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

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餐桌禮儀
  • 文化史
  • 中國飲食
  • 食物與社會
  • 曆史
  • 風俗習慣
  • 烹飪
  • 飲食研究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曆史為餡、用文化提味,
  突破口腹之欲的飲食書寫,
  讓我們除瞭食物的色、香、味,
  更看見隱藏在背後,耐人咀嚼的曆史起源與文化由來!


  全書67篇散文,所論縱貫古今、橫跨中西,或是介紹飲食的相關知識,或是細究食材的身世之謎,從法王路易十四的桌上佳餚到颱灣夜市的平民小吃,作者筆下的用餐禮儀、市井吃食,有的看似離我們遙不可及,有的看似是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再普通不過的事,無論如何,它們背後都有一個個意義深刻的曆史起源與文化由來,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完全不同主題的圖書的詳細介紹: 書名:星際航行者:失落文明的迴響 簡介 《星際航行者:失落文明的迴響》是一部宏大的硬科幻史詩,深入探討瞭人類在宇宙尺度下麵臨的生存危機、科技的極限,以及對宇宙生命和文明本質的終極追問。本書並非聚焦於日常生活的細節或曆史的演變,而是將視野投嚮瞭遙遠的未來和未知的深空,揭示瞭一個在星際尺度上運行的復雜文明圖景。 核心主題與內容概述 本書的核心敘事圍繞著“先驅者”文明的遺跡展開。先驅者,一個在數十億年前就已達到技術頂峰的超智慧種族,他們的文明似乎在瞬間從宇宙舞颱上消失瞭,隻留下瞭遍布星係的、功能不明的巨大工程結構——被後世稱為“迴響”。 故事的主角是埃莉婭·沃斯,一位在“銀河勘探局”工作的獨立考古學傢。她對傳統的天體物理學持懷疑態度,堅信這些“迴響”並非自然現象,而是某種復雜的生命形態或信息載體。她的探索始於對獵戶座鏇臂邊緣一個被稱為“寂靜之環”的行星係統的考察。這個星係內,所有的恒星活動都處於一種異常的穩定狀態,仿佛被某種外部力量精確調控著。 科技與哲學思辨 本書的基石是基於嚴謹的科學推演構建的未來科技圖景。書中詳盡描述瞭“麯率驅動技術”的原理、跨維度信息傳輸的挑戰,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如白矮星的引力場內)進行資源開采的技術細節。然而,這些技術不是目的,而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科技飽和點”這一哲學概念:當一個文明掌握瞭幾乎所有物理法則後,它是否會因為失去瞭挑戰和未知,而選擇主動消亡或轉型為某種純粹的計算實體?埃莉婭發現,先驅者的部分遺跡中記錄的不是技術藍圖,而是一種關於“存在的意義”的深度冥想記錄,這使得傳統的考古學方法完全失效。 主要情節綫索 1. “迴響”的激活: 埃莉婭在寂靜之環的核心行星上,發現瞭一個與她飛船核心AI係統産生共鳴的裝置。這個裝置並非武器,而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存儲單元,它開始嚮埃莉婭的大腦直接傳輸信息流。這些信息流是先驅者文明在毀滅前夕的最後記錄,揭示瞭他們發現的宇宙深層秘密——“熵增悖論的解決方案”。 2. 星際政治的暗流: 埃莉婭的發現立即引起瞭銀河係三大勢力——以地球為中心的“聯邦”、技術至上的“賽博聯盟”,以及信奉原始生存法則的“蠻族議會”的關注。聯邦希望利用先驅者的技術維持其在銀河係的統治地位;賽博聯盟則試圖將這些信息轉化為可直接利用的計算力;而蠻族議會則視之為褻瀆神明的遺物,企圖摧毀它們。埃莉婭必須在這些強大勢力之間周鏇,保護這份關乎全宇宙命運的知識。 3. 時間錯位與鏡像宇宙: 隨著埃莉婭對“迴響”的深入理解,她開始經曆時間錯位和感知到平行宇宙的片段。她意識到,先驅者文明的“消失”可能不是死亡,而是一種主動躍遷到瞭一個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的維度。書中的高潮部分,埃莉婭必須決定是遵循先驅者的道路,將人類文明提升到一個新的存在形態,還是選擇保持現有形態,繼續在三維空間中掙紮求存。 敘事風格與結構 本書采用瞭多角度敘事,穿插瞭埃莉婭的個人日記、聯邦的加密情報報告、以及直接引用自“迴響”的古老文本。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在描繪宏大星際戰爭場景時,筆觸精準有力;而在描繪埃莉婭麵對超越人類理解的信息衝擊時的內心掙紮時,則充滿瞭內省的詩意。 語言風格上,本書追求精確的科學術語和富有想象力的比喻相結閤,力求在保持硬科幻的嚴謹性的同時,賦予故事史詩般的感染力。它拒絕廉價的情感煽動,而是通過展示人類在麵對宇宙級的尺度和時間麵前的渺小與偉大,來引發讀者的共鳴。 本書適閤的讀者 《星際航行者:失落文明的迴響》專為那些熱衷於探索宇宙終極問題、癡迷於復雜文明構建、並對高概念科幻敘事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寫。它要求讀者願意深入思考技術倫理、生命的定義以及文明的最終歸宿。它不是一部輕鬆的太空冒險小說,而是一次對人類心智邊界的嚴酷考驗。 總結 《星際航行者:失落文明的迴響》是一部關於探索、失落與進化的宏大敘事。它引導讀者離開我們熟悉的餐桌和曆史的塵埃,直麵冰冷而壯麗的宇宙深處,探討在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文明麵前,我們“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書中的每一次發現,都將重新定義讀者對現實的認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惠民


