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周惠民教授与我论交十余年,虽然南北千里,他曾在人民大学作客讲学,我也到过台北客座两次,各有半年。期间,常与周教授往还,讨论各种课题之余,也常各抒己见,因此对他的认识已超过朋友或同僚。周教授早年留学德国,专门研究中德关系史,对清史及民国史都有极为出色的见解,但他对东西文化的比较,能随时将不同事物连结起来,说明其原委,才是现代学科各分畛域情况下的独到功夫。有一年,在北京召开的一场清史档案研讨会中,几位欧洲学者参与,有专治中国史的学者,也有精研德国档案的专家。会议期间,周教授除了就中德关系发表论文外,还让德国学者认识了欧洲文化史的重要发展历程。
几位德国专家努力地与筷子奋斗时,不免提到上刀叉好使。周教授特意请教:「欧洲人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刀叉?」几位专家众议佥同:「难道不是一直如此?何须此问?」周教授乃引经据典,说明刀叉要到19世纪以后才走入民间。这几位学者不免睁大眼睛,点头称是,在座许多人也才恍然大悟。这种生活与知识结合的功夫,除了专业之外,还得要兴趣。周教授就是这么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他在书中处处表现出他对中西历史的认识与兴趣,将不同的课题巧妙的串连起来,却又如此自然。他为北京报刊所写的文章,我常常拜读,但往往不能窥其全豹,现在这些文章集为一册,让读者能免去查找,一气呵成的阅读,算是功德一件。
人民大学清史所退休教授,着名清史专家
成崇德
序二 今天做菜时,一面拿着开罐器跟个罐头奋斗,一面想起拿破崙英姿焕发的肖像。这是咋回事儿?原来曾经读过老友周教授的〈罐头由来〉这篇散文,才知道罐头与拿破崙有段因缘。若非拿破崙为解决军队口粮问题,还不会有罐头横空出世。拿着周教授的书前前后后地浏览,最常要嘟囔的就是「原来如此」!这种欣喜不像是发现新大陆、发现化学元素那般高远的追求,而是那种发现隐藏在自己手边小祕密的喜悦。
无论平常同仁聚餐,或在饮食文化的课堂里,周教授总要反覆提示学生,饮食是一种文化,是文明的过程。可有时想想,正是文明造就的工业化社会,一步步拉长了我们与食物的距离。食物虽然唾手可得,患多不患少,但日常食品包装层层叠叠,上百种化学原料妆点着惯常的风味与色彩,讲究点的,计较的还是热量、盐分,至于下肚的究竟是啥,总闹不清。就算在自己的厨房与餐馆里吃的东西,也总认为理所当然,就该这么吃,绝少想想食材从何而来?料理有没有「本来面目」?
看着这本《饮膳佳会—餐桌上的文化史》,充分满足了这种求知的欲望。读者犹如在无垠时空中穿梭,看着一种种一样样的食物,如何跟着人类足迹演化递嬗。想像我们眼前的食物在历史中百转千回,从国王的餐桌到了路边摊;从东半球到西半球,改了点配方、改了个名字,终于明白,人们不一定吃什么,也不一定不吃什么,但好东西总是会成为人们的共同遗产。
更难得的是,在这一篇篇文字精鍊的小品之中,让读者体会到,无论《礼记》、《战国策》,还是《水浒传》,都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无论是鄂图曼宫廷、维也纳宫廷,还是大宋朝廷、大清朝廷,离我们都没那么远。可见,食物能够多么自然地将文化礼节、古籍经典带到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愿意,俯拾皆学问。
政治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
孙铁刚
自序 十年前,一本饮食杂志的主编邀我写稿,当时以为是玩票性质,写了一两篇之后就搁笔。没想到主编要我长期写一个比较饮食文化的专栏。以后三年多时间,就思索枯肠,定期交稿。这本杂志前后出了四十期,却无预警的戛然而止,据说收摊是因为销路有限。我并非唯一的作者,就没有把所有停刊的罪过揽在自己身上。不过写饮食相关课题已经成了习惯,阅读之际,经常想像:这个材料可以发展成一篇文章,那个题目应当可以发展,一旦失去发表园地,仍有点鸡肋般的可惜。有天,一家出版社邀我写稿,我便蒐集旧稿,出版了《饮膳随缘》一书。稍后,北京的一个杂志社编辑见到这本书,发信邀稿,又开始笔耕生涯。几年来,也有许多积累。
早几年前,先后在三民书局出版两本历史书,历经沧桑终于交稿。其后,主编再度邀稿,也曾答应写一本饮食文化史专书。但学校中的教学、行政分掉许多心力,饮食文化史迟迟无法交稿。今年年初,书局主编再度来信,我乃提议:将几年来的稿件交由书局出版,不算抵债,只是补过。书局欣然同意,倒是出乎意料,于是有了这本文集。
生活富足后讲究吃喝原也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但近年来国内许多介绍美食的文章或书刊、杂志却一直停留在讲究口腹之慾的阶段,实在不能苟同。这倒不是老子哲学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而是美食根本无法定义。许多人不喜香菜,科学家说是先天形成,有些人体内受体决定了对香菜气味的好恶,就好似猫科动物对柑橘类避而远之。
各种文化甚至对香味的定义也完全不同,所以又如何能评断法国乳酪与中国臭豆腐孰美?当今之世,却有许多美食家哄抬米其林,推许薄酒莱,不断为读者定义嗅觉与味觉,好像西班牙海鲜饭一定胜过卤肉饭。要是不随声附和,立刻招来伧父之讥。本书中当然少不了一些主观,但我尽量只就饮食发展的文化背景讨论,无须指点品味高下。读者如能因此认识饮食发展的各种面向,已是善莫大焉。
周惠民
2017年11月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