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好食光:暢銷200年的食譜,袁枚教你懂吃學做菜

不負好食光:暢銷200年的食譜,袁枚教你懂吃學做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食譜
  • 袁枚
  • 傳統美食
  • 傢常菜
  • 烹飪
  • 飲食文化
  • 美食
  • 經典菜譜
  • 清朝美食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暢銷200年的食譜秘笈,晉升美食傢的必備聖經
  識「食物」者為俊傑!不會怎麼辦?
  就讓 袁枚 教你如何懂吃懂吃懂吃懂吃


  煎煮炒炸,悶煲燉蒸,清朝美食傢教你變Master Chef;
  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隻要有心,萬物都是我的養分。


  少油少糖?兩百年前就開始流行油切?!
  茶葉蛋其實是古早味?其實是在清朝就有瞭?
  果子狸的美味還比火腿更鮮美?
  魚肉和鹹蛋一起煎,會有吃螃蟹的感覺?
  愛吃豆腐嗎?袁枚傳授九種吃豆腐的方法!

  袁枚,清朝斜槓青年代錶
  身兼學霸、退休縣老爺、老師、
  暢銷作傢、地産達人、美食傢。
  《隨園食單》是袁枚集曆代前人美食經驗和其個人體會心得,
  書裏詳列飲食方法、食材選用和烹飪技術,
  禽獸到魚蟲,從甜點到茶酒,300餘道經典重現。

  本書以簡明白話文字、文青手繪插圖,並附原文
  經典重現夢幻暢銷食記《隨園食單》,
  讓200年前的文言食譜,成為今晚下廚的實用指南。
  吃貨世界的博大精深,中華飲食的時代钜作,
  一同找迴最初的味蕾,不負好「食」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


  字子纔,號簡齋,彆號隨園先生。清朝斜槓青年,身兼學霸/暢銷作傢/退休縣老爺/老師/地産達人/美食傢。與蔣士銓、趙翼閤稱「江右三大傢」,又與紀曉嵐齊名,世稱「南袁北紀」。袁枚二十四歲中進士,但厭倦官場生態,三十八歲便退休還鄉,於金陵小倉山建「隨園」,閑時寫文章、投資地産,還齣版許多暢銷書,傢財萬貫,度過悠閑美滿的五十年餘生。著有《子不語》、《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等。

編注者簡介

許汝紘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綉齣版集團文庫齣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曾齣版「你不可不知道」藝術係列書籍、「重繪經典」係列書籍、《用圖片說曆史》係列書籍、《越古老越美好》係列書籍、《古老商學院》係列書籍。

繪者簡介    

曹雲淇


  需要聽音樂纔可以靜下心畫畫的平麵設計師、逛書店都隻看書封與版型的路人甲。

 

圖書目錄

袁枚小傳


須知單                            
先天須知
作料須知
洗刷須知
調劑須知
配搭須知
獨用須知
火候須知
色臭須知
遲速須知
變換須知
器具須知
上菜須知
時節須知
多寡須知
潔淨須知
用縴須知
選用須知
疑似須知
補救須知
本分須知
 
戒單
戒外加油
戒同鍋熟
戒耳餐
戒目食
戒穿鑿
戒停頓
戒暴殄
戒縱酒
戒火鍋
戒強讓
戒走油
戒落套
戒混濁
戒苟且
 
海鮮單
燕窩
海參三法
魚翅二法
鰒魚
淡菜
海蝘
烏魚蛋
江瑤柱
蠣黃
 
江鮮單
刀魚二法
鰣魚
鱘魚
黃魚
班魚
假蟹
 
特性單
豬頭二法
豬蹄四法
豬爪、豬筋
豬肚二法
豬肺二法
豬腰
豬裏肉
白片肉
紅煨肉三法
白煨肉
油灼肉
乾鍋蒸肉
蓋碗裝肉
磁壇裝肉
脫沙肉
曬乾肉
火腿煨肉
颱鮝煨肉
粉蒸肉
熏煨肉
芙蓉肉
荔枝肉
八寶肉
菜花頭煨肉
炒肉絲
炒肉片
八寶肉圓
空心肉圓
鍋燒肉
醬肉
糟肉
暴醃肉
尹文端公傢風肉
傢鄉肉
筍煨火肉
燒小豬
燒豬肉
排骨
羅蓑肉
端州三種肉
楊公圓
黃芽菜煨火腿
蜜火腿
 
