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好食光:畅销200年的食谱,袁枚教你懂吃学做菜

不负好食光:畅销200年的食谱,袁枚教你懂吃学做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谱
  • 袁枚
  • 传统美食
  • 家常菜
  • 烹饪
  • 饮食文化
  • 美食
  • 经典菜谱
  • 清朝美食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200年的食谱秘笈,晋升美食家的必备圣经
  识「食物」者为俊杰!不会怎么办?
  就让 袁枚 教你如何懂吃懂吃懂吃懂吃


  煎煮炒炸,闷煲炖蒸,清朝美食家教你变Master Chef;
  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只要有心,万物都是我的养分。


  少油少糖?两百年前就开始流行油切?!
  茶叶蛋其实是古早味?其实是在清朝就有了?
  果子狸的美味还比火腿更鲜美?
  鱼肉和咸蛋一起煎,会有吃螃蟹的感觉?
  爱吃豆腐吗?袁枚传授九种吃豆腐的方法!

  袁枚,清朝斜槓青年代表
  身兼学霸、退休县老爷、老师、
  畅销作家、地产达人、美食家。
  《随园食单》是袁枚集历代前人美食经验和其个人体会心得,
  书里详列饮食方法、食材选用和烹饪技术,
  禽兽到鱼虫,从甜点到茶酒,300余道经典重现。

  本书以简明白话文字、文青手绘插图,并附原文
  经典重现梦幻畅销食记《随园食单》,
  让200年前的文言食谱,成为今晚下厨的实用指南。
  吃货世界的博大精深,中华饮食的时代鉅作,
  一同找回最初的味蕾,不负好「食」光。
 
