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

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roline Roberts
图书标签:
  • 平面设计
  • 设计理念
  • 职人精神
  • 自我提升
  • 创意
  • 灵感
  • 设计思维
  • 人生哲学
  • 设计师
  • 行业洞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提出设计师宣言∣创办TED∣提倡休假力量
Pink Floyd专辑、I❤NY、IBM LOGO、英国交通识别、网格系统

  【1915-2017˙跨百年精选】平面设计职人的励志人生学
  他们做到的,不只是革命性的视觉开创!
  在图文资讯传播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问,平面设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首本平面设计大师专书,收录77位大师生平,为理念行动
  保罗•兰德、Saul Bass、Otl Aicher、田中一光、
  横尾忠则、五芒星、施德明、MM/Paris、嬉皮诺斯底……

  改变昨日世界,开启未来视觉
  看见大师生涯保鲜的追求与路径!

  巅峰之作+座右铭+彼此点评=读了精华版平面设计史
  ※入选5分钟读设计「这20本书,大大升级你的风格」选书※

  ∎令人好奇的平面设计师故事

  ◎发挥平面设计的专业,在二战时期为犹太人假造证件的人道设计师──威廉•桑德伯格

  ◎用诗人与商人的语言,贾伯斯与无数平面设计师尊敬的识别设计教父──保罗•兰德

  ◎60年代设计偶像,抹除平面设计与观念艺术的分野,为滚石乐团设计出最吸睛专辑──罗伯•布朗琼

  ◎当仁不让提出设计师宣言「优先事物优先」,用设计改变世界,始终信仰自身理念的革命设计师──肯•加兰

  ◎斜槓设计师第一把交椅,创办TED演讲致力于资讯传达设计的建筑师──理查•索尔•伍尔曼

  ◎日本安迪•沃荷,融合神祕学与迷幻风的意象大爆发,与现代主义背道而驰──横尾忠则

  ◎不被金钱支配、活出自我理想,《Joy Division》第一张专辑的伟大设计师──彼得•萨维尔

  ◎玩弄设计的第四道墙,包办Pink Floyd及大咖乐团的专辑设计,不惜做出一只9尺巨大猪汽球,就为了拍一张专辑封面照──嬉皮诺斯底

  ◎站上TED Talk,畅谈「休假的力量」、创造幸福的7条定律,不惜关闭工作室一年,保持创作能量的获葛莱美奖专辑设计师──施德明

  ◎他们之中,有人擅长业务,有人专长得奖,有人让客户买帐,拿相同薪水,获利能力差距三倍,但人人都扮演重要角色的成功设计事务所经营之道──五芒星

  ∎首本平面设计大师专书,为理念行动,他们的人生是一则则难忘的动人故事

  平面设计门槛不高,在图文资讯传播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问,平面设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平面设计的演变与设计史的脉动息息相关,于生活中无所不见,但我们对于成为一位平面设计师的概念却是过于简单,甚至是匮乏的。平面设计师自然对自己的工作有十足的驾驭力,但光靠描绘生平,也许连他们自己都很难说清楚自己的伟大和优秀之处(许多设计师都已写入书本里,但还是有一些遗珠之憾)。本书述说了1915-2017,近百年来77位平面设计大师的生涯之路。他们追求不只是好看的设计,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主动介入社会,办展览,企划活动,为自己的理念发声,企图改变这世界。

  ∎不单看经典之作,学用大师之眼,评价自己,也点评他人之作

  书中不仅说出每位大师的独门绝活、他们爱用的字体、设计手法,更道出他们的座右铭,像是「字体越是乏味无趣,它对于排版者就越有用」、「当客户明了修改设计,不是吃到饱的自助餐时,他们突然间就不饿了」、「把美的东西拿来看,丑的东西拿来用,这种事根本不该发生」、「最大的意义,最少的手段」、「网格系统只是协助,不是保证」、「一个LOGO,若是没设计到极简、极节制,就不可能存活下来」。

