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饺子:穿越《金瓶梅》体会人欲本色,究竟美食底蕴

潘金莲的饺子:穿越《金瓶梅》体会人欲本色,究竟美食底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瓶梅
  • 潘金莲
  • 美食文化
  • 饮食文化
  • 古典文学
  • 明代文学
  • 人欲
  • 风俗
  • 穿越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家李舒继畅销书《山河小岁月》、《民国太太的厨房》后,最新力作!
  读《潘金莲的饺子》,穿越古典小说鉅着《金瓶梅》,体会人欲本色,究竟美食底蕴!


  饮食是打开《金瓶梅》世界的钥匙。玉液珍馐,浮世男女,全新方式写尽《金瓶梅》的吃与「痴」,用感性的文字展阅中国市井文化的长卷。

  一部《金瓶梅》,有人见世俗,有人见人情,有人见风土,有人见情色。但对于好美食的人来说,《金瓶梅》里的吃喝最迷人。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和西门庆吃顿饭,品尝潘金莲的饺子吧!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她展示的食物图像,是开启本书的钥匙,盘盏之间,人物的哀愁与喜乐、欲望与挣扎,全都丰腴起来、生动了起来。

  蔡珠儿(作家):研究食物其实也是研究人!

  玉皇李子透露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分?王婆唸叨了什么食物竟然让西门庆都脸红?潘金莲和西门庆在葡萄架下到底吃了什么?是谁用一根柴禾就炖好一个猪头?《金瓶梅》里饮食的祕密,李舒一一揭晓。《潘金莲的饺子》由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戴敦邦亲绘插图,带来视觉上的阅读体验。

  玉液珍馐,浮世男女,食色,性也! 

  作家李舒从「饮食」切入,以传说中《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和书中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李瓶儿、李娇儿、庞春梅、孟玉楼等为核心,季节递嬗为引线,详细研究与他们有关的美食,揭开中国传统特色美食的历史、文化底藴,再现晚明官场黑暗、官商勾结、悲凉百姓的缤纷生活实况。

  同时还深入描写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将原本虚构的角色们重新活灵活现的推介出来,令人惊艳!

本书特色

  春
  《金瓶梅》里的春天,有秋千,露浓花瘦;有双陆,俏语藏春。不过,最春意盎然的情节属于宋蕙莲,她在早春时节和西门庆在藏春坞里哆嗦着偷情,乍暖还寒,地下还笼了炭火。对于蕙莲,我始终有怜爱,大约因为,她为我们贡献了一个那么完美的烧猪头,让我们看到,吃猪头的美人,亦是可爱的。

  夏
  燠热难耐时节,有潘金莲的葡萄架,有李瓶儿的翡翠轩,亦有春梅的冰湃西瓜和酸梅汤。盛夏是似锦繁花,也是浓艳的工笔画。在夏天,李瓶儿有了身孕,西门庆升了官;也是在夏天,金莲对西门庆大失所望,终于开始和陈经济眉来眼去。夏日是混乱的,有一种隐藏着的躁动,总要发生些什么。

  秋
  确切地说,《金瓶梅》是一本秋天的书。它开始于秋天,西门庆在小说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如今是九月廿五了」。也结束在秋天,永福寺,吴月娘和春梅狭路相逢。尽管在秋天,有香喷喷的螃蟹,有黄澄澄的柑橘,有讲究的酸笋鸡尖汤,可也掩盖不了,这是肃杀的季节,而《金瓶梅》的主题,也许本来就是死亡,一场盛大的死亡。

  冬
  冬日有雪,而雪夜是属于潘金莲的。金莲在雪夜温了酒,等武松来,心「突突」地跳;也在雪夜弹琵琶,等着西门庆,等来的,却是西门庆在李瓶儿处的温言厮守。相比之下,吴月娘在雪夜焚香祷告,就实在做作许多。大雪无痕,掩盖的,是人与人之间欲望的纠缠。