寻味江南:宋代文人雅士的餐桌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寻南宋临安(今杭州)这座繁华都市中,文人雅士群体独特的饮食风尚与生活哲学。不同于宫廷盛宴的奢靡或市井小吃的烟火气,宋代文人的餐桌,是一方集审美、修养、学识与情趣于一体的微缩天地。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走进那些掩映在园林深处的书斋与厅堂,重现宋代知识精英如何将“吃”提升为一种精神活动与文化表达。我们不关注具体的食谱技法,而是聚焦于宋代文人如何看待食物的“色、香、味、形”与“意、境、理、趣”。 第一章:临安风物与文人雅集 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丰富的物产和多元的文化交融,为文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创作和生活灵感。本章首先勾勒出临安的地理风貌与物产特色,特别是围绕西湖及周边山区的特色食材——如太湖的鱼虾、钱塘的江鲜、龙井的茶芽,以及各种时令的瓜果蔬菜。 重点描绘文人雅集(如“赏花宴”、“咏茶会”、“品泉会”)的场景。这些集会并非单纯的社交活动,而是高度仪式化的文化仪式。食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充饥果腹的主角,而是烘托气氛、激发诗兴的媒介。我们细致考察当时的饮品文化,尤其是宋代成熟的茶道,以及文人如何通过饮茶来探讨心性与自然之道。探讨文人在宴饮时,如何追求一种“不着痕迹”的雅致,强调的是环境的幽静、器皿的古朴以及谈吐的翰逸。 第二章:器物叙事:餐桌上的审美取向 宋代对器物的品味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本书将深入剖析文人阶层对餐具、茶具乃至盛放食物的“案几”的独特偏好。我们不再聚焦于某件器物的制作工艺,而是研究它们如何服务于文人的审美哲学——“尚简”、“尚朴”、“尚拙”。 重点剖析宋代瓷器的发展如何渗透到日常饮食中。汝窑的淡雅青色、官窑的温润如玉,如何与素净的菜肴形成完美的视觉和谐。文人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碗碟来暗示食物的来源(如竹篾编的食篓暗示山野情趣,白釉盘暗示清淡本味)。这种对器物的精挑细选,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掌控和对“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餐具不再是工具,而是承载情思的载体。 第三章:食之性情:从味觉到哲思的转化 宋代文人对“吃”的理解,早已超越了食材本身,上升到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哲学的体悟。本章探讨文人如何将“五味”(酸、甜、苦、辣、咸)视为人生百态的隐喻。 例如,对“清淡”的推崇,并非意味着口味的寡淡,而是一种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与回归自然本真的追求。文人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精”与“细”,更多指向的是对食材的甄选和处理过程中的心意投入,而非繁复的调味技巧。书中会分析当时的笔记、诗词中对“食”的描述,例如苏轼对黄州东坡肉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这种描述强调的是时间与耐心赋予食物的哲学意义,而非具体的烹饪步骤。 此外,我们将考察宋代文人对“药食同源”观念的实践,但着重于他们如何将养生之道融入日常的休闲饮食中,例如在饮茶、佐酒时所加入的草本植物,如何被赋予了清心明志的寓意。 第四章:酒宴中的风雅与分寸 酒在宋代文人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激发创作、巩固友谊的重要媒介。本书详细探讨宋代文人饮酒的礼仪与境界,与唐代豪放的“斗酒诗百篇”形成对比。 宋代文人的饮酒文化更偏向于“小酌怡情”、“以酒助思”。他们追求的是“微醺”之态,即保持心神清明,能品味到酒中蕴含的地域风土和酿造者的心血。章节将分析当时的酒器形制对饮酒速度和分量的控制,以及文人在酒后留下的笔墨是如何展现一种清醒的醉态——既有情感的宣泄,又不失理性的克制。探讨文人如何以酒为介,探讨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命题,酒席间的对谈,远比桌上的菜肴来得重要。 第五章:园林中的食味记忆 宋代文人极其钟爱私家园林,园林是他们逃离官场束缚、寄托情怀的理想场所。园林中的饮食,是室内餐饮的延伸,强调“就地取材”与“景随食变”。 本章通过对著名园林(如稼轩园、拙政园前身等)的侧面描绘,展示文人如何在园林中进行“食景互鉴”。例如,在赏菊时节,以菊花入菜或佐酒;在竹林深处,品尝清泉煮茗。这种饮食方式将视觉的享受、嗅觉的愉悦与味觉的体验融为一体。食物的选择必须与园林的意境相匹配,体现出主人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强调的是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食物只是这场隐逸生活中的一个自然元素,而非焦点。 结语:流淌在历史中的精致日常 本书总结了宋代文人饮食文化中“精致的克制”与“审美的内化”。他们的饮食之道,是对俗世喧嚣的一种温柔抵抗,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极致打磨,来构建一个属于精神贵族的审美世界。这不仅是关于“吃”的历史,更是关于一种高雅、内敛且充满学识的中国式生活美学的追溯。通过对器物、场景、心性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用最朴素的食材,烹饪出最复杂的精神佳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先生。清朝斜槓青年,身兼学霸/畅销作家/退休县老爷/老师/地产达人/美食家。与蒋士铨、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又与纪晓岚齐名,世称「南袁北纪」。袁枚二十四岁中进士,但厌倦官场生态,三十八岁便退休还乡,于金陵小仓山建「随园」,闲时写文章、投资地产,还出版许多畅销书,家财万贯,度过悠闲美满的五十年余生。着有《子不语》、《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

编注者简介

许汝纮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震旦集团杂志社总编辑、锦绣出版集团文库出版公司总编辑兼行销企划总监、云门咖啡行销总监,现任高谈文化社长兼总编辑。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艺术系列书籍、「重绘经典」系列书籍、《用图片说历史》系列书籍、《越古老越美好》系列书籍、《古老商学院》系列书籍。

绘者简介    

曹云淇


  需要听音乐才可以静下心画画的平面设计师、逛书店都只看书封与版型的路人甲。

 

图书目录

袁枚小传


须知单                            
先天须知
作料须知
洗刷须知
调剂须知
配搭须知
独用须知
火候须知
色臭须知
迟速须知
变换须知
器具须知
上菜须知
时节须知
多寡须知
洁净须知
用纤须知
选用须知
疑似须知
补救须知
本分须知
 