  除此之外,他们更互相点评,特别是美国设计教父保罗•兰德。他曾引用萧伯纳的名言:「有能力的,都在做事;没能力的,都在教别人。」在他心目中,谁是那位有能力又会教书的设计师?谁又是他口中没人比得上的厉害大师?他最欣赏的日本设计师是谁?谁结合创意与商业的方式,就像一位魔术师?惺惺相惜的金句,处处机锋。

  ∎用诗人与商人的语言,改变昨日世界,开启未来视觉

  从中将明白被称为伟大设计的海报、专辑封面或一张传单的背后,不仅是革命性的视觉开创,更有着支撑其创作的生命纹理,他们透过设计与当代社会互动,使平面设计不再只是美工设计,更是凝聚思潮的时代语言,他们用着诗人与商人的语言,让平面设计成为一门成熟的专业,带来更深度的价值与设计上的美感。

平面设计师11人+ 专业4人── 赞誉推荐

  三人制创∣何佳兴∣施博瀚∣许晋维∣彭星凯∣冯宇∣廖韡 ∣蔡南昇∣赖佳韦∣聂永真 ∣雾室

  陈俊良∣金蝶奖召集人  陈德政∣作家  邹骏昇∣插画家  郑司维 ∣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系教师

平面设计师的推荐真心话

  聂永真

  我最喜欢的M/M Paris竟然静静的放在最后一个,没有被作者做任何下註(sad)

  邹骏昇
  我欣赏Otl Aicher、Wim Crouwel、横尾忠则、Saul Bass等……(工作室不挂自己作品,都挂着他们的作品)。
  我对Saul Bass的作品一见钟情。Hipgnosis的作品太杰出,所围塑的画面可以被归类在艺术范畴。直到现在,我还在懊悔当初在纽约MoMA pS1的艺术书展,没买下横尾忠则的原版版画(因为穷学生负担不起那样的价格)。

  何佳兴
  我喜欢西方的埃米尔•鲁德和东方的横尾忠则,一经典严谨,一感性活泼,两者互补,彼此相融,让平面设计更兼容并蓄。

  冯宇
  横尾忠则是我的偶像!而且如果没记错,我们当年应该是台湾第一本採访他作为当期特集人物的杂志呦~~!

  三人制创
  每次只会提一个最完美的设计案,且不容许客户修改他的设计(真的很难呀!)。
  能够把一个企业LOGO做到极简极节制但又能够深植人心成为经典,Paul Rand是我们在做设计的路上最景仰的精神导师。

  廖韡
  学生时代很喜欢看福田繁雄、Sagmeister的作品;专职平面设计,向往田中一光的现代与文化感;从事书籍与排版工作,Brockmann是心中圭臬;身为体育爱好者,Otl Aicher与龟仓雄策设计的奥运标志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赖佳韦
  我相当推崇Saul Bass,他的作品在我学生时期给我极大的震撼,看似简单粗糙的图形却拥有巨大的力道,将想传达的讯息干净俐落地一记直拳重击你的心里。

  蔡南昇
  横尾忠则的设计散发着神祕、让人无法忽视的特异能量,宛如艺术般有着极强烈的自我主张。看这个时代的天才在平面设计里追求自我表达极限、演绎热情的能力,常引我反覆观看与思考。

  雾室
  Irma Boom 与 M/M Paris的作品,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可触摸的梦境。
 
