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
  • 中国古代科技
  • 宋应星
  • 工艺技术
  • 农业
  • 手工业
  • 自然科学
  • 百科全书
  • 明代
  • 技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着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书中提及的众多理论和工艺技术,都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代学者宋应星。宋应星,字长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宋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宋应星弟兄四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幼年时期,宋应星与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八年,他勤奋好学,资质特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应升已将限文七篇熟读背完,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琅琅成诵,一字不差,使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宋应星肆力钻研十三经传,至于关、闽、濂、洛各理学学派,也都能掌握其精义脉络之所在。学古文则自周、秦、汉、唐及《史记》《左传》《战国策》乃至诸子百家,无不贯通。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兄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当时全省有一万余人应试,在考中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故有「二宋」之称。同年冬,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有人舞弊,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天启元年(1621),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仍未考中。此后,他对功名的热衷逐渐冷淡下来,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纂一部科技巨着积累资料。

  崇祯七年(1634),宋应星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1636),撰《野议》,着《画音归正》。崇祯十年(1637)四月,写成《天工开物》,刊出;六月,着述《论气第八种》;七月,写作《谈天第九种》。崇祯十一年(1638),改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1641),调升亳州知州,崇祯十五年(1642),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创作《思怜诗》。崇祯十七年(1644)夏,甲申之变,明朝覆灭,清兵入关,他即弃官归里,以文字着述自娱,遂不复出。

  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后,无力出资刊刻,幸而老友涂绍煃伸出援手,资助刊刻于南昌府。这便是该书的初刻本,简称「涂本」。清朝顺治年间,福建书商杨素卿刊刻第二版《天工开物》,促进了此书在整个清代的流传,并为社会提供了一部标准的科技读物。康熙中期至干隆年间,清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天工开物》一度遭逢厄运。干隆三十八年(1775)修《四库全书》后,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而宋应星胞兄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中有更多的反清内容而被列为禁书,因此《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天工开物》。干隆末期至嘉庆、道光年后,有逐渐解禁的趋势,公开引用《天工开物》的清人着作也逐渐增多。到了同治年间,又出现了清人引用《天工开物》的高潮。二十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继续受到重视,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及传统科学文化所必须参考的读物。

  《天工开物》不仅在近三百年的中国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力还传播到了国外。十七世纪末,此书由商船带到日本,引起学者注意,竞相传抄,并陆续从中国进口。明和八年(1771),大坂的菅生堂刊行和刻本《天工开物》,称为「菅本」。《天工开物》还在十八世纪引起朝鲜学者的重视,汉文原着在朝鲜流传甚广。此外,《天工开物》也在十八世纪时就传到了欧洲,首先是法国,在今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中藏有早期「涂本」和「杨本」两个版本,欧美其他国家大图书馆现也有藏本。目前《天工开物》已成为世界科技名着并在各国流传,凡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者,无不引用此书,且都给以高度评价。日本的三枝博音和薮内清分别把《天工开物》视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和「足以与十八世纪后半期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相匹敌的书籍」。

  涂本《天工开物》分为上、中、下三卷,各装订一册,印以竹纸。全书共十八章,约八万五千七百字,其中〔上卷〕有六章,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中卷〕有七章,分为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下卷〕有五章,分为五金、佳兵、丹青、麴.、珠玉,涉及工农业各生产领域。全书《乃粒》开始,以《珠玉》殿后,是作者有意安排,即《原序》所言「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但从各章现有次序看,作者似乎未及考虑有关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逻辑上讲,谈金属工艺时,应先讲冶炼,接着是铸造,但事实上是铸造及锻造二章放在了冶炼章之前,且二者中间还插入了不相干的《舟车》,另外金工三章分置于不同卷内。其次,讲谷物种植的《乃粒》之后,当接以介绍谷物加工的《粹精》,而实际上又被衣料及染色二章隔断。此外其他地方亦有安排不符逻辑之处,可能是作者当初交付出版时太过匆忙,来不及推敲书中各章次序安排。因此本书对《天工开物》的十八章重新做了排列。

