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了这本书吧!」套书共四册:伽利略篇、爱因斯坦篇、毕达哥拉斯篇、艺术篇

「毁了这本书吧!」套书共四册:伽利略篇、爱因斯坦篇、毕达哥拉斯篇、艺术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ke Barfield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普及
  • 人物传记
  • 哲学
  • 艺术史
  • 思维方式
  • 批判性思维
  • 知识
  • 文化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风靡全球16国,STEAM入门最佳书籍!
漫画形式x综合式主题x有趣纸模型!
 
108年课纲STEAM教育上路,您还在烦恼该为孩子挑选哪些读物吗?
就让「毁了这本书!」系列带领您的孩子驰骋于书中的奇幻知识国度吧!


系列书籍特色:
★诙谐有趣的笔调,轻松易懂的漫画形式,让孩子更容易吸识相关知识!
★结合科学(S)、科技(T)、工程(E)、艺术(A)、数学(M)等跨领域主题!
★着色、裁剪、黏贴,动手实作立体模型,加深知识理解,开心玩出核心素养!
 
由畅销作家及漫画家的麦可.巴菲尔德所创作的「毁了这本书吧!」系列,风靡全球16国,非常适合对酷科学与酷知识有兴趣的你。
书中满是可以让你动动脑的趣味小知识及神奇视错觉,还有许多纸模型可以着色、剪下、黏起、折成形,绝对不会让你感到无聊!现在,立刻动手剪下书页,完成里头所有令人惊艳的好玩游戏吧!

《以科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伽利略篇 》 
透过本书,你将认识爱迪生、伽利略、阿基米德等史上知名的科学家,以及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太空人、蒐集研究化石的女古生物学家……学到牛顿定律、升力点、重力与重心、白努利定理等科学原理,更带你做出利用位能转换动能吐出舌头的变色龙、模拟真实飞机造型的纸飞机、用纸笔跟绳子做出迷你直升机……

《以科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爱因斯坦篇》 
透过本书,你将认识爱因斯坦、牛顿、居礼夫人等知名科学家,学到表面张力、毛细现象、重力、黑洞、烟火中的化学物质燃烧时各会发出什么颜色……更带你做出利用表面张力就会游动的纸乌龟、放在水面就会开花的纸莲花、发出高低音阶的伸缩纸笛……

《以数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毕达哥拉斯篇 》
透过本书,你将认识毕达哥拉斯、电脑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写出第一个电脑程式的爱达.勒芙蕾丝、计算登月航道的女数学家凯萨琳.强森等科学家,学到毕氏定理、二进位法、面积……更带你怎么把正三角形变成正方形、做出轻松就能测量大楼高度的简易测高仪,还教你用数字玩读心术。此外还有一道道有趣的一笔画与数学谜题等你来挑战!

《以艺术之名毁了这本书吧! 》
认识着名的画家与画作,
了解绘画的基本技巧与知识,
燃烧你的艺术魂,创作属于你的迷你杰作!

透过本书,你将认识最早期的洞穴壁画到当代的大师杰作,以及许多关于画家与作品的有趣事实,像是艺术家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在画作上签名?毕卡索几岁就创作了第一幅油画?你也会学到基本的绘画技巧与知识,例如什么是透视法?什么又是三原色、二次色?动画又是透过哪种原理让画中的人物动起来?
此外,你也将与全球各地风格迥异的艺术天才面对面,如画出吶喊人物的孟克、引领普普艺术风潮的安迪.沃荷、画风常被应用在商品设计及装饰上的蒙德里安,以自画像闻名的芙烈达.卡萝……

各界好评:
艺术能丰富人生,然而艺术家透过美感形式展现创作感受,对儿童而言是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将艺术转化为动手做的游戏,能让儿童在愉悦的感受之下经验并理解艺术。
——江学滢 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助理教授
 
翻开第一页,嘴巴就不争气地笑了!漫画式的科普写作,以活泼趣味的科学主题、诙谐的纸模型,引导读者动手实作,并介绍相关主题科学家,从科学史角度来学习科学。快来一起「毁了这本书」,体验游戏中学习的乐趣。
——许兆芳 魅科坊科学原型工坊负责人
 