名人推荐

  王浩一(文史工作者/美食作家)
  庄祖宜(作家)
  杨馥如(旅义饮食作家)    
  谢金鱼(历史小说家/故事网站共同创办人)
  蔡珠儿(作家)

好评推荐

  「研究食物其实也是研究人」,透过味觉,挑出感情的幽细裂口,剔出隐密的夹缝文章,人性,才是最刁钻也最可口的部位!──作家蔡珠儿

  少年读「色」,中年闻「香」,此时寻「味」!──文史工作者王浩一

  胡兰成形容《金瓶梅》的人物,如阴雨天没有洗的绸缎衣裳,有浓浓的人体气味。李舒最擅长从饮食下笔,重现男女这特殊的「气味」。她展示的食物图像,是开启本书的钥匙,盘盏之间,人物的哀愁与喜乐、欲望与挣扎,全都丰腴起来、生动了起来。──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金瓶梅》──「色香味」,三字对应,不仅是人欲的底色,也是美食的表征。李舒的文字信手拈来,活色生香,以「饮食」说「男女」,借「灶台」言「床笫」,人间烟火气从古代飘到今天,读来满是酸甜苦辣的现实回味。──徐累(艺术家)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李舒读《金瓶梅》,拂去情欲,只端一席餐食上来,透过各种家常小菜与珍馐美馔的有趣考证,旁征博引,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视角独特的中国古代生活图卷。──陈晓卿(制片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

