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周边化问题研究

人民币周边化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民币
  • 金融
  • 经济
  • 货币政策
  • 国际化
  • 金融创新
  • 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
  • 金融风险
  • 中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

  现实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本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分支问题,考察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否执行了国际货币的职能。在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本书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状况为主线,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採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法,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人民币周边化的现状、动力机制和抑制因素等理论性问题,并对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实现区域国际化,进而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共包含7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明本书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介绍本书的研究框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是人民币周边化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纯理论角度阐述一些关键

  性的西方货币理论。。贸易结算货币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在职能上第一阶段的转变,但在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是根据什么决定的呢?即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第三章是人民币周边化的动力机制。本章主要介绍人民币周边化的有利因

  素与优势。首先,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本章主要从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率、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巨额的贸易顺差、充足的外汇储备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中国综合的经济实力。

  第四章是人民币周边化的现状分析。国际货币有三种职能,即计价、结算与储藏。本章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交易、人民币的锚地位以及人民币在储备职能上的表现来探讨人民币周边化的情况。

  第五章是人民币周边化的抑制因素。本章主要探讨人民币周边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阻碍。人民币在周边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人民币进出口结算不对称、资本和金融项目人民币回流渠道少且限制多、边境地下经济猖獗等。

  第六章是政策建议。本章主要是结合人民币周边化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范围和规模,为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区域内的国际化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对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梳理,并对下一步可进行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书可能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选取,本书以中国周边26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人民币周边化进行研究;第二,详细介绍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贸易联系与投资往来;第三,分析人民币在周边区域内的金融交易,检验人民币在金融产品方面的计价和结算情况;第四,检验人民币是否成为周边区域内的锚货币,为人民币周边化的现状提供实证分析;第五,本书结合中国自身的优势、人民币周边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情况,为人民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提供政策建议。
 
