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

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习近平
  • 中国政治
  • 十八大
  • 政治人物
  • 当代中国
  • 中国共产党
  • 国家主席
  • 习近平思想
  • 政治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习近平一连串的政策改革带来剧变……

  本书集结的「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学术研讨会中所发表的论文,这场研讨会由台湾战略研究学会主办、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协办,主题聚焦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由习近平主导的诸多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由胡锦涛提出总体报告,肯定中国近年来的建设成就,并提出远景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号召下,习近平展开一连串的政策,本书所论及包含:反腐打贪机制、中国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政经政策发展、国际战略与军事现代化、对台政策、网路政策与人权迫害。将近期中国遇到从对外的政治经济到内部民族与体制的多重问题,一一阐述与评析。
 
《江山如此多娇:新中国七十年风云录》 一部宏大叙事,回望筚路蓝缕,擘画复兴伟业的史诗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导人决策,而是一部跨越新中国成立七十年(1949年至2019年)的宏大历史叙事,旨在全景式地展现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经历的剧变、探索、挫折与辉煌。它以时间为轴线,以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为主旋律,深入剖析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历史节点。 第一部分:奠基与探索(1949-1978): 本部分详尽勾勒了新中国的诞生背景,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走来,建立起初步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重点在于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在特定历史阶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艰辛历程。 开国大典与政权构建: 叙述了新中国初期,国家机器的建立,以及在内忧外患中如何稳定社会秩序。探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工业化的基础奠定。 曲折中的前进: 客观审视了“大跃进”的理论初衷与实际后果,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描述了在资源极端匮乏的年代,中国人民如何依靠自力更生维持生存和发展。 外交突破与国际格局: 关注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初次亮相,如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为后续的对外开放埋下伏笔。 文化与思想的张力: 探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以及特定年代内意识形态领域所经历的巨大波动,这些波动对国家发展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历史的转折与改革的破冰(1978-2002): 这是中国历史最为关键的转折期,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并细致梳理了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艰难转轨的过程。 思想解放的浪潮: 详细阐述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对僵化思想的冲击,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指导方针的全过程。 农村与城市改革的序幕: 深度剖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以及随后在城市推行的价格闯关、企业放权让利等一系列初期改革措施的复杂性与阵痛。 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 重点描述了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从沿海开放城市到内陆地区的逐步开放,描绘了“世界工厂”的雏形是如何在政策引导下孕育而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聚焦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对确定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关键作用,分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夜所做的体制性准备。 第三部分:融入世界与全面发展(2002-2012):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体系后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探索。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阐述了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参与国际竞争的初期阶段,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 社会矛盾的凸显与应对: 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环境污染等“发展症”开始集中暴露,本书分析了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初步尝试与政策调整。 科技创新的萌芽与投入: 记录了国家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下,开始大规模投资于信息技术、航天工程等前沿科技领域,为后续的创新驱动战略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迈向新征程的战略布局(2012-2019): 这一时期的叙述,重点在于顶层设计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刻调整,以及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背景下,如何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 探讨了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司法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简化、国企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部署。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详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强调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全球治理观的提出: 分析了中国如何从全球体系的参与者转变为重要的塑造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展示了中国对世界秩序构建的贡献与愿景。 应对风险与挑战: 描述了在外部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在金融风险防控、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时所采取的果断措施。 核心价值与叙事风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景式”的视角,它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避免了对任何单一领导人或某一时期的过度解读。叙事力求客观、扎实、多维,通过大量官方文献、第一手口述资料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还原一个复杂、立体、充满张力的新中国七十年史。它不仅仅是政治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集体智慧、韧性与奉献精神的深刻致敬。全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道路的宏大历史坐标,展现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的伟大征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正锋


  现职
  东华大学民族事务暨发展学系教授

  经历
  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院长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主任

  学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学士

  社团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综合研究院顾问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台北市中一中校友会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北市中一中校友会理事
  国家展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台湾国际研究季刊》总编辑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报》总编辑

  专长
  比较外交政策、国际政治经济、族群政治

  研究
  和平研究、民族主义、政党政治、选举制度、经济发展
 

图书目录

中国的民族主义        施正锋
壹、前言
贰、马列主义与民族主义
参、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肆、中共对于民族主义
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民族主义
陆、习近平的认同观
柒、代结语:辜宽敏的「兄弟之邦」
参考文献
 
