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脆弱:心的缺口,就是爱的入口

拥抱脆弱:心的缺口,就是爱的入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笑是你,泪是你,坚强与脆弱,都是你。
  把心打开,靠近珍惜你的人,
  也给爱一个机会靠近你。

  好好地哭吧,你已经足够坚强了。

  哭有什么用呢?只是示弱,只是让人觉得我不够努力!
  一旦这身盔甲裂了,恐怕我就垮了,我不能,我不敢!
  你也是这样吗?只怕眼泪再多一滴,就要溃堤。
  「因为生活还是得过啊。」你吸吸鼻子说。
  带着眼泪不行吗?

  暖心的精神科医师郭彦麟写出了现代人在跟生活无止境地拚搏之下,硬按着不敢让人发现的委屈──那些流不出的泪、平凡人都有的伤和离不开的心:

  ‧蜡烛多头烧,总是难过没能好好陪伴孩子的自责母亲……
  ‧饱受自卑煎熬却无处诉说,只能压抑自己,祭以沉默的失落父亲……
  ‧带着儿时伤痕长大,心怀恐惧的忧郁女人……
 ‧被分手的罪恶感纠缠,而深陷悲伤的空虚男人……
 
  我们努力想要扮演好所有的角色,却再也没有力气扮演自己,只能穿上密实的硬甲,为了不受伤,也为了不能倒下。但眼泪,不是罪恶的。当我们能展开自己,那些原本便在身旁流动的爱才有机会进来,陪我们哭,陪我们笑。
陪着我们好好去拥抱那个脆弱,但再真实不过的自己。

本书特色

  ◎关于眼泪:坚强底下的不安,让你选择用孤独的方式藏起眼泪,但终究,逃不开的是自己,那个害怕眼泪的自己。

  ◎关于害怕:因为有了爱,那害怕才会如此强烈;又或者正因存在于害怕里头,那样的爱,才是勇敢的爱吧。

  ◎关于罪恶感:罪恶感是一种隐性的自我伤害,你依然不快乐,依然被情绪所驱使、囚禁,你所爱的人也感受得出来。

  ◎我们只是人,但愿完整,却无法完美。我们或许永远不够好,但要能看见,我们已足够好的部分。

  ◎李欣伦:「是的,人生好难。但所幸有双倾听的耳朵,温柔的目光,有一盒任你尽情崩溃痛哭的卫生纸盒;有「他」和「她」从艰难中向前推进的蹒跚步履,我们借此获得力量,与不(需要)完美的自己,素面相对。」
 
  ◎林静如:「郭医师的书里,有着平凡的故事,我们轻易地可以让自己对号入座。我看到自己曾经的天真、期待与失落,但也从他的文字里找回了对生命的美好品味。」

  ◎谌淑婷:「郭彦麟医师写下了各种心头缺口,或许是追求完美,或许是自我责备,或许是被罪恶感绑住;有人不敢承认自己角色转换的恐惧,有人始终否认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痛苦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卑下形象……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模样。」

名人推荐
 
  李欣伦(作家‧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林静如(娘子军行销有限公司负责人‧律师娘)
  赵家琛(台北市立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谌淑婷(作家)(依姓名笔划序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彦麟(精神科医师)

  
  精神科专科医师,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

  曾任成大医院精神科医师,成大医院斗六分院精神科医师,现于基层诊所服务。

  着有《男人玻璃心──亲爱的,我想明白你》,贴近女人的困惑和不安,解读二十三种最深层的男人心事,唤醒我们重拾爱的初衷,以全新的理解走向彼此,拥抱彼此。

  他曾为风传媒部落格执笔「郭医师的脑中涂鸦」专栏,并与插画家妹妹携手创作绘本《刺猬》、《穿山甲》,以动人的精练文字搭配温馨画作,唤醒接纳与包容的内在力量,疗癒人心。

  *FB粉丝专页:「Psychiatrist 身心灵对话」
 

图书目录

《拥抱脆弱──心的缺口,就是爱的入口》目录


推荐序──照见内心戏/细节  文◎李欣伦    9
推荐序──没做好,也能过很好  文◎林静如    13
推荐序──我们的脆弱如此相似  文◎谌淑婷    18
自序──没有结局的故事    23

PART 1  那些流不出的泪
好好地哭吧,这儿本来就是准备好要容纳你的眼泪的,不是吗?