雜牲單
牛肉
牛舌
羊頭
羊蹄
羊羹
羊肚羹
紅煨羊肉
炒羊肉絲
燒羊肉
全羊
鹿肉
鹿筋二法
獐肉
果子狸
假牛乳
鹿尾
 
羽族單
白片雞
雞鬆
生炮雞
雞粥
焦雞
捶雞
炒雞片
蒸小雞
醬雞
雞丁
雞圓
蘑菇煨雞
梨炒雞
假野雞捲
黃芽菜炒雞
栗子炒雞
灼八塊
珍珠團
黃芪蒸雞治瘵
鹵雞
蔣雞
唐雞
雞肝
雞血
雞絲
糟雞
雞腎
雞蛋
野雞五法
赤燉肉雞
鴿子
鴿蛋
野鴨
蒸鴨
鴨糊塗
鹵鴨
鴨脯
燒鴨
掛鹵鴨
乾蒸鴨
野鴨團
徐鴨
煨麻雀
煨鵪鶉、黃雀
雲林鵝
燒鵝

水族有鱗單
邊魚
鯽魚
白魚
季魚
土步魚
魚鬆
魚圓
魚片
鰱魚豆腐
醋摟魚
銀魚
颱鮝
槽鮝
蝦子勒鮝
魚脯
傢常煎魚
黃姑魚
 
水族無鱗單
湯鰻
紅煨鰻
炸鰻
生炒甲魚
醬炒甲魚
帶骨甲魚
青鹽甲魚
湯喂甲魚
全殼甲魚
鱔絲羹
炒鱔
段鱔
蝦圓
蝦餅
醉蝦
炒蝦

蟹羹
炒蟹粉
剝殼蒸蟹
蛤蜊

蛼螯
程澤弓蟶乾
鮮蟶
水雞
燻蛋
茶葉蛋
 
雜素菜單
蔣侍郎豆腐
楊中丞豆腐
張愷豆腐
慶元豆腐
芙蓉豆腐
王太守八寶豆腐
程立萬豆腐
凍豆腐
蝦油豆腐
蓬蒿菜
蕨菜
葛仙米
羊肚菜
石發
珍珠菜
素燒鵝


豆芽
茭白
青菜
颱菜
白菜
黃芽菜
瓢兒菜
菠菜
蘑菇
鬆蕈
麵筋二法
茄二法
莧菜
芋羹
豆腐皮
扁豆
瓠子、王瓜
煨木耳香蕈
鼕瓜
煨鮮菱
豇豆
煨三筍
芋煨白菜
香珠豆
馬蘭
楊花菜
問政筍絲
炒雞腿蘑菇
豬油煮蘿蔔
 
小菜單
筍脯
天目筍
玉蘭片
素火腿
宣城筍脯
人參筍
筍油
糟油
蝦油
喇虎醬
燻魚子
脆鼕菜、黃芽菜
萵苣
香乾菜
鼕芥
春芥
芥頭
芝麻菜
腐乾絲
風癟菜
糟菜
酸菜
颱菜心
大頭菜
蘿蔔
乳腐
醬炒三果
醬石花
石花糕
小鬆菌
吐蛈
海蜇
蝦子魚
醬薑
醬瓜
新蠶豆
醃蛋
混套
茭瓜脯
牛首腐乾
醬王瓜
 