深入洞察:现代设计思维的边界与未来 一部关于创新、实践与哲学的深度对话,而非仅仅停留在工具和技巧的表面。 第一章:设计的本质——从“工具”到“思维”的跃迁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的洪流中,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美化或软件操作的展示。本书旨在探讨,如何将设计思维内化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我们不教授特定的软件按钮,而是深入剖析那些驱动优秀作品诞生的底层逻辑。 1.1 符号学的解构与重构 设计是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语言。本章将从符号学(Semiotics)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当代用户体验(UX)的实践,分析视觉元素(标记、意指、对象)如何在瞬间传递复杂信息。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字体和版式所蕴含的潜意识意义,以及设计师如何巧妙地打破或利用这些既定符号,实现创新的表达。重点在于,如何避免设计语言的“噪音”,确保核心信息的清晰穿透。 1.2 系统思考在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设计往往是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完美节点。本章将引入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框架,探讨设计决策如何影响整个用户旅程或品牌生态。我们将分析“局部优化”的陷阱,强调从宏观角度审视设计目标、资源分配与长期维护性的重要性。这包括对反馈回路、延迟效应以及非预期后果的预判能力。 第二章:职业生涯的深度耕耘——跨界、弹性与可持续发展 成功的职业生涯并非直线攀升,而是一个不断适应与自我重塑的过程。本章聚焦于设计师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如何构建稳固的专业根基,并保持长期学习的动力。 2.1 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策略 我们相信,最前沿的设计洞察往往诞生于学科的交叉点。本章将详细论述如何有效地吸收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基础科学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策略。例如,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原理来优化信息架构,或者如何借鉴生物学中的“适应性”概念来设计更具弹性的界面。重点在于构建一个知识“熔炉”,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砌”。 2.2 持续迭代的项目管理哲学 摒弃僵化的瀑布模型,本章深入探讨敏捷开发(Agile)理念在创意产业中的本土化应用。我们将讨论如何在创意自由与项目约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强调“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文化建立。内容涵盖有效的原型制作、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管理,以及如何将设计评审转化为建设性的迭代驱动力,而非单纯的批评大会。 2.3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PKMS) 面对海量的信息输入,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可检索的个人知识网络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一套结构化的方法论,帮助设计师整理、归档和激活其积累的案例、研究笔记和灵感源泉。这是一种从“收集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 第三章:创新的驱动力——反思、批判性与灵感的“炼金术” 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对现有范式的深刻理解和颠覆性思考的结果。本章旨在激发读者建立强大的批判性思维,并掌握将日常观察转化为突破性创意的“炼金术”。 3.1 批判性思维:质疑“为什么不?” 本章将设计实践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不满足于“看起来不错”,而是深入探究设计决策背后的伦理考量、社会影响及潜在的偏见。我们将学习如何系统地拆解既定规范(Conventions),识别并挑战行业内的“隐形假设”。这要求设计师不仅是执行者,更是环境的观察家和潜在问题的预警者。 3.2 灵感的非线性捕获与转化 我们摒弃对“灵感突现”的浪漫化描绘,转而关注灵感产生的可控机制。本章探讨如何通过结构化冥想、跨领域联想练习和逆向工程分析,将偶然的观察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概念。内容将侧重于如何利用“限制条件”来激发创造力,而非被其束缚。 3.3 讲好“不那么容易”的故事 设计作品最终需要被理解和接受。本章超越了基础的演示技巧,探讨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来阐述复杂的设计决策。这包括如何清晰地表达设计背后的研究、权衡与哲学立场,从而让受众理解设计价值,达成共识。 第四章:未来视界——设计在数字化前沿的角色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设计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本章展望未来十年,设计师应如何定位自身,以迎接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 4.1 算法时代的协作与共创 人工智能正在接管重复性的视觉生成任务。本章探讨设计师与生成式AI工具之间的新型协作模式。重点在于,当算法承担了“如何做”时,设计师的价值将聚焦于“做什么”和“为什么做”。我们将分析“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作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的潜力与局限。 4.2 沉浸式体验中的空间叙事 从二维屏幕到三维空间,设计关注的焦点正转向环境与交互的融合。本章将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环境计算(Ambient Computing)对信息传递和用户感知带来的颠覆。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界面的边界,而是体验的连续性与环境的适应性。 4.3 伦理设计与长期责任 在技术力量日益强大的背景下,设计的社会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呼吁建立一种“长期主义”的设计观,关注技术产品的可持续性、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以及对用户心智健康的潜在影响。这是一种对“我们正在建造什么”的深刻反思。 本书适合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设计技能,渴望从执行者转型为思想领袖,并准备好深入探究设计背后的哲学、策略与未来趋势的专业人士、教育者与进阶学习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卡萝琳‧罗伯兹 (Caroline Roberts)


