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乌托邦工具箱》收录在不久的将来需要的工具,而这个不久的将来很可能需要我们去创造或让我们遇到各种超越现今所熟悉的设计过程。
这本书的第一册汇集了文章内容、艺术作品、访谈、佳文名言的摘录与「Doit-yourself」活动等,内容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期望能在一个充满大变革的时代,协助大家寻求个人与社会的道路。
书中议题在于塑造未来人类彼此之间的场域,例如政治的、社会的、艺术的、科学的、经济的、哲学的、灵修的、实务的等等领域。
《乌托邦工具箱》是一本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操作说明书,是鼓舞人心的工具。
书中汇集的内容是过去几年以来,我与一些人士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中挑选出来的。他们都为我提供了关于基本走向的重要意见、评估、建议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我时时留意、寻求对话并加入我个人的观点,再传播出去。除了2013年出版的原版德文外,合着者戴嘉明和我为了此版本,汇编自台湾实践中的诸多成果。
《乌托邦工具箱》认为纯粹就知识层面来探讨进入乌托邦的方法未免过于狭隘且以偏概全,因此也将直观、灵修与物性的体验收录进来,赋予它们同样重要的地位。本书所探讨的创造力,概念极为宽广,不排除任何一种生活领域,而且全部内容聚焦在人类的创造力,将这种创造力视为人类最珍贵且最重要的资产,也是唯一能解决许多其他资源所引起的全球危机的资产。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对策吗?
工具箱里存放的当然不是已经完成的物品,而是用来制造或修复物品的部分工具。
但是这些工具我们必须自己使用。
因此这本书所引发的问题,可能多过它所提供的答案。也因此,在版面的构成上,我们也保留许多空间,让读者可以挥洒自己的想法。
在篇章内容之间我们不时穿插空白的页面,让大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么做的目的在于,经过高密度的思维之后,提供大家回应的空间。
我们挑选出来的工具并不周全,甚至有所偏颇,这些是纯属偶然的,这种特点正和多数真正的工具箱相同:里头也许放着十种木钉,却没有锉刀,甚至还有一些空荡荡的零件盒。但正因为它不是样样周全,恰好能刺激我们即兴创作或是补充。
乌托邦工具箱的收纳方式,乍看之下或许会让人觉得它根本没有分类,只是任意把东西丢进去。但使用时却会发现,它其实具有一种去中心化的结构,而且依据的是有别于一般的准则。光是这种开放性架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读者离开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路径,勇于尝试新的连结。
在人生真实上演的尝试中,这种混乱同样也一再出现;而对于创造力的诞生,这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根本条件。如果万事万物都已经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就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应变能力、不需要直观直觉了。而短暂但富含创造力的惊诧往往就足以成就一种酝酿我们的好奇心,激励我们的状态。能启动这种状态,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而在各种不同层面上日渐瓦解的秩序,则是为了在全球层面上准备彻底重新组构的前置作业——这一点我们已经开始,而且我们可能必须培养出远比现在高明许多的处理混乱的能力。我们可以顺势从疗法般的方法开始练习,以一种彷若日常生活的炼金术,将失序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构思:从个别小型的、不起眼的变化直到划时代的全新创造。如此,个人绝对也能享受到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
《乌托邦工具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你可以伸手进去,抓出一把东西来;也可以将里头的东西一股脑儿倒出来。先浏览它丰富多样的全部内容,再依照自己的需求,选取所需的片段;你也可以依随你的好奇心,有目的地挑选合适的钉子或是碰碰运气,享受翻翻找找的乐趣。另外,你当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尝试这些文章的精华,比如翻开本书第382〡383页,把书摆在厨房里,让它对你的日常作息形成干预,并且在这一週的时间里,从这项实验中发现,这段文句对你个人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些文章的目的,在于将那些我们对它们的存在或许一无所知的门户开启一道缝隙,让我们能察觉到门后的空间。如果你有兴趣想进一步探讨这些议题,不妨参考本书列出的网页连结,与每篇文章最末和本书结尾的延伸阅读推荐。
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人类,在这本书里相互擦出火花的人士,又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些他们的表现?