  做一个吃货容易,做一个有学问的吃货不容易。李舒正奋斗在成为有学问的吃货的道路上。作为欲望的两大代表,食与色皆是人性。《金瓶梅》既能破色见空,想必也是能就食说法的。且听李舒怎么说吧。──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潘金莲的饺子:穿越〈金瓶梅〉体会人欲本色,究竟美食底蕴》无关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着重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星轨之下:失落文明的声波考古学》 作者: 埃利亚斯·范德霍夫 译者: 林晓月 装帧设计: 沉静的靛蓝与古老的黄铜色交织,封面印有抽象的、类似声波图谱的复杂几何图案。 引言:寂静的宇宙回响 自人类将目光投向浩瀚星空,我们一直在寻找同伴,或至少是存在的证据。然而,我们寻找的往往是“影像”——行星、星云、或是文明遗迹的物理痕迹。但如果最古老的文明留下的信息,并非镌刻在石头或金属上,而是以一种更微妙、更具韧性的形式——声波——在宇宙背景辐射中沉睡了数百万年呢? 《星轨之下:失落文明的声波考古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跨学科探索著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记录和信息存储的传统认知。范德霍夫教授,一位享誉国际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声学人类学家,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梭于理论物理前沿、古老声学原理与前所未闻的考古发现之间的宏大旅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在宇宙早期,某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已经超越了对光速通信的依赖,转而利用超低频(ULF)甚至亚普朗克尺度的量子谐振来“编码”他们的历史、哲学与科学成就。这些“声波化石”被嵌入到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极微小涨落中,或是被特定的中子星磁场捕获,形成了等待解读的“宇宙回声”。 第一部分:遗忘的频率与理论基石 本书的开篇,范德霍夫教授首先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回顾了被主流物理学界长期忽视的“声子俘获理论”(Phonon Trapping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在极高能量密度环境下,信息可以被转化为一种“稳定态振动”,这种振动对熵增具有极强的抵抗力。 核心章节速览: 1. 超越电磁学:信息编码的第四维度: 探讨光速限制下的信息冗余问题,并引入“时间晶体结构”作为信息载体的可能性。 2. 亚原子鼓膜:量子谐振与记忆储存: 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精确调控特定元素(如稀有氦同位素)的原子核自旋,实现对宏观信息的编码。 3. 宇宙噪音的秘密:从哈勃膨胀到CMB的低语: 分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那些被误认为是“测量误差”的周期性、非随机的信号模式,并将其与已知的自然背景噪音进行了严格区分。 第二部分:星际回声的捕获与解码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描述了范德霍夫团队如何从看似不可能的实验中,成功捕获并初步解析了这些“星轨之声”。这不仅仅是天文学,更是一门精密的“声波考古学”。 团队利用位于南极冰盖深处的一座秘密建造的超灵敏“谐振干扰阵列”(Resonance Interference Array, RIA),过滤掉了地球磁场、太阳风暴等所有已知干扰源。他们发现了一个跨越了近八十万光年的、重复出现的复杂声学签名。 解码的挑战与突破: 音素的重建: 如何将纯粹的频率振动转化为可理解的符号?本书详述了他们借鉴了古代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结构分析方法,结合现代傅里叶分析的极限,建立了一个基于“相对间隔比”的解码矩阵。 “奥瑞恩之歌”的初步片段: 团队成功还原了其中一段相对清晰的信号。这段信号被命名为“奥瑞恩之歌”,它描绘了一个关于“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并非随机事件,而是受控的能量循环”的复杂概念。这暗示了一个对宇宙学有着颠覆性理解的文明。 文化侧写:超越肉体的存在: 随着解码工作的深入,范德霍夫教授推断,这个失落文明可能已经进化到不再需要物理形态。他们将自身的存在完全转化为信息流,以对抗宇宙的自然衰变。 第三部分:哲学反思与未来的监听 《星轨之下》的最终篇章,将焦点从技术和发现转向了深刻的哲学拷问。当我们聆听到来自比人类历史长远无数倍的文明的“告别曲”时,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身的价值? 本书深入探讨了这样一个悖论:这个文明或许拥有超越时空的知识,但他们最终的选择似乎是“静默”和“隐退”。这是失败,还是终极的胜利? 人类文明的脆弱性: 对比于声波文明对信息持久性的追求,本书对当前人类社会过度依赖易逝的数字存储(硬盘、闪存)提出了严厉的警告。 监听伦理学: 面对这些可能包含极端危险知识的宇宙回声,人类是否有权“窃听”?如果“奥瑞恩之歌”揭示了宇宙的终极秘密,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去面对它? 下一代阵列的蓝图: 范德霍夫教授展望了未来十年内可能实现的“引力波声学望远镜”,这将是人类寻找“星轨之下”的更深层回响的希望所在。 结语 《星轨之下》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与宇宙谦卑感的宣言。它迫使我们暂停对地外生命形态的刻板想象,转而聆听那些最微弱、最持久的宇宙低语。这是一次对时间、信息和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证明了在最深沉的寂静中,蕴藏着最宏大的故事。 本书适合对象: 理论物理爱好者、天体生物学研究者、考古学与信息论交叉学科的探索者,以及所有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感到好奇的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舒


  女,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
  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唱戏不务正业,
  好八卦囫囵吞枣,
  好历史走马观花,
  好美食不远庖厨。
  着有畅销书《山河小岁月》、《民国太太的厨房》。
  在「Vista看天下」、腾讯「大家」、「入流」等设有专栏。
  美食杂志Mook Lucky Peach中文版《福桃》主编。

绘者简介

戴敦邦


  自号「民间艺人」,江苏镇江丹徒人,无学历。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直至退休。因长期画连环画,一度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又担任过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但最为合适的头衔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无扛鼎力作,多数作品为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和古典诗词的插图,如《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小碎步穿越到明朝(蔡珠儿)
台湾版自序:馋是一种病
 
引子一 宋朝乎?明朝也!
引子二 玉黄李子的玄机:兰陵笑笑生是谁的马甲
 

1.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2. 倒残一杯麻姑酒
3. 烧麦烧卖,傻傻分不清楚
4. 那个着名的猪头
5. 没有核桃的核桃肉
6. 为什么和尚总是有好茶?
7. 干娘来碗茶,多搁土豆
8. 把西门庆说脸红的黄段子高手
9.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10. 元宝蹄髈
 