潜水艇──多重角色的冲突    34
完美的母亲,破碎的自己?

玫瑰──挥不去的自责    44
牺牲不是爱,陪伴与连结才是。

镜子──最深的恐惧,也是最强韧的力量    59
害怕是因为在乎,而看见了这些,便是改变的开始。

冰箱──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75
在追寻完美的迷宫里,最后可能找不到自己……

油漆──「罪恶感」或许源于爱,却不是爱    92
选择破碎的婚姻,还是破碎的情感?

PART 2  平凡人都有的伤
平凡的人与平凡的爱,本就有软弱,有惧怕。

烤地瓜──一个人害怕的感觉,是很孤独的    124
甜蜜的负荷,依然是负荷,但也终究甜蜜。

双胞胎──对于「公平」的不安与矛盾    146
爱能计量吗?爱能比较吗?如果失去都是痛,那痛有不一样吗?

蛋糕──理解家庭的伤    160
理解,终将让我们看见力量与希望。

冰淇淋──你没有对不起谁    177
那些伤是很痛的,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该怎么回应这些痛。

梨花──迎接生命是爱,告别生命,是更痛的爱    199
决定需要勇气,那是一种承担,是一种选择面对苦痛的决定。

PART 3  那离不开的心
有些爱,发生在理解之前。有些陪伴,发生在分离之后。

胶囊──分离的焦虑    216
分离,从来就不只是谁离开谁而已。从任一方望去,对方都在逐渐远离。

椅子──自卑而失落的父亲    228
除了愤怒,所有的情绪都压抑了。

铂──终究,得面对提早告别的哀伤    248
我们害怕的究竟是衰老?是死亡?还是分离?

杜鹃──弃养的被剥夺感    261
时代改变了,一个人要担负的更多,却也彷彿失去了更多。

谷雨──成年孤儿    274
孩子的母亲,却也依然是母亲的孩子。

附录──那些继续下去的故事    293
伴你拥抱脆弱的几部影片,几本书。
 

图书序言

自序

没有结局的故事


  在成为精神科医师之前,我就是个沉迷于故事的人,读,也写。

  故事是现实与想像之间一个悬浮的空间,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在天真的孩子与绝望的大人之间,好似一个与生活平行存在着,且活生生运行的世界。假的,却是真的,虚妄,却是蕴含希望,于是摀上耳朵,故事在耳里响亮,阖上眼睛,故事在眼底明亮。

  因为故事,所以使我成为精神科医师吗?或许吧,我不敢确定,我不敢那么浪漫且无知地断定,因为精神科的故事,鲜少是浪漫的。

  即使有美丽的结局,也是从残酷与苦痛中,一点一点捡拾回来的,捡拾微光,捡拾花瓣,捡拾在绝望里迷路的孩子心中拥有的一点点希望。如果花能绽放,也是泪水灌溉,从灰烬化为的土壤里奇蹟般地开出的。

  诊间里的故事,很难像小说,能够轻易地阖上。它并不与生活平行,而是重重地摔落于现实,狠狠地磨擦,贴着影子,发出刺耳的声音,是挣扎,也是抵抗,试着寻找一点点唿吸的空间,然后才是撑起自己,重新学习站起的空间与力量。

  诊间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听,然后天真地想像便好。

  有些故事好沉好重,像耳鸣,像目眩,像搬不动的巨石,重重压在了生活上。这种时候,我会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打开,偷一些想像,偷一些希望,偷一点点抵抗重力的魔法,一点点天真到足以遗忘现实的孩子童话。

  许多时候,我们是靠故事长大,靠故事勇敢作梦,甚至靠故事活下去的。或许,这便是我沉迷于故事的原因,也是我继续坐在诊间里,听故事的原因。

  于是,我是个听故事的人,也是个说故事的人。那么,我算是个偷故事的人吗?

