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之治理:制度分析之观点

两岸关系之治理:制度分析之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制度分析
  •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 治理
  • 中国大陆
  • 台湾
  • 政策研究
  • 区域研究
  • 政治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系以太阳花学运促成2014年九合一选举,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为开端,从施政的角度探讨公共管理与公共治理的差异,并从治理的面向观察两岸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全书共九大章,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名着观点的政治经济角度,说明制度的重要涵义及比较,以及从公民治理的概念与公民治理的政策分析,接续两岸关系历史的回顾以及从理论角度分析两岸关系的消长,及从两岸治理的模式做比较,最后从制度的面向分析两岸关系并讨论两岸关系的前景。

  着者系从权力的观点分析,认为两岸关系的治理应从地方治理开始,以及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两岸制度的差异,并引用Elinor Ostrom之IAD(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架构及Jurgen Habermas的沟通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审议民主的概念,做为本论着之政策分析的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玉祥


  学历
  .国立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硕士、博士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硕士

  曾任
  . 2010~2018,高雄市第一、二届仁武区里长

  着作
  .〈M型组织与多中心结构之比较:以地方推动BOT为例〉,《行政暨政策学报》,2010年,第50期,页81-105。(与汪明生合着)
  .〈地方建设BOT治理模式之绩效研究:治理结构之观点〉,《公共行政学报》,2011年,第38期,页49-73。(与汪明生合着)
  〈Elinor Ostrom公民治理观之研究:以BOT为例〉,《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2014年,第15卷第2期。(与汪明生合着)
  .《交易成本之地方建设跨部门治理研究:兼论跨域分析模型之决策》,2015年,德国萨尔布吕肯市(Saarbrucken):金琅学术出版社。

 

图书目录

序言∕曾玉祥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太阳花学运与政权更替
一、太阳花学运之事件背景
二、太阳花学运发生之原因
三、政权更替与施政管理
四、台北大巨蛋BOT之探讨
五、以台北大巨蛋停工分析管理之失灵
六、台北大巨蛋停工对公共利益的反省
七、施政管理与治理施政之不同
第二节 治理之概念
一、治理的由来
二、治理的特性
三、治理的假设
四、治理概念之演进
五、治理的定义
六、治理之分类
七、治理概念的不同诠释
八、治理之权威解构
九、传统治理与现代治理之比较
十、治理模型的假定条件
十一、治理的失灵
十二、善治之概念及因素
十三、公部门之绩效衡量:善治
第三节 全球化与地方治理
一、全球化的概念
二、全球化对世界之影响
三、全球化与地方治理
四、地方治理的概念
五、多层次治理之概念
六、政府治理与地方治理之比较
七、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第四节 全球治理与两岸关系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
二、全球治理之必要性
三、全球治理之主体
四、全球治理之特征
五、两岸关系的变迁
六、全球治理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研究方法:制度分析
一、制度之定义
二、制度之重要性及功能
三、制度的影响力
四、制度之分类
五、制度分析之概念
六、制度分析之分类
七、两岸关系治理之制度分析

第二章    制度分析模型
第一节 Arrow模型
第二节 Simon模型
一、对理性的重新表述
二、对新制度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Coase模型
一、Coase定理的概念
二、政策分析之要素
第四节 Buchanan模型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寻租模型
三、宪政经济学
第五节 North模型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经济成长与政治自由的关系
三、经济成长与宪政民主的关系
第六节 Williamson模型
一、交易成本之概念
二、交易成本之分类
三、交易成本之经济架构
第七节 Ostrom模型
一、自治治理(self-governance)理论    
二、制度的单一化转向制度的多元化
第八节 各模型之评论
一、各模型之比较
二、评论