  她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位从事图像艺术写作的作家。她是《插画50年》等书的共同作者。从 2001 年起担任《图像》(Grafik)杂志编辑迄今,这是设计学生必拜读的设计杂志。

译者简介

苏威任


  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候选人,但现在发现有比唸博士更有趣的事。三十游历,四十而惑。译有《产品设计,怎么回事?》、《心灵之眼:决定性瞬间,布列松谈摄影》、《艺术史的一千零一夜》等书。

图书目录

皮特.茨华特Piet Zwart(1885–1977)│排版建筑师
爱德华.麦克奈特.考弗Edward McKnight Kauffer(1890–1954)│广告设计界的毕卡索
威廉.桑德伯格Willem Sandberg(1897–1984)│博物馆的倡导者
拉狄斯拉夫.苏特纳Ladislav Sutnar(1897–1976)│经典平面设计的催生者
亚雷塞伊.布罗多维奇Alexey Brodovitch(1898–1971)│最佳杂志艺术总监
汉斯.施莱格Hans Schleger(1898–1976)│英国视觉的影响者
盖尔德.昂茨Gerd Arntz(1900–1988)│图像文字的先行者
赫伯特.拜耳Herbert Bayer(1900–1985)│包浩斯的最后大师
A.M. 卡桑德A. M. Cassandre(1901–1968)│海报设计大师
扬.齐修德Jan Tschichold(1902–1974)│字体排版大师
莱斯特.贝尔Lester Beall(1903–1969)│排版界的超现实主义者
赫伯.马特Herbert Matter(1907–1984)│超越时间的永恆设计
布鲁诺.莫那利Bruno Munari(1907–1998)│艺术设计的全方位人才
马克斯.比尔Max Bill(1908–1994)│多面向的实践者
威尔.伯丁Will Burtin(1908–1972)│数据视觉化之父
法兰科.格里尼亚尼Franco Grignani(1908–1999)│羊毛标志创始人
艾瑞克.尼采Erik Nitsche(1908–1998)│低调的设计浪人
奇佩·皮内莱斯Cipe Pineles(1908–1991)│终于正名的女设计师
雷欧.李奥尼Leo Lionni(1910–1999)│让设计平易近人的大师
乔凡尼.品托里Giovanni Pintori(1912–1999)│奥利维提的品牌师
汤姆.埃克斯利Tom Eckersley(1914–1997)│英国的海报艺术家
亚伯拉罕.盖姆斯Abram Games(1914–1996)│英国战争海报艺术家
FHK. 汉瑞恩FHK Henrion(1914–1990)│形塑战后英国设计界的推手
约瑟夫.缪勒-布罗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1996)│网格系统的提倡者
保罗.兰德Paul Rand(1914–1996)│美国设计教父
埃米尔.鲁德Emil Ruder(1914–1970)│排版工艺大师
龟仓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日本现代平面设计教父
裘克.基纳、玛格丽特.卡尔弗Jock Kinneir and Margaret Calvert(1917–1994[基纳]/1936–[卡尔弗])│全面革新英国交通标示系统
卢.多夫斯曼Lou Dorfsman(1918–2008)│CBS的形象塑造师
赫伯.卢巴林Herb Lubalin(1918–1981)│前卫字型的设计师
马克思.胡伯Max Huber(1919–1992)│套印法的魔术师
索尔.巴斯Saul Bass(1920–1886)│电影片头艺术大师
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1920–)│作育无数设计英才