  云降下了雨,流成一条河,汇入了海洋,热气蒸腾后,在天空,又凝聚成另一朵云。山沖刷出了砂砾,撒成一片沙滩,浪卷入海底后,被时光揉成一片岩脉,大地甦醒时,又从海里隆起一座山。

  那么,这新生的云,是偷来的吗?这新生的山,也是偷来的吗?倘若,云又降下了雨,山又沖刷出土壤,这湿泥里开出的花,也是偷来的吗?

  我说故事,但我未曾认识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

  我不偷故事的,但若说这些故事是捏造的,彷彿这些故事是虚幻的;若说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又彷彿这些故事是诊间的拓印、切片与瞬间,在书页上曝光后,直接沖洗出来。

  这些故事是新生的,是我离开诊间后,游入大海,深潜、溶化并沉睡后,被旭日或雷电唤醒,新生的,同样以眼泪灌溉,以灰烬为土壤,开出花的朵朵群岛。

  前些日子,我学习精神医学的老师向我要了一份阅读清单,说是打算让住院医师与医学生参考。我先给了几本工具性的原文书,老师随即不满足地希望书的类型与题材能放宽、拉广一些,只要跟精神医学有关,小说、散文,甚至绘本也可以。

  于是,我又加上一些跨领域的科普与文史类翻译书籍:医学文化史、谈动物与人的精神共病、精神科教授的自剖传记、孤独、衰老与死亡的书、精神分析与人我关系的经典……而第十本书,我忍不住递上了《生活是头安静的兽》这部短篇小说集。

  这更自由,也更自我、私我的书单,彷彿离诊间与会议室愈远,离孤独或拥挤的房间及日常愈近,就愈贴近真实的精神医学。

  《生活是头安静的兽》与《白噪音》都是我以为精神科医师必读的小说之一。《白噪音》谈一场人为的灾难,谈的是焦虑、恐惧与死亡。焦虑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恐惧是生存的驱力,而死亡,是存在的矛盾意义。至于《生活是头安静的兽》,说的则是日常,是一个又一个人与人碰撞,受伤、痊癒(或来不及),然后再受伤的片段。那些故事真实得不像故事,像被窥看剽窃的人生,直接印上了书页,那像是没有魔法的《百年孤寂》,舞台剧版的《百年孤寂》,反覆地浓缩稀释浓缩稀释,直到可以在便利超商贩卖的《百年孤寂》。

  这些故事,像极了诊间里的故事,那些个案将日常反覆地浓缩稀释浓缩稀释,直到能倾倒入诊间里的故事。

  在诊间里听故事,是为了理解、诊断然后处方;而脱下白袍后,离开诊间说故事,则是为了将我偷来的想像与希望,还一些些到故事里,即使我没有吴明益的魔法或村上春树敲击石头的力量。