戒单
戒外加油
戒同锅熟
戒耳餐
戒目食
戒穿凿
戒停顿
戒暴殄
戒纵酒
戒火锅
戒强让
戒走油
戒落套
戒混浊
戒苟且
 
海鲜单
燕窝
海参三法
鱼翅二法
鳆鱼
淡菜
海蝘
乌鱼蛋
江瑶柱
蛎黄
 
江鲜单
刀鱼二法
鲥鱼
鲟鱼
黄鱼
班鱼
假蟹
 
特性单
猪头二法
猪蹄四法
猪爪、猪筋
猪肚二法
猪肺二法
猪腰
猪里肉
白片肉
红煨肉三法
白煨肉
油灼肉
干锅蒸肉
盖碗装肉
磁坛装肉
脱沙肉
晒干肉
火腿煨肉
台鲞煨肉
粉蒸肉
熏煨肉
芙蓉肉
荔枝肉
八宝肉
菜花头煨肉
炒肉丝
炒肉片
八宝肉圆
空心肉圆
锅烧肉
酱肉
糟肉
暴腌肉
尹文端公家风肉
家乡肉
笋煨火肉
烧小猪
烧猪肉
排骨
罗蓑肉
端州三种肉
杨公圆
黄芽菜煨火腿
蜜火腿
 
杂牲单
牛肉
牛舌
羊头
羊蹄
羊羹
羊肚羹
红煨羊肉
炒羊肉丝
烧羊肉
全羊
鹿肉
鹿筋二法
獐肉
果子狸
假牛乳
鹿尾
 
羽族单
白片鸡
鸡松
生炮鸡
鸡粥
焦鸡
捶鸡
炒鸡片
蒸小鸡
酱鸡
鸡丁
鸡圆
蘑菇煨鸡
梨炒鸡
假野鸡卷
黄芽菜炒鸡
栗子炒鸡
灼八块
珍珠团
黄芪蒸鸡治瘵
卤鸡
蒋鸡
唐鸡
鸡肝
鸡血
鸡丝
糟鸡
鸡肾
鸡蛋
野鸡五法
赤炖肉鸡
鸽子
鸽蛋
野鸭
蒸鸭
鸭煳涂
卤鸭
鸭脯
烧鸭
挂卤鸭
干蒸鸭
野鸭团
徐鸭
煨麻雀
煨鹌鹑、黄雀
云林鹅
烧鹅

水族有鳞单
边鱼
鲫鱼
白鱼
季鱼
土步鱼
鱼松
鱼圆
鱼片
鲢鱼豆腐
醋搂鱼
银鱼
台鲞
槽鲞
虾子勒鲞
鱼脯
家常煎鱼
黄姑鱼
 
水族无鳞单
汤鳗
红煨鳗
炸鳗
生炒甲鱼
酱炒甲鱼
带骨甲鱼
青盐甲鱼
汤喂甲鱼
全壳甲鱼
鳝丝羹
炒鳝
段鳝
虾圆
虾饼
醉虾
炒虾

蟹羹
炒蟹粉
剥壳蒸蟹
蛤蜊

蛼螯
程泽弓蛏干
鲜蛏
水鸡
燻蛋
茶叶蛋
 
杂素菜单
蒋侍郎豆腐
杨中丞豆腐
张恺豆腐
庆元豆腐
芙蓉豆腐
王太守八宝豆腐
程立万豆腐
冻豆腐
虾油豆腐
蓬蒿菜
蕨菜
葛仙米
羊肚菜
石发
珍珠菜
素烧鹅


豆芽
茭白
青菜
台菜
白菜
黄芽菜
瓢儿菜
菠菜
蘑菇
松蕈
面筋二法
茄二法
苋菜
芋羹
豆腐皮
扁豆
瓠子、王瓜
煨木耳香蕈
冬瓜
煨鲜菱
豇豆
煨三笋
芋煨白菜
香珠豆
马兰
杨花菜
问政笋丝
炒鸡腿蘑菇
猪油煮萝卜
 
小菜单
笋脯
天目笋
玉兰片
素火腿
宣城笋脯
人参笋
笋油
糟油
虾油
喇虎酱
燻鱼子
脆冬菜、黄芽菜
莴苣
香干菜
冬芥
春芥
芥头
芝麻菜
腐干丝
风瘪菜
糟菜
酸菜
台菜心
大头菜
萝卜
乳腐
酱炒三果
酱石花
石花糕
小松菌
吐蛈
海蜇
虾子鱼
酱姜
酱瓜
新蚕豆
腌蛋
混套
茭瓜脯
牛首腐干
酱王瓜
 