點心單
鰻麵
溫麵
鱔麵
裙帶麵
素麵
蓑衣餅
蝦餅
薄餅
鬆餅
麵老鼠
顛不棱
肉餛飩
韭盒
糖餅
燒餅
韆層饅頭
麵茶
杏酪
粉衣
竹葉棕
蘿蔔湯圓
水粉湯圓
脂油糕
雪花糕
軟香糕
百果糕
栗糕
青糕、青團
閤歡餅
雞豆糕
雞豆粥
金團
藕粉、百閤粉
麻團
芋粉團
熟藕
新栗、新菱
蓮子

蕭美人點心
劉方伯月餅
陶方伯十景點心
楊中丞西洋餅
白雲片
風枵
三層玉帶糕
運司糕
沙糕
小饅頭、小餛飩
雪蒸糕法
作酥餅法
天然餅
花邊月餅
製饅頭法
揚州洪府粽子
 
飯粥單


 
茶酒單

武夷茶
龍井茶
常州陽羨茶
洞庭君山茶

金壇於酒
德州盧酒
四川郫筒酒
紹興酒
湖州南潯酒
常州蘭陵酒
溧陽烏飯酒
蘇州陳三白酒
金華酒
山西汾酒
 

圖書序言

齣版序      

  詩人以:「就像祭祀或宴會的食器,排列得井然有序」,來稱贊周公治國有方,而對於凡伯的無能,也厭惡至極的說他是個「明明應該吃粗食之人,卻反而吃著精糧」。可見得古人對於日常飲食,是十分重視的。至於《周易》中提到的烹飪方法;《尚書》中提到的鹽梅調味料;《鄉黨》、《內則》反覆提到的飲食細節則多不勝枚舉。孟子雖然鄙視過度講究飲食的人,但卻也說過飢不擇食的人永遠不知道食物美味的話。可見凡事都必須依循一定的準則,不可以輕易地就下結論。《中庸》一書中說到:「人都需要飲食,可是真正能夠體會飲食滋味的人實在是太少瞭。」《典論》中也說:「富有人傢的第一代都知道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房子,但直到富瞭三代之後纔會開始懂得講究吃與穿。」古人對於吃魚及宰分牛羊的肺葉,都有一定的程序與方法,從來都不會馬虎瞭事。「孔子和他人一起唱歌,如果人傢唱得好,必定也會邀請他再唱一麯,並且學著與對方一同唱和。」孔子對這種小事情都能虛心學習,實在是難能可貴。
  
  我很仰慕這樣的精神,每一次在彆的地方飽嘗美食之後,我都會讓傢裏的廚師以弟子的身分前去拜師學藝。四十年來我搜集瞭各傢美食的烹製方法,其中有些技巧一學就會,有些也能掌握十之六、七,有的則隻能粗略的理解其中的二、三分,也有的就真的完全失傳瞭。對於這些美食我都會虛心地去請教對方,並且將這些方法一一整理記錄下來。至於有些烹製方法雖然我不太能理解,但也會記錄這是齣自於某傢或某菜,以錶達我的仰慕之意。虛心學習,本來就應當如此。雖然那些陳規陋俗無法拘限名廚的巧手藝,但即使是名傢之作也未必都能做到完全與當初的味道吻閤,因此,我認為,烹製食物無須拘泥於食譜中所記載的方法。當然,若是能按照書上的步驟來做,至少不會犯什麼大錯。在必須臨時準備酒席時,總是也有方法可以參照。
  
  有人說:「人心各異,就好似韆人韆麵,怎麼能夠保證天下人的口味都和自己的一樣呢?」我認為:「隻要依循一定的方法,應該差異不會太大。雖然我不奢求大傢的口味都跟我一樣,但卻不妨礙我將自己喜歡的美食與大傢分享。飲食這件事雖隻能算是一件小事,但基於忠恕之道,我已盡心盡力瞭,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至於《說郛》中所記載的三十多種飲食方法,陳繼儒、李漁也都有飲食方麵的著作。我曾經親手嘗試著按照記載去烹製菜餚,但都十分難吃,想必多半是淺陋書生牽強附會的說詞罷瞭,我在書中並未予以採納。

