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房地产法比较研究(一)

两岸房地产法比较研究(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房地产法
  • 两岸比较
  • 法律研究
  • 法学
  • 民商法
  • 不动产
  • 台湾房地产
  • 大陆房地产
  • 法律
  • 比较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房地产法直接影响国计民生与经济发展,同为两岸产官学所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如能妥善建构,将能吸引全球资金并导引房地产为有效率利用。台湾法学基金会邀集两岸的房地产法律学者与专家,就房屋土地政策、国土计画与不动产登记等房地产法的基础制度,以及都市更新、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与房地产税等热门议题,分别加以比较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希望可作为两岸主管机关对房地产相关法律调整修正的参考,而有助于两岸房地产市场法制的健全发展。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两岸房地产法比较研究(一)》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原书内容,字数约1500字。 --- 图书名称:跨越边界的法律图景:现代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前沿探索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现代商业活动的复杂性与跨境性日益凸显。本册著作,《跨越边界的法律图景:现代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前沿探索》,聚焦于当代商事法律领域最具活力与争议性的两大核心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沿演变,以及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未来方向。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法条汇编或案例陈述,而是一次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辨之旅,旨在剖析驱动全球商业法律变革的关键力量,并为法律实务工作者、监管机构人员以及公司高层管理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技术加速迭代、利益相关者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框架正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透明度和责任感的法律体系。 第一部分:现代公司治理的重塑与未来 公司治理,作为界定公司权力分配、决策流程和责任归属的核心机制,正处于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之中。本部分首先对“股东利益至上”原则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引入了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思潮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冲击。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司法辖区(特别是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董事会结构、高管薪酬激励与信息披露方面的最新实践,并探讨了如何有效整合非财务指标进入决策流程。 一个关键的探讨方向是董事会的专业化与多样性。本书通过对一系列标志性公司治理危机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董事会内部独立性、专业技能匹配度与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性。我们构建了一个衡量董事会“有效性”的评估模型,该模型着重考察了董事会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网络安全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时的前瞻性与执行力。此外,针对代理冲突这一永恒难题,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新兴的“双重受托责任”(Dual Fiduciary Duty)理论,并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集团架构中,尤其是在跨国并购与内部重组过程中,平衡母公司与少数股东的权益。 新兴技术对公司治理的颠覆性影响也被置于聚光灯下。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法律身份争议,到人工智能在董事会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本书预见性地讨论了未来公司治理可能出现的形态。我们认为,传统的“人治”色彩浓厚的治理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向更依赖数据驱动、更注重流程透明化的“算法治理”方向演进,这对法律监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部分:资本市场监管的前沿与适应性 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其监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本部分将视角转向资本市场的监管实践,着重分析了在金融创新加速的背景下,监管机构如何实现“既鼓励创新,又不牺牲稳定”的平衡艺术。 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与即时性是核心议题之一。随着社交媒体和高频交易的普及,传统基于定期报告的披露模式已经显得滞后。本书深入研究了实时监管技术(RegTech)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中识别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潜在违规行为。我们对“重大性”标准在加密资产和非传统证券发行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细致的论证,指出传统证券法中的“标的物”定义亟待扩展。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在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中,一国市场的波动很容易传染至全球。本书对比了不同金融监管体系(如美国的“分散式”监管模式与欧盟的“集中式”监管框架)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处理跨境非法集资案件时的有效性差异。特别关注了沙盒监管(Regulatory Sandbox)机制,分析其在平衡金融科技创新与投资者保护方面的作用与局限。 此外,本书对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的强制化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们认为,环境风险和气候变化对资产估值的影响已从“外部性”转变为直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机构要求企业披露其气候风险敞口和转型路径,已成为维护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本书通过对比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和各国自律组织的最新指引,勾勒出未来全球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框架的雏形。 第三部分:法律应对与未来展望 在收尾部分,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对未来法律制度发展的深刻洞察。我们强调,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监管的未来,必然是技术赋能、全球协同与价值导向的融合。法律人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理解技术逻辑、金融模型和伦理考量,才能有效地制定出面向未来的规则。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应对金融科技和气候变化风险方面的法律改革路径进行了预测,并为立法者和行业领袖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商业法律环境。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以发表顺序排列)