奥托.艾舍Otl Aicher(1922–1991)│写下世界第一份「品牌指导原则」
罗伯.布朗琼Robert Brownjohn(1925–1970)│抹除平面设计与观念艺术的分野
罗伯.马桑Robert Massin(1925–)│优异的图书设计师
鲍勃.诺尔达Bob Noorda(1927–2010)│为城市地下铁标示视觉系统
文.克劳威尔Wim Crouwel(1928–)│成就20世纪最重要字型设计
萝拉.兰姆Lora Lamm(1928–)│女性平面设计师的文艺复兴
肯.加兰Ken Garland(1929–)│设计师宣言起草人
米尔顿.格拉瑟Milton Glaser(1929–)│我爱纽约LOGO设计师
大卫.真特曼David Gentleman(1930–)│改变英国邮票风貌
卡尔.格斯特纳Karl Gerstner(1930–)│瑞士「第二波」设计师代表
田中一光Ikko Tanaka(1930–2002)│无印良品之父
艾伦.弗莱彻Alan Fletcher(1931–2006)│设计师的设计师
马西莫.维聂里Massimo Vignelli(1931–2014)│将义大利设计带至纽约
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1932–2009)│最具玩心的平面设计师
扬.凡.托尔恩Jan van Toorn(1932–)│挑战思考的批判性设计师
德瑞克.贝德泽尔Derek Birdsall(1934–)│最完美的书本设计师
理.索尔.伍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1935–)│TED创办人
横尾忠则Tadanori Yokoo(1936–)│日本的安迪.沃荷
罗杰里欧.杜瓦尔特Rogério Duarte(1939–)│巴西最受尊崇的平面设计师
布鲁诺.蒙古奇Bruno Monguzzi(1941–)│奥塞美术馆开幕标志设计
沃夫冈.怀恩加特Wolfgang Weingart(1941–)│排版界「新浪潮」关键人物
泡泡巴尼Barney Bubbles(1942–1983)│后庞克专辑封面设计大师
设计研究单位Design Research Unit(1943–)│「企业识别」的先行者
艾普瑞尔.格雷曼April Greiman(1948–)│掀起数位艺术浪潮
宝拉.雪儿Paula Scher(1948–)│五芒星的当家女设计师
提博.卡尔曼Tibor Kalman(1949–1999)│《色彩》杂志的旗手
哈维儿.马里斯卡Javier Mariscal(1950–)│跨界设计奇才
彼得.萨维尔Peter Saville(1955–)│影响视觉传播的艺术家
谢梅耶夫&盖斯马&哈维夫Chermayeff & Geismar & Haviv(1957–)│经手逾300件企业商标
佛汉.奥利弗Vaughan Oliver(1957–)│独立音乐专辑设计师
伊玛.布姆Irma Boom(1960–)│设计世界最美图书
菲利普.阿普洛瓦格Philippe Apeloig(1962–)│运用字型大师
史蒂芬.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1962–)│获葛莱美奖专辑设计
强纳森.巴恩布鲁克Jonathan Barnbrook(1966–)│大卫.鲍伊御用设计师
嬉皮诺斯底Hipgnosis(1968–1983)│让平克.佛洛伊德永垂不朽
格拉普雨斯Grapus(1970–1991)│左翼文化捍卫者
五芒星Pentagram(1972–)│最成功的设计事务所
顿拔工作室Studio Dumbar(–)│后现代主义设计团队
8vo(1984–2001)│推出影响深远的排版期刊《Octavo》
设计师共和国The Designers Republic (TDR)(1986–)│流行文化的数位巴洛克
番茄设计团队Tomato(1991–)│跨领域的合作生产方式
M/M Paris(1992–)│游走于音乐时尚艺术界