導言    

人生大贏傢――袁枚


  他38歲退休,善於理財,坐擁萬金,田産無數,傢財萬貫;
  他文采飛揚,詩名顯赫,狂放不羈,小妾、男寵無數;
  他熱愛大自然,走訪名山大川,遍嘗美食,一生恣意瀟灑……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袁枚算得上是一個成功人士,他文章寫得好,為官政績佳;退休後遊遍名山大川,理財有道,為人仗義,行事不羈,隨心所欲,享有高壽,可謂人生勝利組。

  袁枚擅長寫詩、寫賦、製藝,也能寫駢體文、小品文、筆記類文章,辭采豐美,評論淩厲,而他又是「清代駢文八大傢」、「江右三大傢」之一,年輕時被當時的大學士史貽直稱贊為「當世之賈誼」。他的文章與大學士紀昀(紀曉嵐)齊名,當時的人盛贊他們二人為「南袁北紀」。

  袁枚當官也當得頗有政績,還很懂得科學辦案的方法。他經常四處探訪民情,並且在自己管轄的縣內安排瞭大量的耳目,暗中將土豪惡霸、劣紳奸人們通通列冊紀錄管理,每當有案件發生,他就會一一核對名冊,並與地方人士閤作破案。他處罰壞人,除瞭依法用刑之外,還會將他們作奸犯科的惡劣行徑寫成文章,公告在縣衙裏,直到犯人徹底改過,三年不再犯案之後,纔會撕毀佈告,因此,想做壞事的人都會心生警惕,不敢輕易的犯法。兩江總督尹繼善就稱贊他說:「可謂宰相必用讀書人矣!」他不懼權貴,推行法治的清新作風,贏得百姓的贊譽,直說: 「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

  然而這樣的政績美名並沒有讓袁枚迷失瞭自己,他在38歲時就厭倦瞭爾虞我詐的官場百態,辭官退休。告彆瞭官場的袁縣令,纔有瞭文壇上的袁纔子。他在金陵小倉山買下瞭荒廢已久的「織造園」,據說這裏就是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袁枚曾經這麼形容當時的情景:「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買下來之後,袁枚便對園子加以整治,就勢取景,鑿池造林,改名為「隨園」。他在《雜興詩》中描寫瞭隨園的景緻,說這裏:「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遊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可見隨緣的景緻絕對是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在修築完這座美麗的居所後,袁枚開始瞭他閑雲野鶴般的暢快人生。他恬淡悠閑,大量蒐集書籍,創作詩文,自由自在地在此度過瞭將近50年,直到82歲去世。在小倉山的隨園裏,他寫下瞭《小倉山房尺牘》,這本書與許葭村的《鞦水軒尺牘》、龔未齋的《雪鴻軒尺牘》,並稱「清代三大尺牘」。

  傢財萬貫卻雲淡風輕

  袁枚熱愛旅行,不僅經常遊曆南方的名山大川,四處遊山玩水、結交詩友,他還是個經商高手,不僅拆掉隨園的圍牆,無條件開放他美輪美奐的私人庭園,還免收門票,讓大眾隨意參觀遊玩,並大力推廣自傢園林的觀光産業。他同時也是一位美食傢,乾隆57年〈1792年〉,他寫成瞭《隨園食單》,這是清朝一部有係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他以《隨園食單》裏的各種名菜,吸引遊客慕名前來隨園觀光。袁枚極力渲染著隨園食物的精妙和私廚的烹飪水準,讓那些熱衷口腹之欲者趨之若鶩。袁枚對於飲食氛圍也極其講究,隻要有重要客人來,他都會將餐桌擺到一些景緻極美的亭颱樓榭裏,並安排自傢的美女為客人唱歌跳舞。如此一來,一傳十,十傳百,隨園的飲食生意變得異常火爆。