  我不完美,我仍脆弱,但故事有自己的生命,超越我的力量,悬浮于现实与想像之间,抵抗重力,抵抗坠落。

  就如我喜爱的另一本小说《时光的彼岸》中的对话。

  「我一直认为书写跟自杀相反,」她说:「书写带来不朽,击溃死亡……」

  「类似《天方夜谭》?」

  「对。」

  那是一本关于海啸、九一一、霸凌、自杀、死亡、永恆与爱的故事,同样地,它也是贴近精神医学的故事。

  感谢堆叠的瞬间,延续而成了这些故事、这本书。感谢在瞬间里,信任且挚爱我的所有人,灌溉我以想像的孩子,盛载我以陪伴的妻子,以及以雷电唤醒我的编辑。

  这些故事没有结局,只是开始,它们继续在诊间外,与生活平行的某个世界里开展,然后再回到生活里,活成新的故事。一如,我仍在听着、读着、说着。

  愿有一日,我能说出如《生活是头安静的兽》那般真实而拥有翅膀的故事,在诊间之外,为诊间外的真实,施一点点魔法,唤醒一点点力量。

推荐序一

照见内心戏/细节

文◎李欣伦(作家‧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这不是一本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所写出的人生操作指南或亲子教养书:提供案例、给出建议、提醒错误、贴心叮咛、图表分析等,让你在生活中操作却倍感挫折,或不知下一步在哪。这是一本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所写出的生命故事,将案例、步骤悄悄融入字里行间,有很多的情感、情绪描述,很多的理解与关怀,你恐怕会在毫无防备之下,就被引入叙事森林、故事汪洋,进入了幽黯且深邃的内心世界。这是最神祕又最危险的境地,叙事的力量,如闪电般清晰又迅速地击中我心,因为此书中一篇篇故事、一个个男女、一重重身分都太熟悉了,若非亲身经历,也是旁人曾经历或正经历的种种,然后发现,原来他们、我们一直如此努力想扮演好这个角色:父亲和母亲。

  父母亲,当今社会中过于沉重的身分(十字架?),背负着社会的期盼和指责目光,只要发生青少年犯罪、自杀或校园情伤等事件,他们的父母就得出来道歉或掩面现身,深深鞠躬以示教育失败。这些面目模煳、神情匿名的所谓「父母亲」出现于萤光幕之际,我内心总有被刺伤之感,不免想:这其中定有如重重迷宫、崎岖路径的复杂故事,不见光,无能曝光,无法被诉说出来的「细节」──是的,就是「细节」──在看似平板单调、理所当然的悲剧定论前,有更多汹涌的、持续滚动着的情绪细节、情感细节,被忽略,被消音,被简化但却致命并足以直奔那痛心结果的,细节。

  细节,如同始终没被发现的一道细痕,海水间歇而沉默渗入了大船底部,安静而持续地凝视着最终的灾难。

  郭彦麟医师提供了可能的细节,关于所谓「父母亲」身为「人」,也身为「人子」的心路,将真实又复杂──也许正因精细的复杂才足以筑构出真实的多角样态──的内心戏透明化,关乎委屈、痛苦、愤怒、忧郁、自责、恐惧及诸种难以定义、命名的游离情绪,在作者笔下有了细致的轮廓、表情和血肉,无论是产后哺乳不顺的母亲、产后忧郁的父亲、被指责不公平的母亲,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案例」,更是辛酸的个人史和易碎脆弱的心,所有举动、言语、表情背后形成了强烈拉扯:社会期待和个人好恶的拉扯,社会框架和个人困惑的对垒。当餵母乳成为社会普遍的「好母亲规约」时,我们其实很难了解无法亲自哺乳的母亲的痛楚和愧疚;当「爱家的父亲」成为被肯定的价值时,那些外在条件与心理压力倾轧、推挤出的毛边,又该向谁倾诉?当「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够好的父母」成为教养紧箍咒时,只能不断孕生更多「我不是个好母亲」、「我应该更努力」的深度疲惫家长了。

  于是郭彦麟以其专业,让这些被教养书弄得神经紧张、晕头转向的母亲、父亲坐下来,坐在诊疗室中,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焦虑、恐惧和愧疚。值得探究的是,这些进入诊间的人是没有名字的,作者以第三人称「他」或「她」取代,暗示了这些人所具有的普世代表意义;换言之,这些匿名的「他」或「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疲倦、焦虑父母/男女,任何曾走过或正走在这条艰苦教养路的「我们」,皆可任意取下本书中这些「他」或「她」的脸孔,坐在郭医师的诊间,让「她」的眼泪从「我」的眼中安静地流下,让「他」的焦虑在「我」的体表微微发颤,当孩子指着「她」,咆哮「妳偏心,妳不公平」时,她的愧疚、困惑和自责同时在我体内冲撞。或者,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如椅子沉默的「他」的内心,恐怕也是我父亲的内心啊。因此,这些「他」与「她」不过是「我们」(和我们的父亲母亲)的代称,我们一家子全都深深坐进郭医师那彷彿吮尽所有痛楚哀伤的沙发上,让积累一辈子甚至几代之间无以名状之苦(原来我们都被好几代不断犯错,但从没被原谅的历史幽灵所缠祟),透过声线、眼泪释放出来。