习近平的集权之路        董立文
壹、前言
贰、权力基础
参、集权方式
肆、小结
参考文献
   
中国大陆政经制度类型与习近平的制度趋向分析        徐淑敏
壹、前言
贰、分析架构与研究方法
参、中国大陆政经制度类型分析
肆、习近平的制度趋向分析
伍、结论
参考文献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一带一路的形成        王崑义
壹、前言
贰、一带一路形成的国际战略背景
参、南向、北向外交的开展
肆、一带一路的构筑
伍、结论-主导者守成与崛起者竞争的思考
参考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对台政策与决策风格        颜建发
壹、亲美联盟对中国的合围
贰、漂流中的两岸关系
参、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北京
肆、习近平对台政策进退维谷
伍、台湾可能成美国箝制中国的一张牌
陆、习近平对台政策的可能选择
参考文献
 
软土深掘还是灵活应变-从习近平对台作为的变化轨迹看两岸关系的结构        赖怡忠
引子:为什么蔡英文当选,两岸关系就必然会出现变数?
壹、2013习近平上任后对台作为总体概述
贰、太阳花运动后的新变化
参、    九合一选后到大选前:不公开涉入选举,以强硬声明面对新形势
肆、在2016台湾大选后的九二共识相关论述变化
伍、(代)结论,2013后中国对台政策态度的变化,与蔡英文有关?
参考文献
   
中国在南海的强势外交与美中战略角力        蔡明彦
壹、前言
贰、中国「强势」外交的发展背景
参、中国在南海的「强势」外交作为
肆、美国在南海的反制作为
伍、结论
参考文献
 
强军梦-中共军事现代化之信息进程        张明睿
壹、军事改革的理性主义-理论研究与战略指导
贰、习近平军事改革-前历程基础与信息改革进程
参、功能与意图的评估
肆、后语
参考文献
 
中国的网路政策        林颖佑
壹、前言
贰、中国对内网路控制手段
参、中国网路对外攻击方式
肆、结论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问题与习近平的治理策略        古明章
壹、前言
贰、分析的概念与观察指标
参、习近平的全球治理策略
肆、权力分配情形
伍、经济利益条件
陆、大国利益竞逐与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柒、结论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政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腐打贪机制及其成效        曾建元

壹、前言
贰、中国大陆的腐败问题
参、习近平的反腐打贪机制
肆、反腐打贪之成效
伍、代结语:未尽之业
参考文献
 
习近平的人权迫害        杨宪宏

 

图书序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一词在毛泽东过世后(1976)才逐渐恢复使用。在五四运动70週年爆发天安门事件(1989),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挫败,共产党面对严重的统治正当性危机,必须寻找新的意识形态,被迫重新拥抱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应运而生,也就是强调爱国主义,包括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国家统一(Zheng, 1999: 87-95; Yahuda, 2000: 33-35)。如果以更广的视野来看,就是中国在从事现代化的过程,国家面对内外的挑战,特别是国际环境的丕变、及社会力量的萌芽,开始出现认同的危机,必须思考如何定位自己(Zheng: 87-95)。我们可以分别从国际定位、少数民族、及收回故土三个面向来看中国的新民族主义。

  一、国际定位

  在国际关系学里头,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定位可以称为「国家认同」(state’s identity)。中共在1949年取得政权后,在外交上大体是对于苏联老大哥言听计从,特别是投入韩战(1950-53)「抗美援朝」,对抗美帝让中国可以扬眉吐气。只不过,在史达林死亡后,毛泽东与接班的赫鲁雪夫瑜亮情结、加上两国疆域的历史恩怨,双方关系恶化到1960年达到高点,苏联愤而片面撤走派驻专家,甚至于在1969年发生武装冲突,也就是珍宝岛事件。在这样的脉络下,让美国有交好的契机。

  从中、美『上海公报』(1972)到『建交公报』(1979),意味着中国可以在美、苏两个超强之间扮演平衡者的角色,而1979年的惩越战争更是扬眉吐气,特别是苏联在1991年解体,中国俨然是在国际上唯一可以跟美国说不的国家。然而,尽管邓小平谆谆教诲韬光养晦,随着中国经济快速成长,要求跟美国平起平坐的唿声越来越强,从1999年的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北约轰炸事件、到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两国龃龉不断。尤其是中国在台湾首度总统大选之际试射飞弹,美国干脆派航空母舰战斗群护卫,双方互别苗头。