谢哲胜/主编暨作者


  现 职
  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台湾法学基金会董事长

  学 历
  美国威斯康新大学法学博士

  经 历
  内政部不动产登记法(草案)研订小组委员
  法务部民法物权编、信託法研修专案小组委员
  台湾财产法暨经济法研究协会理事长

楼建波/主编暨作者

  现 职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院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

  学 历
  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法律)

  经 历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商法讲师
  北京市物权法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监事长
  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

崔梦溪

  现 职
  北京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生

  学 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经 历
  上海方达(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

萧长瑞

  现 职
  新世代金融基金会执行长

  学 历
  中兴大学法律系法学士

  经 历
  行政院财政主计金融处处长
  金管会主秘、银行局副局长
  台湾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暨台湾银行总经理

常鹏翱

  现 职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学 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

  经 历
  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副会长

陈佳圣

  现 职
  棨澂联合地政士事务所所长
  柏昇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务经理
  铭传大学法律学系兼任讲师
  文化大学法律学系兼任讲师

  学 历
  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研究所博士生
  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研究所硕士
  辅仁大学法律学系学士

  经 历
  法务部信託法研修会议研究员
  心路基金会信託监察人小组顾问
  台北市地政士公会第九届法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赖轶峰

  现 职
  北京德恆(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学 历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经 历
  深圳房地产开发公司法务主管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法律专家
  深圳市建筑业协会法律专家
  深圳前海合作区法院调解员
  珠海仲裁委仲裁员

钟凯文

  现 职
  北京德恆(深圳)律师事务所一级合伙人、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德恆律师事务所金融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信託组副组长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凯文公益慈善基金创始人/管理委员会主任

  学 历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学士

  经 历
  北京德恆(深圳)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二级合伙人、一级合伙人
  广东华商律师师事务所律师助理、专职律师

蔡钟庆

  现 职
  真理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学 历
  中正大学法学博士

  经 历
  最高法院助理长
  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专员
  台湾证券交易所业务员

李建华

  现 职
  北京德恆(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管理合伙人

  学 历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经 历
  深圳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深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法律硕士导师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法制委员

张钰光

  现 职
  高雄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学 历
  辅仁大学法学博士

  经 历
  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助理教授
  东海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台北市都市更新及争议处理审议会委员
  财团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动中心董事

夏欲钦

  现 职
  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合伙律师

  学 历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辅修经济学

  经 历
  北京市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助理律师
  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

王煦棋

  现 职
  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东吴大学WTO研究中心主任
  东吴大学法学院AI人工智能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学 历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博士
  美国波士顿大学银行法学硕士

  经 历
  考试院国家考试典试委员、命题委员、审查委员、阅卷委员
  中华民国仲裁协会仲裁委员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

王云泽

  现 职
  中国大陆执业律师
  东吴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学 历
  苏州大学经济法硕士

  经 历
  江苏恆茂律师事务所律师

朱敏

  现 职
  北京德恆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

  学 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经 历
  地方法院法官助理

易明

  现 职
  北京德恆律师事务所顾问
  北京德恆税法服务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学 历
  政法大学经济法硕士(税法研究方向)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高级税收研修

  经 历
  北京地方税务系统20年

许兆庆

  现 职
  众博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台湾医疗暨卫生研究协会理事长
  台湾法学基金会董事兼争端解决研究中心主任

  学 历
  中正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法学硕士
  经 历
  台湾嘉义地方法院法官
  中正大学、台北大学、东海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考试院律师高考命题委员
  行政院军事冤案委员会委员
  司法院刑事诉讼法研修委员会委员