  不仅写父母当下的教养挫折,郭彦麟将时间向前后拉长推远,回溯「家庭会伤人」的家庭结构,也向后推展至老后、失亲后的成年孤儿阶段,凡人这一生回避不去的痛楚与忧伤、衰老与告别,全都收拢在郭彦麟那间诊疗室了(还有那一盒铭记了诸种伤痛轮廓的卫生纸盒里)。谈自我家庭时,郭彦麟注意到了一个(其实我始终很关切)的现象,就是「家庭会伤人」往往变成了「家庭是罪人」,于是「我们困在无助的受害者里头,除了控诉与任由缺口撕裂外,我们对自己丧失了想像与希望。」倘若回溯家庭创伤成了控诉双亲的指责手势,不仅无法让自身真正脱离风暴中心,就长远来看,反而陷入更黑暗的轮回吧。

  是的,人生好难。但所幸有双倾听的耳朵,温柔的目光,有一盒任你尽情崩溃痛哭的卫生纸盒;有「他」和「她」从艰难中向前推进的蹒跚步履,我们借此获得力量,与不(需要)完美的自己,素面相对。

推荐序二

没做好,也能过很好

文◎林静如(娘子军行销有限公司负责人‧律师娘)


  展现脆弱,对某些人很容易,对某些人很困难。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是找不到自己脆弱的那种,在四十岁以前。

  我淡定、我乐观,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运气很不错,所以不需要担心,因为一切都水到渠成,幸福来得那样的容易。

  然而,在我人生的最高点,意外得女之后,我也意外罹患了(产后)忧郁症……

  以前,我总以为,所谓的忧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想不开,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我才知道,那是一种你没办法说不的生理性疾病。

  我开始莫名觉得没有安全感,我开始疑神疑鬼,幸福似乎离我愈来愈远,笑容对我来说也愈来愈陌生。一开始,我还能佯装自己很开心,因为要面对萤幕、面对群众,而大家印象中的律师娘是那样的开朗、那样的自信,是大家的表率,怎么可以认输?

  可是,再怎么逞强,始终是虚假的,那无法消灭的负面情绪会在你不愿面对之后,如雪崩般席卷而来,于是,我夜里爬起来狂哭,我拒绝了一切外界的交际。

  只是,学会喘息之后,我开始想:那我可以做些什么?总不能再这样下去。

  首先,旁人怎么看我?在写这文章的当下,我问了坐在我隔壁的同事:「你会不会觉得我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他说:「有啊!个性有点变了。但我也不太会形容。」

  我说:「是喔!那你觉得我该修正什么呢?」

  他说:「也不用吧!这也没什么好或不好,而且是没有办法的事,不是吗?」

  我说:「哈哈!好像也是。」

  面对脆弱,是不是可以先说服自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呢?

  当我开始接受,有些事情我就是无能为力时,那些莫名挂在我肩上的压力,突然减轻了许多。

  我才发现,我,其实一直周旋在自己扮演的多重角色中。我每个都想演好,却又觉得自己演得不好。莫非,是我不够努力?莫非,是我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聪明?我开始担心,这么愚笨的我会被别人发现,所以,我一直假装,假装我可以,假装我没问题。

  结果,这样的假装太用力,我击垮了我自己。

  最糟糕的是,我忽视自己脆弱的结果,反而深深伤了我自己,跟我身边的人。

  「我不该假装自己很坚强的。」我深深地歉疚着。

  这些承认,突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阳光照了进来。身边那些本来以为我很坚强的人,知道了我的脆弱,并没有如我想像的拒绝我、鄙视我,反而伸出手来,把我拉到他们的阳光下。

