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听到有学者推荐了这本书,当时就觉得很有兴趣。拿到书之后,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对于证据法在当代社会议题中的应用分析,特别是关于网络证据、大数据证据这块。作者在处理这些新兴证据类型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本身的特性、如何收集、如何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采性,以及现行法律体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在处理社交媒体上的证据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其易被篡改、来源不明等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在司法实践中接触到类似证据的律师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另外,书中对于不同证据种类,比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的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细致,并且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让理论不再枯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判例时,不是简单地摘录,而是会深入剖析判决的理由,甚至是找出判决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民事证据法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证据法就是一堆僵化的规则,只要背下来、套进去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证据法背后更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作者在分析每一个证据规则的时候,都会追溯到其背后的法哲学思想,例如关于“证据自由心证”的理论基础,以及“信赖保护原则”在证据采信中的应用。我特别喜欢他关于“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法官在面对不完全信息时如何做出最佳的判断,以及如何透过程序性的保障来提升判决的公正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证据法的规则,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思考证据,如何去评估证据,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法律环境中找到最公正的解决方案。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对我这种习惯了条文解释和判例实务的读者来说,一开始确实有点挑战。作者的写作方式比较像是在进行学术探讨,充满了理论推演和逻辑论证,有时候会觉得好像在读一篇深入的哲学论文。他非常注重证据法背后的理论基础,例如关于“事实认定”的本质,以及“真理”在法律过程中的角色等。我读到关于“证据的瑕疵”这一章节时,作者并没有像一般教科书那样列举各种证据排除规则,而是从证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这两个根本问题出发,去分析为什么某些证据会被排除,以及如何衡量证据的价值。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证据法规则的立法意图和价值取向。虽然过程需要花费更多心力去理解,但一旦融会贯通,对民事证据法的理解确实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评分我本来只是想找一本关于民事证据法的工具书,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这么丰富,而且视野非常开阔。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台湾的法律体系,还大量的参考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证据法上的发展,并且进行了比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到“传闻证据排除原则”时,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英美法系下传闻证据的例外规定,并分析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然后将其与我们大陆法系下的规定进行对比,指出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优缺点。这种跨法系的比较分析,让我受益匪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法域在处理同一问题时的不同思路。此外,书中对于证据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交叉问题,比如知识产权证据、侵权行为证据等,也有深入的探讨,这对于需要处理复杂案件的实务工作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向,跟我在研究所时学的民事证据法,有相当大的差异,让我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跟不太上。不是说不好,而是它的切入点很新,特别是在探讨证明力与心证形成的过程时,作者用了不少哲学思辨的视角,像是模糊逻辑、认知心理学等等,这在传统证据法教科书里比较少见。我记得我读到关于“高度盖然性”的部分,作者不是直接给一个数学公式或者简单的定义,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分析法官在面对证据时的认知偏差,以及如何透过程序设计来尽量减少这种偏差。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一直以来所理解的“高度盖然性”,感觉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在举证责任分配跟证据能力的限制上,作者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他不太倾向于僵化的规则,而是更强调个案的实质正义。不过,对于刚入门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消化,因为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