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日本的美学意识

八个日本的美学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美学
  • 美学
  • 文化
  • 艺术
  • 设计
  • 侘寂
  • 禅意
  • 传统
  • 哲学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美而生的日本人—
将生活一切准则交託在秩序感与美学意识底下,
甚至可以说,日本人为了追求美之极致,连丧命也在所不惜。」

  ●    日本设计界达文西—黑川雅之
  ●    建筑、室内设计到工业设计⋯⋯跨领域设计大师
  ●    本书为其第一本在台湾出版发行的代表着作


  并列的八个关键词、八个深植日本文化的美学意识:「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彼此相互为前提,也彼此互补。

  本书同时是黑川雅之对自我潜行探索「艺术是什么?」的论证与整理。从八个视点出发,进入日本建筑、都市规划、设计、茶道、绘画、家具器物、服装、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面向,对比西方世界观,启发反转思路,剖析独特的日本美学逻辑。

  ● ● ● ●八个日本的美学意识 ● ● ● ●

  「微」:美学意识中的首要概念。日本人相信身体最原始的感动,珍惜眼前瞬间并相互体谅。举例借由茶室主人的位置与庭园借景的设计,展开视线延展的宇宙观照,从「现在」、「这里」、透过「自己」的位置与感受来理解世界。由细微处掌握并体现全体。

  「并」:基督教与佛教宗教观可并列共存于日本、同时拥有汉字、平假名与片假名三种书写系统并行,由此可看出日本人喜好并施行「并」的思维。从古至今日本人一方面保持着自我为独立个体,一方面又因为「耻的意识」小心翼翼顾及他人感受,此种在竞争中寻求共存与调和的「并」的思想,似乎也最合乎现在社会的需要。

  「气」:日本城市即是由气场所打造的「聚落」。从人与物到建筑空间都有非物理性的、「气」的存在。存在宇宙其中的人、自然界的树木花草与大小物体都不断向外散发生命能量,即为「气」,为的是要和宇宙维持一体感。「气」是促使着宇宙整体调和的关键所在。

  「间」:日本美学意识的核心。从绘画来看,「间」以「留白」呈现;在音乐里,「间」化身为余韵。无实体存在的「间」,必须理解前述的不可视之「气」、并舍弃了「整体」的概念、能觉察「细节与细节」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够察觉并感受「间」之韵味。

  「秘」:把某部分隐藏起来以诱发观者创造力的逆向思考。以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为例,屏风上的构图留白处创造「间」的余韵,也召唤着观者的想像力,令观者继续展开无边无尽、延展无限的丰富创造性,最后停留观者的脑海中的是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另,例如在视觉设计上,「阴翳」与「逆光」也是呈现「秘」的必要条件,幽暗微光使得阴翳的魅力闪耀动人。

  「素」:保持本色最为美丽。好比日本传统房屋喜好使用木材、竹、泥土与纸张等天然素材作为建材,随时间更迭,展现风化美感的斑驳事物,成就了日本独特的侘寂(wabi-sabi)美学。另从传统和服到三宅一生从「一块布」为起点的服装设计等「原型」的创造,也流露着「素」美学。

  「假」:日本人观念中没有绝对的生与死,生或死皆为历程中一闪即逝、不断重复的形式,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幻影」,也就好比现在的房子和正在过的人生是虚幻的、是「假」的,而日本人全面接受这个世界本就被支配在宇宙自然法则之下的事实,生命历程不断轮回转生。日本传统房屋室内仅用拉门或屏风区分空间使用,即便仍有客厅、茶室、餐厅等区分,一切仍为暂时的、「假」(借)的用途,随时可以调整改变,此融通无碍的思想即来自「假」的意识。

  「破」:谨记传统的基本原则,进而舍弃框架、探索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即为「破」。茶圣千利休的一生奉献给茶室建筑形式的改革和文化:他提出了左右不对称的空间规划、小而美的草庵型态建筑,可谓实践了「破」的主张。又好比将前述七个美学意识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并加以破坏,如此的「破」,方能成就出日本人的究极之美。

  ● ● ● ● ● ● ● ●

  黑川雅之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日本人的美学意识,以上述八个富含力量的汉字诉说其发现,借由本书,期望台湾的读者也能深入理解黑川雅之心中的独特日本美学。他认为日本文化源头根柢深受印度与中国的影响、再依着日本风土气候发展出特殊的美学观,而唯有了解「我们到底是谁」的深度文化价值,即是在找出对于未来的指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


  1937年出生于名古屋的建筑世家。1967年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毕业,同年成立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黑川雅之被誉为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东京的达文西;他不仅从事建筑设计,另专精于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家具、照明等多领域设计,并创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K」。其设计作品曾获31次日本优良设计金奖(Good Design Award)、27次德国iF设计奖(iF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设计奖(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奖等。其中多系列作品被丹佛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从本书与《野生的冲动—东亚的美学意识》、《设计与死》、《依存与自立》、《素材与身体》、《设计曼荼罗》、《21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等多本代表着作更可读见他梳理设计思考、化身思想家的一面。本书《八个日本的美学意识》繁体中文版为其第一本于台湾出版发行的文字作品。