  作为崛起中的强权(rising power),中国是否继续自甘「维持现状国家」(status quo state),还是会师法当年的普鲁士、或是战前的日本,急着出头当「改变现状的国家」(revisionist state),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根据A. F. K. Organski的「权力转移理论」(power transition theory),如果老二想要取而代之、挑战大哥,终究兵戎相见、大战无可避免。美国的作法是软鞭牵猪,一方面进行交往、另一方面从事软围堵,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则可以解释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对峙的转进。同样地,中国在南海的躁进行为,究竟是习近平企图借美国的手希望鹰派稍安勿躁、还是当作消弭民间高涨的「过分自信的民族主义」(assertive nationalism),还有待观察。

  二、少数民族

  如前所述,取得政权的中共尊奉第三国际的指示、加上流窜边区必须赢得少数民族的奥援,所以口头上支持民族自决、以及政治分离。毛泽东在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Edgar Snow(1905-72)访问时表示,外蒙古、回教徒、以及西藏人(图博人)在中革命成功后,将可以成为中华联邦的自治共和国: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er Mongolia and the Soviet Union, now and in the past,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lete equality.  When the people’s revolution has been victorious in China the Outer Mongolia republic will automatically become a part of the Chinese federation, at its own will.  The Mohammedan and Tibetan peoples, likewise, will form autonomous republics attached to the China federation.

  一旦掌控国家机器,中共就把政策改为民族平等、以民族自治取代民族自决。

  周恩来(1957)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发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就把把中国对于少数民族的立场表达得相当清楚。他接着费了相当的力气,以国情不同说明为何中国不能效仿苏联成立自治共和国,主要的理由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混居),相对地,俄国当年之所以会提供民族自决权「这个口号」,主要是革命起于城市,必须结合乡村的少数民族;至于为何不能採用联邦制,是因为民族「宜合不宜分」,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合作」、「民族分裂」,反对「民族单干」、「民族分立」、「民族分裂」。

  因此,尽管周恩来(1957)开宗明义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包括被认为会产生歧视的「大民族主义」,也就是「大汉族主义」,以及担心会制造民族分裂的「地方民族主义」,也就是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认为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只不过,他毫不掩饰地表示,「如果同化是各民族自然融合起来走向繁荣,那是进步的」,整合主义昭然若揭。根据中国宪法,这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意味着这是单一体制(unitary system),而非联邦制。「多民族」是指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这个大民族、以及其他55个少数民族。表面上,透过行政区划让各族成立不同层级的区域自治体,其实是刻意让族群相互牵制、以达到有效的中央集权控制,最终目标还是加以整合(吴启讷,2009)。

  冷战结束,前共产国家南斯拉夫(1991)、苏联(1991)、捷克(1993)相继解体,进入二十一世纪,即使获得权力下放的苏格兰、以及实施自治的加泰隆尼亚公投独立,中国似乎无动于衷。不管是新疆(东土耳其斯坦)、以及西藏(图博),既然这些「边疆」已经不具战略威胁,天下莫非王土的帝国主义思想徘徊不去,唯一的考量,应该就是可开垦的土地、以及地下资源,又与周恩来(1957)所挞伐的沙皇殖民统治差多少?

  三、收回故土

  在抗日时期,中国把朝鲜人、及台湾人(福尔摩沙人)视为「被压迫民族」,是争取加入「反侵略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对象(毛泽东,1938;附录3)。最为广泛引用的是毛泽东当年回答Snow(1936)说,朝鲜跟台湾并不包含在长城以南打算收复的失土,而且竭诚愿意协助两地挣脱日本殖民主义的铁鍊独立:

  It is the immediate task of China to regain all our lost territories, not merely to defend our sovereignty below the Great Wall.  This means that Manchuria must be regained.  We do not, however, include Korea, formerly a Chinese colony, but when we have re-establish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lost territories of China, and if the Koreans wish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hains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we will extend them our enthusiastic help in their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Formosa.  As for Inner Mongolia, which is populated by both Chinese and Mongolians, we will struggle to drive Japan from there and help Inner Mongolia to establish an autonomous state.

  然而,究竟台湾人与中国人是否分属不同的民族、以及台湾是否为中国的故土,中共的立场摇摆不定。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中共承认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完全的民族自决权,可以脱离中国成立独立的国家,包括蒙古、回、藏、苗、黎、以及高丽人等:蒙古(外蒙古)有苏联(俄罗斯)撑腰的,原本认为只能成为中华联邦下的自治共和国,却在1945年公投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以承认;相对地,柿子捡软的吃,孤立无援的新疆、及西藏是已经吞下肚的肥肉,岂能甘心吐出?