  隨著隨園裏的遊客增多,袁枚也不忘順便賣賣他的個人著作。退休之後的袁枚寫下多部暢銷書,包括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食單》、《補遺》、《子不語》、《續子不語》、《祭妹文》等。他的鬼怪筆記小說《子不語》,還與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齊名。光是他在自己的園子裏賣自己寫的書,一年就可以賺進3000~4000兩白銀,真可謂是當時的暢銷書作傢瞭。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理財高手及投資專傢。他當官八年,除瞭大量購書之外,剩下的俸祿幾乎都存瞭下來。退休之後,他將自己的錢財拿來投資,購置大量田産,也招募瞭許多佃農,從而蓄積瞭數萬兩銀子,加上他的文采盛名在外,時常為各地的富豪、世族寫跋、撰序、作墓誌銘,光是這些潤筆費的收入就頗為豐厚,林林總總加起來,袁枚算得上是個富翁瞭。

  但袁枚絕對不是一個守財奴,他為人仗義,經常接濟朋友,在好友程晉芳去世的時候,他焚毀瞭程晉芳所欠的白銀五韆兩藉據,不僅不嚮其親人索討欠債,還拿瞭一筆錢餽贈給程晉芳的遺孤。在袁枚過世時,他留下瞭「田産萬金,餘銀兩萬」,他將這些錢財委託給專人經營管理,用利息供傢族後人讀書生活之用。想想現在許多富豪在過世之後,子女為瞭爭奪遺産不惜對薄公堂,袁枚可謂高瞻遠矚。

  袁枚以「詩」名聞當世,對於詩,有人講神韻,有人重格調,但袁枚提倡「性靈說」。他十分反對清初以來的擬古文風和形式主義的流弊,讓詩壇風氣為之一新,在乾隆時期,他是當時的詩壇盟主。他也是女性文學的倡導者,他收的弟子以女弟子居多;1912年11月24日文學大師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在寫信給當時的未婚妻菲莉斯•鮑威爾(Felice Bauer,1887~1960年)時,就引用瞭袁枚的《寒夜》:「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隨園詩話》中有許多這樣的作品,但也有人不喜歡這樣的詩,認為袁枚油腔滑舌,不如他的散文寫的好。

  恣意瀟灑過精彩人生

  袁枚「好詩、好吃、也好色」,他喜歡聲色的癖好,從來不矯情掩飾,幾乎夜夜流連青樓。他的好友趙翼曾經揶揄他說,如果有來生,袁枚必定會投胎成蜜蜂,可以日日採花蜜。想想當時他身為翰林文人、風流俊雅,自動投懷送抱的人應該也不少,隻不過他的好色是男女通吃,小妾成群,女弟子一堆,也不避諱嚮往龍陽之美(男寵),年過花甲還收瞭個男弟子,齣遊必同行共寢。他的行徑招來許多道統學者寫文章罵他,但對於他人的質疑與腹誹,袁枚一概不以為意。

  有著這樣精采人生的袁枚,齣生於1716年的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字子纔,號簡齋,彆號隨園老人,當時的人稱他為隨園先生。齣生時傢中貧睏,全都仰賴母親章氏以針綫女紅持傢,因此袁枚發憤苦讀,12歲就中瞭秀纔,鄉裏都視他為神童;乾隆元年,年僅20歲的他就入京赴考,主考官認為他年紀太小,沒有錄取他;直到乾隆四年,袁枚24歲纔中瞭進士。袁枚的文名極佳,卻不知為什麼不受翰林館的青睞,被外派為知縣。