译者简介

李柏黎


  1974年出生。日本同志社大学美学与艺术学科毕业、京都大学美术史硕士。现为雄狮美术总编辑。着有《遗民‧深情‧刘锦堂》;译有《资讯视觉化设计的潮流—资讯与图解的近代史》、《waterscape 水中风景》、《SUBTLE—纤细的、微小的》、《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原研哉的设计》。
 

图书目录

作者序
005   日本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006   并列的八个关键词
007   为美而生的日本人


010   一期一会
012   细微处体现全体
018   野性的身体感
019   内外之等质性
022   日本城市是一种聚落
026   都市的描绘从室内开始
027   情感与羞耻心的联系


034  日本的民主主义
036  众神
040  绝对与相对
044  扁平的组织
048  大脑与网际网路
052  风神与雷神


060  气与气场
065  樑柱与气场的建筑
070  女性生殖器与男性生殖器
071  以气场所营造的日本建筑


078  气场与间
081  阴阳
086  并列的细部
088  力学的空间
091  间的妖艳


096  隐密是花
100  秘与间,或者留白
104  逆光的效果使阴翳显得华丽
106  藏在「秘」中的期待


112  保持本色是最好的方案
116  素材与造形
120  一张折纸
128  原型


136  对大自然的完全信赖
140  融通无碍
144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
148  反转
152  与西方全然不同的美学意识


160  超越人的技艺
163  序破急・守破离
166  破灭与秩序

总论
176  究竟日本的美学意识为何  
176  反其道而行
177  重视直观的身体感
179  民主的
180  相信自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181  无政府主义
183  女性特质的秩序感
184  为美而生
   
186   结语
190   写在繁中版出版前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日本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因着要阐述八个「日本的美学意识」,我思量了近代以后日本的状况,然后不禁发出日本或许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之喟叹。

  明治时代以后,近代化的潮流势如破竹般地降临日本。西方的近代思潮是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其中以包浩斯为出发点的近代设计思潮,更是深深地反映以德国为中心之日耳曼民族思想。然而,日本出乎意料地以非常快的速度被西方思想所覆盖,以至于日本传统以纤细的感性作为切入点的美学意识,也有大部分被西方的近代思想所取而代之了。

  「桂离宫」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但西方的近代建筑家在没有完全理解日本思想的情形下,站在西方角度来思量与解释日本的传统房屋建筑,便认为日本建筑特征之一的「柱樑空间」的概念是来自于近代建筑理论。

  西方与日本的建筑有各自的源头发展至今,且彼此甚少交流,而我们在大学教授建筑,讲的几乎都是西方的建筑学。日本传统的建筑思想或技术,在大学课堂上几乎都不会被提到,甚至可以说遭到了完全的忽视。长期以来,日本传统栋樑结构是依赖对此有兴趣的极少数年轻人拜师学艺,以师徒制的方式被继承下来。上述只不过是「日本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此观点其中一个小例子罢了。

  全力朝向近代化奔驰的现代日本,连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从西方角度来阐述日本思想,对此我觉得相当悲哀。

  并列的八个关键词

  其实我自己的大学时代也是学习西方近代建筑,并以其理论为基础进行建筑相关工作直到现在。现在回想起来,这彷彿是将存在于自身的某种「日本特质」盖上沉重的盖子,甚至是尽全力不让所谓的「日本性」散发出来。

  不过,某天有机会重新凝视少年时代在故乡度过漫漫时光的民家与茶屋,突然发现在传统空间中其实潜藏着现代化的表现。这就彷彿发现过去所封闭的自我之中,其实是潜藏着崭新的时代!那个瞬间我绝对无法忘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将盖子掀开,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得以用一种诚实的心境来面对日本的美学意识。

  于是,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过程,也就是开始检视自己的DNA。于是我发觉有「八个日本美学意识」隐藏在我的内心。不过,我必须断然说明的是,我并非将这八个日本美学意识视为一种学问,它们并不是从各种书籍中撷取精华、再归纳而成的日本文化论。

  这个试论的出发点并不是想要将「八个美学意识」当作是日本美学意识的八个部分;打个比方,它们只像是庞大的日本美学意识底下的八个剖面图;它们之间绝非各自独立,反倒是在彼此相互为前提、并彼此互补的状态下,将所谓的「日本美学意识」呈现在大众面前。

  除此以外,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八个概念并不存在所谓的「主从关系」。日本社会的秩序可说是建立在对身旁之人的顾虑上,换句话说,也就是重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在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逐渐建立的同时,社会秩序于焉成形。「八个美学意识」就像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但又同时是并列且互相影响的概念。

  据说脑细胞是非连续性的一种浮游状态,需求产生了,它们才会根据需求让彼此产生连结。上述八个概念就彷彿脑细胞一样,在浮游状态下保持着独立性,但不同的是,它们同时保持着某种连续性。或许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却是极重要的视点。