深入探析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演变与挑战 导论:重塑现代金融图景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体系在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迁以及监管思潮迭代的驱动下,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重塑。我们不再关注单一货币或特定市场的微观波动,而是聚焦于支撑全球贸易、资本流动和风险定价的底层框架——即“金融基础设施”的演化逻辑与内在张力。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驱动当前金融格局的深层力量,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 --- 第一部分: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溢出效应与多极化趋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对既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数十年间,美元的主导地位并未如许多预期般迅速衰落,反而通过金融工程和信息技术得到了新的巩固。然而,这种“霸权”的维持,并非没有代价。 1.1 储备货币的“特里芬难题”的当代变体: 我们分析了美国在维持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同时,如何不可避免地输出通胀和流动性波动。但与经典的特里芬难题不同,当代挑战在于,新兴经济体在积累外汇储备的同时,更倾向于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进行对冲,而非直接挑战美元的交易媒介地位。这种“被动接受”与“主动隔离”的矛盾,构成了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不稳定因素。 1.2 区域化结算网络的崛起与“去中心化”的表象: 本章详细考察了在东亚、欧元区以及特定大宗商品贸易圈内,双边或多边货币互换协议和本地结算系统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些努力更多是出于“风险管理”的考量,而非“体系替代”的野心。通过对 SWIFT 替代方案(如 CIPS, TARGET2)的深入分析,我们揭示了技术互联互通的深度与政治经济考量的广度之间的鸿沟。 1.3 资本流动的“刚性”与“柔性”: 探讨了在全球化顶峰后,资本管制和跨境投资审查的回归。这不是简单的“闭关锁国”,而是一种更为精细化的“流量调控”。我们引入了“金融摩擦指数”(Financial Friction Index, FFI)的概念,用于量化地衡量地缘政治风险如何转化为直接的跨境资本成本,从而影响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 --- 第二部分: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中介机构的颠覆与重构 金融科技的浪潮并非仅是支付方式的革新,它从根本上挑战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清算机构在信息不对称控制和信任建立方面的垄断地位。 2.1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潜力与监管悖论: 深入剖析了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关键在于,DLT 提供的“去信任化”机制,与主权国家对货币发行和金融稳定的“信任锚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冲突。我们重点分析了数字主权(Digital Sovereignty)的构建,即各国央行如何通过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来重申对货币发行权的控制,并将其视为对外部去中心化挑战的回应。 2.2 影子银行体系的数字化迁移与监管套利: 影子银行的概念并未消失,而是通过新的平台和算法进行了升级。量化对冲基金、高频交易网络以及非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工具,现在利用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监管可见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风险转移。本书构建了“算法化风险传导模型”,以期更清晰地描绘这些新型中介在危机时期的放大效应。 2.3 数据即资产:金融信息流的权力转移: 探讨了掌握海量金融交易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的科技巨头(Big Tech)正在成为新的金融权力中心。这些企业对数据的控制,使得传统的基于资本的监管模式面临失效的风险,因为真正的壁垒已经从资金池转移到了信息流的控制权上。 --- 第三部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金融:风险定价的范式转移 气候变化已从一个环境议题,彻底演变为全球金融风险的核心要素。本书认为,这标志着金融体系在风险评估逻辑上的根本性转变——从关注短期市场波动转向关注长期系统性、不可逆转的物理和转型风险。 3.1 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的量化难题: 我们详细考察了气候模型如何被整合到资产负债表的压力测试中。特别是对于海平面上升(物理风险)和化石燃料资产的“搁浅”(转型风险)进行建模的最新进展与局限性。 3.2 绿色金融的“漂绿”与标准化的挑战: 讨论了 ESG 投资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其标准不统一、数据可比性差以及“漂绿”现象对资本市场信誉的侵蚀。本书倡导建立一套更加统一、强制性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框架(TCFD 的深化应用)。 3.3 转型金融的路径依赖与投资错配: 聚焦于能源密集型工业(如钢铁、水泥、航运)的脱碳路径。传统金融机构在支持这些“棕色”资产向“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和技术采纳风险。理解这种“不可避免的过渡投资”是稳定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 --- 第四部分:主权债务的结构性压力与代际公平 全球范围内,政府债务水平已攀升至历史高位,尤其是在应对疫情和能源转型挑战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其对未来代际公平的影响。 4.1 长期低利率环境的终结与债务再融资的脆弱性: 在通胀预期回归和利率正常化的背景下,过去十年积累的巨额低息债务如何构成新的财政悬崖。我们分析了不同主权国家(发达国家与高负债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利率上升时的债务脆弱性差异。 4.2 非传统债务工具与主权重组的复杂化: 传统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如巴黎俱乐部)在面对多边债权人(包括主权财富基金、主权国家、商业银行和新兴的私人债权人集团)时,效率显著下降。我们分析了“共同行动条款”(CACs)的有效性,以及在数字时代下,如何防止“秃鹫基金”对重组进程的恶意干扰。 4.3 债务的“安全化”与金融稳定: 讨论了主权债务在资产组合中的作用如何变化。当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时,它对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挤压效应,从而将主权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五部分:金融监管的“拉锯战”:效率、稳定与创新之间的永恒博弈 金融监管的演变是市场力量与政治意愿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监管哲学的核心冲突。 5.1 巴塞尔协议的再审视:资本充足率与宏观审慎工具的整合: 对后危机时代建立的资本框架(巴塞尔 III 及其后的改革)进行批判性评估。重点分析了杠杆率限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监管的有效性,以及这些措施是否扼杀了必要的金融创新和信贷扩张。 5.2 监管科技(RegTech)的兴起与合规成本的结构性增加: 科技进步不仅服务于创新,也服务于监管。我们考察了监管机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提升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的能力。然而,这种合规需求的增加也对中小金融机构构成了隐性的市场壁垒。 5.3 全球金融治理的碎片化与“监管竞次”的风险: 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全球金融监管标准的一致性受到挑战。各国在数据本地化、资本流动管理、反洗钱审查等方面的差异化操作,可能导致金融业务的“监管套利”,从而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韧性。 --- 结论:面向不确定性的韧性金融体系构建 本书总结认为,未来的金融体系将是一个高度异质化、技术驱动但受地缘政治深刻影响的混合体。构建一个具有长期韧性的全球金融架构,需要各国在维护国家金融主权的同时,重新审视合作的基石,特别是围绕数据流动、系统性风险识别以及应对气候冲击的共同标准达成新的共识。这不是对旧有秩序的简单修补,而是一场关于信任、技术与权力的深度再分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 2 相关文献综述/ 3
1-- 2-- 1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界定/ 3
1-- 2-- 2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文献综述/ 4
1-- 2-- 3 人民币周边化相关文献综述/ 7
1-- 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12
1-- 4 创新与不足/ 13