第三章    公民治理之政策分析
第一节 公民治理之概念
一、公民社会重建之原因
二、公民治理之概念
三、公民治理之理论
四、公民治理之审议民主理论
五、公民治理之发展
第二节 公共论坛之实证
一、衡量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验证
第三节 新公民运动之比较
一、民主化的第三波、第四波
二、共识民主与多数民主的不同
三、新公民运动之概念
四、台湾新公民运动之缘起
五、台湾新公民运动之比较
六、风险评估之比较
第四节 政策分析之概念
一、政策分析之概念
二、政策分析之过程
三、政策制定之步骤
四、政策分析之模型
第五节 政策工具的选择
一、政策工具选择的决定因素
二、政策工具的分类
三、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模型
第六节 制度性之政策分析
一、IAD模型
二、外生变数
三、独立变项
四、结果评估
第七节 决策判断分析之模式
一、决策分析之模式
二、判断分析之模式
第八节 决策判断之风险评估
一、直觉预测之偏差和校正
二、展望理论之分析
第九节 马政府两岸政策之分析
一、两岸政策与民众反应之决策判断比较    
二、马习会后民众反应之决策与判断比较

第四章    两岸关系之背景
第一节  国共互动之回顾
一、国共之对抗与合作
二、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失败之原因
三、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失败之反省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启示
五、两岸之分治
第二节 两岸的主权争议
一、主权论之概念
二、台湾主权之法律定位
三、两岸主权论之文献
四、中共政府对主权之看法
五、台湾政府对主权之看法
六、外交部对台湾法律定位之说明
七、两岸对「中华民国」问题之论述比较
八、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产生
九、「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之历程
第三节 「一国两区」与「九二共识」
一、「一国两区」之意义
二、「九二共识」之分析
三、「一中同表」之内涵
第四节  台湾民意之统独争议
一、台湾面临之统独争议
二、小结
三、两岸关系之文献回顾

第五章    两岸关系治理之理论
第一节 统一理论之比较
一、整合理论(integration theory)
二、分裂国家模式(divided-nation model)
三、大小政治实体模式
第二节 战略三角理论
一、战略三角理论的概念
二、战略三角理论的运用
三、战略三角可能的变化
四、美国在两岸关系中的第三方影响
五、台湾的三角战略
六、两岸战略并非零和游戏
七、战略专家的印证
第三节 权力转移理论
一、权力转移的概念
二、权力转移的症兆
三、权力转移的变数
四、台湾之因应
五、美国重返亚太对台湾之影响
第四节 地缘战略理论
一、台湾之战略地位
二、台湾战略地位之演变
三、台湾地缘战略政策
四、台湾在中美角力中的角色
五、中国的台湾难题

第六章    两岸关系治理模式之比较
第一节 两德模式与两岸模式之比较
一、两德模式之内涵
二、两德模式与两岸模式之比较
三、两德模式与两岸模式之适用
四、两德模式可借镜之处
第二节 两韩模式与两岸模式之比较
第三节 欧盟与两岸模式之比较
一、欧盟模式之历史背景及动机
二、欧盟之概念
三、欧盟机构的权限
四、欧盟与主权国家之同异
五、欧盟模式与两岸模式之比较
第四节 邦联与中共模式之比较
一、邦联与一国两制之比较
二、邦联与坦桑尼亚模式之比较
三、邦联的缺点
第五节 联邦与中共模式之比较
一、联邦之概念
二、联邦之特性
三、联邦之优缺点
四、联邦与中共模式之比较
五、联邦与坦桑尼亚模式的比较
六、联邦与邦联的比较
七、德国联邦与欧盟的比较

第七章    两岸关系治理之制度分析
第一节 两岸之制度分析
一、AMOS之概念
二、交易成本模型
三、观念架构
四、理论假说
五、两岸制度之比较
第二节 路径依赖分析:台湾与香港为例
一、路径依赖之现实意义
二、香港回归之初始声明
三、「一国两制」在香港
四、路径依赖与香港模式
五、路径依赖理论观点台湾模式与香港模式之比较
第三节 两岸关系之博弈分析
一、囚徒困境的概念
二、囚徒困境在两岸关系的应用
第四节 两岸关系之政策分析
一、两岸制度性的政策分析模型
二、行动情势结构
三、决策者模型
四、结果
五、两岸关系有共识部分之调查
六、政策评估
七、政策执行
第五节 两岸跨域治理之南南合作
一、跨域治理之概念
二、两岸之社会发展阶段
三、两岸社会发展概况
四、两岸跨域治理南南合作之执行