毁了这本书吧!破坏乃创造之始,这本书做了最好的示范!翻着此书,驰骋作者所营造出来的想像世界里,动手带动思考,绝对是最佳的学习路径了。如果你还是只用单一感官在学习,可就落伍啰!在素养导向的今日,将知识实践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打开五感,浸泡式地学习科学、数学和艺术吧!
——许琳翊 三沃创意有限公司暨小创客平台(barter.tw)创办人 
 
一本让人的好奇心大爆炸的书,让孩子可以边做边玩、边玩边学,谁说学习一定是枯燥?书里除了有趣幽默的插画、大量丰富的知识外,孩子可借由书中许多与各类知识结合的简单手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既好玩又有趣,让人迫不及待想赶快「毁了这本书」!
——滚妈 FB粉丝页「滚妹.这一家」版主
 
如果,「书」不再只是一本书,它还能扮演成什么角色呢?当平面的文字与图案,化身为多样的挑战任务时,面对它时就不再只是「读」它而已,深度的乐趣将随之而来。STEAM教育的核心精神,在解决跨领域的真实问题,并鼓励学习者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超越了书的书,除了让孩子在图、文感官上有所惊艳,再加上动手做的真实感,有机会引导孩子去想想该如何面对它、处理它、解决它、完成它,是本初探STEAM教育的入门好书。
——潘恺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婴幼儿保育系副教授
 
能读又能动手拆来做的有趣教材,让孩子同时完成阅读、手作、思考与观察。实在很棒!
——蔡依橙 医师/新思惟国际创办人
 
别爱惜这本书。太过爱惜它,只会囚禁它真正想告诉你的科学知识。动手去做吧,做坏了也无妨。同理,书中提到的许多科学家,也不是只为了让你尊敬才列上去的,他们之所以在科学史上留名,是因为他们挑战了那个时代的既有观念,而接下来就换你挑战他们了。
——郑国威 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
 