陈志玮

  现 职
  众博法律事务所律师

  学 历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法学硕士
  台北大学财经法律系法学士

  经 历
  Deloitte德勤商务法律事务所

图书目录

谢 序/谢哲胜
苗 序/苗乐如
钟 序/钟凯文
楼 序/楼建波
作者简介
引用说明

第一章 绪 论/谢哲胜、楼建波/  1

第二章 房屋土地政策

第一节 中国大陆房屋土地政策/楼建波、崔梦溪/5
壹、前 言/5
贰、中国大陆房屋土地法律制度概述/6
参、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现行调控与规制政策/18
肆、结论与展望/34
第二节 台湾房屋土地政策最新发展/萧长瑞/36
壹、前 言/36
贰、稳定市场合理价格/37
参、金融面的不动产放款管制措施/42
肆、财政税制/48
伍、住宅政策──住者有其屋政策/50
陆、都市更新与再生/55
柒、工业区闲置土地/57
捌、国土计画愿景/58
玖、结 语/61

第三章 国土计画
第一节 中国大陆规划制度概述:现状、可能的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楼建波/63
壹、中国大陆规划体系概览/65
贰、现行规划体系的主要问题/77
参、规划制度的改革及其对房地产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81
第二节 台湾关于「国土计画法」的法治经验/谢哲胜/86
壹、引 言/86
贰、台湾关于「国土计画」概述/88
参、中国大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可借鑑之处/104
肆、结 语/112

第四章 不动产登记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常鹏?/115
壹、引 言/115
贰、组织制度/116
参、程序制度/126
肆、类型制度/139
伍、效力制度/144
陆、结 语/148
第二节 台湾不动产登记之法治经验──以不动产物权登记法治变迁之观察为中心/陈佳圣/149
壹、引 言/149
贰、台湾不动产物权登记法治之变迁与现况/153
参、台湾不动产登记法治之特色与内容之检讨/161
肆、结 语/170

第五章 都市更新
第一节 一般性探讨/173
壹、中国大陆旧城改造政策法律/赖轶峰/173
贰、中国大陆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其权利(权力)变动探析──以深圳市为探析中心/钟凯文/190
参、台湾都市更新的法治经验/蔡钟庆/208
第二节 法律问题与解决/241
壹、中国大陆城市更新中的主要纠纷与争议解决/李建华/241
贰、台湾都市更新中的法律问题及解决──以台北市都市更新之推动现状与争议处理为中心/张钰光/299

第六章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第一节 一般性探讨/327
壹、中国大陆类REITs产品的结构及重点问题/夏欲钦/327
贰、台湾不动产证券化的法治经验/谢哲胜/350
第二节 两岸REITs案例比较分析/王煦棋、王云泽/372
壹、不动产证券化与REITs/372
贰、台湾REITs案例分析/380
参、中国大陆REITs现状与展望/392
肆、结 语/403
第三节 法律问题与解决/404
壹、中国大陆律师在CMBS项目中的作用与主要法律问题及解决/朱 敏/404
贰、台湾不动产证券化过程中律师的作用与主要法律问题及解决──以台湾不动产投资信託相关法治研究为中心/张钰光/426

第七章 房地产税
第一节 中国大陆不动产税收制度/易 明/451
壹、中国大陆的不动产税概念/451
贰、中国大陆不动产税的历史沿革/452
参、中国大陆不动产税制度现状/454
肆、中国大陆房地产税立法前瞻/459
第二节 台湾不动产税的法制经验/许兆庆、陈志玮/464
壹、引 言/464
贰、不动产税制之概念及理论/465
参、台湾之不动产税制/469
肆、台湾不动产税制之检讨与展望/478
伍、结 语/484

第八章 结 论/谢哲胜、楼建波/487

索 引/493

图书序言

谢序

  房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攸关人民的生计,房地产也是生产的要素,房地产产业更是火车头产业,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和从业人员的生计,可见房地产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规范房地产的房地产法,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同为两岸人民所重视的重大议题,本会因而于2018年5月25至26日与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2018年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春季论坛」,从房地产政策、房地产基础制度、都市更新、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房地产税等议题进行研讨,研讨成果丰硕,北京市法学会并将本次论坛的成果上报给有关部门。为促进房地产法制趋于完善,并作为两岸主管机关研拟与审议修正房地产相关法制的参考,本会与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觉得有必要出版专书,以推广此次研讨成果,为表示双方持续合作研究两岸房地产法的决心,因而定名为《两岸房地产法比较研究𣇈》。

