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

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怀旧
  • 美食文化
  • 罐头食品
  • 饮食史
  • 消费文化
  • 台湾美食
  • 凤梨
  • 食品工业
  • 生活记忆
  • 战后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它是热带地区最广为人知的水果,金黄色泽、酸甜滋味更是让人难忘的南国风情。经过加工的凤梨罐头,更曾是台湾出口贸易的重要货物。打开金属罐,从一颗水果的产业变化,看到台湾经济的一段历史。

  日治时期,由于罐头制造技术的引进,原本保鲜期不长,只能用来鲜食、佐菜的凤梨果实,能够被做成罐头飘洋过海送到海外消费者的手上,而有了更高的经济价值。本书作者从技术、政策、台日商业文化的差异这三个主题进行分析,讲述了台湾凤梨罐头产业的起源、兴盛,与产地的转移。这段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当时台湾经济的缩影。重新认识这段历史,认识这片土地的发展,唤醒心中对于乡土的记忆与情感。

名人推荐

  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秘书长)
  官青杉(农业试验所嘉义农业试验分所园艺系 副研究员)

本书特色

  ◎它,曾经是台湾重要的农产出口品项!

  ◎从新鲜水果到铁皮罐头,密闭封装的金黄香甜是台湾殖民历史中必须认识的一页。

  ◎这颗顶着尖刺叶片,有着酸甜香气的金黄果实,可说是完完全全由洋水果,成功华丽转身变成土生土长的台湾种。
 
  ◎当酸甜可口的热带果实,碰上现代化的制罐技术,为了成就一罐能够长途运送的好滋味,整个凤梨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挑选品种、选择产地、改善种植农法,到加工厂的设立、产品出口,台湾凤梨产业的演进史,则让我们见证一个外来水果在台湾落地生根且发扬光大的成长历程。

 
《帝国余晖:战后欧洲的文化重塑与身份焦虑》 图书简介 这部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陆在废墟之上如何进行艰难的文化重建与身份重塑。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军事或政治编年史,而是聚焦于战后欧洲知识分子、艺术家、普通民众在面对破碎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以及新兴全球化浪潮时的精神困境与创造性回应。本书力求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展现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后战欧洲图景。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哲学回声——存在主义的崛起与形而上学的重构 二战的残酷性彻底动摇了启蒙运动以来欧洲文化赖以维系的理性主义基础。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广岛的阴影下轰然倒塌。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聚焦于萨特、加缪等思想家如何将“荒谬”提升至哲学核心,探讨人在失去上帝和既定意义的世界中,如何承担起彻底的自由与责任。我们细致考察了存在主义思想如何从巴黎的咖啡馆迅速渗透到整个西欧的知识界,成为一代人应对创伤、重估价值的集体精神工具。 我们不仅分析了文本的理论深度,更着重探讨了这种哲学思潮如何与战后的日常生活交织。例如,战后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悖论,是如何在文学作品和剧场艺术中得到体现的?普通民众如何理解和应用这种“选择即存在”的观念来重建家庭结构和职业认同?本书力图揭示,存在主义并非高阁的理论,而是战后重建社会伦理的底层代码。 第二部分:记忆的炼金术——历史创伤与集体遗忘的拉锯战 战争的记忆,尤其是对纳粹暴行的记忆,成为战后欧洲最沉重也最具决定性的文化遗产。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欧洲各国在处理“黑暗时期”记忆时的复杂策略。这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一场在官方叙事、民间记忆与幸存者证词之间永不停歇的拉锯战。 在西德,我们考察了“和解”与“否认”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霍洛卡斯特教育如何在几十年间,从边缘议题逐步走向核心的道德义务。在法国,对维希政权合作者的清算,揭示了民族英雄主义叙事下潜藏的道德模糊地带。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的记忆政治,如波兰对苏联影响的历史叙事,与东欧国家在铁幕下的记忆压抑。记忆的重建,本质上就是国家身份的再定义。本书通过档案研究和口述历史的结合,描绘了不同群体(如前抵抗战士、前合作者家庭、集中营幸存者)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将过去融入或排斥出现实的构建之中。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焦虑——艺术、建筑与媒介的自我颠覆 战后的文化生产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批判和颠覆姿态。艺术不再追求和谐或美感,而是专注于表现分裂、非连续性和内在的紧张感。 在视觉艺术领域,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尤其是在纽约的强势崛起对欧洲的冲击),以及欧洲本土的“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el)的探索,标志着对传统美学范式的彻底决裂。我们详细分析了战后艺术家如何使用粗粝的材料、破碎的结构来反映世界的碎片化。 建筑领域的变化更为直观。从宏伟的古典主义到功能主义的复兴,再到对野蛮主义(Brutalism)的推崇,反映了重建的迫切性与对“新开始”的乌托邦式渴望。然而,这种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也很快引发了关于人性化空间缺失的批评。 媒介方面,大众文化开始占据中心舞台。广播和早期电视的普及,正在塑造一种新的共同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化工业”和商业化渗透的深刻警惕。法国的文化批评家们如何解读美国流行文化的涌入,成为探讨文化主权与身份认同冲突的关键线索。 第四部分:冷战两侧的文化断裂与共通性 欧洲分裂为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深刻地影响了其文化生态。本书的这一部分,将东西欧的文化轨迹进行对比分析,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意识形态对立之下,仍然存在的文化共通性。 在西方,文化生产围绕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个人自由的颂扬以及对“异化”的持续批判。而在东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官方主导,但地下文学、非官方艺术团体则在夹缝中寻找表达空间。我们比较了东西欧知识分子在批判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时的异同,例如,双方对技术异化的担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这种对比分析,避免了将战后欧洲简单地划分为“自由”与“压迫”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中,文化生命力如何寻求超越边界的表达,例如通过中立国如瑞士举办的先锋艺术展览,或是流亡作家的跨国写作网络。 总结:欧洲身份的持续追问 《帝国余晖》最终指出,战后的文化重塑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过程。欧洲在失去殖民帝国后,必须重新界定自己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是作为美国的文化附庸、还是作为独特的“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这种身份焦虑,深深烙印在战后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部法律条文、每一次公共辩论之中。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现代欧洲文化精神脉络的框架,理解今天的欧洲,是如何从那片被轰炸过的土地上,一步步生长出来的。这部作品是关于创伤、关于遗忘、关于重建,以及关于欧洲人如何艰难地学会与自己的历史共存的详尽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御风