  原来被照顾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甚至那些愿意照顾你的人,他们更喜欢你了,他们知道你跟他们一样是个凡人。在你面前,他们可以很放松。

  郭医师的书里,我看到许多跟我一样.曾经很用力假装自己很行的人。其实,我也不特别觉得这是个错误,有时候假装,是因为你有很想要得到的东西,譬如说掌声,或者是尊敬,又或者是爱。所以,你得想想:你假装是为了什么?有比面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吗?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但是我学会与自己的脆弱和解以后,我也开始可以跟内在的自我交谈,甚至可以说是谈判,我跟她说:「嘿!今天可以不来惹我吗?」她说:「我尽量。」

  于是,我决定让那个脆弱的我,跟在我旁边,当沮丧、愤怒、感伤袭来时,我会好好地安慰她,跟她说:「我懂,没关系,你是脆弱,所以你不用假装坚强。」

  我居然发现,她掉眼泪的机会变少了,她喘不过气的时候变少了。

  原来,我一直让她很孤单,一个人在那里,所以她长得愈来愈大,一直到变成一个大魔王,差点把我吞噬了。

  当我开始重视她,包容她的存在,她似乎也对我释出善意,不再攻击我,而变成我的新朋友。

  我开始不避讳讨论她,不因为她而感到自卑,因为她是我的一部分,因为好好地照顾她,才让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四十岁对我是个人生的分水岭,很多事情,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把握,或许是因为体力、健康不如前了,或许是因为雄心壮志不再了,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人,知道自己有很多做不到的事,了解自己有很多做不好的事。我试着原谅我自己,并相信,没做好,也能过很好。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最重要的东西,对我来说,是家人。我身边的家人平安、恬静,好好地在过他们的生活,那就好了。

  每当我的脆弱与恐惧来临,我都拿起这个护身符,默念着这句咒语。

  记得有次老公在我迷煳得忘了事情的时候,跟我说:「算了,算了!伴侣之间,就是要放大对方的优点,缩小对方的缺点。」

  的确是如此,这是一种看透世事的包容,只是我们除了记得包容对方,更要记得包容自己,甚至包容人生给我们的一些苛刻的考验。

  郭医师的书里,有着平凡的故事,我们轻易地可以让自己对号入座。我看到自己曾经的天真、期待与失落,但也从他的文字里找回了对生命的美好品味。

  因为在乎,我们才会把心交出去,任凭它宰割,但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每一分感受,都让我们唤醒自己的灵魂,在人生旅途的黑暗中,点起了灯火,照亮下一步该走的路。

推荐序三

我们的脆弱如此相似

文◎谌淑婷(作家)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角色能够真正完美。

  生而为人,总有不堪的时候,唯一的完美仅有婴儿时期,看似脆弱,但存在本身已战胜死亡,集聚真善美于一生,毫无犹豫地爱人与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

  然后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要求社会化而隐藏真我,舍弃纯粹,学着变笨去配合团体规则,以为这一切是勇敢武装,其实是封闭内心。如果生命没有再起变化,大致就是这样浑沌一生地过了。

  但为人父母者很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在孩子出生后,再次接触到自己丢失的真善美,曾经遗忘的那些在孩子一哭一笑间涌上心头,一再地把我们拉至无法预期的生命境界,或是咻地拉回不愿再回首的片刻时光。于是乎,养育孩子的这四、五年,是我最深刻思索生命、回溯童年记忆、琢磨与父母关系的日子了。

  郭彦麟医师写下了各种心头缺口,诊间里的那些父母,或许是追求完美,或许是自我责备,或许是被罪恶感绑住;有人不敢承认自己角色转换的恐惧,有人始终否认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无法承担失去生命的折磨,无法面对分离恐惧;痛苦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卑下形象;不敢承认自己是被孩子(或父母)抛下了。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模样。