可能的原因非常多样,可能是好奇心、勇气、匮乏、痛苦、困境、一种深沉思考过的感知、尽情发挥创造力的喜悦、一种愿景、一种渴盼、避免消沉怠惰、某种平淡无奇的巧合,或者——是爱。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人都具有一个共通点:他们的行动永不止息——即使遇到众多阻力也一往无前;而其中某些人甚至坚持到高龄依然勤奋不懈。他们永远不会停下来不动——光是相较于时光的流逝,停下来不动就成了退步了。
现今有越来越多人在如指数函数般增长的领域中觉醒,并且极为自觉地发声表达意见,同时致力对我们这个时代错误发展的接缝处进行方向修正。在世界各地,我们都见到了无数热心的意见、行动与愿景。总有一天——即使就时间层面来看,这一天或许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有生之年——它们会以加乘效果发挥作用。而前提则是,我们自己所创造的基本架构能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我认为,这是真正能达成变革的唯一策略。
《乌托邦工具箱》是形塑未知的将来,是寻求全球均衡秩序的一项贡献,是跨出的一步。这个工具箱源于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是为了各种年龄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而设的。
Juliane Stiegele
谨志于德国慕尼黑,2015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
我们才不敢去做,
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
事情因此才难。
Seneca
2012年透过戴嘉明老师的推荐,邀请了德国籍的艺术家朱丽安.史迪格勒(Juliane Stiegele)到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系开设创作工作坊。朱丽安老师运用了自2010年开始创立的「乌托邦工具箱」计画,将其概念进行系列的教学、创作与实验串连;事实上朱丽安老师自2003年起,便受邀到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系授课,也开启了她与台湾的深刻关连。
朱丽安老师在北艺大的工作坊受到学生们极大的欢迎与回响,主要在于她所提出的开放与建构性思考方法,持续四年的工作坊主题:「移动式讯息」、「秩序与混乱」、「将台北市升温一度」与「微型乌托邦」,让学生们从大的生存环境到细微的现实观察,摆脱学院训练的规范,重新回到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生活日常,再扩延到更大的议题想像。每次长达近两周的密集工作坊,透过採集、田调、分组讨论与最后的呈现等过程,让学生们直接感受思考、判断与合作的珍贵经验,更体现在往后的其他学习上。经过多年的实践、访谈与纪录,「乌托邦工具箱」计画于2013年首先以德文出版第一册专书,其后逐年增修,于2015年发行了英文版,现在又有了中文的出版。
在《乌托邦工具箱》一书中,朱丽安老师访谈了「超国家共和国」(United Transnational Republics)的发起人乔治.左赫(Georg Zoche),那是一个发起于2001年,并曾以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dK)为假想总部的计画。这个希望超越国族主义世界观组织,模煳了人类存在社群之权力结构与政治关系,更让我们思考社会秩序框架的存在意义为何?记得1989年秋天在柏林围墙倒下的前夕,我从台北到德国柏林艺术学院(2001年改制为柏林艺术大学)就读,当时全德国刚刚结束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运动中掀起的波涛仍余波荡漾;柏林艺术大学的学生为了抗议高薪大牌教授的失职并维护学生受教权,佔领了教授研究室,并要求成立校外由学生们自治的学习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僵持,学校竟同意了学生的全部要求,因此成立了「自由班」(Freie Klasse,第一个自由班计画于1987年从慕尼黑开始,后来扩及到汉堡、都柏林、赫尔辛基等地)。