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本书于2017年初版后,台湾科技产业在跨国专利战场上的烽火,似乎没有以往的炙烈。台湾的经济低迷了好一阵子,有亮眼盈余的企业不多,不过要说没有专利纠纷也非事实,只是对于诉讼案件的管理及案情的处理,多了一些变化。由于财力受限,为了控制支出,企业多会将本来委由外国律师处理的,转而由内部人员进行大部分的工作,例如专利侵权分析、前案检索、答辩策略等,有些公司则对于技术的掌握较为娴熟,无需假外人之手。不论是为了省钱,或是自己处理更为放心,都显示台湾科技企业对专利争讼已经有高度的知识与经验。
然而随着全球竞赛加剧,加上对岸的发展迅速蓬勃,更以大量的国家补贴促进产业成长,造成不对等的竞争。近年来我们的企业在薪资及红利上都没有明显增长,实质减薪的也有不少,一旦对岸招手,人才外流时有所闻。台湾30年累积的经验与成就,随着经济环境的停滞,生态圈逐渐变形。我们对人才的养成依然戮力为之,不过却不确定这些培育能否奉献给这片土地。
在这气氛低迷的时候,我们依然有相当的捷报。旺宏(Macronix)公司与日商Toshiba在美国ITC、联邦地院及其他国家的诉讼,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和解金;工研院协助松腾实业,平息了iRobot的专利征讨,进而扩大了松腾的市场利基。类似的故事,仍在我国的产业中不断地上演。然而我们也听闻新竹科学园区某些企业主,认为专利诉讼就是拿小鞋给对手穿,也是专利蟑螂敛财的工具,不外就是金钱与市场(还是金钱)的巧取豪夺,不认为专利与技术创新有相当的关连性。
30年来的生聚教训,让台湾产业对于智慧财产权的认知,有如光谱一般,扩散开来。我们在五光十色之中,梳理脉络,看出端倪。创新是企业文化与功能的支柱之一,就如同财务、行销等正能量,缺一不可。智慧财产权关系着技术创新与法律规范,进而彰显经济功能与市场力量。这是个领导者眼界与体系运作的结合,光有想法没有优秀团队落实,管理阶层无法领受其效益,自然视专利产出为不得已的成本支出。台积电、旺宏等优质公司,智慧财产与无形资产是核心价值,专利可以是市场竞争的工具,不过这个工具是价值结晶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呈现的竞争力道。这些知名公司如此,中坚企业或隐形冠军也是如此看待智财。
美中贸易战热烈开展,智慧财产权的侵害是个核心的议题。台湾一路颠簸走来,对于无体财产的思维与作为,已经脱胎换骨,也到达策略转折的临界点。除了不断追求生产成本的候鸟外,我们更有许多认知无形资产与智慧财产为关键的企业;期待台湾厂商与人才「走出去」,不但在新的生产基地开花结果,更知道这片土地30年来的珍贵成就,值得回来深耕。
本书第二版发行之际,共同主编陈在方老师升等为副教授。在方老师是个卓越优秀的法律人才,在国际贸易、国际仲裁及专利法的研究、教学与服务,是个杰出的学者与专家。年轻时在国内通过司法官(第16名)及律师双榜,在美国求学时也通过纽约州律师考试,近年则受邀在欧洲授课。有幸与这位超群的青年学者共同研究写作,也恭喜他实至名归的成就。
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学院荣誉讲座
台湾科技法学会理事长
刘尚志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