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

设计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原理
  • 设计基础
  • 设计思维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工业设计
  • 用户体验
  • 设计史
  • 设计流程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基本架构与内容特色】

  本书首先在体例结构上划分为:概论篇、原理篇、造型篇、表现篇四个大的板块。

  在这四个板块结构中,以前两个板块概念篇与原理篇最为重要,应该视为全书的重点所在,虽然只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属于观念意识和设计法则的内涵,但这种大视角、高层面的理论阐述,对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设计观念与行为态度却是十分重要的。而在今后专业设计课的理论表述不可能这样深入全面。

  在「概论篇」中阐述了「21 世纪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现代设计的概念」、「现代设计的源流及发展」、「现代设计的类别与相关学科」、「现代设计师的素质与知识结构」五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现代艺术设计的新概念,设计的本质及特征是与时代发展同行的,是学生必须准确把握的基本的东西。现代「设计」已不是单纯的技术设计,它的内涵突破了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而上升为充满思想内涵的文化创造领域。现代艺术设计本质是有目的性的审美创造活动、问题求解活动、是一种智慧文化创造形态。

  在「原理篇」中,从「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等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方法与程序,指出了现代设计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资讯现象的本质,是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社会经济生活品质服务的,因而市场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前提,设计的最终实现与市场紧密相关。

  在「造型篇」中着重论述了一个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造型能力,那就是设计形态、形象、文字、色彩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