基于好奇与地缘,很快的我也混入了「自由班」成为他们的一员,这个在体制内所进行的非体制实验,让人思考制度与方法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进一步引申出「艺术」的当代价值提问。正如朱丽安老师的「乌托邦工具箱」,乌托邦与世界体制间所存在的持续抗衡,让人们心中永远存在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无论它是否能够实现,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与追寻,源源不断的对体制提问与创造打破体制的可能性,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能。
回顾台湾的教育发展史,提问与回答,往往被切割为二分的生硬意识形态,非黑即白,文化与多元思考在知识系统中的佔比极低,因此让学生长久以来养成了惧怕提问,更担心回答了不正确的答案。创意思考正是补强填鸭式教育的重要方向,而艺术的介入,则让社会文明的进步动能更往深层的思想领域迈进。由朱丽安.史迪格勒与戴嘉明老师所共同编着的中文版《乌托邦工具箱》的出版,标示着开放性创意思考的教育新可能。如同书末的提示:「乌托邦工具箱组织:不只是一本书,也是一个容器,一个工作营/中心,还是一个网络。」它企图涵盖的领域,横跨生活、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学等不同跨域面向,但最重要的,应该还是一个绝对开放自由的巨大想像容器与梦;因此我们可以透过取用别人的工具,也可以自己创造工具,去打造各自不同的乌托邦世界。创意思维介入社会,除了是《乌托邦工具箱》一书的核心之外,它应该也期待作为另一个开启思考灵光的引线。
王俊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北,2018
我认识朱丽安超过十年的时间,从过去在实践大学合作办理跨领域工作营到台北艺术大学的工作营,我们彼此培养出对于如何启发学生介入社会设计的默契。她在带领学生的过程像是位充满智慧的长者,总是热情地和学生分享她的想法,以准确的角度切入问题点,解放学生的盲点,更透过课堂前或课堂后的小练习,逐步引导学生在短短几天的工作营中反思周遭的生活,What do you reallywant?成了一切开始、执行与结束,常见到学生上完工作营后内心满足与发表作品的好精神,而这一切心血结晶皆来自于本书。
朱丽安大概是我遇过最热爱台湾的德国人,每当我们以国际标准看台湾的环境时总带点自卑,不够达到国外水平的美好,当我跟她去逛迪化街时,我总觉得不够整齐清洁,而她却非常欣赏那些药草店倒挂药草干燥的方式,自然又环保的先人智慧在她眼中是特色。
我建议她看齐柏林导演的《看见台湾》,她喜欢且认同导演的角度,一起来守护台湾的价值出现在外国人心中,总觉得我们应该更努力做些什么。两年前我们去专访齐导演,由我居中翻译,整理专访文章后并编入本书,仅以本书向导演致意。
台湾学生在创作上习惯以自我探讨为出发,国外学生常以社会观察出发,形成自我与利他的强烈对比,或许在追求小确幸的风气下,普遍缺乏想改变社会的动机,从跨领域工作营到本书的推广,都是鼓励大家说出想改变什么,做出一些可以达成的贡献来改变我们的社会,即便只是帮老人家免费按摩十分钟。当题目是走出校园到城市中寻找问题,已经决定整个创作的对象是城市中的公民,当问题解决方案再度被带回城市中验证时,整个工作坊也达成社会设计的目的。
近四年来的工作营主题决定我们探讨的内容,第一年moving message、第二年order & chaos、第三年 warm up Taipei city with 1°C、第四年Micro Utopia:第一年在城市中寻找媒材,以最简单、迅速甚至自然的方式,将内心对于社会的期许或吶喊,以讯息方式传达出去。印象较为深刻的有:把鸽子的饲料在广场上排成PEACE的讯息,等待鸽子来进食后破坏PEACE字形。结果是鸽子在吃的过程,引来小朋友的追逐,追逐鸽子的小朋友到处跑踩乱了PEACE字形,这个过程出乎原先预定的计画,但也以某种讽刺的力道来结束这个讯息的过程,人类追逐自我的目标而破坏和平。
