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的童年是在东北农村的姥姥家度过的。
姥姥是一位最最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有一双巧手,她总在绣花、扎荷包时让我跟着描花样。姥姥还有一颗爱美的心,她特别喜欢花,院子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儿盛开。我也时常跟着她理理藤子,堆堆泥土,也算自幼与花结缘。大概就在那时受姥姥薰染,我喜欢上了绘画,尤其是画草木。
进入大学以后,我学习了专业的水彩课程,给我最大影响和帮助的是龚玉教授。她是一位「把水彩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画家,用笔简练灵动,直抒胸臆。她笔下的水彩画生动优美,饶有气韵,启迪、吸引我努力在水彩画方面不断进步。
毕业后,我进入一所高校教授水彩课程。六年后,偶然的一个机缘,我辞去教师的工作,隐居在江南的山间,日升月落,与山水花草为伴,与鸟兽虫鱼为邻。平日里,我便挎着篮子,抱着画板,穿梭在山林里溪水边,寻找着时令草木,坐地便画。风吹透了身体,心空灵着,草木山水彷彿和我融为一体。画笔行走在纸上,草木慢慢呈现,这一切仿佛浑然一体,有着难以表达的安静和美妙。
直到有一天,我吟诵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幅花木苍莽、嘉卉葳蕤的画面,那不正是我每天观察和描摹的图景吗?那一刻,姥姥院子里的花儿与我心心念念的水彩画,碰撞出了一个灵感——为《诗经》作画。于是,我便再一次翻阅《诗经》,竟真的发现了一个植物世界,绿竹、白茅、青梅、松柏、豆菽、荇菜、芍药、木槿,如同一个个精灵飞绕在我脑海中。所以我决定,哪怕唐突了古人,也要找寻我心目中的草木,还原它们该有的样子。这就是本书的创作缘起。
二○一六我有幸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图书插画人才培训班学习了两个月,更深刻地认识和感受了插画这门艺术。授课老师曾说:「插画作者就像戴着铁镣在跳舞。」我热爱这门艺术,所以我选择戴着铁镣在水彩画舞台上舞蹈。
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人们:美术启蒙老师苗恒俊先生、恩师龚玉教授、包蕾老师、采采小院院主钱平英女士、华鹏主编,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岩女士。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诞生付出了努力和关心的人们,还有正在阅读的您。
谨以此书,献给我最爱的姥姥!
推荐序 从四川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东方色彩大师李有行先生始,到美术教育家杜泳樵先生,来自四川美院的一大批艺术家都偏爱借助花卉草木传递对自然美的感受。介疾是我的学生,作为他四年学习时光的陪伴者,我总是鼓励他去课堂外大胆探索花卉草木色彩表达上的可能性。也许正是四川美院的这种传承与滋养,埋下了介疾日后隐居山林,描摹《诗经》花卉草木的种子。
为了能够更好地近距离观察植物,他毅然辞掉了北方安逸的高校教师的工作,只身来到了温润的江南山林。试想,一个北方汉子来到江南隐居,忍受溼热气候、虫叮蚊咬,坚持记录百花草木,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勇气?在这片山林中,他一待就是两年,潜心观察、钻研植物的分类、构造和属性,画了几千张植物速写,体悟植物的习性并用画笔赋予它们生动的灵魂。
正是通过亲身融入大自然,他领悟到了植物的另一种美,绘出的不仅仅是静景,更是一幅幅灵动清丽的图画,诸如荠菜的野性、柏树的肃穆、芍药的端庄、蒹葭的亲切,都别有神韵。隐居期间,他的心血之作〈百花图谱〉入围了法兰克福国际画展,他也因此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彩表现技法——五步法。结合水彩的造型与色彩,营造国画的韵味和意境,成了介疾笔下花卉草木的艺术风格。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不仅带给我们风雅诗词的享受,更教我们用清雅的语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本书即是介疾阅读《诗经》、描摹草木后迸发的灵感,他将这些美好的文字与画笔结合,在读诗之外辅以视觉表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典文学的唯美画卷。全书选取《诗经》中的21种植物,分为草、木、药、谷、菜、花、果七卷,为它们一一造像,用细腻的笔触重现古人笔下的植物花卉世界。
在当下,能够不急不躁、潜心做好一件事的人已越来越少。而介疾能一直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品诗作画,编制手工,诚心经营纯天然的慢生活,让人生羡。他将绘画融入日常点滴,用手作表达对自然的礼赞,在团扇、手绢、纸笺等物件上,留下了雅致的印记。
草木有情,笔画传神。
非常期待《古风水彩植物手绘技法》的出版,也希望更多人走进诗词书画的殿堂!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