  曆史研究所畢業後留歐八年有餘。學成返颱,任教於政治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世界史、文化史相關課程多年。著有《德國史》、《愛爾蘭史》及《德國對華關係史》等書。因對飲食文化史頗有興趣,開設專門課程,並在報刊撰寫短文,分享心得,後集結成《飲膳隨緣》一書,現又集結近作,名之為《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
 

圖書目錄

序 一
序 二
自 序
 
上篇 飲食須知
清朝皇帝飲食的民間傳說   3
禦   廚   7
禦廚的祕密   10
宮廷飲食安全   13
滿漢大餐與炫耀性消費   16
皇帝也得餓飯   32
烹小鮮與治大國   35
炒飯並非起於隋代   38
長安酒傢鬍   41
手抓食物   45
要不要講究餐具?   48
什麼時候該吃飯?   51
吃飯說話   53
餐桌禮儀   56
在傢韆日好,齣門時時難   59
從茵斯布魯剋說起   62
生機飲食   66
瑞士的飲食   69
蔣傢雞油炒飯   72
宋美齡的西餐   75
如何形容味道?   78
香臭之間   81
廚房的味道   84
攤黃菜與炒木樨   87
話說雪裏紅   90
辣屬五味?   93
窮人的美食   96
古人的飲品   99
鼎湯初沸   102
飲茶中國   105
古埃及的啤酒   108
古人為何要喝酒?   112
如何喝酒?   115
蜜   酒   118
切   肉   121
食物保鮮   124
 
下篇   飲食係譜
颱灣飲食文化的根源   129
颱灣小吃與中國名菜   135
大羹不和   138
香蕉與帝國主義   141
鄉   味   144
麵   館   146
川菜不辣   149
川菜的起源與在颱發展   152
蔣傢的高麗菜捲   155
蔣經國傢中的羅宋湯   159
看   菜   163
吃冷豬肉   167
拿刀叉吃西餐   171
歐洲餐具   174
筷   子   177
鍋   具   180
罐頭由來   183
菸   草   186
洋食物   189
速食有何不好?   197
跳不過龍門的魚   200
東洋咖哩   203
饆   饠   206
餄   餎   209
甜   粥   213
魚   子   216
菠   菜   219
濰坊蘿蔔   222
番   麥   225
花   生   228
醬   汁   232

圖書序言

序一

  周惠民教授與我論交十餘年,雖然南北韆裏,他曾在人民大學作客講學,我也到過颱北客座兩次,各有半年。期間,常與周教授往還,討論各種課題之餘,也常各抒己見,因此對他的認識已超過朋友或同僚。周教授早年留學德國,專門研究中德關係史,對清史及民國史都有極為齣色的見解,但他對東西文化的比較,能隨時將不同事物連結起來,說明其原委,纔是現代學科各分畛域情況下的獨到功夫。有一年,在北京召開的一場清史檔案研討會中,幾位歐洲學者參與,有專治中國史的學者,也有精研德國檔案的專傢。會議期間,周教授除瞭就中德關係發錶論文外,還讓德國學者認識瞭歐洲文化史的重要發展曆程。

  幾位德國專傢努力地與筷子奮鬥時,不免提到上刀叉好使。周教授特意請教:「歐洲人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刀叉?」幾位專傢眾議僉同:「難道不是一直如此?何須此問?」周教授乃引經據典,說明刀叉要到19世紀以後纔走入民間。這幾位學者不免睜大眼睛,點頭稱是,在座許多人也纔恍然大悟。這種生活與知識結閤的功夫,除瞭專業之外,還得要興趣。周教授就是這麼一個興趣廣泛的人。

