骗局」。

  令我决意打开《金刚经》的,是佛陀永远不存在「为时已晚」的时空认知,也是她在书中所描述的每每阅读《金刚经》后的如释重负——「不贴标签不产生成见,不让自己陷入绝对正确的泥沼」,在尽可能伸展的时间与空间里获得自由。拥抱这样的智慧,就能逐渐与自己和解。就像过去我很排斥「功德」二字,刻板印象里狭隘认定了就是烧香拜佛,可实际上,善意、知识与理解的增长都是功德,「能够安静下来,也是一种功德。」

  不被时间所困、不再计较有形无形,从而抵达自己,更是功德。

  念萱姊说「传承,是不劳而获的功德」,藏传佛教中生生世世绵延的觉知就这样被传递至今,而珍视传统智慧与美感,则能够「找回生命的根源」,从而确认自己在当下时空中的位置。所以她能从吉隆坡的客家餐厅和仡佬族的繁复飨宴里吃出「传承」,从舌尖的曼妙滋味里感受到「看见」与「知道」是累世福德。我不免生出欣羡,原来许许多多的好,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无缘辨识。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终于遇见《金刚经》的轮渡。想必这种「遇见」,也是多世累积。「看见,便能省下一段荆棘之道。」所以这一次,我选择看见自己——哪怕只有须臾瞬间,也好过永生永世的目盲心盲。

自序

你想要的,值得吗?

陈念萱(本书作者)


  如果你一遍遍反覆看过《金刚经》就会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无论你做了什么。

  最近总被问:「值得吗?」这是我从前常问别人的问号,天道好还,终于又被问了回来。好处是,年轻时问为情伤,年纪大了,问付出。譬如,开车一小时半只是吃顿饭,或为看一部电影买机票,甚至航行整天就为探望老友,并无特别目的。前日,意外在基隆海岸边吃了品质干净鲜美的海产,经过我图文并茂地介绍:「甘甜鱼虾证明了基隆外海的干净。」仍被询问:「值得吗?」台北盆地很小,半小时以上车程,会被认为远,跋涉去吃饭,多数人的考量变多了。

  值得吗?如果这样的陈述都不足以说服你,何必问我呢? 海岸美景与干净甜美的一餐,你问我值得吗?我该如何答覆?

  我是电影控,每次进戏院,不看个两三场不愿离去,只要不太差,都会公布电影海报,若真有所感,便撰文推荐。仍经常被朋友问:「值得看吗?」这问题对我而言有点毛,若不值得何必花时间推荐?但值不值得,每个人习惯与审美天差地远,等于白问,还不如等票房数据来得直接,群众说了算,票房会说话,如果你真如此介意是否值得花钱买票去看。也许是职业惯性,看试片会尽量看完,无论是否我的菜,忍耐久了,终有所获,即便真的不喜欢。但也因为忍,突破了个人许多捆绑已久的偏见,这种收获,我认为比什么都值。

  在我一甲子的生活经验里,问值得与否,通常无所得。如果你能像古代哲学家们那样,用穿越时间轴的五度空间思维,去看待自己肉眼所见的三度空间生命,那么,值得吗?便不需要问了。「被高速撞裂成微粒子的质子,在眼前消失了,去了哪里?」这是哈佛物理学家Lisa Randall专研Multi-reality多重真相的成果之一,解开了爱因斯坦的五度空间方程式。我并非学科学的,却喜欢看科学家们年年更新的研究成果,一点一滴地打开视线看世界。

  第一次尝试菸硷酸时,大略翻阅完贺弗医师(Abram Hoffer)等三位科学家联手着作的《燃烧吧!油脂与毒素:B3的强效慢性疾病疗癒临床实录》(Niacin: the Real Story),受困于长期腹部胀气与关节僵硬疼痛,我豪不犹豫地吞下两颗一千毫克的B3,台北药房只提供一百毫克单位,美国超市可买到最高五百毫克单位剂量,且去除过敏后遗症。朋友认为我疯了,如此高剂量,不怕吗?

  品尝奇痒后遗症,似乎成为我近期的体验快感,从一开始抓破皮,到如今每次一百毫克剂量产生的一分钟发热微痒,等于以此痛换彼痛,我终于不需要周周去整嵴推拿,而能安分地坐在椅子上打字数小时了。

  年长我许多的老友跟我抱怨处于老年各种症状时,我推荐她吃B3来解除困境。荳蔻年华开始学中医期间,老师便已让我吞下许多有后遗症的药物,去感受五脏六腑的变化,从而体悟《医宗金鑑》里说的是什么,当然这一切仍在学习认识文言文的基础之下,没有中文,遑论其他。有了青少年吃药体验人体震盪的经验,B3的刺激,早有生理心理准备而不至于恐慌。恐慌,是加速各种病症的最大元凶,这一点有许多临床医学证据,无需我赘述。总之,老友在我眼前吞下一百外加五百毫克后,信誓旦旦说没感觉,返家途中嚷嚷要去医院急诊,翌日醒来决定继续服用B3。想必忍耐完吓人的症状,效果显着,尤其是对迅速老化而一时半刻无法接受的人来说。