图书序言

前言

  字典如此定义「远见者」(visionary):「对于未来的样貌或可能性具有原创想法的人。」,个注解下得无比精准。这里所介绍的诸多设计师,实在也不太可能某一天早上醒来,便心血来潮想用平面设计改变世界。他们之间的共通点──无论设计的是一张海报,或一件大型企业商标──无非是开创新局的意志,他们坚毅不拔地投入,为了将标准推向更高。本书提供读者在作品之外一窥作者性格的机会,不过,就像在大多数创造力丰富的个人身上所见到的,这两者通常难以区分。

  平面设计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它包围,然而,它却始终是一门最隐而不显的专业。它不像被自我虚荣驱策的建筑师,肆无忌惮地破坏天际线,或像服装设计师,汲汲营营追求媒体版面,靠着惊世骇俗的打扮来打响自己高获利的香水品牌或太阳眼镜。平面设计师主要在为别人工作,为大大小小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建筑和时装业倾向追求个人崇拜,平面设计师则低调得多。长期以来只有极少数人被冠上「明星设计师」的封号,而现在又比过去更加罕见。一般人很难讲得出任何一位平面设计师的名字,也许一个人登上全国平面媒体版面的唯一一次机会就只有讣闻了。平面设计师自然对自己的工作有十足的驾驭力,但光靠描绘生平,也许连他们自己都很难说清楚自己的伟大和优秀之处(许多设计师都已写入书本里,但还是有一些遗珠之憾)。

  跟建筑和时装比起来,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在我们的认知里,还处在起步阶段而已。它萌芽于二十世纪初期的商业艺术、印刷和出版业,过去三十年里它已经经历了重大变化。许多人倾向把它看成依旧在变动中的产业,尤其近几年来它还面临正名的困扰,就连这个行业的实践者,似乎也无法决定如何称唿它最好。「商业艺术」,「图像传播」,「传播设计」,「视觉传播」,都尝试拿来作为平面设计更好的名称。会造成这种混乱,可能因为平面设计师的角色已经被大大扩充了,现在一位平面设计师也可能是艺术总监,字型师,排版艺术家,照片修图者,品牌经理人。有些人也身兼作家,出版人,策展人以及企业主。就像在任何一门创意产业的领域里,这种反思性会驱策事物前进,对现状和既定规则提出质疑。

  有一个问题必须在这里提出说明:「女性都去了哪里?」这本书系属于一系列丛刊,出发点在帮助读者主动去寻找并了解更多关于女性对于专业的选择。因此,我们显然要将大部分的重点放在业已被公认的设计经典作品。先不论谁有资格来写设计史,无可否认的,平面设计多年来一直是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稍微浏览一下本书,就会发现女性实在寥寥无几。然而这种情况也改变得相当迅速,已经有越来越多女性从平面设计科系毕业,在这个产业里担任要职,或成立自己的事务所。此外,书籍出版,学术会议,大奖比赛也都要做,不能老是在为几张老面孔锦上添花,更要找出那些被埋没的──而且同样才华洋溢的──女性设计师。虽然女性名设计师一直都存在,但她们常常都是专家小组或一字排开的设计师里的「样板」。女性设计师自己也有义务去寻找更多曝光机会,即使要应付关于女性和设计的无尽提问有多么令人不耐。

  平面设计将来能不能不再是一个以白人和中产阶级为主的行业,相当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教育制度。往好处想,大家至少可以期待这本书若是在未来再版时,内容一定会大不相同,就算没有打破阶级藩篱,从性别的视角来看一定也会有所不同。
 

图书试读

「一个logo如果没有设计到极简、极节制,就不可能存活下来。」

∎平面设计师声誉的提升者

保罗•兰德 Paul Rand 美国│1914–1996


保罗.兰德在去世前不久,才被苹果创办人史蒂夫.贾伯斯形容为「当今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兰德除了帮贾伯斯的NeXT电脑设计logo,也为产业巨头IBM、UPS快递、ABC电视台、西屋电器、Enron能源公司创作商标,对美国人来说,这些都是真正代表性且深植人心的形象。

兰德对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深刻理解,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关键。莫侯利-纳吉形容兰德「兼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同时使用诗人和商人的语言。他根据需求和功能来思考。他有能力分析自己的问题,而且他有无穷的想像力。」

虽然兰德的名字必定跟他创作的经典商标一起流传于世,早在设计这些东西多年前,他就已经是位成功的平面设计师。原本开杂货店的父母,并不认同他从事平面设计工作。1936年时,有人请他设计《成衣艺术》(Apparel Arts)杂志的週年专号。这个机缘让兰德迈入全职设计,没多久,他便获得《君子杂志》(Esquire)时尚版艺术总监的职务。兰德也为《方向》(Direction)杂志设计了许多出色封面,同时也担任威廉.魏卓普(William Weintraub)事务所的艺术总监十一年,一直做到1955年。