点心单
鳗面
温面
鳝面
裙带面
素面
蓑衣饼
虾饼
薄饼
松饼
面老鼠
颠不棱
肉馄饨
韭盒
糖饼
烧饼
千层馒头
面茶
杏酪
粉衣
竹叶棕
萝卜汤圆
水粉汤圆
脂油糕
雪花糕
软香糕
百果糕
栗糕
青糕、青团
合欢饼
鸡豆糕
鸡豆粥
金团
藕粉、百合粉
麻团
芋粉团
熟藕
新栗、新菱
莲子

萧美人点心
刘方伯月饼
陶方伯十景点心
杨中丞西洋饼
白云片
风枵
三层玉带糕
运司糕
沙糕
小馒头、小馄饨
雪蒸糕法
作酥饼法
天然饼
花边月饼
制馒头法
扬州洪府粽子
 
饭粥单


 
茶酒单

武夷茶
龙井茶
常州阳羡茶
洞庭君山茶

金坛于酒
德州卢酒
四川郫筒酒
绍兴酒
湖州南浔酒
常州兰陵酒
溧阳乌饭酒
苏州陈三白酒
金华酒
山西汾酒
 

图书序言

出版序      

  诗人以:「就像祭祀或宴会的食器,排列得井然有序」,来称赞周公治国有方,而对于凡伯的无能,也厌恶至极的说他是个「明明应该吃粗食之人,却反而吃着精粮」。可见得古人对于日常饮食,是十分重视的。至于《周易》中提到的烹饪方法;《尚书》中提到的盐梅调味料;《乡党》、《内则》反覆提到的饮食细节则多不胜枚举。孟子虽然鄙视过度讲究饮食的人,但却也说过饥不择食的人永远不知道食物美味的话。可见凡事都必须依循一定的准则,不可以轻易地就下结论。《中庸》一书中说到:「人都需要饮食,可是真正能够体会饮食滋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典论》中也说:「富有人家的第一代都知道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但直到富了三代之后才会开始懂得讲究吃与穿。」古人对于吃鱼及宰分牛羊的肺叶,都有一定的程序与方法,从来都不会马虎了事。「孔子和他人一起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必定也会邀请他再唱一曲,并且学着与对方一同唱和。」孔子对这种小事情都能虚心学习,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很仰慕这样的精神,每一次在别的地方饱尝美食之后,我都会让家里的厨师以弟子的身分前去拜师学艺。四十年来我搜集了各家美食的烹制方法,其中有些技巧一学就会,有些也能掌握十之六、七,有的则只能粗略的理解其中的二、三分,也有的就真的完全失传了。对于这些美食我都会虚心地去请教对方,并且将这些方法一一整理记录下来。至于有些烹制方法虽然我不太能理解,但也会记录这是出自于某家或某菜,以表达我的仰慕之意。虚心学习,本来就应当如此。虽然那些陈规陋俗无法拘限名厨的巧手艺,但即使是名家之作也未必都能做到完全与当初的味道吻合,因此,我认为,烹制食物无须拘泥于食谱中所记载的方法。当然,若是能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做,至少不会犯什么大错。在必须临时准备酒席时,总是也有方法可以参照。
  
  有人说:「人心各异,就好似千人千面,怎么能够保证天下人的口味都和自己的一样呢?」我认为:「只要依循一定的方法,应该差异不会太大。虽然我不奢求大家的口味都跟我一样,但却不妨碍我将自己喜欢的美食与大家分享。饮食这件事虽只能算是一件小事,但基于忠恕之道,我已尽心尽力了,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至于《说郛》中所记载的三十多种饮食方法,陈继儒、李渔也都有饮食方面的着作。我曾经亲手尝试着按照记载去烹制菜餚,但都十分难吃,想必多半是浅陋书生牵强附会的说词罢了,我在书中并未予以採纳。

导言    

人生大赢家――袁枚


  他38岁退休,善于理财,坐拥万金,田产无数,家财万贯;
  他文采飞扬,诗名显赫,狂放不羁,小妾、男宠无数;
  他热爱大自然,走访名山大川,遍尝美食,一生恣意潇洒……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袁枚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他文章写得好,为官政绩佳;退休后游遍名山大川,理财有道,为人仗义,行事不羁,随心所欲,享有高寿,可谓人生胜利组。