第二年的order & Chaos以日常生活的秩序中插入混乱的概念,引起规定日常行为的反思。例如在中正纪念堂的广场拉几条细细的针线,过往的行人如果没有特别留意是会忽略这些细线的存在,有些人穿过去了才发现有线,有些人注意到线并小心翼翼地通过,形成了一幅穿越空间的奇怪姿势,异常的行为引起旁观与询问,民众跟学生的对话也开启这项创作行为的动机:每天重复规律的生活行为是否可以有所改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速度来观看,来思考。如同另一件作品,在人来人往的斑马线上放置一台遥控车,上面有一个很大的红色箭头,当民众过马路时这个大的箭头出现指示方向移动,某种程度扰乱大家原本前往的方向;或者说,让某些无意识行走的民众突然有方向的指引,在秩序中产生混乱,或在混乱中重新定义秩序。
第三年的工作坊以1°C温暖台北市,在打破城市人的冷漠与陌生,有位学生跑到美丽华百货,在地上画一个仅容纳两个人的圈圈,邀请不认识的两位陌生人,以背靠背的方式体验彼此的温度一分钟,事后询问感受与是否愿意邀请其他人来加入体验。人际的互动与给予是越来越缺乏的勇气,主动的分享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并不会造成负担,却能促进彼此的关怀。
当然这些极具社会介入的创作行为在自我独立、行动效率的台北市有时显得格格不入,学生的创作常遭到冷眼旁观或言词阻挠,所有的过程也同时在磨练艺术家的勇气与採取行动的热情,在追求乌托邦的过程中,需要智慧与毅力不断的演练,激起共鸣,一同为更美好的理想国努力。我非常佩服朱丽安这几年工作营带来的方法与改变,无需学习一大堆理论与技术,凭借热情与所能掌握的技巧,从自我产生能影响改变社会的小行动,这些精彩的小故事都将在本书中呈现。
本书中文化的工作由朱丽安在二年前提议,邀请我为中文版的合着者,除了精选原文的翻译外,加入大量我邀请她来台湾举办工作坊的具体成果。另外邀请袁广鸣、齐柏林、陈娟宇等各界代表访谈撰文,其中齐导演在本书尚未完成前意外身亡,实令人不胜唏嘘。本书中文化能够完成要感谢两位译者的帮忙,没有她们专业的翻译协助,本书不可能得以完成,在此一併致谢。谢谢家人耐心陪伴,在繁忙的教书工作投入本书的撰写,全力支持让我无后顾之忧,感谢上帝耶和华的祝福。
戴嘉明
台北,2018
前言
以提问代替前言 在目前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哪一方面是你最关注的?
许多人都曾经被问过这个问题,而他们最关注的,通常是未来几年我们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演变——包括个人到全球层面。
我们要如何知道自己在对的道路上?
Phyllis Whitney,艺术家,美国
西方文化圈究竟能为民主带来革新,或者会玩掉民主?
Ingrid Bergmann-Ehm,记者,德国
如果收入无虞,你会做什么工作?
Daniel Häni,企业家,瑞士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留住让大家都能养活自己的良田?
Renate Künast,政治人物,德国
该怎么样我才能重新看待周遭的事物?
Doris Cordes-Vollert,艺术家,德国
对我而言,我们的社会与世界共同体未来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尽可能顺顺利利地为永续的生活及经济方式採取必要且彻底的变革,而不导致严重的问题?
Alois Glück,政治人物,德国
如何能在老年时全心全意接受自己变老,而且会死的事实?
Wolfgang Welsch,哲学家,德国
我问我的邻居:「近来怎样?」
Anna Halprin,舞者,美国
世上存在对与错吗?如果存在,
对与错是从哪里来的,我能感受得到吗?
Laura Frey,学生,德国
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彭冠杰,设计系学生,台湾
如果你有十万美元可以完成一项计画——你想做什么?如果你有一百美元——你该如何实现相同的抱负?
Nick Tobier,艺术家,美国
我如何说服房东,这栋房子需要现代化,改建成被动式节能屋?
Ernst Ulrich von Weizsäcker,生态学者, 德国
善与恶只是一种幻念吗?
Martha Plaas,物理治疗师,德国
超越我们生物本体的是什么?
我们对人类的潜能了解的有多少?
Liping Zhu,气功大师,美国
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我所见到的或另一个人所见到的,还是真正发生过的?
Birgit Kunz,学生,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