1956年,兰德被IBM的艾略特.诺耶斯(Eliot Noyes)聘为顾问,他一做就是三十年。负责设计IBM各种场合所需要的企业识别,包括包装和广告。设计了条纹式的字型logo,以及有趣的《Eye-Bee-M》IBM海报。

兰德的学生相当多,他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平面设计多年,也出版过不少平面设计相关书籍,包括最着名的《想设计》(Thoughts on Design),初版问世于1947年;后续着作也都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为出版社设计的logo,从1985年延续使用到2009年。兰德也为第二任妻子安妮的童书做插画。

兰德的关键长才,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客户。按平面设计师路易.丹齐格(Louis Danziger)的说法:「光是他一个人,几乎就能让所有企业相信设计这项工具的有效性……所有五○和六○年代的设计师都从兰德那里获益良多,兰德大大促成我们从业的正当性。设计这门职业能有今天的声誉,他比任何人都有功劳。我们从商业艺术家摇身一变为平面设计师,主要都是他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所以会对《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这本书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标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技术类的设计书籍那样,直接告诉你“如何做”,而是更侧重于一种“为什么”和“如何成为”。“职人学”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谨、专注、以及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我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成为一名真正“职人”的心态和方法。这不仅仅是掌握软件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对设计过程的深刻理解,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以及在面对挑战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座右铭”和“养分”则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滋养。我希望书中能有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来自不同设计大师的人生哲学和创作感悟。这些话语,也许能在我感到疲惫或者迷茫的时候,给我力量,给我方向,帮助我重新点燃对设计的激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不仅仅在技术上有所提升,更在思想上有所成长,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设计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前瞻性。我一直觉得,平面设计绝不仅仅是制作漂亮的图片,它更是一种沟通的艺术,一种影响力的媒介。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改变世界”这个概念的,是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去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去传达一种新的价值观?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平面设计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甚至商业革新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那些能够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运动海报,或者那些塑造了品牌形象并改变了消费者认知的广告活动。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剖析其背后的设计策略和执行过程。同时,“大师力”这个词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了解,那些真正的大师,他们是如何在设计领域达到顶峰的?是靠天赋异禀,还是靠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一些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共通特质,比如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份深入的行业剖析,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行业认知。

评分

《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好奇。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直指“改变世界”这样宏大的目标,并将其与“平面设计大师力”这样的具体技能联系起来,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赋权的力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真正能够引领变革的设计案例,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触及社会痛点,引发思考,甚至驱动行动。比如,那些能够提升公众意识的公益广告,或者能够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品牌设计,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突破口,并最终实现其“改变”的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案例背后的逻辑,揭示那些看似平凡的设计,实则蕴含的巨大能量。同时,“职人学”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暗示了书中会探讨作为一名设计师,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成长路径。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进,更包括了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艺术追求,以及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宝贵经验。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座右铭”和“养分”这两个词所吸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瓶颈,迷失方向,这个时候,一句振聋发聩的座右铭,或者一段滋养心灵的文字,往往能成为重新出发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智者,提供给我一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设计路上的挑战。这些座右铭,不一定是名言警句,更可能是那些在无数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充满生命力的真知灼见。它们也许可以帮助我理解设计的本质,认识到设计的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是提醒我在繁复的工作中保持一颗初心。而“养分”则让我联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或者是一种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能够帮助我拓展视野、丰富内涵的材料,比如对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解读,以及它们如何与平面设计产生联系。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每次翻开都能有所启发,获得新的思考,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

《改变这世界,平面设计大师力:职人学、座右铭与养分》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平面设计技能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手册。我特别想知道,“改变这世界”这个宏大的主题,在书中是如何被具象化的。是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去赋能弱势群体?还是如何通过设计去唤醒公众意识,推动社会进步?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项目,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能够引发深层思考,甚至带来实际改变的案例。比如,那些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社会公益广告,或者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社会认知的品牌设计。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这些案例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设计师是如何思考和实践,最终实现其“改变”的目标的。另外,“大师力”这个词,也让我对书中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如何构建个人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行业中保持创新活力的经验。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有担当的设计师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