  上卷:乃粒、粹精、作咸、甘嗜、膏液、乃服、彰施。
  中卷:五金、冶铸、锤锻、陶埏、燔石。
  下卷:杀青、丹青、舟车、佳兵、麴.、珠玉。

  本书以涂本为底本,并参照相关书籍对其中可推敲处做了对比考证,对错讹字做了改正,对可商榷字句也做了相关说明。至于作者某些观点之对错,则力求还原作者本意,供读者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朝着名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其着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图书目录

前 言
原 序

上卷
乃粒第一
 总名
 稻
 稻宜
 稻工
 稻灾
 水利
 麦
 麦工
 麦灾
 黍、稷、粱、粟
 麻
 菽
粹精第二
 攻稻
 攻麦
 攻黍、稷、粟、粱、麻、菽
作咸第三
 盐产
 海水盐
 池盐
 井盐
 末盐、崖盐
甘嗜第四
 蔗种
 蔗品
 造糖
 造白糖
 造兽糖
 蜂蜜
 饴饧
膏液第五
 油品
 法具
 皮油
乃服第六
 蚕种
 蚕浴
 种忌
 种类
 抱养
 养忌
 叶料
 食忌
 病症
 老足
 结茧
 取茧
 物害
 择茧
 造绵
 治丝
 调丝
 纬络
 经具
 过煳
 边维
 经数
 花机式
 腰机式
 结花本
 穿经
 分名
 熟练
 龙袍
 倭缎
 布衣
 枲着
 夏服
 裘
 褐、毡
彰施第七
 诸色质料
 蓝淀
 红花
 造红花饼法
 附:燕脂、槐花

中卷
五金第八
 黄金
 银
 附:朱砂银
 铜
 附:倭铅
 铁
 钖
 铅
 附:胡粉
 附:黄丹
冶铸第九
 鼎
 钟
 釜
 像
 炮
 镜
 钱
 附:铁钱
锤锻第十
 治铁
 斤、斧
 锄、镈
 锉
 锥(钻)
 锯
 刨
 凿
 锚
 针
 治铜
陶埏第十一
 瓦
 砖
 罂、瓮
 白瓷附:青瓷
 附:窑变、回青
燔石第十二
 石灰
 蛎灰
 煤炭
 矾石、白矾
 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硫黄
 砒石

下卷
杀青第十三
 纸料
 造竹纸
 造皮纸
丹青第十四
 朱
 墨
 附:诸色颜料
舟车第十五
 舟
 漕舫
 海舟
 杂舟
 车
佳兵第十六
 弧、矢
 弩
 干
 火药料
 硝石
 硫黄(详见《燔石》章)
 火器
麴糵第十七
 酒母
 神麴
 丹麴
珠玉第十八
 珠
 宝
 玉
 附:玛瑙、水晶、琉璃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上 卷

乃粒第一

【原文】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
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注释】
1.乃粒:《书经‧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意谓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乃粒:指百姓以谷物为食。此处代指谷物。
2.宋子:即本书作者宋应星自称。《天工开物》各章前均有「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
3.神农氏: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者。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4.陶唐:即尧,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国号陶唐,又称陶唐氏。
5.「耒耜之利」二句:语出《周易‧系辞下》,指神农氏时使用农具的技术得到推广。耒耜:古代翻土农具。此处泛指农具。
6.后稷:名弃,古代周族始祖,善于农作,曾在尧、舜时任农官。
7.纨裤:亦作「纨.」,本指细绢制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的华美衣饰,代指富家子弟。
8.赭(音者)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此处代指罪犯。笠蓑:斗笠与蓑衣。借指劳动人民。
9.经生之家:读书治学的书生。
10.诟詈(音够利):辱骂。