  成功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国立高雄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助理教授。着有《旧港新湾:打狗港滨戏狮甲》(2018)、《和风吹抚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2017)、《波澜壮阔:台湾货柜运输史》(2016)、《高雄社会领导阶层的变迁(1920-1960)》(2013)、《凤山双城记》(2012)、《图解台湾史》(2010)等书。

黄于津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硕士,曾参与《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玛星》、《和风吹抚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等书之写作。
 

图书目录

市长序
局长序
推荐 凤梨罐头 旺来样彩                                    戴宝村
推荐 凤梨—外来水果的华丽转身                           官青杉
前言 日本时代的台湾凤梨罐头

一 凤梨罐头的开端:冈村庄太郎

二 从员林到九曲堂
樱井家族(樱井芳之助、樱井芳次郎)、滨口富三郎、德田政十郎

三 凤山、大树的凤梨时光
佐佐木纪纲、桥本安博、阿辻广

四 台湾凤梨罐头的转变关键
东洋制罐来台、总督府殖产局:夏威夷模式的诞生

五 改变台湾凤梨罐头的男人
赤司初太郎与内外食品、大和凤梨

六 新旧集团的对抗
台湾凤梨罐诘同业组合、共贩会社的诞生、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的成立、农民与会社的对抗

七 高雄凤梨黄金年代的结束
凤梨萎凋病、台湾合同凤梨会社的北移、大战下的凤梨罐头产业

八 凤梨罐头的制程
凤梨罐头的制作、凤梨罐头的内容物、凤梨罐头工厂中的女性及原住民

九 寻找高雄州的凤梨罐头工厂
凤山、屏东、高雄市

十 大树凤梨罐头工厂的今昔
结语 技术、产业与殖民地经济
註释
图片来源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凤梨罐头 旺来样彩

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秘书长)


  台湾的凤梨是外来传入的物种,曾与香蕉并列为日本时代两大园艺作物,除了一般食用之外,也是宗教祭祀常用的供品,演变至今日更成为选举活动中的热门吉祥物。热带水果的凤梨容易变坏,到日本时代借由制作罐头技术,得以保存较久并远程销售,一度成为台湾重要的农产加工业。今日凤梨罐头的辉煌光彩已逝去,但另一种加工品的凤梨酥几乎等同台湾名产代表,凤梨之「旺」气确实是经得起时间考验。

  个人生长北台乡间,凤梨非属生活周遭的物品,但对凤梨有特别的喜好,曾在小学作文〈我最喜欢的水果〉中大推凤梨,结果被同学硬和一位名字当中有「凤」字的女生凑对,成为年少趣事。另外则是对凤梨罐头印象深刻,记得家父生病时,亲友带凤梨罐头前来探视,结果「一病均霑」分享罐中凤梨片,至今仍是深刻的回味与回忆。