2 人民币周边化的基础理论分析/ 15
2-- 1 货币替代理论/ 15
2-- 1-- 1 货币替代的含义/ 15
2-- 1-- 2 典型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 16
2-- 1-- 3 货币替代理论的影响因素/ 18
2-- 2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19
2-- 2-- 1 格拉斯曼法则/ 19
2-- 2-- 2 一些相关研究/ 20
2-- 3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20
2-- 3-- 1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 21
2-- 3-- 2 最优货币区理论/ 22

3 人民币周边化的动力机制/ 27
3-- 1 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27
3-- 1-- 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7
3-- 1-- 2 人民币币值稳定/ 29
3-- 1-- 3 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 32
3-- 2 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经济联系较大/ 34
3-- 2-- 1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联系密切/ 35
3-- 2-- 2 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较大/ 38
3-- 2-- 3 中国周边自贸区建设/ 42
3-- 3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速发展/ 47
3-- 3-- 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47
3-- 3-- 2 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 51
3-- 3-- 3 澳门人民币离岸市场/ 53
3-- 4 「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投行助推人民币周边化/ 55
3-- 4-- 1 「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 55
3-- 4-- 2 亚投行加速人民币周边化/ 56

4 人民币周边化的现状分析/ 58
4-- 1 周边区域内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58
4-- 1-- 1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发展/ 58
4-- 1-- 2 中国边贸发展与人民币的计价结算/ 60
4-- 2 人民币在周边区域内的金融交易/ 67
4-- 2-- 1 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与发展/ 67
4-- 2-- 2 周边人民币债券发行/ 70
4-- 2-- 3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72
4-- 2-- 4 人民币与外币直接交易/ 72
4-- 3 人民币货币锚地位检验/ 73
4-- 3-- 1 人民币与周边经济体货币的联动关系/ 74
4-- 3-- 2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货币锚地位检验/ 75
4-- 3-- 3 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的锚货币的潜力/ 84
4-- 4 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与货币互换/ 88
4-- 4-- 1 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 88
4-- 4-- 2 货币互换助推人民币周边化/ 91

5 人民币周边化的抑制因素/ 95
5-- 1 人民币周边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5
5-- 1-- 1 跨境贸易人民币进出口结算不对称/ 95
5-- 1-- 2 人民币资本项目回流渠道少/ 96
5-- 1-- 3 跨境地下经济猖獗/ 98
5-- 2 非经济因素对人民币周边化的抑制/ 99
5-- 2-- 1 国际政治关系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99
5-- 2-- 2 两岸不稳定政治关系的经济效应/ 100
5-- 2-- 3 中日关系对人民币周边化的影响/ 101
5-- 2-- 4 南海争端/ 101

6 推进人民币周边化的政策建议/ 103
6-- 1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103
6-- 1-- 1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104
6-- 1-- 2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107
6-- 2 加强周边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 111
6-- 2-- 1 扩大人民币互换范围和期限/ 111
6-- 2-- 2 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 112
6-- 3 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117
6-- 3-- 1 离岸金融中心概述/ 118
6-- 3-- 2 建设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 119
6-- 3-- 3 进一步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120
6-- 4 继续推进中国金融市场改革/ 122
6-- 4-- 1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122
6-- 4-- 2 逐步实现资本帐户开放/ 124

7 结论与展望/ 127
参考文献/ 13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周邊化」這個詞彙本身就充滿了好奇。它到底是指人民幣在地理上的「周邊」擴散,例如在亞洲鄰近國家的使用增加,還是指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角色」逐漸邊緣化,儘管它努力爭取國際地位,但始終無法擺脫某種附屬或次要的地位?抑或是,它涵蓋了更廣泛的意涵,包括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支付、儲備以及匯率形成等不同層面上的「周邊效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對「周邊化」這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定義和闡釋,並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和實證數據來佐證。尤其是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周邊化」之路,是否會因為這些外部因素而受到進一步的影響,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若能探討這些複雜的互動關係,想必會引發很多關於未來國際貨幣體系走向的思考。

评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元、英鎊等國際貨幣的崛起,都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演變過程。人民幣的「周邊化」,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新的國際貨幣秩序正在形成的跡象?書中會不會回顧歷史,從過往的經驗中提煉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對比和分析人民幣的發展軌跡?例如,歷史上,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達到一定規模,並且其金融體系日益開放成熟時,其貨幣的國際地位自然會隨之提升。但同時,政治因素、地緣戰略的考量,也往往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人民幣的「周邊化」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歷史和國際關係的背景下進行考察。