  本书的完成,必须感谢两岸其他作者们的辛勤写作和配合进度,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六章第一节贰由本人撰写,第一章和第八章由本人与建波兄共同撰写,其他各章或各节则由各作者自行完成,仅代表各作者个人见解,读者引註时,恳请特别註明。对本书的批评指教,本人都乐于接受,但对于个别作者见解的疑问或批评,则个别作者就比本人更适合回答或回应。

  面对全球化竞争,两岸应寻求互利双赢的互动模式,以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房地产法如能妥善建构,将能吸引全球资金并导引房地产为有效率利用,从而壮大整体实力并提高竞争力。房地产法制牵涉的议题很多,本书的论述当然也未必完全周延,但应该是到目前为止就两岸房地产法相关重要议题研究最透彻的专书。作者们虽殚精竭虑,仍然有许多疏漏不周延之处,敬请各界先进们指正。

谢哲胜
谨序于台湾法学基金会
2018年9月

苗序

  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一直以繁荣首都房地产法学研究,推动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制建设为宗旨。学会从2016年开始与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合作主办北京大学房地产法春季论坛。2018年的春季论坛上,来自两岸的学者、法官、律师及业内人士围绕不动产证券化、旧城改造、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税收以及规划制度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会后台湾法学基金会的谢哲胜董事长和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的楼建波主任决定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我觉得是一件好事。

  两岸的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规模、体制不尽相同,各自走过的道路也有所差异。但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房产业的发展,应该服务人民的福祉,满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在这一点上大家是有共识的。事实上,台湾的都市更新,中国大陆正在推进的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都在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台湾的都市更新历史较长,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值得我们在旧城改造中参考借鑑。

  「房住不炒」、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已经成为中国大陆住房制度的基本原则。本书设专章对租赁物业的资产证券化进行讨论,正当其时。在房地产税「引而不发」的今天,对两岸房地产税制做系统全面的比较,应该对促进房地产税制的科学化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书中比较两岸规划制度的章节,为两岸了解彼此的规划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谢哲胜和楼建波两位教授邀我作序。拉拉杂杂写了上面的文字,希望能为大家了解本书提供一些参考。

苗乐如
谨序于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
2018年9月

钟序

  过去的3年是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风云突变的几年,中央和地方层面不断从土地和金融角度颁布实施各项监管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严格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鼓励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在金融政策方面,严格限制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尤其是限制流向房地产企业土地使用权取得环节,但不动产资产证券化相关的融资管道却是监管当局鼓励的。

  在此大背景下,得益于作为国内顶尖房地产法研究机构的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信赖,德恆律师事务所有幸与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共同连续举办了三届房地产法春季论坛,从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融资创新」到2017年的「不动产资产证券化」,再到2018年与台湾法学基金会合办的「两岸城市更新(都市更新)比较研究」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尤其是2018年的春季论坛,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法官、律师、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等进行了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作为一家长期关注和从事不动产、与不动产相关金融法律实务的律师事务所在此次论坛研讨会中取得了极大的收获,两岸的相关法学前言理论和实务操作案例将会对德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同仁实务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指导作用。

  虽然着书立说并非律师群体之所长,但在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的楼建波主任和各位研究人员、台湾法学基金会谢哲胜教授及其他台湾法学先进的勉励和指导下,德恆律师事务所的诸位律师忐忑地将平日之法律服务实务经验再结合论坛研讨之内容,以及法学研究者们的指教总结形成本书回应的章节。如幸得以付梓,仍需法学理论与实务各界相关人士多多批评指正。

  在此也需要再次向德恆律师事务所、德恆公益基金会的同仁孙钢宏、李建华、徐建军、刘震国、吴娟萍、李雄伟、赖轶峰、朱敏、易明、邓伟方等表示感谢,是他们一起参与推动德恆律师事务所与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的历次和即将继续的春季论坛活动不断举办。