  本书主要以日本时代日人引进凤梨罐头加工业,产制区的演变,栽植品种的引进改良,工厂的设立,轻便铁道交通,工人及制作流程,同业组合共贩会社的成立,留存的产业遗迹等为重点,蒐集甚多一手史料,参佐相关研究论着,行文书写详实又搭配图表旧照片,真的让《凤梨罐头的黄金时代》再现光彩。

  此书虽属大众史学的体裁风格,但仍是立基于专业学术研究为基础,故能详述凤梨罐头的历史,也掌握到此农产加工业的观察视角,如地理生态环境与萎凋病变对罐头业的影响,甚而导致生产区位的变化,也可看到殖民地经济下日台经营者的区域分布、经营规模、竞合关系等。

  凤梨罐头是一资本和技术门槛较低的事业,因此有不少台湾人投入凤梨罐头制造业,而且有些是台北地区的商人到南部高雄等地经营,由此可看到日本时代殖民体制下台籍事业家的企业经营行动力,展现相当程度的现代企业精神。此其中以大稻埕商人叶金涂堪为代表,他的泰芳商号在台北、员林、凤山、大树等地设立工厂,事业有成而在台北营建宏大美观的屋宅,至今留存为古蹟,一九四六年他过世时的丧礼中以堆叠凤梨罐头成塔作为祭品,据说此为现今丧礼中常见之罐头塔的由来,即便未能充分证实,也颇有大历史中小故事的兴味。

  御风君的台湾史研究领域以高雄地区为主,他治学甚勤,持续有各种题材的着述问世,而且又能发挥史学经世的实践力,借调担任高雄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一职,全力襄协馆务,策划执行推动甚多历史知识推广活动,乐见新锐世代学者接续奋进,助成台湾史知识的累积与推广。个人只是忝为御风君过去授课老师之一,但他始终彬彬之礼相待,深为铭感,新着完成印行,特为之撰序,除表达肯定嘉许,当然也顺便赞声荐举。

凤梨—外来水果的华丽转身

官青杉博士(农业试验所嘉义农业试验分所园艺系 副研究员)


  凤梨(Ananas comosus L.)又称旺来、黄梨、菠萝等,向来为台湾重要水果之一,与香蕉(Banana)和柑桔(Citrus)合称「水果界的ABC」。凤梨原产于南美,约在巴拉圭与巴西境内的巴拉圭河及亚马逊河流域一带,随印第安原住民族迁移而逐渐往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岛移动;十五世纪因欧洲人对美洲大陆的探险与殖民热潮,间接带动凤梨扩散到全世界的开端,并陆续传播至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凤梨在全球的快速扩散与航海技术发达及东西方交流频繁有关,除了凤梨果实的热带风味与营养价值,使其成为航海船员喜爱品尝的水果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凤梨繁殖用的种苗,可以历经一长段时间的干燥后还能恢复生长,因此,更利于凤梨随着船运而散佈到更远的地区。

  凤梨可说混身是宝;首先是广为人知的果实应用,鲜销时果肉酸甜适口,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具有特殊香气,容易让人感受热带气息;且因富含醣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且有凤梨酵素,可帮助人体消化蛋白质,可说是非常健康的水果。凤梨叶片除可抽取纤维,纺织凤梨布、制作凤梨纸外,亦可应用于青贮饲料;甚至连凤梨的老茎都可抽取凤梨酵素,除了高端的烫伤治疗敷料外,举凡嫩肉剂、消炎产品及食用酵素等,都可见到相关的应用。

  由于凤梨对生长环境的选择非常粗放,不论是肥沃的土壤或是贫瘠的边际土地等,均可发现她的身影,这也是凤梨在南北回归线三十度内的热带及亚热地区都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台湾的凤梨栽培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最早的栽培记录显示,凤梨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随闽南移民,自漳州等地带入台湾,在台湾府志及各地厅、县志中都有栽种记录。凤梨名称的由来,依据台湾方志台湾府志卷之四物产果之属记载:「凤梨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于丛心中,皮似波罗蜜,色亦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粧成凤,因名。」凤梨在台湾最早期的应用主要是作为水果及佐食料理之用,并未发展出具备规模的产业;到了日本殖民时期,因投入凤梨罐头加工,逐渐形成产业规模。此后因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产业发展停滞,但因战前产业的体质奠基甚佳,因此台湾光复后,能快速恢复凤梨产业的发展。

