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汤入门

茶道‧茶汤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道
  • 茶汤
  • 入门
  • 日本文化
  • 生活美学
  • 茶艺
  • 仪式感
  • 静心
  • 品茗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茶人得知来访茶会的朋友刚赏花归来,
由于不忍破坏朋友的美好感受,
于是撤去茶室中的插花摆饰……


一方茶室一碗茶,因为机缘不再,所以每一次都竭诚尽心。也因为用心,
使得人与人间的情意,昇华成了美。茶道的规矩虽然繁复,但细思根源,
都是源自于宾主间体贴细腻的情意。
茶之所以能为道,正是由于茶道根源自情。

从一场茶会开始,了解茶道的绵远历史与器具、礼仪知识,「由形入而至
心」,感受茶道的文化内涵,从形式流仪,一步步接近茶道、深入茶道,
走入茶道精神核心,真正走入茶道的世界。


【 茶会参与要点 】
人─茶席间的行止礼法
物─茶道具的种类与使用
事─茶会进行的流程步骤
地─茶会场地的说明剖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宗启
  里千家准教授,本名「原 启次郎」
  原前经营教育事务所代表
  经营教育谘询顾问
  社团法人日本经营士会登录认可之经营士(经营谘询顾问)
  193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任职于大成建设株式会社。曾任人事课长、各部会部长、及大成创造株式会社(大成建设集团)专务,之后在1993年创立原经营教育事务所。于社团法人中高年龄者雇用福祉协会担任「人生计画讲座」主任讲师,以及于社团法人日本经营协会担任「管理阶层指导者培养讲座」讲师;此外也担任多场讲座讲师,如「适合各阶层的实用性组织活性化讲座」、「年金制度说明讲座」、「实用的人事制度运用指导讲座」、「茶道讲座」等等,活跃于多样而广泛的领域当中。
  1977年拜入里千家马场宗幸老师门下学习茶道,并于1990年获颁纹许与茶名。


相关着作:《图说茶道(修订版)》

译者简介

蔡玛莉
蔡玛莉
台北人,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任职于生物科技业的同时,亦从事音乐艺术类工作。长年参与台日艺文交流活动的规划与翻译,有幸在生活中结合艺文兴趣及翻译志业,并乐在其中。2006年至今担任蔡瑞月国际舞蹈节特约译者,译有《日本神话图解》(商周出版)、《图说茶道》(易博士出版)、《营养使用手册》(人类文化出版)、《好人缘教战手册》(枫叶社文化出版)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茶道与企业经营
-茶道是日本自古即有的CS文化
.体贴入微是茶道的精髓
.CS经营是什么
.CS的原点和「茶道」之心
.关怀对方的心
.临场应对所给予的满足感
.CS的基础就是关怀精神
.改革意识型态的教育方针
茶道知识 基本的做法1
.接受邀请出席茶会时
.茶道的用具物品
.行礼的方式
.走步、坐姿、起身的方式
.享用点心的方式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1 ~
第二章、茶道的历史
-战国时代与茶道
.战国武将与茶道的关连
.织田信长的茶道政治
.丰臣秀吉与茶道
.丰臣秀吉与千利休
.千利休死亡的真相
.千利休被冠戴的罪名
.高风傲骨之人.千利休
.千利休的继承人.细川三斋
.文武兼资的细川家
.细川家的四则逸事
.从「轮饮」的形式探见茶道精神
茶道知识 基本的作法2
.茶点与盛装茶点的器皿
.薄茶的品尝方式
.浓茶的品尝方式
.茶道具的鑑赏与问答
.招唿致意的方式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2 ~
第三章、茶道的流派
-关于茶道的流派
.三千家的成立
.千利休去世后
.宗旦……千利休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家三流派的成立
.其他的流派
.江户时代的茶道
.柳营茶道
.大名茶道(武家茶道)
.三千家的流派
.町人茶道与家元制度
.明治以后
茶道知识 道具类1
.茶碗的种类
.枣.茶入.茶杓
.水指.建水
.炉和风炉
.香合和香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3 ~
第四章、茶道的训示
-利休七则
.一、沏茶要适口合宜
.二、煮水时的添炭方式要适当
.三、花饰要如原野中的花般自然
.四、茶室要保持冬暖夏凉
.五、要在预定时刻前提早准备
.六、非雨天时仍要备好雨具(伞)
.七、要体贴细察同席者的心情
-从利休百首探见茶道之心
-牵牛花茶会
-清贫的茶人.□贯
茶道知识 道具类2
.挂物
.竹制茶道具
.花入
.茶筅和柄杓
.天目茶碗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4 ~
第五章、茶道的感性
-从茶道探见日本人的感性
.在茶道中所探见的「感性」
.捕捉「感性」的方法
.在茶道中磨练出来的日本人的「感性」
.伊达政宗的寓言
-日本的做法与外国的做法
茶道知识 在茶会上
.大寄茶会
.露地
.蹲踞
.□口
.茶室中各席次的位置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5 ~
第六章、茶道的稽古
-从茶道中探见稽古与教育的意义
.「稽古」所代表的意义
.「兴趣」与「灵活度」与「功夫的累积」
.稽古为在自然中养成
-稽古的心得
.基础的重要性
茶道知识 在茶席上
.初座和后座
.主茶碗.替茶碗.数茶碗
.炭的使用方式
.筷子的使用方式
.茶道与菸、酒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6 ~
第七章、男性的茶道
-「集熙会」之记
.属于男性集会的茶道大会
.工作与茶道之间的关连性
.真正享受茶道的方式
-从怀石料理中探见的茶道精神
.茶事当中的「怀石料理」
茶道知识 在茶室里
.关于台子与棚
.茶室与台目叠
.关于水屋
.野点与立礼之席
.在茶室里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7 ~
第八章、茶道的十德
-茶道的十德
.从「行为科学」观点所探见的动机
.茶叶的传入以及与僧院之间的关系
.关于茶道十德
.茶道与人生规划
-参加长江三崃观光游轮团的感想
茶道知识 茶之心
.点前的意义
.名物.大名物
.鑑赏茶道具的知识
.名残之月
.茶道的游戏
~ 茶道Q&A 基础中的基础8 ~