  袁枚擅长写诗、写赋、制艺,也能写骈体文、小品文、笔记类文章,辞采丰美,评论凌厉,而他又是「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年轻时被当时的大学士史贻直称赞为「当世之贾谊」。他的文章与大学士纪昀(纪晓岚)齐名,当时的人盛赞他们二人为「南袁北纪」。

  袁枚当官也当得颇有政绩,还很懂得科学办案的方法。他经常四处探访民情,并且在自己管辖的县内安排了大量的耳目,暗中将土豪恶霸、劣绅奸人们通通列册纪录管理,每当有案件发生,他就会一一核对名册,并与地方人士合作破案。他处罚坏人,除了依法用刑之外,还会将他们作奸犯科的恶劣行径写成文章,公告在县衙里,直到犯人彻底改过,三年不再犯案之后,才会撕毁佈告,因此,想做坏事的人都会心生警惕,不敢轻易的犯法。两江总督尹继善就称赞他说:「可谓宰相必用读书人矣!」他不惧权贵,推行法治的清新作风,赢得百姓的赞誉,直说: 「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然而这样的政绩美名并没有让袁枚迷失了自己,他在38岁时就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百态,辞官退休。告别了官场的袁县令,才有了文坛上的袁才子。他在金陵小仓山买下了荒废已久的「织造园」,据说这里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袁枚曾经这么形容当时的情景:「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买下来之后,袁枚便对园子加以整治,就势取景,凿池造林,改名为「随园」。他在《杂兴诗》中描写了随园的景致,说这里:「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可见随缘的景致绝对是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在修筑完这座美丽的居所后,袁枚开始了他闲云野鹤般的畅快人生。他恬淡悠闲,大量蒐集书籍,创作诗文,自由自在地在此度过了将近50年,直到82岁去世。在小仓山的随园里,他写下了《小仓山房尺牍》,这本书与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并称「清代三大尺牍」。

  家财万贯却云淡风轻

  袁枚热爱旅行,不仅经常游历南方的名山大川,四处游山玩水、结交诗友,他还是个经商高手,不仅拆掉随园的围墙,无条件开放他美轮美奂的私人庭园,还免收门票,让大众随意参观游玩,并大力推广自家园林的观光产业。他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干隆57年〈1792年〉,他写成了《随园食单》,这是清朝一部有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着作。他以《随园食单》里的各种名菜,吸引游客慕名前来随园观光。袁枚极力渲染着随园食物的精妙和私厨的烹饪水准,让那些热衷口腹之欲者趋之若鹜。袁枚对于饮食氛围也极其讲究,只要有重要客人来,他都会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台楼榭里,并安排自家的美女为客人唱歌跳舞。如此一来,一传十,十传百,随园的饮食生意变得异常火爆。

  随着随园里的游客增多,袁枚也不忘顺便卖卖他的个人着作。退休之后的袁枚写下多部畅销书,包括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祭妹文》等。他的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还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光是他在自己的园子里卖自己写的书,一年就可以赚进3000~4000两白银,真可谓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了。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理财高手及投资专家。他当官八年,除了大量购书之外,剩下的俸禄几乎都存了下来。退休之后,他将自己的钱财拿来投资,购置大量田产,也招募了许多佃农,从而蓄积了数万两银子,加上他的文采盛名在外,时常为各地的富豪、世族写跋、撰序、作墓志铭,光是这些润笔费的收入就颇为丰厚,林林总总加起来,袁枚算得上是个富翁了。

  但袁枚绝对不是一个守财奴,他为人仗义,经常接济朋友,在好友程晋芳去世的时候,他焚毁了程晋芳所欠的白银五千两借据,不仅不向其亲人索讨欠债,还拿了一笔钱餽赠给程晋芳的遗孤。在袁枚过世时,他留下了「田产万金,余银两万」,他将这些钱财委託给专人经营管理,用利息供家族后人读书生活之用。想想现在许多富豪在过世之后,子女为了争夺遗产不惜对薄公堂,袁枚可谓高瞻远瞩。