【译文】
宋子说:上古传说中的神农氏,好像真的存在过又好像没有此人,然而,仔细体味「神农」这个赞美褒扬开创农耕者的尊称,就能够理解「神农」这两个字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仅靠自身并不能长期生存,要靠五谷才能活下去;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要靠人类去种植。土质经过漫长的时代而有所改变,谷物的种类、特性也会随着水土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不然的话,从神农时代到唐尧时代,人们食用五谷已达千年之久了,农耕的技术已传遍天下,难道还有人不知道吗?后来纷纷出现了许多良种谷物,一定要等到后稷出来才得到充分阐明,原因不正是如此吗?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工开物》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工具书”,它用最朴实、最直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古代中国丰富的生产技艺。我被书中对“制革”的描写所吸引。我之前以为处理动物皮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制革过程的复杂和精细。从动物皮的剥取、浸泡,到脱毛、鞣制,再到最后的加工,每一步都充满了技巧和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的鞣制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动物皮张,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以获得柔软、耐用的皮革。《天工开物》让我意识到,古代的生产活动,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工具”的介绍。书中不仅描述了各种工具的形状和用途,还解释了它们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进行改进。例如,在介绍“锯”的制作时,书中就详细描述了如何将铁条打造成锯片,如何打磨出锯齿,以及如何安装锯柄,以提高切割效率。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天工开物》这本书,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他们用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

评分

这本《天工开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并非是专门研究技术史的专家,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详尽,着实令人惊叹。我一直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书中对各种农事、手工业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展开。当我读到关于造纸的章节时,我仿佛亲眼看到工匠们如何将破旧的麻布、树皮、竹子等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加工,最终变成洁白平整的纸张,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更不用说冶铁、酿酒、纺织这些更复杂的工艺,书中都有条不紊地介绍其原理、工具、步骤,甚至还涉及到了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怎么做”,还会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解释某些工艺的节气选择时,会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这种科学的严谨性,在古代的文献中实属难得。我经常会合上书本,脑海中还在回味那些工艺流程,想象着古代匠人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凭借经验和勤劳,创造出如此精巧的物品。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得深刻和有趣,它让我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古老智慧,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天工开物》时,我被书中那种严谨而务实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去记录和梳理各种生产技艺。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故弄玄虚,只是将事情的真相,以最清晰、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喜欢书中对“采矿”和“冶炼”的描写。在我看来,这些是最具挑战性的工艺之一,需要极高的勇气、智慧和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矿物的寻找、开采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炉火温度和材料配比,提炼出高质量的金属。例如,关于铜的冶炼,书中就详细描述了如何将铜矿石与锡、铅等混合,以制成合金,并根据不同的用途调整配比。这种对材料科学的精准把握,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令人惊叹。此外,书中对“制盐”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以为制盐只是简单的蒸发海水,但书中却介绍了多种制盐的方法,比如从地下卤水提取,或者从盐湖中收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这种对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的因地制宜的利用方式,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天工开物》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技术”的真正内涵,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产的实用知识。

评分

从读《天工开物》开始,我便被其内容深深吸引,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这本书没有将重点放在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陶瓷”制作的描述。从泥土的选择、淘洗,到塑形、上釉,再到最后的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智慧。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粘土、釉料的配方,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窑温来获得不同的烧制效果。我曾经对一些精美的瓷器赞叹不已,而这本书让我理解了,那些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背后是多么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工艺。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对“火药”的介绍。我之前对火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军事用途,但这本书却详细介绍了火药的配方、制作方法,以及其在采矿、爆破等领域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火药的发明,并非仅仅是为了战争,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天工开物》这本书,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深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中国技术史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古代社会。

评分

《天工开物》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无声的纪录片,将古代中国的生产场景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执着所打动,每一个工艺的介绍,都力求详尽、准确。例如,在介绍“染织”的部分,书中不仅描述了染料的来源和制备,还细致地介绍了各种染色方法,比如浸染、扎染,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织物选择合适的染料和工艺。我曾经以为古代的衣服颜色都比较单调,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古人已经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染色技术,能够制作出色彩斑斓的布料。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灯具”的介绍。我之前只知道有油灯,但这本书告诉我,古代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灯具,比如蜡烛、油灯、以及一些更为复杂的照明装置,并且对灯芯的选择、油的种类、燃烧效率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生活用品,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和智慧。《天工开物》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实用性”的价值。它所记录的每一个知识,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它们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的实际需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对话,从他那里学到最实在、最管用的知识。

