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短篇小说故事类型选析

古典短篇小说故事类型选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典小说所以吸引跨代读者阅读,往往在于其主题具有穿越时空、触动心弦的魅力;而后代作者在悸动之余,亦回叩自身情境,透过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复制、扩写、翻转等手段进行再诠释,不仅活泼了小说的生命,亦使其涵摄意蕴更为丰富。小说主题所承载议题的超越性与开放性,是古典短篇小说最耐人寻味之处;而小说主题与叙事手法模式化的承载关系,更形成古典短篇小说跨代传阅时叙事表现上独有的承衍现象。

  本书由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检视古典短篇小说主题的呈现与思辨,选出「猿妖抢妇」、「蛇妖惑男」、「韩凭夫妻」、「侠女复仇」、「魂奔」、「梦遇」等六组故事类型做为讨论对象,借由对各故事群组跨代文本承衍现象的分析、比较与阐释,探究古典短篇小说主题所展现丰富的生命意蕴,以带领读者感受古人如何透过小说叩问生命课题,进而更深刻认识古典短篇小说的艺术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葆文


  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副教授。
  学术专长与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小说,尤专精短篇小说,着有《聊斋志异痴狂士人类型析论》、《酒色财气金瓶梅》等书。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蛮荒与性力的想像──「猿妖抢妇」型故事

一、前言
二、由蛮荒性力的焦虑到市井探险的奇谈──「猿妖抢妇」型故事在历代的叙事承衍变化
(一)素材流传期:先秦以至魏晋南北朝诸篇
(二)情节定型期:〈补江总白猿传〉
1.情节之吸收与融合
2.人物形象之立体化
3.小说主旨的企图
(三) 意涵转变期:宋元以下〈老猿窃妇人〉、〈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陈从善梅岭失浑家〉)、〈申阳洞记〉
1.通俗化:地域与性别焦点之转移
2.个人化
三、结论:「猿妖抢妇」型故事的叙事承衍意义

第二章 妖性与人性的消长──「蛇妖惑男」型故事
一、前言
二、「蛇妖惑男」型故事在历代的叙事承衍变化
(一)雏形期:〈李黄〉
(二)发展期:〈西湖三塔记〉
1.叙事动机
2.情节结构
3.人物结构
4.小结
(三)完成期:〈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男主角
2.女主角
3.其他人物
4.小结
三、结论:「蛇妖惑男」型故事的叙事承衍意义

第三章 威权与爱情的悲歌──「韩凭夫妻」型故事
一、前言
二、「韩凭夫妻」型故事在历代的叙事承衍变化
(一) 雏形期及定型期:《列异传》「韩凭夫妻」、《搜神记》〈韩凭夫妻〉
1.《搜神记》情节结构之叙事表现
2.《搜神记》〈韩凭夫妻〉的人物形象与结构关系
3.《搜神记》对《列异传》扩写之意义
4.小结
(二)丰富期:敦煌俗赋〈韩朋赋〉
1.开始段
2.发展段
3.结束段
三、结论:「韩凭夫妻」型故事的叙事承衍意义
(一) 普世课题的不同诠释──史实与虚构人物的设定与意涵投射
(二) 符号的延异──多元文学形式对人物的强化效果

第四章 模拟与自觉的实践──「侠女复仇」型故事
一、前言
二、「侠女复仇」型故事在历代的叙事承衍变化
(一)追寻「侠」踪
1.原「侠」
2.唐代之「侠」、「刺」合流与小说表现
(二)「侠女复仇」型故事模式之成立
1.唐:雏形期与完成期
2.宋:模拟与僵化(停滞期:〈文叔遇侠〉)
3.清:性别自觉与文本再创作(转变期:〈侠女〉)
三、结论:「侠女复仇」型故事的叙事承衍意义

第五章 意志与身体的冲突──「魂奔」型故事
一、前言
二、「魂奔」型故事在历代的叙事承衍变化
(一)雏形期:〈庞阿〉
1.「魂奔」母题的成立:女性的爱情困境
2.「魂奔」型故事叙事初模的成立
(二)定型期:〈离魂记〉
1.倩娘的爱情困境及人物形象
2.倩娘爱情困境的解除及其意义
(三)转变期:〈金凤钗记〉、〈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姨)病起续前缘〉、〈阿宝〉
1.对「魂奔」指涉的反思与矫饰
2.皇后贞操的维护──《剪灯新话》〈金凤钗记〉
3.性别翻转、爱情议题与叙事意涵的深化──《聊斋志异》〈阿宝〉
三、结论:「魂奔」型故事的叙事承衍意义