  在「表现篇」中着重论述了一个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创意表现能力,那就是创造性思维、创意构想、艺术表现及形式心理把握的基本素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設計概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力求详实、专业,且完全不提及您指定的原书名或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 --- 《結構之源:從材料到形態的實踐探討》書籍簡介 第一部分:學科的奠基與視野的拓展 《結構之源:從材料到形態的實踐探討》 是一本深度聚焦於設計學核心基礎的專著,旨在為初學者建立堅實的理論框架,同時為資深實踐者提供系統性的知識回溯與反思空間。本書並非簡單的風格羅列或歷史年表彙編,而是深入剖析設計語言背後的物理、美學與社會動力學。 本書的核心論點圍繞著「形式追隨功能,而功能受制於材料」這一設計哲學展開。我們認為,真正的設計洞察力必須建立在對物質世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全書的敘事邏輯嚴謹地從最基礎的要素——物質性——開始構建知識體系。 1.1 視覺語言的語法學:點、線、面與空間的內化 在引言之後,第一章即刻進入設計的“語法”層面。我們探討了構成所有視覺與空間構成的最小單位:點、線、面。然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將這些幾何元素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工程約束和感知體驗。例如,線不僅是兩個點的連線,它還是力的傳遞路徑、動態的暗示,以及在不同比例下對觀者心理的引導。 張力與平衡: 詳盡分析如何利用線的粗細、方向和交織,來營造視覺的張力場,並探討如何通過對稱、非對稱及放射狀佈局來建立穩定的視覺平衡。 體積與負空間的辯證關係: 深入解析“負空間”(Negative Space)在塑造主體(正空間)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操控未被佔據的空間來定義結構的邊界和內在屬性。 1.2 基礎光學與色彩心理學的交匯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設計美學提升到科學層面。我們將色彩理論與光的物理特性(反射、折射、吸收)相結合,探討物質表面如何與環境光互動。 光照環境的模擬與設計: 探討不同色溫的光線如何影響材料的真實質感和人們的情緒反應。書中包含詳盡的色域圖譜,展示了材料(如木材、金屬、織物)在標準日光與人造光源下的色偏與飽和度變化。 動態色彩序列: 超越傳統的色環概念,本書著重研究色彩在時間軸上的序列變化,尤其是在建築和介面設計中,如何通過動態的色彩變化來引導用戶的注意力或標示流程的進展。 第二部分:材料的本質與結構的誠實性 本書的靈魂在於對“材料本質”的尊重與發掘。我們堅信,優秀的設計必然是誠實地表現其構成材料的物理限制與美學潛能。 2.1 結構的邏輯與材料的特性解析 本部分對常見設計材料進行了深度解剖,內容涵蓋了從傳統材料到高新複合材料的廣泛範圍。 木材的生命週期與結構應用: 不僅討論紋理和顏色,更詳細分析了木材的纖維方向、濕脹各向異性,以及在應力作用下可能產生的微觀開裂。案例聚焦於榫卯結構在當代家具設計中的革新應用。 金屬的鑄造、塑性與疲勞: 詳細闡釋了不同金屬合金(如鋼、鋁、銅)的屈服點、延展性和耐腐蝕性。特別指出設計師如何利用金屬的“記憶性”和“塑性變形”來創造動態的結構形態。 聚合物與複合材料的未來語境: 深入探討碳纖維、玻璃纖維增強塑料(GFRP)等現代材料,分析其高強度重量比帶來的設計自由度,同時警示其在回收和長期穩定性方面的挑戰。 2.2 構造的藝術:連接、承重與介面處理 結構不再是隱藏的骨架,而是設計表皮的有機組成部分。 承重邏輯的可視化: 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手法,使結構的承重路徑清晰可見,從而強化設計的邏輯性和可信度。這包括對懸臂結構、拱形結構和拉伸結構的幾何優化分析。 連接技術的美學考量: 螺栓、鉚釘、膠合、焊接——每種連接方式都帶有獨特的“美學印記”。本書系統地比較了不同連接方式在視覺的嚴謹性、耐久性和可拆卸性方面的優劣,並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設計意圖來選擇或突顯特定的連接節點。 第三部分:比例、尺度與人機交互的感知基石 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人。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從物質世界轉向人類感知,探討如何將物理學的結果轉化為令人愉悅、高效的體驗。 3.1 數學在美學中的體現:從黃金分割到非歐幾里得比例 我們嚴謹地回顧了歷史上被反覆驗證的比例系統,但更側重於它們在當代設計中的靈活運用與突破。 模數系統的應用深度: 詳盡介紹了模數化設計原理,如何從單個構件的尺寸推導出整個系統的層級關係。這對於產品線的標準化和建築群的協調性至關重要。 人體測量學與功能尺度的確立: 結合最新的生物力學數據,分析人體尺寸與設計對象(無論是椅子、儀表盤還是介面按鈕)的最佳交互尺度。重點討論了適應性設計中尺度變化的策略。 3.2 紋理、觸感與認知負荷的管理 感知體驗不僅是視覺的,更是多維度的。 紋理的層次分析: 紋理(Texture)被視為一種微觀的結構,影響著光線的散射和人手的觸摸感受。書中分析了粗糙度、規律性和異質性如何共同作用,影響設計對“品質感”的傳遞。 認知效率與佈局的簡潔性: 最後,本書探討了設計如何通過優化信息密度和路徑規劃,來降低使用者的認知負荷。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結構的清晰性來替代冗餘的視覺標註,從而實現更直觀、更高效的交互模式。 總結: 《結構之源:從材料到形態的實踐探討》是一本以嚴謹的物理學和結構邏輯為骨架,以豐富的材料科學為血肉,以人因感知為最終導向的設計工具書。它要求設計師不逃避物質的真實性,並將材料的限制視為啟發創新形態的起點。這是一次對設計基礎的深度回溯,旨在培養出能夠“理解事物如何構成”的實踐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A概论篇
一、21世纪世界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8
1. 我们正面对一个设计的时代 8
2. 设计是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一种社会生产力 9
3. 设计是先进国家的基本国策 9
4.21 世纪世界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11
5.21 世纪是设计竞争的时代 14

二、现代设计的概念 15
1. 现代设计的新概念 15
2. 设计艺术的本质 16
3. 现代设计的特征 18

三、现代设计的源流及发展 20
1. 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 20
2.“工艺美术”运动 20
3. 新艺术运动 22
4. 装饰艺术运动 25
5. 现代主义 27
6. 包豪斯 29
7.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 33
8. 后现代主义 35

四、现代设计类别与相关学科 40
1. 现代设计的基本类别 40
2. 现代设计与相关学科 43
3. 现代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 48
4. 现代设计与电脑 49

五、现代设计师的素质与知识结构 50
1. 良好的精神品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0
2. 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文化视野 51
4. 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 51
5. 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2
6. 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泛的知识面 52
7. 有很高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 52
8. 有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53
 
B 原理篇
一、        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54

2. 经济性原则 55
4. 主体性原则 57
5. 创新性原则 58

二、设计资讯的传播与效应 58
1. 设计对话──作品与受众的资讯交流 58
3. 现代设计资讯传播技巧的运用 60

三、现代设计与市场经济 62
1. 设计的多元价值结构 62
2. 现代设计的重要前提─市场 62
3. 设计是推动生产和引导消费的有效手段 64
4. 设计是创造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利器 65
5. 设计作为经济管理的手段 66