  因为有「微」跟「并」的美学意识,才会有「间」之美学意识的产生,这是一种连续性,这种关系同时也涵示了某种并列性。在这个意义之上,我们可以论证,要说明日本的美学意识这件事本身,乃是存在于日本的秩序感之中。

  为美而生的日本人

  事实上,「美学意识」一词从发想到广被使用,其实是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日本人所重视的价值观究竟算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哲学?用怎么样的语词去表现日本人所重视的事比较适当?为此着实苦恼了好一阵子。

  所谓美学意识,可以是表现美,或者是令人愉悦或令人内心一颤的事物,总之,应该是没有任何理由就能让人的身心灵舒爽的物事吧。透过自我探索的过程,我认为「美学意识」应该被定义为:日本人在对任何事物下判断时所依据的规范。也就是说,不是根据信念,也非基于神的旨意,不是从哲学角度来判断正确与否,也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比较接近我们身体的直觉—直观上觉得身心舒畅的,可称之日本人的美学意识。甚至接近某种野性的,或是动物性的判断。日本人为美而生,也是为了使心情愉悦而生。发现这个结论对我来说是十分冲击的。

  日本人并不是被规范在一个绝对的价值(可以是神、信念或哲学)底下来生活、行动,有关于此我在后面章节将会详细论述。「不能对不起世人」、「不能让身边的人感到羞耻」等对于旁人的顾虑是十分重要的,日本人可说是生活在「不要使人不愉快」的氛围之中。与其说是「罪」的意识,倒不如说日本人的内心是被「耻」的意识所支配,他人的心情愉悦与否—是日本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这并非是以某种绝对价值为中心的姿态,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相互提携的情况下所塑造出的一种调和氛围。与其说美学意识是一种哲学,我认为将其视为一种秩序感则更为恰当。

  日本人常会说「没有所谓的自我」;或者会问自己:「为何无法率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呢?」好比问日本人:「你要喝咖啡还是红茶?」日本人似乎只会回答:「都可以」。所以从日本人口中会经常听到「理念或信念这种东西在我身上找不到」的台词。上述对日本人稍带批判的意见,其实完全是站在西方价值观的立场所发生的。

  现今我们都是因着近代思想所孕育出来的科学技术而能拥有汽车、搭乘飞机,被各式各样的家电制品包围,过着便利的生活。我身为人类的一份子,绝非否定近代化所促成的今日成就,我所强调的议题乃是:太依赖西方的世界观,而造成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国族认同被埋没的这件事。

  我们必须将确实遗留且深植在我们深处的日本美学意识给挖掘出来,然后明确认知「我们到底是谁」。世界已然进入多种文化可以共存共荣的时代,我们一方面可以认同异文化或美学意识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也能欢欣地欣赏其中差异,迈入多种美学意识共存的时代。而日本人唯有理解自己深层的价值观,才有未来可言。
 

图书试读



一期一会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是非常着名的一句话,出自于近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註1)。另外一句常听见的话:「神明寄宿在细节里」(註2),这意味从建筑或产品的细节中,才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

日本的思想或美学意识在近代给予西方极大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或建筑等各方面都有显着的痕迹。上述「少即是多」这个之于近代建筑极为重要的思想,我认为与日本美学意识的关键辞之一:即「细微之处体现全体」,其中「微」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般而言,「细节」仅仅是「全体」的一部分,「全体」当然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细节」存在其中。考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如此,个人当然是属于社会的一份子,无论是都市还是社会,甚至是宇宙观,传统的观念都认为从大局观的角度来窥见全貌是比较重要的事,若是拘泥于细节,反倒容易招致批判。

不过,对日本人来说,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模式反而并非平常。日本人的感性思考中,认为在个人之中有社会,细节之中含括了整体,即纤细的事物中隐含着全体性。一下就掌握住全体—并不是日本人传统的作法,而是要从非常微观的角度开始发想。

举例来说,日本人从古至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期一会。」(註3)这句话的内涵隐喻当下与某个人对话的瞬间是不会再发生第二次的,所以应该要珍惜此时此刻、在此地、与此人共度的时光。

也就是说,并不会站在一种大局观的角度来思索与人相遇的时刻:「与此人会面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将来有加分吗?」等等,也不会有「反正明天也会见面,所以今天就可以随便」的想法。日本人专注于「现在」,也就是这个瞬间与对话之人的关系,这代表了「全部」。

即便是面对每天都在一起的妻子,以「现在这个瞬间不会有第二次了,要珍惜当下」这样去思考的话,彼此就会重视每一个瞬间,然后累加上去就是重视一辈子了。

「现在」的这个瞬间,蕴含着「过去」,也蕴含着「未来」,这正是「微」的真义。「细微之处体现全体」的思考模式并非只关系到时间或人际关系,还包括建筑设计、庭院规划⋯⋯甚至每一个独立个体与世界全般都根植于此,称之为日本思想的重要背景之一并不为过。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