图书序言

历久弥新的日本茶道精神 
文◎杨锦昌(辅仁大学日文系教授)

  「日本茶道」是由日本品茗茶点所发展出来的饮茶文化,以道路之「道」为名,表示在品茗茶点时必须依循一定的形式与格律。然而,茶道并未因形式而限制了趣味性与重要性,反而因为这个固定形式与坚持,提升了其文化内涵与特色,并且在国际化的推波助澜下,广泛地流传到世界各国。
  被西方誉为世界第一禅学大师的铃木大拙先生(一八七○~一九六六)曾于《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以〈禅与茶道〉一文为读者点出「日本茶道」与禅的关系,同时也为「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中确立出无法动摇的地位。在台湾,这种来自日本的外来特殊文化,随着日剧与电视媒体的传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结合到我们的职场文化。近年来,大学日文系设置文化教室(茶室),导入「日本茶道」学习即是一个实例,而幼稚园、国高中、大学与企业将「日本茶道」带入校园与企业的现象,也反映出「日本茶道」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连。如此风潮的形成,都是因为「日本茶道」不但能够呈现日本思想文化与艺术哲学,同时也可以探索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根源。

◎「和、敬、清、寂」的茶道境界
  根据陆羽《茶经》记载,中国早在唐朝即有饮茶习惯,而日本则于奈良时代(七一○~七九四年)才透过遣唐使与僧侣将中国饮茶习惯正式传入。然而,平安时代(七九四~一一九二年)曾经因为遣唐使废止而一度中断,鎌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三年)则因日本临济宗开山祖师荣西(一一四一~一二一五年)从宋朝带回茶叶与茶具后,再度开启日本饮茶习惯,并于鎌仓幕府三代将军源实朝(一一九二~一二一九年)将茶做为养生药品饮用后,而逐渐流传于武家世界。至于日本饮茶习惯正式保有一定形式及确立「茶道」精神,则在安土桃山时代(一五七三~一六○三年)的千利休(一五二二~一五九一年)出现之后。
  整体而言,千利休是将茶道实践在政治与人际关系上的重要人物。他长久以来备受丰臣秀吉的赏识与重用,天正十三年(一五八五)获得正亲町天皇御赐「利休」名号,被视为「天下第一宗匠」,地位达到顶点,几乎无人能比,但是最终因为触怒丰臣秀吉而被迫切腹自杀。他是千家流茶道的开山祖师,号宗易、不审庵,毕生致力于茶道修行及新茶具开发,不但完成「草庵风」茶室,并且确立日本茶道精神。其中,「利休七则」为利休回答弟子问题的标准答案,反映出他个人的茶道心得,也呈现出「以和为贵」的日本文化特质;不但如此,这也和他提倡的「和、敬、清、寂」等禅语所表达的境界相同,主要是反映互相协调、彼此尊敬、身心清净及持平之心的日本茶道精神。