钟凯文
记于德恆律师事务所深圳办公室
2018年10月

楼序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理论界和实务界交流的平台。一年一度的房地产法春季论坛更是聚集各方翘楚就房地产法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的盛会。2018年的春季论坛有幸邀请到谢哲胜教授及其他台湾法学先进,与中国大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各位同仁一起围绕房地产证券化、旧城改造(台湾的都市更新)、以及配套的基础法律制度(不动产登记、房地产税收)等三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发言嘉宾们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撰写的文稿,形成了《两岸房地产法比较研究𣇈》。

  此次共同研讨的成果只是两岸法律交流的大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今年的春季论坛以及最终形成的书稿,聚焦住房制度,着眼于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关注基础制度的完善,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彼此了解对方的房地产法律制度提供一个基础和出发点。

  此次春季论坛由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和台湾法学基金会、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北京市物权法研究会合作举办,以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北京大学房地产法协会负责会务服务;春季论坛的举行和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德恆公益基金的慷慨支持;参会嘉宾在百忙中精心准备发言,各位作者更是在会后总结整理自己的文稿;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蒙各方信任,我忝与台湾的谢哲胜教授一起主编本书。如果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能为大家提供一点阅读上的愉悦,则为编者与作者之大幸也。

楼建波
记于北京大学陈明楼
2018年9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比较独特,它不仅仅从法律的角度,还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两岸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我是一名城市规划师,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非常关注。书中对于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城市病”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借鉴大陆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讨论房地产市场与社会公平方面略显不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往往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例如房价高涨会导致低收入人群难以购房。书中对于两岸房地产市场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书中对于两岸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也显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政策建议。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具有一定启发性的著作,但读者在阅读时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进行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两岸房地产法比较的书,我作为一名在台湾从事房地产业超过二十年的老兵,内心五味杂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尝试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将大陆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与台湾相对成熟且保守的制度进行对比。然而,我个人认为,这种对比略显表面化,缺乏对两岸社会经济背景、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入剖析。例如,大陆的土地制度与台湾的私有土地制度根植于不同的历史土壤,这种根本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逻辑。书中对于大陆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未深入探讨其对市场公平性和长期健康发展的影响。此外,书中对于台湾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的“炒房”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房价高涨问题,也缺乏更具批判性的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但要真正理解两岸房地产市场的差异与共性,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细致的观察。对于希望了解大陆房地产市场概况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入门读物,但切勿将其视为权威性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人,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两岸房地产法律制度的差异。不得不说,大陆的房地产法律制度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书中对于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矛盾与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们了解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法律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讨论法律适用方面略显不足。两岸法律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跨境房地产交易中,法律适用问题往往是最大的挑战。书中对于两岸跨境房地产交易的法律适用问题,并未进行详细的探讨,这对于从事相关业务的法律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遗憾。此外,书中对于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也缺乏更具前瞻性的思考。例如,随着大陆经济的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房地产法律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但读者在阅读时应注意其局限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这使得它更容易被非专业人士所理解。我是一名普通的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话题一直比较感兴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大陆房地产市场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对于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土地财政”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让我对大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讨论购房者权益保护方面略显不足。在大陆房地产市场,购房者权益往往受到侵害,例如开发商延期交房、房屋质量问题等。书中对于大陆购房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购房者权益保护,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书中对于两岸房地产市场的文化差异,也缺乏更细致的观察。例如,台湾人对房屋的感情往往比较深厚,而大陆人则更注重房屋的投资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性读物,但读者在阅读时应注意其客观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有条理,从土地所有制、房地产开发、交易管理、税收政策等多个维度,对两岸房地产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房屋所有权保障方面所展现的细致态度。台湾的房屋所有权制度相对完善,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老旧房屋的重建、都市更新等问题。书中对于大陆在房屋所有权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对于我们反思自身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讨论房地产金融方面略显薄弱。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而台湾的房地产市场则相对保守。书中对于两岸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市场的影响,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书中对于两岸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也显得过于乐观,缺乏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但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