评分

翻开《天工开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旅人,置身于古代中国琳琅满目的生产现场。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所展现的古代科技的广度和深度。我原本以为,古代的生产方式相对简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从“五谷”的种植,到“谷食”的加工,再到“蔬药”、“荤食”的获取和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稻、麦、黍、稷、菽”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描写感到着迷。不仅仅是播种、收割,还包括了对土壤的要求、水利的利用,甚至对病虫害的防治都有提及。这些知识,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却能清晰地勾勒出古代农业生产的脉络。而当章节转向“工巧”部分时,那种震撼感更是加倍。金属的冶炼、矿产的开采、纺织品的制作,这些复杂而精密的工艺,书中都一一进行了介绍。我曾经对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闻名世界的工艺品充满好奇,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了解这些工艺的门。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丝绸,背后是多么精密的养蚕、缫丝、织造过程;而坚硬的瓷器,更是需要精选泥土、巧妙配方、高温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挑战。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实在的语言,讲述了古代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创造力和技术成就,让我对“中国制造”的悠久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在读《天工开物》之前,我对“博物志”类的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会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农业生产,逐步深入到各种手工业的制造,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细节的刻画,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例如,在介绍制作纸张的部分,不仅仅是告诉你用什么原料,还会具体到原料的处理方法,比如浸泡的时间、捣碎的程度,甚至连晾纸的技巧都提到了。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感觉作者仿佛亲身经历了每一个制作过程,并将每一个关键点都牢牢记在心中。读到关于“水力”的应用时,我更是惊叹于古人对自然力的巧妙利用。水车的各种形式、其传动的原理、在不同生产环节中的应用,这些内容都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只知道水力可以用来驱动磨坊,但这本书告诉我,水力在古代的纺织、冶金等领域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代中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落后,而是有着一套非常成熟和高效的生产体系,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让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在阅读《天工开物》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本真正“看得见”的书。书中的文字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生产场景、工具、材料紧密相连。我被书中对“渔业”的描写所吸引。我之前对捕鱼的印象,停留在简单的撒网、垂钓,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古代已经有了非常多样化的捕鱼方式,比如建造渔池、设置渔网、使用捕鱼工具等等。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水域、不同的鱼类,选择最合适的捕捞方法,以及如何对捕捞的鱼类进行加工和保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酒的酿造”的详细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发酵,还会深入到原料的选择、曲药的制作、发酵的温度和时间控制,甚至还会提到不同种类的酒,以及它们的风味特点。这种对工艺的精益求精,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追求。《天工开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古代生产世界,一个由无数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所构筑的物质文明。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步,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更在于无数普通劳动者默默的创造和贡献。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之前可能对某些古代工艺有所耳闻,比如造纸、印刷,但《天工开物》将这些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图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建筑”和“交通”方面的描述。虽然篇幅可能不如农业和手工业那样详尽,但其所揭示的原理和方法,仍然令人称道。例如,关于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搭建,以及一些基本的力学原理的应用,都展现了古人对工程学的初步认识。而对于交通工具的改进,比如船只的制造、车马的构造,也体现了他们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所做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并非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体系。例如,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具和兵器的进步;纺织技术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的衣物。这种系统性的思考,在古代的文献中并不常见,也因此,《天工开物》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古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百科全书,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天工开物》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言必有物”的真正含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泛泛之谈,而是充满了具体、实在的知识。作为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想了解我们身边物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被书中对各种食材的加工和保存方法的介绍所吸引。从粮食的储存,到蔬菜的腌制、水果的晾晒,再到肉类的熏制、鱼类的晒干,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处理方式,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怎么做”,更包含了对食物本质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这样处理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酿造”的描写印象深刻,无论是酒还是酱醋,其发酵的过程、所需的温度、微生物的作用,都得到了生动的阐述。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和利用,在古代的生产活动中随处可见。书中的图画虽然线条简单,但却极富表现力,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工具的形状、操作的姿势、以及生产的场景。这使得即使是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通过图文结合,大致理解其中的工艺流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许多生活便利,都建立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之上,这种根植于实践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