  年輕時袁枚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於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之後,纔開始瞭盡情遊曆山水的旅行。68歲時,袁枚遊曆瞭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齣發,臘月底纔迴傢, 71歲還去瞭武夷山,73歲遊江蘇沭陽,77歲二度遊曆天颱山,79歲三度遊曆天颱山,80歲又到瞭吳越之間遊曆,即便是到瞭81歲還去吳江遊玩。要知道,當時的交通有多麼不方便,以這麼大的年紀,袁枚還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卻依舊興緻不減。如此頻繁的齣遊,可見他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充沛,難怪當時有人稱贊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袁枚極重親情,侍母至孝,母親臨終之前他跪在床前痛哭失聲,母親用最後的力氣抬手幫他拭淚纔死去。他對妹妹也非常珍愛,他的《祭妹文》不知感動瞭多少人,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心酸。無論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形容袁枚,也不管你對他的行徑認同與否,擁有這樣的人生際遇,如此的豁達胸襟,看待世事雲淡風輕,積極享受快樂的人生態度,成就瞭袁枚精彩的人生。

圖書試讀

須知單
 
做學問的道理,在於先學會瞭知識再動手去執行,飲食烹調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撰寫瞭《須知單》。
 
先天須知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先天的特質,就像人一樣,各有各不同的天資與稟賦。若是人的稟性愚昧低下,就算是讓孔子、孟子親自來教導,也是無濟於事的;同樣的道理,如果食物材料本身的品質就不夠好,即使讓易牙這樣的名廚來烹調,也很難做齣美味佳餚來。
 
概括來說:豬肉要以皮薄的為佳,不可以有腥臊味兒;雞最好選用閹過的嫩雞,不要用太老或太小的雞;鯽魚要以身扁肚白的比較好吃,黑背的鯽魚,肉質較硬,盛盤之後賣相必然不佳;鰻魚以生長在湖水、溪水中的比較好,生長在江水裏的鰻魚,骨刺交錯,魚刺多得像樹枝枒一樣;用榖米餵養的鴨,肉質白嫩肥美;施過肥的土地中長齣來的竹筍,筍節較少而且味道鮮甜。同樣是火腿,好壞之間有如天壤之彆;同樣産自浙江颱州的魚乾,味道也如同冰火兩重天。其他食物原料也可以依此類推。
 
大體而言,一席佳餚,廚師的手藝占有六成的功勞,而採買人的水準則占瞭四成。
 
作料須知
 
廚師所使用的調味料,就跟女人的衣服和首飾是一樣的。有的女人雖然仙姿貌美,化妝術高明很會擦脂抹粉,但如果穿得破破爛爛的,即使她貌美如西施,也很難讓人發現她的美貌。擅長烹調的名廚,用醬必用夏日三伏天製作而成的醬料,還必須親自嘗一嘗是否味道甘美;用油則一定會用香油,而且還必須辨彆究竟是生油還是熟油;酒則一定會用發酵過後的米酒,而且還得將酒裏的糟粕過濾掉;醋則使用米醋,味道要清爽甘醇。
 
而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彆,酒有酸、甜之分,醋有新、陳之異,使用時韆萬不可有絲毫的差錯。其他的例如蔥、椒、薑、桂、糖、鹽等等調味的材料,雖然使用的不多,但也應該挑選品質最好的。蘇州店鋪所賣的醬油,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鎮江醋顔色雖然不錯,但是酸味不足,失去瞭醋的本意。醋還是要以闆浦醋的品質最好,浦口醋次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幾道菜的製作方法,更像是一場關於“吃”的頓悟。我一直覺得,吃是一種享受,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機械地填飽肚子,而忽略瞭其中蘊含的樂趣和文化。袁枚先生在書中,將他對食物的細膩感知、對烹飪的獨到見解,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都化作文字,娓娓道來。他談論食材的來源,談論烹飪的過程,甚至談論食物的外觀和香氣,都充滿瞭詩意和哲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做菜,更是在學習如何去“感受”食物,去“品味”生活。比如,書中提到對食材的“新鮮度”的極緻追求,以及對“火候”的精益求精,這些細節都展現瞭他對美食近乎苛刻的追求,但也正因為這份極緻,纔造就瞭流傳百世的經典。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學會去關注食物的本味,去體會烹飪的樂趣,去享受每一餐帶來的愉悅。它讓我明白,好食光,不僅僅是品嘗美味,更是用心去經營生活,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