第八章    两岸关系治理之前景
第一节  美国之一中政策
一、美国对国共内战之立场
二、美、中关系之基础
三、美国涉台政策的不同看法
四、美、台关系之基础
五、美国「一中政策」之基础
第二节  台湾模式与中共模式之比较
一、台湾模式之涵义
二、「一国两制」之涵义
三、「一国两制」之特性及实行上的困难
四、港澳和台湾实施「一国两制」背景条件之不同
五、台湾模式与一国两制的比较
第三节 两岸关系之展望
一、两岸分裂50年的历史教训
二、两岸关系之模式
三、武力统一
四、和平统一
五、整合式统一

第九章    结论
一、两岸关系之政策分析
二、两岸关系之制度分析
三、两岸关系之展望
四、两岸关系的制度创新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学者愿意深入探讨“治理”这个核心议题了。长久以来,我们谈论两岸关系,常常聚焦于“统独”的政治光谱,或是“和平发展”的愿景,但很少有人能像这样,把“治理”本身作为一个分析的切入点。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治理”涉及到如何制定规则、如何执行、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处理冲突。在两岸这样一个特殊且敏感的互动情境下,治理的模式和成效,无疑是影响关系走向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在两岸关系的框架下,“治理”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层面?例如,是在政治层面的对话协商机制?经济层面的制度性安排?还是社会层面的交流合作规范?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来衡量和评估两岸现有治理模式的优劣,并可能提出一些改进的方向。这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维持自身的治理韧性,以及如何与对岸进行更具建设性的互动,都将非常有启发。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制度分析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而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

评分

我对两岸关系的研究一直抱持着一种既亲近又疏离的态度,亲近是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疏离则是因为它常常被情绪和口号所淹没,缺乏冷静的理性分析。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制度分析”这几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许多关于两岸关系的讨论,往往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博弈,或是经济利益的算计,但却忽略了更根本的制度性因素。例如,两岸在政治体制上的根本差异,如何影响了彼此的互动模式?台湾的民主制度,在面对对岸的特定政治结构时,是如何运作的?又或者,两岸的经济制度,在资本流动、投资保护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制度性张力?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从制度的视角,去剖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不同制度下的治理逻辑,并探讨这些制度性差异如何塑造了两岸关系的走向。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分析方法,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看到问题的新视角。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两岸关系难以突破,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思考,而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另一扇理解之门。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两岸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政治喊话或者经济利益的交换,而必须深入到制度的层面。这本书的题目“两岸关系之治理:制度分析之观点”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在我的理解中,“治理”是一种系统性的运作,它涉及到如何建立秩序、如何分配权力、如何解决冲突。而“制度分析”则像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和逻辑。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界定“两岸关系”中的“治理”?它是否包括了政治上的互动机制、经济上的合作框架、社会文化上的交流规范,甚至是信息传播上的管控模式?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从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角度,来审视两岸关系的制度性挑战和机遇。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优劣,以及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台湾的制度优势和潜在风险。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两岸议题的“门外汉”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常常在新闻中看到各种关于两岸的讨论,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片迷雾中,难以辨清方向。这本书的“制度分析之观点”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指引,让我知道可以从“制度”这个角度来理解这盘复杂的棋局。我所理解的制度,可能是指一套相互关联的规则、规范和惯例,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在两岸关系中,这样的制度可能体现在双方的政治架构、法律体系、经济政策,甚至是民间社会的组织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不同的制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和实践。例如,台湾的民主制度在哪些方面与大陆的治理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带来了哪些实际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观点?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更清晰、更具条理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两岸关系的各种动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过去几十年所观察到的复杂局面,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一直以来,两岸关系就如同一锅煮了多年的水,时而平静,时而滚沸,其中牵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于心理层面的互动,是如此的错综复杂,让人难以一窥全貌。我一直很好奇,在这一切喧嚣与平静之下,到底有哪些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在起作用?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塑造了我们看待和处理两岸议题的方式?这本书的标题“治理:制度分析之观点”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特别期待它能跳脱出单一政党、单一立场的局限,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学术深度的视角,来检视两岸关系中的权力运作、制度演变以及可能存在的解决之道。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扎实的理论框架,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政策会如此推行,又为何某些议题会反复出现。作为一名长久关注此事的台湾读者,我深信,只有理解了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制度的深远影响,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当下,并为未来寻找更具建设性的路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