  中国于甲午战败后跟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战后,日本放弃台湾主权,台湾人未被征询前途归属意愿,迳自将台湾交由蒋介石政权接收。中共取得中国政权后,国民党政府君临台湾,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庭抗礼,表面上是中国内战的延续,不过,在美苏对峙的国际局势下,俨然就是「两个中国」,一个是「岛屿中国」、一个是「大陆中国」。尽管李登辉政府(1988-2000)展开民主化、以及本土化,『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前言还是有尾大不掉的「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民进党陈水扁政府(2000-2008)认为台湾已经独立、只缺正名,基本上是借壳上市,即将上台的蔡英文主张「维持美国所定义的现状」,看不出有挥别旧政权(Ancien Régime)的雄心大志。

  从毛泽东的武力解放、血洗台湾,到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即使中国与美国和解,在历来的『上海公报』(1972)、『建交公报』(1979)、以及『八一七公报』(1982),喋喋不休「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尽管李登辉在1991年废止施行长达43年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也就是不再视对方为叛乱集团,然而,中国还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因而有『两国论』;陈水扁也有和解的期待,在就职演说忘情喊出「四不、一没有」,终究还是以「一边一国」败兴而归。

  自从中国分别由英国及葡萄牙手中取回香港、以及澳门,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纷争大致解决,除了台湾牵涉住民自决,近年来的焦点放在东海、以及南海,分别挑战日本、以及美国,顺势将台湾卷入靠边战的困境,特别是钓鱼台。尽管誓言「追求和平、绝不称霸」,习近平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跟美国互别苗头,试图透过攘外来安内。不管是南海的九段、还是十一段U形线,涉及岛礁主权、海域资源及海权的声索,根源则在于战后美国由日本手中交给中华民国,诉诸历史则不免又落入帝国思维的窠臼,而大举建造人工岛就是典型的扩张式民族主义,颇有与世界为敌的气势,却又令人不解。
 
施正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國大陸的發展軌跡,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書中對於習近平在人事佈局上的考量,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勢力,有著詳實的記錄。這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可能孤軍奮戰,背後必然牽涉到龐大的政治網絡和利益交換。尤其是在處理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如何平衡發展與穩定之間,書裡提供的觀察,讓我對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的某些現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對於對中國大陸政治不太熟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一本入門指南,但又比一般入門書籍要深入許多。它詳細梳理了習近平上任至今,諸多重要政策的由來和演變,也試圖去解析這些政策背後的原因。書中對於「制度自信」、「意識形態」等概念的探討,也讓我對中國共產黨如何維護其統治合法性,有了更為具體的了解。在某些段落,作者的分析相當到位,能夠點出一些我們在日常媒體中較少接觸到的細節。

评分

最近在書店隨手翻了翻,看到這本《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書名雖然有點直白,但其實內容相當引人好奇。尤其是在台灣,我們對對岸的政治變遷一直有著高度關注。書中對於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國大陸在反腐、經濟轉型、以及對外關係上的諸多決策,都有頗為細膩的描寫。特別是反腐運動這一塊,書裡不只點出了高層的權力鬥爭,也分析了其對社會底層的影響,像是對官員不作為的擔憂,以及民情是否真的獲得了改善。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跳脫官方宣傳的框架,試圖去理解背後更複雜的脈絡。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描繪習近平的領導風格上,有其獨到之處。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塑造成一個絕對的強人,而是從一些具體的事件和政策的推動過程中,展現出他如何一步步鞏固權力,以及在面對內外部挑戰時所展現出的決斷力。書中對於「中國夢」、「一帶一路」等重要戰略的闡述,讓我對這些宏大敘事的背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在分析「一帶一路」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時,書裡也呈現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觀點,這對於台灣讀者來說,能提供更多元的思考維度,而不只是單純地接受官方的說法。

评分

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習近平的印象可能比較片面。但透過這本書,我開始對他這個人的特質,以及他對中國大陸未來的規劃,有了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書中對於他如何應對國際社會的質疑,以及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展現中國的影響力,有著詳盡的描述。這讓我覺得,即使我們對對岸的政治體制有著不同的看法,但理解其領導人的思維方式和戰略佈局,對於我們分析區域局勢,甚至是自身處境,都相當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