  当妈妈后,我总是感到愧疚,在夜不成眠的日子想到母亲曾几次玩笑似地聊起,婴儿时期的我被暱称「千日哭」。别的孩子哭百日也就停了,适应了环境与日夜作息,唯独我哭到让全家手足无措,连祖母都抱着我到处去拜佛。我现在才懂那些玩笑话背后的折磨。但妈妈这几年生病时,我已经无法随侍在侧,好几次週末约好回去的日子,也因孩子病了、排了活动而临时取消。

  我对爸妈有愧疚,对自己更是。社会对母职的期待,让我没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独处时间;为了提供高品质照顾,我拒绝长辈协助,只为了避免电视、零食等任何「有害」孩子身心的因子出现。我对自己愧疚,当邻居闲语昨天夜里又听到我家传出婴儿哭声时,我的修养只够对那些讥笑眼神保持沉默,而非扬眉质疑这些不相干的人凭什么质疑我的努力,他们知道我这一晚只睡了两小时吗?

  我为什么不能捍卫自己也有情绪脆弱的时候?难道现代女性有了与男性不相上下的学、经历,成为母亲后,也必须如社会期待,事事冷静自持?那么多教养书警告我们,每一次的哭吼、咆哮、失控,都会变成孩子童年的伤。所以,我们不能当发狂的母兽,再疲倦不堪,也要戴好美丽、温柔的面具。

  只是这个面具太不牢固,在只与孩子独处的时候几次无声滑落。深夜听到老公的打唿声,儿子却还在翻来覆去,我忍不住骂:「不想睡觉的人不要待在床上,自己出去玩!」待孩子终于噙着泪水入睡,我又悔恨不已。明明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眼前被黏腻依赖的日子不会是永远,是倒数几年的,就算还有九百九十九天,但终有用完的一日。

  我带着罪恶感,我害怕自己成为最恨的父母模样。我发现,我正在用一种攻击性的情绪惩罚自己。

  不只是我,身边有太多母亲过得不快乐,甚至让我怀疑她们情愿沉浸在一股失去自我的失落中,任意地被情绪囚禁,借此责备伴侣、家人不够爱自己,不够踏入自己的阴影。看着她们放弃自己、牺牲自己的身影,我感觉那不是温馨家庭片,而是惊悚剧,以爱为名,却让孩子感到强烈的孤独与被抛弃感。因为当妈妈的日子太孤独了,明明家里添了小孩,家庭大树扎了根、幸福的枝叶在扩散,生活却过得那么沉重,彷彿自己就是唯一支撑的树干,幸福与忧郁毫无矛盾地同时存在着。

  撑着这个家的我们,自认张开了一支大大的保护伞,却也被指责同时撒下了一张沉重的铁网,将压力笼罩着全家人。当我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持着愤恨与究责,也无法不去担心,未来我的孩子也会说出「家庭会伤人」,我是不是成为孩子们眼中被困住了的生命。

  成为母亲,究竟是一份渴望、一样礼物?或是一项责任、一种折磨?

  不同于多数人着眼亲子关系时,偏好琢磨于女性角色,郭医师特别花了不少篇幅描绘那些闭在沉重的盔甲里,无法动弹的男性,那些在孩子视线里消失与缺席的父亲角色。那不是指父亲离家工作、父母离异这么外显的行为事实,而是情感上的距离。

  台湾的多数父亲,即便是现代男性,还是不改这种为全家人挡风遮雨的方式,压抑地存在着。当孩子受伤而脆弱的时候,仍旧强硬地要求孩子勇敢、坚强。如果孩子被人打了,他再心疼,也不是扮演呵护、怜惜的角色,他要孩子打回去,那是他所能想到保护孩子的方法,因为从小就没人告诉他:先靠近孩子的心,忠于自己不敢流露出的情感。这与女性成为母亲后,因各种文化刺激而不再一心扮演传统奉献型慈母或虎妈,改以不断反思,被愧疚感、幸福、厌恶失去自我等情绪包杂在一起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而这样的差异性,往往也成为伴侣关系破裂的关键因素。