這本《不負好食光》簡直就是我的廚房救星!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做菜是一件既讓人嚮往又充滿挑戰的事情,尤其是我這種廚房新手,看那些復雜的花樣菜譜,總是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食譜那樣,上來就給你一堆聞所未聞的食材和手法,而是從最基礎的烹飪原理講起,就像袁枚先生本人坐在你旁邊,循循善誘地告訴你,為什麼這個步驟是這樣,這樣做齣來的味道又是如何。我最喜歡的是它對食材的講解,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告訴你食材的本味、它的特性,以及如何去發掘和提升它的美味。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雅士對美食的那份情懷和匠心,這不僅僅是關於“怎麼做”,更是關於“為什麼這麼做”和“如何更好地去享受”。那些看似簡單的傢常菜,在袁枚先生的筆下,都變得有靈魂、有故事,讓我覺得每一次的烹飪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美味的探索,而不再是枯燥的任務。這本書讓我從“怕做菜”變成瞭“愛上做菜”,每一次打開,都能收獲新的啓發和對食物更深的理解。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是個動手能力不強的人,尤其是在廚房裏,總覺得自己像個笨手笨腳的學徒。但《不負好食光》這本書,真的像及時雨一樣,點亮瞭我對烹飪的信心。它的語言非常平實,沒有那些華麗辭藻的包裝,卻字字珠璣。它不是那種讓你看瞭就想立刻上手的“速成菜譜”,而是更注重讓你理解烹飪背後的邏輯。比如,書中對於“炒”這個動作的講解,就非常細緻,從火候的控製到食材下鍋的順序,都講得明明白白。我之前炒青菜總是發黃發蔫,看瞭這本書,纔恍然大悟,原來是火候不對,或者下鍋時機不對。按照書裏的方法嘗試瞭幾次,效果立竿見影,青菜變得翠綠爽脆,味道也好瞭很多。這種一點點進步帶來的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明白,烹飪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隻要用心去觀察,去體會,去實踐,每個人都可以做齣美味佳肴。它就像一位溫和的老師,鼓勵我不斷嘗試,享受製作過程中的樂趣。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暢銷200年”和“袁枚教你懂吃學做菜”這兩個標簽。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頗感興趣的人,我對清代的美食文化一直充滿好奇,而袁枚的《隨園食單》更是我早就想深入瞭解的經典。這本書巧妙地將《隨園食單》的智慧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進行瞭易於理解的解讀和延伸,讓我這個對古文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輕鬆get到精髓。它不僅僅是關於菜譜的堆砌,更是一場關於“吃”的文化啓濛。書裏對食材的選擇、烹飪的火候、調味的技巧,都充滿瞭哲學意味,讓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尊重。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做菜,更像是在穿越時空,與袁枚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領略他那份“盡精微,緻廣大”的烹飪態度。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種生活藝術,一種文化傳承。

评分

我是一個對食材非常挑剔的人,總覺得市麵上很多食譜用的食材都太“網紅”或者太“遙不可及”,買起來麻煩,吃起來也未必適閤自己的口味。但《不負好食光》這本書,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驚喜。它所推薦的食材,大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無論是傢常的蔬菜、肉類,還是各種調味品,都非常容易獲取。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僅告訴你用什麼食材,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懂”這些食材。比如,對於不同種類的魚,書中會告訴你它們的口感、適閤的烹飪方式,以及如何去腥增鮮。對於各種蔬菜,它也會講解它們的季節性、處理方法,甚至它們與不同烹飪方法的化學反應。這種對食材的深刻理解,讓我覺得每一次下廚都更有底氣,也更能發揮齣食材本身的魅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美味,並不需要多麼昂貴的食材,而是來自於對普通食材的深刻理解和恰當的烹飪。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傢裏的食材庫,發現原來身邊藏著那麼多美味的可能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