毁了这本书吧?看完内容谁还舍得毁了它。书中诙谐的笔调中,详尽解说科学、数学、艺术的奥妙,内容包罗万象、旁征博引,搭配每一则相对应的动手做活动,让人不禁深深折服作者的巧思与博学,是一套让小朋友爱不释手的好书。
——卢俊良(阿鲁米老师) 宜兰县岳明国小自然老师
探索人类文明的另一面:那些我们不曾阅读的、被尘封的知识与想象的角落 在这个充斥着科学巨匠们光辉事迹与艺术史宏大叙事的时代,总有一些声音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些知识的碎片散落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这套精选文集,旨在带领读者穿越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领域,深入探究那些关于人类心智、社会结构、以及日常经验中那些细微而深刻的侧面。我们拒绝重复伽利略的望远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达哥拉斯的几何,以及传统艺术流派的梳理。相反,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我们生活肌理,却鲜少被系统性审视的领域。 第一卷:符号的迷宫与日常的密码——语言学与符号学之外的阐释 本卷聚焦于我们习以为常却极少深究的符号系统——那些超越了严格的逻辑结构或美学范畴的日常交流机制。我们探讨的不是结构主义的语言模型,而是“失语的瞬间”和“意图的残余”。 我们审视了城市规划中的“负空间”如何影响集体潜意识的流动。例如,探讨那些刻意被设计成“无用”的城市广场或未被使用的地下通道,它们在特定时间点如何承载了非官方的社会仪式与权力关系的隐秘展示。这一部分借鉴了早期人类学中对“边缘地带”的描述,但将其置于现代都市的背景下进行解构。 此外,本卷深入剖析了“非正式知识的传递链”。我们考察了手工艺人之间口耳相传的技艺——那些被刻意省略在书面说明书中的“感觉”和“经验权重”。这些知识往往是技术进步的真正障碍或突破口,它们不遵循科学的公式化表达,而是依赖于感官的校准和非语言的示范。我们通过对特定行业(如古籍修复、传统钟表维护)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知识在脱离文本后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书中还收录了对“沉默的语境”进行的人类学考察。在高度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中,什么构成了真正的“在场感”?我们分析了特定文化中,长时间的沉默如何被理解为一种比言语更有力的断言。这并非是关于沟通障碍的研究,而是关于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重新评估“非交流”本身的社会功能。 第二卷:失衡的秩序——社会结构中的反常态研究 本卷将视角从个体的发现转向群体的运作,但我们关注的不是理想的社会契约,而是系统性失衡所带来的独特社会现象。我们摒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而关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群体”。 我们深入研究了“被边缘化的创新者”。这些人往往是在某一领域具备超前洞察力,却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范式(无论是技术标准、伦理规范还是审美取向)而被排斥的个体。他们所创造的“死胡同技术”或“失败的社会实验”,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偶然性和路径依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书中收录了对二十世纪初期一些短命的乌托邦社区的档案复原和生活重构,探究其在资源、信仰和领导力上的结构性弱点。 另一个核心主题是“非正式的经济循环”。在官方统计数据之外,存在着庞大且隐秘的物物交换网络、互助团体以及基于人情和信用的非货币化价值转移系统。本卷通过对特定地理区域(如老城区、特定行业工会)的田野调查,描绘了这些地下经济的规则、道德约束和弹性机制,它们往往比正式的法律框架更能维持社区的稳定。 书中还涉及对“过剩与浪费的哲学”。在强调效率和极简主义的时代,大规模的剩余品(无论是工业废料、未被使用的公共资源,还是过度生产的文化产品)如何被重新意义化?我们考察了将废弃材料转化为新艺术形式的群体,以及社会对“无用之物”所产生的集体情感反应。 第三卷:感官的拓扑学——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经验地图 本卷探索了人类感知世界的边界,尤其关注那些非标准化的、个体化的感官体验,它们往往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但其运作机制却鲜少被科学地归类。 我们没有讨论视网膜的构造或声波的频率,而是深入研究了“错觉的持久性”。例如,某些特定的气味(如雨后泥土的芬芳、旧书页的霉味)如何在个体记忆中建立起超越时间的锚点,以及这种锚点如何塑造对现实的感知。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嗅觉记忆偏执者”的个案访谈,分析其对日常环境的导航能力。 本卷也探讨了“身体的叙事性”。身体的疼痛、疲劳、甚至是无意识的姿态变化,如何构成了对自我状态的一种持续性陈述。我们研究了特定职业人群(如长期演奏乐器者、需要高度集中力的脑力劳动者)的身体如何发展出与常人不同的“本体感受图谱”,以及这种图谱如何影响他们的思维过程。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份关于“听觉隔离”的研究报告。在完全隔绝外部声音的环境中,个体所经历的内部听觉现象——耳鸣、幻听或纯粹的内部回响——并非是失常,而是大脑对信息匮乏的自然反应。我们试图将这些“内部声景”视为一种新的感知维度,而非病理现象。 第四卷:材料的意志——非有机介质的隐秘历史 相较于对伟大人物和思想的追溯,本卷将目光投向那些沉默的、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物质本身——那些未经塑形的、或被过度简化的材料。 我们不再关注艺术史上的名画颜料配方,而是追溯“无名材料”的命运。例如,特定地区的粘土、特定年代的工业废钢,或是一种在特定气候下才会出现的苔藓。这些材料本身携带了环境和历史的印记,它们的故事往往比最终的成品更加丰富。书中详细描绘了对一种十九世纪末期用于铁路枕木的特殊防腐剂的化学和文化影响研究,该物质在消失于现代工业后,其残留的气味在特定老旧区域仍能被少数敏感者察觉。 本卷的另一重点是“介质的偏见”。不同的记录媒介(羊皮纸、早期铜版印刷、磁带、早期的塑料)在信息存储和流传中,本身就带有不可磨灭的“倾向性”。例如,探讨早期录音技术如何无意中强调了声音中的特定频率范围,从而永久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真实声音”的期望。我们通过对比不同物理载体上同一段文字的磨损与褪色模式,来揭示“信息熵增”的物质体现。 最后,本卷讨论了“工具的演化悖论”。当我们发明了更高效的工具时,我们是否也同时丧失了某些操作层面的直觉和耐心?我们通过对比传统手工工具的使用手册与现代自动化程序的逻辑,来探讨人类在简化操作流程中所付出的隐性认知代价。 这套文集,是献给所有对“非主流”知识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邀请您远离那些耳熟能详的真理,转而探索隐藏在常识之下的、那些未被整理、尚未被赋予明确定义的知识残骸与经验碎片。在这里,没有统一的结论,只有对复杂世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敬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可.巴菲尔德Mike Barfield
身兼作家、漫画家、诗人及演员等身分。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植物学系暨动物学系。曾任职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并在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书店中工作过。