  袁枚以「诗」名闻当世,对于诗,有人讲神韵,有人重格调,但袁枚提倡「性灵说」。他十分反对清初以来的拟古文风和形式主义的流弊,让诗坛风气为之一新,在干隆时期,他是当时的诗坛盟主。他也是女性文学的倡导者,他收的弟子以女弟子居多;1912年11月24日文学大师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在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菲莉斯•鲍威尔(Felice Bauer,1887~1960年)时,就引用了袁枚的《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随园诗话》中有许多这样的作品,但也有人不喜欢这样的诗,认为袁枚油腔滑舌,不如他的散文写的好。

  恣意潇洒过精彩人生

  袁枚「好诗、好吃、也好色」,他喜欢声色的癖好,从来不矫情掩饰,几乎夜夜流连青楼。他的好友赵翼曾经揶揄他说,如果有来生,袁枚必定会投胎成蜜蜂,可以日日採花蜜。想想当时他身为翰林文人、风流俊雅,自动投怀送抱的人应该也不少,只不过他的好色是男女通吃,小妾成群,女弟子一堆,也不避讳向往龙阳之美(男宠),年过花甲还收了个男弟子,出游必同行共寝。他的行径招来许多道统学者写文章骂他,但对于他人的质疑与腹诽,袁枚一概不以为意。

  有着这样精采人生的袁枚,出生于1716年的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当时的人称他为随园先生。出生时家中贫困,全都仰赖母亲章氏以针线女红持家,因此袁枚发愤苦读,12岁就中了秀才,乡里都视他为神童;干隆元年,年仅20岁的他就入京赴考,主考官认为他年纪太小,没有录取他;直到干隆四年,袁枚24岁才中了进士。袁枚的文名极佳,却不知为什么不受翰林馆的青睐,被外派为知县。

  年轻时袁枚就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一直到他67岁服丧完毕之后,才开始了尽情游历山水的旅行。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 71岁还去了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度游历天台山,79岁三度游历天台山,80岁又到了吴越之间游历,即便是到了81岁还去吴江游玩。要知道,当时的交通有多么不方便,以这么大的年纪,袁枚还能够承受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之苦,却依旧兴致不减。如此频繁的出游,可见他身体状况之佳、精力之充沛,难怪当时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袁枚极重亲情,侍母至孝,母亲临终之前他跪在床前痛哭失声,母亲用最后的力气抬手帮他拭泪才死去。他对妹妹也非常珍爱,他的《祭妹文》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心酸。无论用什么样的角度来形容袁枚,也不管你对他的行径认同与否,拥有这样的人生际遇,如此的豁达胸襟,看待世事云淡风轻,积极享受快乐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袁枚精彩的人生。

图书试读

须知单
 
做学问的道理,在于先学会了知识再动手去执行,饮食烹调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撰写了《须知单》。
 
先天须知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先天的特质,就像人一样,各有各不同的天资与禀赋。若是人的禀性愚昧低下,就算是让孔子、孟子亲自来教导,也是无济于事的;同样的道理,如果食物材料本身的品质就不够好,即使让易牙这样的名厨来烹调,也很难做出美味佳餚来。
 
概括来说:猪肉要以皮薄的为佳,不可以有腥臊味儿;鸡最好选用阉过的嫩鸡,不要用太老或太小的鸡;鲫鱼要以身扁肚白的比较好吃,黑背的鲫鱼,肉质较硬,盛盘之后卖相必然不佳;鳗鱼以生长在湖水、溪水中的比较好,生长在江水里的鳗鱼,骨刺交错,鱼刺多得像树枝枒一样;用谷米餵养的鸭,肉质白嫩肥美;施过肥的土地中长出来的竹笋,笋节较少而且味道鲜甜。同样是火腿,好坏之间有如天壤之别;同样产自浙江台州的鱼干,味道也如同冰火两重天。其他食物原料也可以依此类推。
 
大体而言,一席佳餚,厨师的手艺占有六成的功劳,而採买人的水准则占了四成。
 
作料须知
 
厨师所使用的调味料,就跟女人的衣服和首饰是一样的。有的女人虽然仙姿貌美,化妆术高明很会擦脂抹粉,但如果穿得破破烂烂的,即使她貌美如西施,也很难让人发现她的美貌。擅长烹调的名厨,用酱必用夏日三伏天制作而成的酱料,还必须亲自尝一尝是否味道甘美;用油则一定会用香油,而且还必须辨别究竟是生油还是熟油;酒则一定会用发酵过后的米酒,而且还得将酒里的糟粕过泸掉;醋则使用米醋,味道要清爽甘醇。
 