  他在書中處處錶現齣他對中西曆史的認識與興趣,將不同的課題巧妙的串連起來,卻又如此自然。他為北京報刊所寫的文章,我常常拜讀,但往往不能窺其全豹,現在這些文章集為一冊,讓讀者能免去查找,一氣嗬成的閱讀,算是功德一件。

人民大學清史所退休教授,著名清史專傢
成崇德

序二

  今天做菜時,一麵拿著開罐器跟個罐頭奮鬥,一麵想起拿破崙英姿煥發的肖像。這是咋迴事兒?原來曾經讀過老友周教授的〈罐頭由來〉這篇散文,纔知道罐頭與拿破崙有段因緣。若非拿破崙為解決軍隊口糧問題,還不會有罐頭橫空齣世。拿著周教授的書前前後後地瀏覽,最常要嘟囔的就是「原來如此」!這種欣喜不像是發現新大陸、發現化學元素那般高遠的追求,而是那種發現隱藏在自己手邊小祕密的喜悅。

  無論平常同仁聚餐,或在飲食文化的課堂裏,周教授總要反覆提示學生,飲食是一種文化,是文明的過程。可有時想想,正是文明造就的工業化社會,一步步拉長瞭我們與食物的距離。食物雖然唾手可得,患多不患少,但日常食品包裝層層疊疊,上百種化學原料妝點著慣常的風味與色彩,講究點的,計較的還是熱量、鹽分,至於下肚的究竟是啥,總鬧不清。就算在自己的廚房與餐館裏吃的東西,也總認為理所當然,就該這麼吃,絕少想想食材從何而來?料理有沒有「本來麵目」?

  看著這本《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充分滿足瞭這種求知的欲望。讀者猶如在無垠時空中穿梭,看著一種種一樣樣的食物,如何跟著人類足跡演化遞嬗。想像我們眼前的食物在曆史中百轉韆迴,從國王的餐桌到瞭路邊攤;從東半球到西半球,改瞭點配方、改瞭個名字,終於明白,人們不一定吃什麼,也不一定不吃什麼,但好東西總是會成為人們的共同遺産。

  更難得的是,在這一篇篇文字精鍊的小品之中,讓讀者體會到,無論《禮記》、《戰國策》,還是《水滸傳》,都能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無論是鄂圖曼宮廷、維也納宮廷,還是大宋朝廷、大清朝廷,離我們都沒那麼遠。可見,食物能夠多麼自然地將文化禮節、古籍經典帶到我們的生活。隻要我們願意,俯拾皆學問。

政治大學曆史係退休教授
孫鐵剛

自序

  十年前,一本飲食雜誌的主編邀我寫稿,當時以為是玩票性質,寫瞭一兩篇之後就擱筆。沒想到主編要我長期寫一個比較飲食文化的專欄。以後三年多時間,就思索枯腸,定期交稿。這本雜誌前後齣瞭四十期,卻無預警的戛然而止,據說收攤是因為銷路有限。我並非唯一的作者,就沒有把所有停刊的罪過攬在自己身上。不過寫飲食相關課題已經成瞭習慣,閱讀之際,經常想像:這個材料可以發展成一篇文章,那個題目應當可以發展,一旦失去發錶園地,仍有點雞肋般的可惜。有天,一傢齣版社邀我寫稿,我便蒐集舊稿,齣版瞭《飲膳隨緣》一書。稍後,北京的一個雜誌社編輯見到這本書,發信邀稿,又開始筆耕生涯。幾年來,也有許多積纍。

  早幾年前,先後在三民書局齣版兩本曆史書,曆經滄桑終於交稿。其後,主編再度邀稿,也曾答應寫一本飲食文化史專書。但學校中的教學、行政分掉許多心力,飲食文化史遲遲無法交稿。今年年初,書局主編再度來信,我乃提議:將幾年來的稿件交由書局齣版,不算抵債,隻是補過。書局欣然同意,倒是齣乎意料,於是有瞭這本文集。

  生活富足後講究吃喝原也是社會發展的常態,但近年來國內許多介紹美食的文章或書刊、雜誌卻一直停留在講究口腹之慾的階段,實在不能苟同。這倒不是老子哲學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而是美食根本無法定義。許多人不喜香菜,科學傢說是先天形成,有些人體內受體決定瞭對香菜氣味的好惡,就好似貓科動物對柑橘類避而遠之。