  国内在凤梨产业研究相关文献方面,以战后的整理及发表较多,但是日本殖民时期的发展及演变,则缺乏较完整及有条理的整理与发表。事实上,台湾凤梨产业的演进史,也可以说是台湾蔬果或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史,在在显示一个新兴的外来作物,由自产自销开始进入市场,逐渐形成产业聚落的过程。例如加工制罐产业链,在资源缺乏的当年,凤梨、芦笋与洋菇罐头并称三罐王,均曾跃身成为增加外汇的重要农产品,对战后百废待举的台湾经济,曾做出卓着贡献。

  近年由于凤梨酥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六级休闲观光产业的兴起,对于逐渐为人所淡忘的凤梨加工历史,有了必须重新唤起记忆的声音。一个产业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只会暂时偃旗息鼓却不会永久被抹灭;人类发展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鑑古知今、以史为镜,可借由对过去产业发展历程及记录的重新认识,唤醒人们对这一块土地过往的认识与情感,亦可作为未来产业发展之参考。

  《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一书,详细记录日本殖民时期凤梨罐头制造发迹地─高雄,如何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亦详尽记载当时台湾凤梨罐头产业从无到有的艰辛与突破;又如何因缺乏检疫观念,误于引种过程引入凤梨萎凋病害,带给南部凤梨产业毁灭性的冲击,在在说明产业发展过程,需要天时、地利及人和,从原料生产、加工设备与加工技术引进,都说明了一个产业的形成,需要各界无数先贤的努力与拚博。农业生产需要长远的眼光及规划,当产业链形成后,则是有利于国富民生的经国大业,除可引领加工产业的加速发展,创造加工厂等就业机会,农产品加工还需要大量的原料生产,亦可丰富农村的发展。

  良好水果品项与品种,可形成一个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因此品种选育亦是重要之一环。台湾本地种凤梨包括有刺红皮、无刺红皮、乌皮、黄皮及青叶等Queen系统的凤梨品种。这些品种的优点是具有浓郁的风味,缺点则是果实小、花腔深,因此加工过程需要剔除芽眼,不适合发展加工制罐。如何蒐集或获得适合加工用的品种即成为重要课题。在日本殖民时期,国际上的重要凤梨罐头产业先进国为新加坡及夏威夷,由于迫切想要引进适合的加工用品种,故派人前往取经,再经过试验及筛选后,判定新加坡种适合鲜食、而开英种为制作凤梨罐头的首选。

  曾几何时,有过辉煌战绩的凤梨罐头产业,不敌东南亚工资与原料成本的竞争而式微,经过岁月的洗礼,台湾凤梨罐头加工的光荣历史逐渐被淡忘。《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一书,娓娓道出台湾凤梨加工罐头产业的发展契机、奠基于日本殖民时期建立的完整产业聚落,诸如建置完整原料生产供应技术、发展包装容器─马口铁罐制作,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学习新加坡及夏威夷等地的先进加工流程与大面积生产农场规划。因此造就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奠定台湾凤梨罐头加工业在世界凤梨加工史上不可磨灭的历史定位。

  在台湾,凤梨发展重点虽早就由加工转成鲜食,但产业的发展屡创佳绩,台湾鲜食凤梨不论在生产量、年产值、外销量及外销值等,都佔国内水果品项之首位。更让吾人见证一个外来水果在台湾落地生根且发扬光大的成长历程,由一开始的加工罐头出口曾佔世界第一开始,成功转型为台湾自行选育品种的鲜果消费产业,可说是完完全全由洋水果,成功华丽转身变成土生土长的台湾种。身处凤梨产业一环中的敝人,推荐各位先进跟随《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一书,重温过往荣光的美好历程。
 

图书试读

前言
 
日本时代的台湾凤梨罐头
 
台湾是水果王国,凤梨更是箇中代表。不仅它的甜美是台湾民众熟悉的滋味,凤梨酥更是来台游客必买的伴手礼。加上凤梨的台语「旺来」,与「好运旺旺来」同音,要祈求好运时,就带着凤梨去拜拜,甚至在职棒球场中,连败的一方,也时常会在休息室内悬挂凤梨,这也让大家对于凤梨好感度大大提升。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知道凤梨酥、旺来,却不知道战后台湾曾是全世界凤梨罐头的生产冠军。当时的凤梨罐头相当珍贵,带着凤梨罐头探望病人,它是让患者开心的礼物;甚至在民间,感冒生病时的「偏方」就是吃凤梨罐头,保证会让感冒散去、身体健康。
 
但随着工资上涨,在台湾制作凤梨罐头的获利大不如前,而且经过优良的品种改良,生食凤梨比凤梨罐头更加美味及健康,遂使得凤梨罐头的制作逐步移至其他国家,凤梨罐头工厂也一间间拆除,这段过去的历史也被人淡忘。
 