  你必然想问我,既然高剂量B3与维生素C有奇效又对人体没有伤害性后遗症,为何普遍专业医师与药厂不用?聪慧的朋友立即答覆:「抢钱!」无论如何,我认为自救才能真救。知识,是必要的。就像Dr. Randall研究Multi-reality所呈现的无限真相,如剥洋葱般去认识自己细胞与五脏六腑的变化,才不会囿于人云亦云的监牢。如果你想责怪医师、医院与药厂,不如问问是谁去买单毒害自己的?有市场才会有诈骗,请别告诉我你不知道。

  在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展时,十九世纪末挪威画家孟克(Edvard Munch)的自画像《时钟与床之间》(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呈现长期身心受困于病痛纠缠到八十岁高龄,生命被摧残得油尽灯枯,父母兄弟姊妹相继逝去,躁郁症、精神崩溃与多次失恋经验。在他最着名的画作《吶喊》(The Scream)里,灼烧着垂死生命的挣扎。千百幅捐赠的作品中,皆饱满地宣泄了当下的焦躁情绪。孟克高大帅气又有才,高度敏感让他无法维系两性关系,许多作品对爱情的控诉相当激烈直接。我边看边想,如果他有B3把病治好了,却失去创作源泉,他愿意吗?这么做,值得吗?

  你在乎把当下活好,还是死后被人永生地记住?
  梵谷若知道自己的画作在死后百年价值上亿美金,毕生贫困的他作何感想? 若用巨款收藏画作的你,能进入五度空间穿越时空,会告诉他吗?

  承受B3巨痒后遗症,因为老化的病痛,然后发现B3能治疗忧郁症。如果你年轻力壮,根本不必去想这件事,而我从小体弱多病,才养成长期关注人体相关知识的惯性。若我有生存选择权,任选各种存在条件,老实说,健康,不再是我的选项,因为这使我失去体验生命的机会。这无疑是真正的悖论,因为我努力吞嚥让人难受的B3恰是为了健康,具体而言,是不要更痛苦。

  周边朋友已经开始讨论该如何死。我的六十岁生日愿望:「祝愿大家健康地活,平安地死!」如果要插管维持生命,请不要救我,不值得!

  有人祝愿我永远十八岁,我很不识相地说:「十八太纠结,我只愿维持十二岁的心境,长相是别人看,自己看不到,无需纠结于青春永驻,那一点也不好玩,对我而言,维持干净的样貌不猥亵即可。」至于来生,恕我更不识相地说,若不过好今生,便无来生,当下不痛苦,是我努力的方向与结果,即便我的身体早已不听使唤,却不影响我维持不痛苦。物质不匮乏精神仍有无限的可能,此生足矣!

  值得吗?现在你该知道不必问,任何眼前发生的,都是你最值得关注而任意汲取的养分,无论是知识还是吃喝玩乐看电影。

图书试读

在香港被六字大明咒拯救(节录)
 
我被扒手洗劫了,钱包、护照、机票,不翼而飞,就在香港夜市里。一九八五年第一次离开台湾岛,自己一人旅行,途经香港往返加德满都。
 
我一直没搞清楚自己为何可以坚持四十多年来的惯性,随时随地念着观音六字大明咒,其实我心里没有期待,就只是漫无目标地念,至于,念出了什么想法,也许便是偶然闪现的疑虑,让我灵光乍现地警觉,又忽然消散地遗忘,尤其是愈来愈流行念咒后,更莫名地感到,这也许是个愚蠢的迷信行为。「嗡嘛尼贝玛吽」成为许多人朗朗上口的咒语后,带给我的,竟是隐隐然的羞耻感,从此再也不愿从嘴唇吐音,除非龟毛鸡婆地校正别人略显滑稽的发音。胡因梦曾批评我洁癖,彼时觉得是恭维,年纪渐长才发现是毛病。
 
当我知道这是藏王松赞干布要求大臣桑布扎远行印度求学,成功创立自己文字后,写下的第一句话,内心的触动,难以言表。嗡与吽,是顶门与气海之间上下气脉交流串通的动能音,你若竖起耳朵聆听,便能发现许多老喇嘛念咒时,声音共鸣力度导出的感染力。嘛尼是珠宝的意思,贝玛是莲花,这是赞颂观音如珠宝般珍贵,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藏人在念诵时,会因各自种族的方言,而发音不精准,根据老师们的指示,发音精准与否,不是必备条件,产生传承上的共鸣,才是关键。
 