评分

最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對「周邊化」之後的未來進行一些前瞻性的預測。人民幣的「周邊化」究竟是走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儲備貨幣,挑戰現有的美元主導地位,還是會保持一種「區域性強勢貨幣」的地位,在亞洲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又或者,它會面臨其他未知的挑戰,最終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基於嚴謹分析的判斷,並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畢竟,理解當前,是為了更好地預見未來,而這本《人民幣周邊化問題研究》,聽起來就是一本能帶給我們深刻洞察的著作。

评分

哇,這本《人民幣周邊化問題研究》,光聽名字就覺得相當有份量,而且感覺很切合咱們現在這個時代的脈動。身為一個每天關注國際財經新聞,尤其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略知一二的台灣讀者,我實在太好奇這本書到底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從宏觀的國際金融體系變革講起,探討全球經濟格局下,美元獨霸地位是否會受到挑戰?還是會深入分析中國大陸如何透過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像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立、以及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中的權重提升等等,來逐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我個人很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說,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過程中,人民幣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有多少國家和地區願意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這些數據和案例,如果能被這本書詳細呈現,那絕對會讓讀者對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有一個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台灣市場對於人民幣的接受度,其實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點。雖然兩岸經貿往來密切,但人民幣在台灣的實際流通和使用,卻受到不少政策和市場因素的制約。這本書如果能探討,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特別是台灣這樣一個特殊的經濟體,其「周邊化」的進程面臨了哪些獨特的機遇與挑戰,會不會深入分析台灣的金融機構、企業以及民眾,對人民幣的看法和態度?例如,在過去幾年中,透過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等金融商品的波動,台灣投資者對人民幣的風險認知是否有所改變?這些在地化的觀察,如果能融入國際化的分析框架中,相信能讓這本書更具啟發性。

评分

我也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在書中探討人民幣「周邊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制度性障礙和風險。比如說,中國大陸的資本帳戶管制是否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瓶頸?匯率的雙向波動,以及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預期的不確定性,又會對其國際地位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有,在國際金融監管日益趨嚴的趨勢下,中國大陸的金融監管體系能否與國際接軌,以贏得國際市場的信任?如果書中能夠詳細剖析這些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並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那對於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深入的學習。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觀點。

评分

我個人對「軟實力」在貨幣國際化中的作用特別感興趣。除了經濟硬實力之外,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制度的吸引力,以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聲譽,都會間接或直接地影響其貨幣的國際接受度。人民幣的「周邊化」,會不會也涉及到中國大陸的文化輸出、教育交流,以及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提升等方面的討論?例如,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文,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人民幣相關課程,這些是否也會潛移默化地推動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如果書中能將這些「軟實力」的因素納入考量,那將會讓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在現今全球金融市場高度整合的時代,任何一個主要貨幣的國際化,都無法脫離其他主要貨幣的聯動。這本書在探討人民幣「周邊化」時,會不會深入分析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日圓等其他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例如,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增加,是否會蠶食其他貨幣的份額?或者,在某些領域,它們之間會形成一種互補而非競爭的關係?我希望看到一些具體的數據和模型分析,來量化這種互動關係,並探討未來幾年,不同貨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力量對比可能如何演變。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長期觀察兩岸關係的讀者,我特別好奇這本書在探討人民幣「周邊化」時,對於「一國兩制」框架下的香港,以及澳門,所扮演的角色的描寫。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無疑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來香港的政治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會不會對人民幣在香港的「周邊化」進程,產生新的影響?書中若能分析這些變動,並探討其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長期影響,相信會是非常及時和有價值的討論。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家貨幣的國際化,不能只看其官方的宣示和政策導向,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潛藏的經濟結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以及國家治理的穩定性。人民幣的「周邊化」,我想不僅僅是中國大陸單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接受。這本書若能分析,在哪些國家的哪些領域,人民幣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是出於對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考量,還是因為其自身的貨幣體系存在某些不足,而尋求多元化的貨幣選擇?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人民幣在作為一種「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的功能之外,能否真正成為一種被廣泛信任的「儲備貨幣」?這其中的挑戰,我想是巨大的,涉及到貨幣的穩定性、市場的深度、以及投資者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