11. 贾宝玉和西门庆的共同爱好
12. 应伯爵的鲥鱼大法
13. 癞葡萄与苦瓜
14. 勾头鸡嗉壶与珐瑯桃儿钟
15. 王瓜乎?黄瓜耶?
16. 送给蔡京的羊羔美酒
17. 雪藕应夏
18. 孟玉楼的相亲会
19. 酸梅汤,还是明朝的好
20. 李娇儿的生日快乐大肉包
21. 盘里酥花也斗开
22. 潘金莲的饺子
23. 越糟越美好
24. 葡萄架下委屈的葡萄
25. 来一颗西门庆牌杨梅干
26. 水饭考辨
 

27. 念念不忘打卤面
28. 「大官人牌」口香糖
29. 如果灵魂有香气,我希望是桂花香
30. 一只柑子引发的耳光
31. 穿越到明朝卖玉米
32. 栗子啊,愿你永远温暖如春
33. 螃蟹知己小潘潘
34. 从十香瓜茄到茄鲞
35. 春梅的心机鸡尖汤
36. 李瓶儿的泡螺
37. 最后的乳饼
38. 抓住男人胃,就能抓住男人心吗?
 

39. 你吃过西门庆的鲊汤吗?
40. 春不老的千年难题
41. 明朝羊肉的没落
42. 喝酒怎么能没有行酒令
43. 没头脑的头脑汤
44. 西门庆家,冬至可不吃饺子!
45. 夜晚是属于馄饨的
46. 打点酱油好下饭
47. 两个腊八节
48. 吴月娘的风雅团茶
49. 这烧鸭不是那烧鸭
50. 大胃王朋友
51. 美人倚帘嗑瓜子
52. 雪夜,筛一盏菊花酒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小碎步穿越到明朝/蔡珠儿


  食物是探索过去的一把钥匙,李舒走出民国的厨房,铿锵作响,又抓来一大挂钥匙,小碎步闲晃,穿越到明朝,随手喀嚓一转,推开一扇扇厅房门窗,里面蹄膀酥烂,花糕甜软,水晶鹅亮闪闪,鸡尖汤热唿唿,食味夹杂哭声笑语,咸辛交集,哀乐不尽。

  谈起古典小说的吃,《红楼梦》玉粒金波,清雅贵气,最是脍炙人口;然而最鲜活,最接地气的却是《金瓶梅》,这部假託北宋,其实影射晚明的奇情小说,向来被当成淫荡小黄书,几百年来恶名昭彰,真是天大冤枉。

  我也是有点年纪后,才渐渐读懂,原来那肉色床戏只是幌子,《金瓶梅》是生勐的暗黑系写实文学,更是矿藏丰富的社会文本,就像鲁迅说的「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透过山东土豪西门庆的兴衰史,刻画政商勾结,人慾横流的时代,市井百态栩栩活现,写到饮食尤其详尽生动,调情、饯行、赏雪、弔丧,什么都要吃一顿,人生大小事,莫不与饮食交织相关。

  有人算过,《金瓶梅》提到的茶有十九种,酒二十五种,饮茶场面二百三十四次,饮酒场面二百四十七次,菜肴面点两百多种,饮馔等级明确,铺排细密,谁跟谁在哪里喝什么吃什么,都有明暗寓意,就像《红楼梦》绵里藏针,以小见大,用饮食来隐喻微妙关系,彰显人物的性格心态、利害冲突和地位高低。

  就说书名这饺子吧,潘金莲做了三十个「裹馅肉角儿」,巴巴盼着西门庆来,苦等无人,又发现这蒸饺少了一个,于是连鞭带掐,痛打偷吃的迎儿,苛刻泼辣,却也气苦落寞,无助可怜。相形之下,大婆吴月娘地位稳当,她「亲自洗手剔甲,做了些葱花羊肉一寸的匾食儿」,和西门庆佐着南酒吃,细致从容,淡定讲究,食物和氛围都全然不同。