◎得以广泛应用的「一期一会」精神
  而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即是「一期一会」的精神,重视人与人或人与物一生一次的唯一相遇及心灵沟通。主人用心、亲切款待客人,自然活化彼此的心灵交流,达到宾主尽欢的目的,而客人也怀抱对人事物及自然的体贴与感恩之心,充实自我心灵。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随着网路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凡事急功近利、追求速战速决,导致人与人之间,不但缺乏了一分用心、耐心与亲切,同时也丧失了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体贴与感恩之心,因此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较难达到平衡(和敬清寂)的境界。同样地,在强调CS(顾客满意度)的商场上,如果缺乏一份「利休七则」的体贴之心及「顾客至上」的经营概念,则必然会影响服务品质,间接损害到整体的企业与经营形象。
  日本茶道以「诚心诚意地点一碗茶,让宾客能够舒适愉悦地品尝到美味的茶汤」做为基本,将「利休七则」的体贴之心与「和敬清寂」的境界直接表露,如本书作者所言,堪称是日本自古以来的CS文化,历久弥新,适用于现今日常生活与企业文化。

*******

  在台湾,我们不易亲自体验或修习日本茶道,但今日幸有《图说茶道》出版,本书不但配合图说,简而易懂地提供读者了解日本茶道的历史、流派与感性,特别的是当中亦推本溯源以「男性的茶道」颠覆明治以来茶道专属女性的观念,内容并配合「利休七则」与「茶道十德」说明日本文化的精髓及「茶道与经营」的关系,让读者轻易拥有企业经营与对日贸易的利器。有兴趣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这本难得的好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图片,让枯燥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我之前对茶道一直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总觉得它与我这样的普通人离得很远。但《茶道‧茶汤入门》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解释了茶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一期一会”,让我明白了每一次品茶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倍加珍惜。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泡茶技巧,比如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具,如何根据不同的茶叶调整冲泡手法,甚至连如何清洁茶具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些细节上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冲泡了一次绿茶,惊喜地发现,茶汤的清澈度和香气都比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让我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茶道的决心。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友善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茶的世界,让我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评分

《茶道‧茶汤入门》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慢”的哲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忙碌奔波,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茶道,恰恰是一种回归内心的仪式。书中详细介绍了茶道的各个环节,从备水、选器,到投茶、注水,每一步都充满了讲究和仪式感。作者强调,泡一杯好茶,需要的是耐心和专注。他将这种耐心和专注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鼓励读者在品茶的过程中,学会放下杂念,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静心”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泡出一杯香醇的茶,更是关于如何在泡茶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尝试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能够融入生活的智慧。《茶道‧茶汤入门》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平等和分享的态度,将茶道的精髓娓娓道来。书中除了介绍传统的茶道礼仪和技巧,还探讨了茶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茶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和谐、宁静、自然的生活态度。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留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用一杯茶的时间,来安抚疲惫的身心,来与自己对话。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对茶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

评分

这本《茶道‧茶汤入门》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瞬间就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一直对茶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门槛很高,不知从何下手。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作者对茶道精神的独到阐释,不仅仅是泡茶的技艺,更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茶道并非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实践去体悟的。书中对不同茶叶的产地、特点、冲泡方法都做了细致的介绍,文字通俗易懂,即便是我这样的新手,也能很快理解。尤其是关于水温和冲泡时间的讲解,以往我总是随心所欲,现在才了解到原来这些细节对茶汤的口感有着如此大的影响。读着读着,我仿佛已经能闻到茶香,感受到茶汤在口中流淌的温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茶艺教材,更是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窗户。它引导我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品味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始我的茶道之旅。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茶道‧茶汤入门》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放松心情的读物,无意中瞥见它,便被书名所吸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作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茶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茶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茶道美学的章节,它不仅仅是介绍器皿、摆设,更是深入探讨了“侘寂”等东方美学理念在茶道中的体现。这让我意识到,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与诗歌、画作、音乐的联系,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喝茶”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茶道的智慧,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