相关着作:《以数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毕达哥拉斯篇》《以科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伽利略篇》《以科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爱因斯坦篇》《以艺术之名毁了这本书吧!》

译者简介

萧秀姗
国立成功大学物理治疗系学士、医学工程研究所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医疗影像处理硕士、家庭与两性关系硕士。旅居欧美超过十年,目前回台定居。身兼全职妈妈与半职译者,以照顾家庭为主业、翻译书籍为调剂,在文字与生活之中寻找平衡。擅长科普、心理、医药理工与食材料理等翻译。译作有《都是荷尔蒙惹的祸》、《帕夫洛夫的狗与薛丁格的猫》、《大脑有问题!?:大脑瑕疵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读不出时钟指针的女人:从多重学习障碍到创办学校》、《天天在家玩科学》、《风味圣经》与《风味事典》等等。

图书目录

《以科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伽利略篇 》
前言 2
神奇软体动物 5
天才人偶DIY(一):爱迪生 8
会飞的圈圈 11
放电影 13
变色龙表演秀 15
看过来哦! 18
动画DIY 19
简易纸飞机 21
彩色「门德列夫」 23
天才人偶DIY(二):泰勒斯可娃 24
恐龙摆饰 27
大脑模型DIY 29
发射飞弹! 31
充气鱼 33
伟大的伽利略 36
黑白衬衫 39
天才人偶DIY(三):阿基米德 40
迷你直升机 43
俯瞰木星的卫星们 45
扁扁的喇叭 47
亲到镜子 49
捉弄人的尺 51
化石专家 52
好玩的缝隙 55

《以科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爱因斯坦篇 》
前言 4
恼人的衬衫! 5
照亮天空 7
天才人偶DIY(一):爱因斯坦 8
涡轮海龟 11
吹出声音吧! 13
贝汉转盘 15
在动物园里的是什么动物? 18
残像 19
花朵的力量 21
训练大脑 23
天才人偶DIY(二):牛顿 24
神奇小径 27
留影盘 29
环形翼 31
光线反转 34
碰~~ 35
奇怪的老鼠 37
双重视野 39
天才人偶DIY(三):玛丽.居礼 40
旋转吧! 43
飞镖游戏 45
牛顿的桌子 47
折叠脸孔 50
超级苍蝇 51
条纹的位置 53
黑洞 55

《以数学之名毁了这本书吧!:毕达哥拉斯篇 》
前言 4
猜数字 5
数学之岛 7
数学魔术师人偶DIY(一):毕达哥拉斯 8
木乃伊的诅咒 11
形状转换 13
数学捕鼠笼 15
有趣的折痕 17
乌龟总和 19
简易测高仪 21
对战入侵者 23
数学魔术师人偶DIY(二):罗杰.潘洛斯 24
无所不知的八面体 27
排排乐 29
神奇十二面体 31
火花环 33
自我复制砖块之谜 35
帽子叠叠乐! 37
毕达哥拉斯的神力 39
数学魔术师人偶DIY(三):凯萨琳.强森 40
写作业大师 43
法老王的故事 45
神秘转盘 47
脑力激盪 50
月球上的数学 51
蚂蚁排排走 53
答案 55