  各種文化甚至對香味的定義也完全不同,所以又如何能評斷法國乳酪與中國臭豆腐孰美?當今之世,卻有許多美食傢哄抬米其林,推許薄酒萊,不斷為讀者定義嗅覺與味覺,好像西班牙海鮮飯一定勝過鹵肉飯。要是不隨聲附和,立刻招來傖父之譏。本書中當然少不瞭一些主觀,但我盡量隻就飲食發展的文化背景討論,無須指點品味高下。讀者如能因此認識飲食發展的各種麵嚮,已是善莫大焉。

周惠民
2017年11月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相信,瞭解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就能窺見其靈魂。而《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這個名字,恰恰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種認知的渴望。這本書並非僅僅是教你如何烹飪,而是帶你走進食物的“前世今生”,去探究那些藏匿在食材和菜肴背後的曆史、社會、乃至哲學思考。我非常想知道,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人類是如何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發展到如今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書中“文化史”的定位,讓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獨特飲食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習慣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我特彆好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方式,在曆史上是否曾經曆過巨大的變革?又或者,有哪些曾經被視為禁忌的食物,如今卻成瞭餐桌上的常客?“飲膳佳會”這個詞,也暗示瞭書中可能包含關於宴飲、聚會、乃至政治外交中的飲食禮儀和意義的探討,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食物在社會交往中的角色。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序言,就被作者開宗明義的觀點所摺服。他/她並沒有拘泥於食物的“吃”,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飲膳”背後的“文化史”,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宏大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我一直覺得,吃飯這件日常小事,其實隱藏著巨大的社會信息。比如,在古代,不同的階層在飲食上有多麼顯著的差異?貴族如何炫耀他們的財富和品味,而平民百姓又是如何就地取材,發展齣獨具特色的鄉野風味?又或者,宗教信仰是如何影響瞭人們的飲食習慣?素食主義的興起,特定節日的禁忌,這些都反映瞭精神層麵對物質世界的約束和引導。這本書的“文化史”定位,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餐桌禮儀的變遷,從最初的粗獷不羈到後來的精緻考究,每一次餐桌上的變化,都摺射齣社會風氣的演變。我特彆好奇,那些曾經被視為珍饈的食材,如今是否已經變得尋常;而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烹飪技法,是否還留存於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揭示食物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那些曆史脈絡。

评分

初翻開這本書,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插圖所吸引。書名《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本身就充滿瞭誘惑力,仿佛能聞到曆史長河中飄散齣的各種香料和食材的氣息。我一直對食物與人類文明的聯係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正是滿足瞭我這個渴望。它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製作方法或者營養成分,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是如何圍繞著餐桌展開他們的生活、社交、甚至戰爭與和平。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食材,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比如某種香料的貿易如何引發瞭地理大發現,或者某種榖物的普及如何影響瞭人口的增長和國傢的興衰。我也想知道,那些流傳至今的經典菜肴,它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跌宕起伏的故事,是帝王的禦膳,還是市井的智慧?書中的“文化史”三個字,更是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體驗那些早已遠去的味蕾記憶,感受飲食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理解食物不僅僅是生理需求,更是精神寄托和文化符號。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的人,而“餐桌上的文化史”這個概念,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牢牢吸引瞭我。想象一下,我們每天都會經曆的“吃”,竟然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曆史和文化信息,這本身就足夠令人興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食譜,更是關於食物背後的故事。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中國飲食文化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演變的綫索,比如從先秦時期的簡單烹調,到漢唐盛世的豐富多元,再到宋代精緻的飲食風尚,乃至明清時期各地菜係的形成。我尤其想知道,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菜名,比如“佛跳牆”、“東坡肉”,它們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這本書的“飲膳佳會”這個副標題,也暗示瞭其中可能蘊含的關於宴飲文化的內容,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宴請的方式、菜肴的搭配、以及與之相關的社交禮儀是怎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讓我能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仿佛置身於那些曆史中的“飲膳佳會”,感受食物與人類文明交織的魅力。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湧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太有意思瞭”。“餐桌上的文化史”,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另一個維度的入口。我一直覺得,食物是連接過去與現在最直接的橋梁之一。當我們品嘗一道菜,我們吃的不僅僅是食材的味道,更是其中蘊含的韆百年來的傳承和智慧。這本書的“文化史”部分,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瞭解到,不同文明是如何在交流中互相影響,食物又是如何充當瞭文化傳播的載體。比如,絲綢之路上的香料貿易,大航海時代帶來的新食材,這些都深刻地改變瞭世界的飲食格局。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逐漸消失的飲食文化進行挖掘和呈現,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但如今已難尋蹤跡的美味。同時,“飲膳佳會”這個詞,也讓我對書中關於宴飲、節慶和祭祀等場閤的飲食習俗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吃喝,更是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