但追究音准这件事,我绝对恶习难改,否则心理有疙瘩,便很难专注,为此,我刻意去上了藏文课,至少学会见字发音不烦恼,而且很巧地,老师恰恰是跟我一样对声音很计较的拉萨人。
 
多年养成习惯,让我不自觉地,便会打心中出现咒音,既然习惯了便由着咒音在心中生灭,不再为难自己,这终究是有用没用,放弃拷问。「我难道就不能做些无用之事?」即便一开始是为了解除心中的障碍,我问师父:「在路上遇到葬礼,或看到鸟兽尸体,能念些什么吗?」我并非多么有善意,只是想借由超度的期待,来解除自心恐惧。对死亡,就像看到病毒的反应,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尤其是小时候经常在街头遇见声势浩大的棺材经过,妈妈都会摀住小孩的眼睛,这举动,只能增加恐惧与长期心理阴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平时对宗教类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远,有些遥不可及。但是,这本《旅途中遇见金刚经》的书名,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对“旅途”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情感,它代表着探索、未知、惊喜,也可能是挑战和迷茫。而“金刚经”,虽然听起来很“佛教”,但我知道它讲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智慧,关于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如何不被表象所迷惑。所以我特别好奇,作者是怎么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讲述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具体事件,然后从中引申出金刚经的道理?还是在旅途中,某个特定的场景,让他突然对金刚经有了新的体悟?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是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解读金刚经,让像我这样对佛法了解不深的人,也能看得懂,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宗教书籍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种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清晰地看待世界的一些新想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有一种淡淡的禅意,那种留白和写意的风格,让人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能瞬间慢下来。书名“旅途中遇见金刚经”,更是充满了故事性,仿佛一本侦探小说,又像是一场心灵的冒险。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人生的重要领悟,并不是在精心策划的场合,而是在不经意间的瞬间。比如,在一次漫长的火车旅程中,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突然就对人生的变幻无常有了新的体会;又或者是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却因为一句无心的话,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很好奇,作者在书中具体记录了哪些“遇见”的时刻?这些时刻是如何与金刚经的道理产生共鸣的?是关于放下执念?还是关于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或者是关于如何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不再把佛经当作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哲学,而是能够将其看作是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的智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金刚经”,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平静,也更加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旅行文学作品,它们往往以一个宏大的叙事,或者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展现作者的人生感悟。而“金刚经”的加入,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更深邃的哲学色彩。我一直对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印象深刻,它总能让我对周遭的一切产生一种抽离感,从而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和世界。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旅行的“当下”,去体会“金刚经”所说的“无常”和“无我”的?旅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体验,从出发到抵达,从熟悉到陌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我想,作者应该是将金刚经的道理,化作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甚至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心态。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没有将金刚经变成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将其融入到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和作者一起踏上这段充满智慧的旅程。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金刚经,并且将这种理解,迁移到我自己的生活中,让我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日常里,都能感受到那份超越物质的宁静和智慧。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考虑要去一趟长途旅行,大概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简直眼睛一亮!“旅途中遇见金刚经”,听起来就好像会在某个陌生的城市、某个安静的寺庙,或者是在长途火车上,不经意间翻开一本关于金刚经的书,然后突然就领悟了什么。我一直觉得,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那些不期而遇的惊喜,那些原本没有计划,却让你记忆深刻的瞬间。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我很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将金刚经的智慧,和旅行中的各种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是关于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还是如何在旅途的颠簸中找到生活的禅意?又或者是在面对人生选择时,金刚经的哪句话给了他启发?我平时对佛经的了解算不上深入,但一直对金刚经那种“无住生心”的境界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它能够帮助人摆脱执念,活在当下。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场景,让我觉得,原来学习佛法,也可以如此轻松自然,并非一定要端坐在蒲团上,而是可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在自己的旅途开始之前,就能够有所准备,有所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金色的线条勾勒出的山峦,搭配上深邃的蓝色背景,让人一看就联想到许多神秘又壮丽的旅程。我不是那种对佛经了如指掌的人,平时最多就是翻翻吉祥话或是听听佛号,但“金刚经”三个字,总会让人觉得它蕴含着某种深刻的道理,而“旅途中遇见”这个副标题,更是增添了一份惊喜和期待。我想,这本书大概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经文解读,而是结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把金刚经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和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未知的旅途,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有时候我们会迷失方向,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贵人,而如果能在这样的旅途中,偶然拾起一本金刚经,仿佛就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又或是能抚平内心焦躁的清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旅途中“遇见”金刚经的,是因为遇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还是在某个困境中豁然开朗?这种不期而遇的感觉,总是让人心生向往。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最近想要寻找一些精神慰藉和人生启示的心境。我期待它能为我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力量,让我在面对未来的旅程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