《以艺术之名毁了这本书吧! 》
前言 4
活灵活现 5
兵马俑 7
正着看,倒着看? 8
让彩虹旋转吧! 9
巨石像 11
无穷无尽的风景 13
一切尽在眼中 15
应用透视法 17
不符合透视法 19
找出不合透视法的错误 20
波浪的样子 21
签名乐趣多 23
艺术家人偶DIY:毕卡索 24
旋转艺术 27
车轮人 29
荷兰风格派砖块 31
恶搞蒙娜丽莎 34
骷髅明星 35
旋转画画纸 37
抽象画家阿尔玛 39
吶喊时刻 40
「狗普」艺术 43
展示台上 45
艺术家人偶DIY:芙烈达.卡萝 47
我♥欧普艺术 50
从哪个角度看? 51
方格技巧 53
做个相框吧! 5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收到這套「毀了這本書吧!」實在是太驚喜了!原本以為只是個有點無厘頭的書名,沒想到拆開來一看,第一眼就被那設計感十足的封面吸引住了。伽利略篇的設計,讓我想起中學時期第一次接觸到天文望遠鏡的震撼,那種對未知的探索渴望,彷彿又被點燃了。書的紙質也很讚,摸起來有種溫潤的觸感,翻閱時不會覺得刮手,這對於我這種喜歡一邊閱讀一邊在書頁上寫寫畫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書裡到底藏了什麼「需要被毀掉」的秘密了!聽說這套書鼓勵讀者用各種方式互動,真的很有創意,希望能藉由這個過程,重新連結我對科學和知識的好奇心。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對「毀了這本書吧!」這套書的書名感到有些卻步,畢竟誰會想「毀掉」一本精心製作的書呢?但當我翻開第一冊,那種充滿創意的設計就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這套書不是真的要你破壞它,而是鼓勵你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與書本互動,去探索、去解謎、去創造。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封面設計到內頁的印刷,都充滿了巧思,彷彿在對讀者說:「來吧,和我一起玩!」我已經準備好迎接接下來的驚喜,很想知道這套書到底會帶我去哪些意想不到的知識領域,又會激發我哪些全新的思考方式。

评分

這套「毀了這本書吧!」的愛因斯坦篇,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的包裝。剛拿到手,你會以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傳記,但仔細端詳,你會發現裡面的機關藏得非常巧妙。例如,書頁的邊緣竟然印著一些我看不懂的符號,還有幾頁的內容是用一種特殊的油墨印刷,需要透過光線才能顯現。這種互動式的設計,真的讓人大開眼界,也讓我聯想到愛因斯坦本人那種不拘一格、充滿想像力的思維方式。讀起來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玩一場尋寶遊戲,每個小細節都充滿了驚喜。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會引導我去思考一些關於宇宙、時間和空間的深刻問題,而且用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現。

评分

「毀了這本書吧!」的藝術篇,完全顛覆了我對「藝術書」的想像。一般藝術書大多是精美的圖錄,但這本卻充滿了實驗性和互動性。書頁的材質就不止一種,有粗糙的紙張,也有光滑的塑膠片,甚至還有些像是被顏料沾染過的痕跡。最讓我驚奇的是,有一頁的設計,竟然需要我用濕紙巾去擦拭,原本模糊的圖案才會慢慢浮現。這種「毀壞」的過程,反而是一種「創造」的體驗,讓人感受到藝術的生命力和轉變。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什麼是藝術,而是引導你去親身感受、去實驗,去發掘自己內心的藝術家。

评分

拿到「毀了這本書吧!」的畢達哥拉斯篇,我整個眼睛都亮了!這完全不是我平常會接觸到的書籍類型,但它的設計實在太獨特了,讓人無法抗拒。書本的裝訂方式就與眾不同,有些頁面看起來像是被撕裂或裁剪過,彷彿是某個古老的秘密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來。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小機關,需要我用手指去刮開某個塗層,底下竟然出現了幾個幾何圖形。這讓我想到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字和幾何的熱衷,感覺這本書就是要把這些古老的智慧,用一種全新的、甚至有點「破壞性」的方式重新呈現。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找到關於比例、和諧以及數字背後的神祕連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