而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分,醋有新、陈之异,使用时千万不可有丝毫的差错。其他的例如葱、椒、姜、桂、糖、盐等等调味的材料,虽然使用的不多,但也应该挑选品质最好的。苏州店铺所卖的酱油,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镇江醋颜色虽然不错,但是酸味不足,失去了醋的本意。醋还是要以板浦醋的品质最好,浦口醋次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几道菜的制作方法,更像是一场关于“吃”的顿悟。我一直觉得,吃是一种享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填饱肚子,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乐趣和文化。袁枚先生在书中,将他对食物的细腻感知、对烹饪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化作文字,娓娓道来。他谈论食材的来源,谈论烹饪的过程,甚至谈论食物的外观和香气,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做菜,更是在学习如何去“感受”食物,去“品味”生活。比如,书中提到对食材的“新鲜度”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火候”的精益求精,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对美食近乎苛刻的追求,但也正因为这份极致,才造就了流传百世的经典。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学会去关注食物的本味,去体会烹饪的乐趣,去享受每一餐带来的愉悦。它让我明白,好食光,不仅仅是品尝美味,更是用心去经营生活,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畅销200年”和“袁枚教你懂吃学做菜”这两个标签。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人,我对清代的美食文化一直充满好奇,而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我早就想深入了解的经典。这本书巧妙地将《随园食单》的智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进行了易于理解的解读和延伸,让我这个对古文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轻松get到精髓。它不仅仅是关于菜谱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吃”的文化启蒙。书里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火候、调味的技巧,都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做菜,更像是在穿越时空,与袁枚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领略他那份“尽精微,致广大”的烹饪态度。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文化传承。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动手能力不强的人,尤其是在厨房里,总觉得自己像个笨手笨脚的学徒。但《不负好食光》这本书,真的像及时雨一样,点亮了我对烹饪的信心。它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包装,却字字珠玑。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就想立刻上手的“速成菜谱”,而是更注重让你理解烹饪背后的逻辑。比如,书中对于“炒”这个动作的讲解,就非常细致,从火候的控制到食材下锅的顺序,都讲得明明白白。我之前炒青菜总是发黄发蔫,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火候不对,或者下锅时机不对。按照书里的方法尝试了几次,效果立竿见影,青菜变得翠绿爽脆,味道也好了很多。这种一点点进步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烹饪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实践,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美味佳肴。它就像一位温和的老师,鼓励我不断尝试,享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评分

我是一个对食材非常挑剔的人,总觉得市面上很多食谱用的食材都太“网红”或者太“遥不可及”,买起来麻烦,吃起来也未必适合自己的口味。但《不负好食光》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惊喜。它所推荐的食材,大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家常的蔬菜、肉类,还是各种调味品,都非常容易获取。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告诉你用什么食材,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懂”这些食材。比如,对于不同种类的鱼,书中会告诉你它们的口感、适合的烹饪方式,以及如何去腥增鲜。对于各种蔬菜,它也会讲解它们的季节性、处理方法,甚至它们与不同烹饪方法的化学反应。这种对食材的深刻理解,让我觉得每一次下厨都更有底气,也更能发挥出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味,并不需要多么昂贵的食材,而是来自于对普通食材的深刻理解和恰当的烹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里的食材库,发现原来身边藏着那么多美味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不负好食光》简直就是我的厨房救星!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做菜是一件既让人向往又充满挑战的事情,尤其是我这种厨房新手,看那些复杂的花样菜谱,总是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食谱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闻所未闻的食材和手法,而是从最基础的烹饪原理讲起,就像袁枚先生本人坐在你旁边,循循善诱地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步骤是这样,这样做出来的味道又是如何。我最喜欢的是它对食材的讲解,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告诉你食材的本味、它的特性,以及如何去发掘和提升它的美味。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雅士对美食的那份情怀和匠心,这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更好地去享受”。那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在袁枚先生的笔下,都变得有灵魂、有故事,让我觉得每一次的烹饪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美味的探索,而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这本书让我从“怕做菜”变成了“爱上做菜”,每一次打开,都能收获新的启发和对食物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