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

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史
  • 书法研究
  • 方法论
  • 中国书法
  • 艺术史
  • 书学
  • 文化史
  • 美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论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既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振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

  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

  致力于书法理论、诗歌与艺术创作。着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与诗集《状态—IV》等。

  在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图书目录

I前言
第一辑 有关历史的问题
001张旭.黄庭坚.倪元璐—草书三题
017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
051从《元彬墓志》、《元绪墓志》看刻工对作品的「误读」
057古代书法作品赏析丛札

第二辑 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107中国当代书法:现状与选择
129源自书法—对一类艺术的定义及其他
151空间的转换—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现代观
173论审美感受模式
197现代书法教学的若干重要环节(附:写字与书法)
223直觉—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227中国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
231深入的途径与含义的拓展—熊秉明书法论着阅读札记
(附:熊秉明与中国书法)

第三辑 书法基础研究的归纳和拓展
249神居何所
263书法究竟是什么
271中国书法的涵义(附:巴黎中国书法国际讨论会发言)
279我们的传统与人类的传统—关于中国书法在西方传播的若干问题

第四辑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287现代书法理论的原点与取向
309书法理论中的语言问题
315书法与方法
317开书目
319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
329书法研究断想
345方法论、元理论及其他—艺术研究方法论随想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作者带领我走进古代文人的书斋,感受他们挥毫泼墨的瞬间,我仿佛也能体会到那种“心手相通,气韵生动”的境界。书中对书法“技”与“道”的辨析,让我开始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技巧的展现,还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会。尤其是在谈到“笔墨精神”时,我被深深打动。那不仅仅是黑白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思想、学识的融汇。我开始意识到,学习书法,也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具体的理解。我想,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并且能够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之路。

评分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最惊喜的发现是它在方法论上的探索。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梳理书法史的层面,而是非常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去“研究”书法。书中对于“考据”的重视,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书法知识,背后都有着严谨的学术探究过程。例如,在讨论某个碑刻的真伪时,作者会详细列举不同学者的观点,分析他们依据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可靠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更重要的是,作者还提出了“田野考察”的重要性,尽管书法研究似乎更多是案头工作,但书中通过举例说明,实地考察碑刻的刻工、材质,甚至当时的风土人情,对于理解书法的风格和时代特征有多么重要。这让我意识到,学术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斋,而应走向广阔的实践。此外,书中对“比较研究”方法的阐述也十分精彩,比如如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书法,来发现其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这些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书法,甚至自己进行一些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书法史的时候,跳出了简单的朝代梳理和名家列传的窠臼,而是着重于梳理不同时期书法“观念”的演变。比如,书中对于魏晋时期“尚韵”之风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的推崇,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精神自由、自然天成的追求如何体现在书法之中,从笔墨的运用到字形的结构,都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雅逸。接着,又将这种“尚韵”的观念与唐代“尚法”的严谨进行对比,分析了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对法度的极致追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宋代“尚意”视为对唐代“尚法”的叛逆,而是揭示了宋代文人如何在继承法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书法的个人情感抒发和艺术创造性,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就是这种“意”的完美体现。这种层层递进、辩证分析的思路,让我对书法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不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对书法背后精神内核的追溯。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棒了,封面采用的是一种非常有质感的哑光纸,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又显奢华。翻开来,内页的纸张也是我喜欢的类型,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米黄色,摸上去很舒服,印刷清晰,一点也没有廉价感。我特别喜欢书中排版留白的处理,让每一页都显得很通透,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比如从某个朝代的书法演变讲到某个名家的风格,再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衔接得丝丝入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书中某张精美的图片,比如一幅古代碑帖的局部特写,而停下来细细品味,甚至还会拿出笔和纸,尝试着临摹几笔。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真的很难得。作者在文字的遣词造句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书法艺术有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佳品,无论是送礼还是自藏,都显得非常有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生硬死板,反而充满了文学性的色彩,读起来非常流畅,引人入胜。作者在描述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书法作品时,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比如,在描绘汉代隶书的苍劲古朴时,他会用“如刀刻斧凿,自有洪荒之气”这样的句子,让人瞬间感受到那种力量和古韵。在讲到唐代楷书的端庄严谨时,又会用“规矩方正,法度森严,如君子之行,一丝不苟”来形容。这种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抽象的书法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作者在引用古籍和诗词时,也非常讲究,与文章的内容完美融合,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不会显得突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书法家性情与书法风格之间关系的探讨,比如苏轼的旷达与他的豪放笔墨,赵孟頫的温润与他的秀丽书法,这些结合,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我们更能理解书法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书,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