台湾凤梨罐头能够在战后扬威国际,主要是因为日本时代奠定的基础,本书将带领大家,回到这个凤梨罐头的启蒙时期。罐头与许多新事物一样,是在日本时代透过日本引入台湾,日人统治台湾后,寻找适合制成罐头的物产,最后发现了凤梨,于是展开一段凤梨罐头在台湾的故事。
 
凤梨原来主要产区在南部的凤山、大树,以及中部的彰化、员林一带,凤梨罐头的开始,也围绕这两大产区。最早引入凤梨罐头者,是在凤山街的冈村庄太郎,台湾总督府也将此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不仅补助冈村庄太郎到当时全世界产量最高的新加坡观摩学习。回台后,也协助冈村庄太郎在凤山街设立「冈村凤梨罐诘工场」,这也是日本时代最重要的凤梨罐头工厂「台湾凤梨罐诘株式会社」的前身。
 
在冈村庄太郎的带动下,彰化、员林也有日人开设的「滨口凤梨工场」、「德田凤梨工场」,而且这两间日商很快地南下九曲堂,在火车站后展开对抗,因此无论在凤山或大树,都是由日商主导产业的发展。
 
由于成立凤梨工厂的门槛并不高,台人也很快开始设厂,甚至在北部大稻埕的商人也对此跃跃欲试,虽然最后发现北部气候并不适合,但这批商人转战中、南部,建立许多工厂,也带动中部台商的加入。如目前仅存的日本时代凤梨罐头工厂,位于高雄大树的泰芳,就是由大稻埕商人叶金涂所建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诱人了!“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光是这几个字就能唤起我心里关于夏日、关于童年、关于某种怀旧情愫的无数联想。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玻璃罐装着金黄甜腻凤梨块的画面,阳光透过罐子,折射出温暖的光芒,仿佛承载着一段无忧无虑、充满甜蜜的时光。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某个特定的时期、某种特定的事物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才会用如此诗意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标题来命名。这本书,或许不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史诗,也不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但它一定蕴藏着细微之处的温暖,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关于一家人的故事,也许是关于一段逝去的友谊,又或者是关于一个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片段,那些被时间冲淡却依然闪耀着独特光泽的回忆。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寻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黄金年代”的影子,感受那种虽然不再,却依然温热的生命力。

评分

“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怀旧的滤镜,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它不像那些直接点明主题的书籍,而是用一种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方式,勾勒出一个故事的大致轮廓。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通过“凤梨罐头”这个具体的意象,来象征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或者是一段被人们珍视的回忆。或许,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关于几代人如何在特殊的时期,用最平凡的食物,维系着彼此的情感;又或许,它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小说,描绘了某个特定年代,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状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稍纵即逝的时光,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情感,重新拾起,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本书,也许不是波澜壮阔的史诗,但一定蕴含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过往的眷恋。

评分

“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这个书名自带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仿佛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又像是一首悠扬的老歌。我脑海中闪过的,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一种更为静谧、更为深刻的感受。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散文集,或者是一本以个人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小说,它聚焦于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的美好。凤梨罐头,在我看来,是一种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产物,它代表着某种程度的工业化,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甚至可能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读到关于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着“黄金”般光芒的故事,或许是关于童年时一次难忘的分享,或许是关于一次简单的团聚,又或者是关于一次对过往的温暖回首。这本书,也许不需要跌宕起伏的剧情,只需要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就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

评分

听到“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这个名字,我的好奇心瞬间就被点燃了。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神秘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世界。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在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亲情,或者关于一段青涩恋爱的故事,而凤梨罐头,就像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象征着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是夏日午后,和家人一起分享一罐冰镇凤梨带来的清凉与甜蜜;也许是情人之间,一次象征着承诺的交换,将凤梨罐头作为信物。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所描绘的“黄金年代”,并非物质的丰裕,而是精神上的富足,是那些虽然简单却充满温情和希望的日子。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段“黄金年代”的记忆,感受到生活最本真的美好,以及那些曾经让我们心动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复古的韵味,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尘封在时光里的故事。我总觉得,“黄金年代”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的写照。而“凤梨罐头”,则是一个非常具象的意象,它带着热带的风情,带着加工食品的便利,也带着某种时代印记。或许,这本书是在探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在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同样精彩的年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黄金”。我猜测,作者很可能通过对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一颗凤梨罐头的出现,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情感变化,甚至是主流价值观的演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凤梨罐头”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升华为一种象征,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即使是寻常的生活碎片,也能承载厚重的历史信息,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