  匾食、水角儿、肉角儿,都是饺子,《金瓶梅》吃的是北方风味,写明代山东富商的「阿舍菜」,有官府宴席,也有家常菜饭,洋洋大观,是「金学」的研究热点,历年来出过不少书,而李舒这本特有意思,读来愉悦畅快,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好。

  第一是文笔好,清爽伶俐,水灵灵的,有种海派的慧黠俏皮,读这书,像跟闺蜜挤在晕黄灯泡的灶披间,边拣边聊,她忽然冒出苏州腔,「螺蛳啜啜,蹄膀笃笃,咸蛋剥剥,小逼戳戳,顶顶开心」,李舒的挨揍往事,穿插西门庆的炖蹄子,古今共冶,令人爆笑,蹄膀之味更加丰沃鲜明。

  第二是典籍用得巧。茶酒瓜果器物,李舒信手拈来,无所不谈,看似闲话家常,却不是平白扯淡,下盘马步扎得稳,是下功夫做过功课的。

  不论红学金学,谈饮食之书,少不得查考典籍,引用史料,四处摭拾抄录,以便参照类比,推敲分析。然引经据典,除了脑力和消化力,更考眼力,有人是大散光,朦胧浮泛对不准,有闻必录抓到就抄,搞得臃肿虚胖,观点飘忽模煳。有人是斗鸡眼,紧盯着小处,锱铢必较,琐碎唠叨,只有微言没有大义,尽在枝节打转,光捡贝壳忘了海洋。

  李舒却能以小见大,出入自得,焦点对得精准,书袋掉得恰到好处,用典灵巧,不囫囵,不堆垛,引据思路清晰,呈堂证物齐全,让人看出门道。譬如她讲头脑汤没头脑、核桃肉没核桃、酥油泡螺不是螺,以及那盅配料落落长、一口气唸不完的雀舌芽茶,无不妙趣洋溢,读来开心益智,很长见识。

  第三是有人味。讲食事论烹割,很容易歧路亡羊,有物无情,李舒总能言归正传,吃喝得再酣畅,还是回到人身上。例如那个着名的「一根柴火烧出稀烂的好猪头」,她不仅细说怎么个烧法,也点出这事的群己关系,宋蕙莲有手艺,李瓶儿有钱,潘金莲有主意,几个美人围坐吃猪头的场景,活色生香,世俗活泼,是《金瓶梅》的绝佳缩影。

  写人是李舒的拿手好戏(她自己也常入戏),讲起西门府诸人,好像是朋友同事,从近取譬,亲切可喜。跳脱窠臼,用现代的眼光扫描,原来庞春梅刚强果决,具有独立精神;中国头号淫妇「小潘潘」,一直在渴望爱情;而西门庆并不是色情狂,李瓶儿死后他深情追忆,哀思不已。

  以己观物,以物见人,因为有人,所以感人,暖烘烘的体温人味,比热腾腾的食味更长久,更深刻。就像李舒说的,「研究食物其实也是研究人」,透过味觉,挑出感情的幽细裂口,剔出隐密的夹缝文章,人性,才是最刁钻也最可口的部位。

台湾版自序(节录)

  馋是一种病

  最近经常回答的读者问题是:「为什么你写民国聊历史,写着写着就到吃上去了?」

  这大概是源自张爱玲的话:「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

  三十年来,我的审美水准和相府老太太保持高度一致,从初级原因上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馋。

  馋是一种病。

  平时也不觉得会怎么样,发作起来,简直是刻骨相思。任你手中正在赶方案,或者要准备电话会议,奶着娃,吵着架,一瞬间,天地万物化为刍狗,一个声音风情万种地唿唤你,由远及近,渐渐地,渐渐地,响起来了──

  来啊,去吃葱油蚕豆草头圈子排骨年糕红烧滑水油爆虾炝腰花话梅鸭舌桂花熏鱼糟熘鱼片小馄饨生煎馒头双酿团啊!