  不只是孩子渴望父亲,妻子也是,她们渴望与应是最亲密的战友,谈自己的期望、脆弱与压力,等到的却是失败、笨拙、没有表情与声音的男性,难以向他们奢求安慰。

  不过,我们已经走在兵荒马乱的育儿的人生之路了,也发现自己离理想中的父母形象还有一大段距离。毕竟,父母原本就是一个困难且复杂的角色,难以被哺餵母乳时间长短、亲自育儿或交给保母等条件定义。

  我们所能做的,是提醒自己,在成为父母亲之前,我们是独立而完整的人,成为父母亲之后,我们依然是,没有人会突然变成圣人。承认吧!养儿育女带来的不只有喜乐感动,还有焦躁、悲伤、气愤、嫉妒、憎恶等真实情绪。唯有正视自己不堪与脆弱的模样,才能做到坚强,为自己做出选择,跳出「不够好的父母」框架,选择成为「成长中的父母」,当「学习爱自己的父母」。
 

图书试读

潜水艇
 
多重角色的冲突
 
【完美的母亲,破碎的自己?】
 
我们照顾着愈来愈多的角色,却忘了照顾自己。
 
而受伤的自己只能躲藏:藏起疲倦,藏起脆弱,藏起眼泪,藏在完美的角色底下,藏在伟大的母性烈焰里──只在静静的深海里,我们才敢放声哭泣。
 
然而,我们只是人,但愿完整,却无法完美。
 
生命中不同的角色,就像一块块缺角的拼图,看见了空缺,才能拼凑出完整的自己。
 
而没有一个角色是能够真正完美的。
 
**********************************
 
走入诊间的是一位穿着及膝长裙套装与高跟鞋的职业妇女,手里端着一杯咖啡,试图以浓烈的香气掩盖疲倦,但那凌乱垂下的假睫毛依然洩漏了一切。
 
眼影下锁着一汪眼泪,还有那再没力气说话的桃色唇膏。用力过度而微微颤抖的身体像一尊美丽却哀伤的娃娃,在看不见的里头,狠狠受了伤。
 
她需要哭泣,让疲倦、颤抖与哀伤能够得到水分,发出声音,然后平静。
 
仅此而已。
 
我递出了卫生纸,承接她收藏许久的哀伤。她犹豫了一下,接下卫生纸,然后像整片天空垮落在一座孤岛上那般,彻底彻底地哭着。
 
***
 
曾有人说,递出卫生纸像是一种拒绝,要求对方收起眼泪。但我总不这样认为。在我心中,这姿势是一种理解和包容,是任何哀伤与眼泪都能降落的一片柔软土壤。
 
好好地哭吧,这儿本来就是准备好要容纳你的眼泪的,不是吗?
 
诊间桌上总是会摆着一盒卫生纸,但许多人还是会抗拒在陌生人眼前掉泪,哀伤从嘴里吐出,又静悄悄地收回耳里,泪水被紧紧地噙住了,一滴也没落下。
 
曾有个女孩问我:「你们放的这些卫生纸是要让人家哭的吗?」
 
我说:「是啊!」
 
她继续好奇地问:「真的有人会在这里哭?」
 
我点了点头:「会啊!」
 
她皱起眉,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喃喃地说:「太恐怖了,太恐怖了。」
 
是啊,太恐怖了,轻易地将自己的脆弱袒露出来,真的太恐怖了。
 
对她来说,也是如此恐怖吧。
 
***
 
暴雨迅即淹没了孤岛,但也很短暂,她深吸了一口气,倔强地又从浪里立起,将眼泪擦干。
 
悲伤,无济于事,她总这样想。眼泪就像滚烫的沸水,只是告诉她身上的盔甲有了裂缝,而这也是她所害怕的。
 
「医师,我生病了吗?」她用和缓的语气问着,心里却是急迫地需要一个答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