四、设计文化与设计风格 67
1. 现代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67
2. 现代设计—独特的文化艺术符号 68
3. 设计风格与审美个性 69
4. 现代设计与民族风格 70

五、现代设计的方法与程式 71
1. 现代设计方法论 71
2. 现代设计的程式 73
 
C 造型篇
一、现代设计形态的基础构成 75

1. 设计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75
2. 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 77

二、设计形象的创造与变异 79
1. 生产形象与消费形象的文化 79
2. 当代形象文化的幻象性质 81
3. 现代社会的图腾─品牌与企业形象 82

三、设计文字表现 85
1. 文字的创造与平面设计的发展 85
2. 设计文字的装饰功能 87
3. 设计文字的意念功能 87

四、设计与色彩计画 89
1. 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 89
2. 色彩策略决定市场销售 89
3. 色彩计画的特性与程式 91
 
D 表现篇
一、设计创造性思维与想像力 93

1.创造性思维的震撼力 93
2. 想像是一种创造力 94
3.“恍惚而来,不期而至”的灵感火花 95
4.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97
5.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 99

二、设计创意的魅力 101
1. 设计创意的内涵与人脑的创造潜能 101
2. 艺术设计创意的本质 103
3. 艺术设计创意活动的特征 104
4. 设计创意的心智历程 105
5. 设计创意的基本方法 109

三、设计与艺术表现 111
1. 艺术表现的功能与审美价值 111
2. 设计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与当代审美趋势 112
3. 现代设计的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 113

四、设计与视觉形式心理 121
1. 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 121
3. 形式美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122
4. 艺术形式中的情感因素 123
5.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2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方法论”的呈现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但又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教材。作者避开了那些空洞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出真知”的案例,将各种设计方法论融会贯通,并且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介绍“迭代与原型”这一章节时所使用的策略。他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原型制作的细节,从材料的选择到用户反馈的收集,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当我读到关于某一个产品从最初的粗糙原型,经过无数次修改和优化,最终成为经典的过程时,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设计的“炼金术”。书中关于“用户测试”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强调的不仅仅是收集用户意见,更是如何解读这些意见背后的深层需求,以及如何将这些反馈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调整。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常常会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教授的设计技巧,更在于它所塑造的设计思维。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引导我重新审视“设计”这个词的内涵。他并没有将设计局限于创造具体的产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理解世界、改善世界的方法。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伦理与责任”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回避设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深入探讨了设计师在面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时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他通过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案例,展示了优秀的设计师是如何在追求创新和效率的同时,始终将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的。这一点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更高维度,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看、好用,更应该是负责任的、有益于社会的。它让我从一个仅仅关注“如何做”的人,变成了一个开始思考“为何做”和“为谁做”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匠心独运,让我这种习惯于线性阅读的读者都忍不住想要跳跃式地去探索。它不像很多工具书那样,按部就班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更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章节都似乎隐藏着一个待解的谜团,引导着读者去发现新的视角和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与演变”这一部分时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梳理设计发展的脉络,而是巧妙地将时代背景、技术革新和社会思潮 interwoven,展现了设计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轶事和名人访谈,更是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改变世界的设计是如何诞生的。例如,作者对工业革命时期设计变革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批量生产对设计美学和功能性的巨大冲击。而书中关于20世纪末数字时代设计浪潮的探讨,也为我理解当下互联网产品的设计逻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设计背后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我对“技术手册”的期待。

评分

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概论”,它可能只是点到为止,不会深入探讨任何一个具体的设计领域。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度,触及了诸多设计的关键议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学与功能”的平衡这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美很重要”或者“功能第一”,而是通过多个不同领域的案例,展现了设计师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他深入分析了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是如何权衡这些因素的,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这种权衡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原则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僵化的规则,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的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和需求紧密相连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惊喜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对“设计概论”这类书籍的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理论和晦涩术语的教材,但事实完全相反。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他用一种非常生动、充满启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设计思维和原则娓娓道来。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设计师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同理心”的部分,作者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设计师如何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挖掘潜在痛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强调的不仅仅是观察,更是“感受”,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活,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设计背后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另外,书中对“创新”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将创新神化,而是将其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思维模式,让我觉得原来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实践获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