  馋也是一枝花。

  因为正是这种动力,让我在所有的文学和历史中,寻找到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比起宝黛爱情,我更关心芳官嚷着「油腻腻的谁吃」的那碟胭脂鹅脯究竟是什么味道;林冲风雪山神庙令人唏嘘英雄末路,我念念不忘的,是之前荷叶包着的二斤熟牛肉,是油卤还是酱香;胡适请客时的安徽一品锅,究竟放了几个鸡蛋我大概是研究不出来了,可是去了徽州当地,看见那黑黢黢炉子里新出炉的芝麻饼,我还是忍不住买一个来尝尝──一九五九年,那位卖芝麻饼的年轻人给大名鼎鼎的胡适之写信询问「英国的内阁制与美国的总统制哪个好」,最终收到了胡博士热情洋溢的回信。

  你看,食物就是这么神奇。在几百年之后,建筑被拆毁,服饰被更新,只有食物还在那里,连接着整个宇宙。一个馒头,胡适吃过,张爱玲心心念念想过,追溯到更远──

  对,武大郎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

  《金瓶梅》是一本伟大的书。

  何以伟大?在《金瓶梅》之前,中国小说的主人翁总结下来,大约是十六个字:帝王将相、英雄侠客、才子佳人、神魔鬼怪。

  一言以蔽之──传奇。

  《金瓶梅》的作者,第一次把视角伸向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盛衰。西门庆原本不过是一个破落户,却透过自己的钻营而发迹。可是我们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西门庆的发迹史,而是西门家里的女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如果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曹雪芹肯定是看过《金瓶梅》的。脂砚斋作为曹雪芹的知己,曾经数次提到《红楼梦》和《金瓶梅》的关系。
 

图书试读

引子一 宋朝乎?明朝也!
 
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一件事。
 
《金瓶梅》写的,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事情。
 
按照故事来说,这是清楚的,因为第一回里,作者就交代得明明白白:
 
话说大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中,有一个风流子弟,生得状貌魁梧,性情潇洒,饶有几贯家资,年纪二十六、七。这人复姓西门,单讳一个庆字。
 
西门庆是宋朝人,这个故事写的是宋朝。
 
但实际却不然。
 
让我们同样从上文引用的这段话里开始说起──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河县。之所以叫清河,是因为清河附近,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河道,向南通过临清码头,可达淮上、扬州、南京、杭州、湖州等地,向北可达京城。这条河道在《金瓶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来旺儿从杭州乘船回「清河」(第二十五回),韩道国由扬州运货经临清码头回「清河」(第八十一回),连朱太尉从江南採取了花石纲要回京都,钦差殿前六黄太尉由京城乘船来取花石纲,也是道经「清河」。
 
这条大运河在历史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便是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上,有十二个重要的码头,分别是瓜州、南旺、沽头、鱼台、徐、沛、吕梁、安陵、济宁、宿迁、临清、新河。其中,从济宁到临清的山东段运河开凿于元代。元末,山东段运河一度淤废,在永乐帝时期重新开凿。宋朝时期的运河,通过河南而到开封(宋都城),根本没有山东什么事情。
 