第六章 现实与梦境的互涉──「梦遇」型故事
一、前言
二、「梦遇」型故事在历代的叙事承衍变化
(一)雏形期:「刘幽求故事」
(二)完成期:〈独孤遐叔〉、〈张生〉
1.男主角
2.女主角及其他
3.小结
(三)变化期:〈独孤生归途闹梦〉、〈凤阳士人〉
1.两性对话与世情写实:〈独孤生归途闹梦〉
2.女性意识的转向:〈凤阳士人〉
三、结论:「梦遇」型故事的叙事承衍意义

附录一 「猿妖抢妇」型故事文本 ──〈猴玃〉、〈补江总白猿传〉、〈老猿窃妇人〉、〈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申阳洞记〉、〈陈从善梅岭失浑家〉

附录二 「蛇妖惑男」型故事文本──〈李黄〉、〈西湖三塔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附录三 「韩凭夫妻」型故事文本──〈韩凭〉(《列异传》)、〈韩凭〉(《搜神记》)、〈韩朋赋〉

附录四 「 侠女复仇」型故事文本──〈妾报父冤事〉、〈义激〉、〈崔慎思〉、〈贾人妻〉、〈文叔遇侠〉、〈侠女〉

附录五 「魂奔」型故事文本──〈庞阿〉、〈离魂记〉、〈金凤钗记〉、〈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姨)病起续前缘〉、〈阿宝〉

附录六 「梦遇」型故事文本──「刘幽求故事」(〈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独孤生归途闹梦〉、〈凤阳士人〉

 

图书序言

第二章 妖性与人性的消长──「蛇妖惑男」型故事
 
一、前言
 

谭达先等前辈民俗研究学者,认为雷峰塔「白蛇」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这些故事脍炙人口,大多起自口传与叙事形式,而后进入戏曲的代言体,其人物、情节、故事宗旨,无不深入百姓生活与思想,透过世代累积的创作与承衍,充分承载了庶民的生活经验与感情投射。
 
四大传说基本上都是叙述「人」的故事,其中唯有「白蛇」故事具有浓厚的志怪色彩,也一向被视为杭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说故事。事实上,「蛇」在魏晋时期已进入小说的叙事范围,其形象样貌多变,正邪并存。蛇与农业社会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田间草丛,既容易遇见长虫,其与民众生活密切,强烈的生物特性很容易提炼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符号,反映出先民对蛇的认知态度。故入于志怪思维,遂由日常生活中的动物进而与各种想像情境发生连结,而被赋予各种不同的特质。魏晋志怪小说中已屡见以蛇为主的文本,其或以蛇的自然样貌为叙述而形象较单纯, 如《幽明录》(《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叙华隆在弋猎时「被一大蛇围绕周身」而「僵仆无所知」,所幸大蛇为其所蓄名曰「的尾」的忠犬咬死,方得倖免于难;或者成为身体疾病或意外的原因,如《搜神记》卷十七,记秦瞻罹患头重宿疾,乃是因其居曲阿彭皇野时:
 
忽有物如蛇,突入其脑中。蛇来,先闻臭气,便于鼻中入,盘其头中。觉哄哄。仅闻其脑闲食声咂咂。数日而出。去,寻复来。取手巾缚鼻口,亦被入。
 
虽然秦瞻并未因此丧命,但却造成不小的后遗症。蛇的危险性虽然造成古人生活经验中极大的阴影与恐惧,但另一方面,蛇的身体部位又是治病良药,如《搜神记》卷十三即记颜含次嫂樊氏因疾失明,须蚺蛇胆为药以治,含为遍寻不得而忧叹累时,竟得仙人相助以蛇胆相赠,终于将其嫂眼疾治癒:
 
尝昼独坐,忽有一青衣童子,年可十三四,持一青囊授含,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逡巡出户,化成青鸟飞去。得胆,药成,嫂病即愈。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