《金瓶梅》中,这样的「疏漏」还有多处。在三十三回里,潘金莲顺口说了句当时流行的歇后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这句歇后语的意思尽人皆知,想瞒也瞒不住。沈万三是明太祖时有名的富豪,宋朝的潘金莲如何知道明朝的沈万三?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金瓶梅》是一本世情小说,作者要写的,不仅仅是色情淫秽,更有当时的官场黑暗、官商勾结和平民百姓的悲苦生活。《金瓶梅》成书在明朝,当朝之人写当朝之事,容易受到政治压迫,假託宋朝,是可以理解的。但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明朝的人与事,是为了提醒我们,宋朝不过是假託,千万不可当真,因为作者想要说的,就是当世之事。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採用了很冒险的手法,在书中出现了真正在朝廷当官的人物名字。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我一直对《金瓶梅》这部古典名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着迷于其细致入微的生活描绘,又对其中赤裸裸的人性欲望感到震撼。但读《金瓶梅》的过程,常常伴随着一种沉重的压抑感,那种铺天盖地的欲望如同潮水般将人吞没。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仿佛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接纳《金瓶梅》的世界。它没有回避原著的深刻与黑暗,却巧妙地用“饺子”这个载体,将那些在深宅大院中上演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转化为一种具象而可感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潘金莲的厨房,看着她揉面、调馅、捏饺子,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故事。那些看似寻常的食材,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灵魂,承载着人物的情绪,折射出各自的命运。我开始思考,那些在书本中被视为“欲望”的根源,是否也可以从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美食文化中寻找到一丝解读的线索?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金瓶梅》内心深处的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欲望背后,那些同样鲜活、同样值得体味的“人欲本色”。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在世人眼中“不堪”的角色,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她们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她们对于生存、对于情感的本能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瓶梅》,更是关于人性的洞察,关于生活最原始的渴望。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我一直觉得,《金瓶梅》虽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但其中描绘的人性深度和世俗百态,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被贴上“淫秽”标签的情节,更是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近《金瓶梅》的绝佳窗口。作者没有选择直接解读那些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从“吃”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切入,特别是“饺子”这一充满烟火气的食物,成为连接读者与《金瓶梅》人物的桥梁。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仿佛真的能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食物香气,感受到潘金莲在忙碌中复杂的心绪。那些原本被视为低俗、不堪的欲望,在饺子这平凡的食物面前,似乎也多了一丝烟火气,少了一份刻板的道德审判。我开始意识到,那些人性的“本色”,其实也包含着最原始的对美好食物的追求,对温暖的渴望,对生存的本能。这本书让我看到,《金瓶梅》中的人物,不仅仅是道德的符号,她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个体,她们的欲望,也同样可以从最朴素的饮食需求中找到影子。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重新思考“欲望”的定义,也让我对《金瓶梅》这部巨著有了更全面、更具同情心的理解。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简化和解构经典的作品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失之偏颇。但这本书,却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我的尊重。它没有回避《金瓶梅》原著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反而以一种更为温和、更为具象的方式,引领读者去理解那些被长期误读的人性。特别是“饺子”这个意象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我原以为这只是作者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的噱头,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饺子所承载的,是家庭的温暖,是生存的辛劳,是情感的寄托,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在压抑环境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掌控的、能够表达爱与慰藉的方式。通过对潘金莲制作饺子的过程的细致描绘,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看到了她对生活最朴素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金瓶梅》中所展现的“人欲本色”,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也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情感的依恋,对生存的努力。作者通过美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金瓶梅》人物的另一面,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也更为值得同情的一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复杂的人性。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精神盛宴。作为一名资深的《金瓶梅》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自己对这部作品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一种极其新颖的角度,将《金瓶梅》中那些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都巧妙地融入到了“饺子”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食物之中。我惊叹于作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洞察力,她能够从一盘饺子的制作、品尝过程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缩影。我仿佛看到,潘金莲手中捏起的不仅仅是饺子皮,更是她的人生况味;而西门庆品尝的,也并非仅仅是食物,更是他权欲和情欲的交织。这本书让我不再将《金瓶梅》仅仅视为一部“禁书”或者“情色小说”,而是将其中的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情感和生存挣扎的个体。作者用“美食”这个载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性深处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欲望背后的真实情感,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生命。读这本书,既是一种文学的享受,也是一次对人性最本真的审视。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读者,我总是在寻觅那些能够连接美食与历史、美食与人文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将《金瓶梅》中的人物命运与他们的饮食习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饺子”这个意象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附庸风雅的书,读起来会流于表面,然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有着远超我预期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潘金莲“做饺子”的细节,更是通过饺子的制作过程,去剖析人物的心理,去展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去揭示隐藏在饮食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我发现,原来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饮食细节,都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物性格的烙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能够将文学鉴赏和美食评论融为一体,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对生活的热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金瓶梅》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美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食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之中,与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命运息息相关。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美味之旅,也是一次对人性最本真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