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民国政治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民国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近现代史
  • 文学史
  • 史学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目前一位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部分源自其个性,部分源自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本书主要讲述了置身于那个中西、新旧、左右、赤白相互交错、交锋、交战的「转型时代」,王国维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从「学术」走向了「社会」,终成为与一九四九年之后的陈寅恪交相辉映的人物。

  王国维除了在学界有巨大影响力外,他其实也是一个天才预言家。早在一八九八年,王国维便预言了戊戌变法的失败,随后又预言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到了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王国维忧心忡忡,致信柯劭忞声称:观中国近况,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写信给陆宗舆,提出要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议案,团结世界各国剿灭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九二四年国民党联合苏俄,王国维在冯玉祥逼宫之时放言:赤化之祸,旦夕不测。最终王国维死于一九二七年的北伐,死前他曾经念念不忘已经失和的旧友罗振玉,信中准确无误地提到了当时湖南农民运动中叶德辉被诛杀之事,而罗振玉在王国维去世之后为其伪造的遗折中亦痛言:赤化将成,神州荒翳。

  本书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王国维身后,别具匠心的梳爬了许多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脉络和史料,弥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
 
《晚清士人的知识转型与社会参与:以地域精英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晚清时期,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传统士人阶层如何应对帝国秩序的剧烈动荡与知识体系的深刻变革,并将其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政治参与。本书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特定的地域精英群体——那些在地方层面拥有既有声望、学问基础和人脉资源的士绅、前朝遗老或新式知识分子。通过对这些“中间人”的细致剖析,揭示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的微观动力,以及传统知识结构向现代性转型的复杂路径。 全书结构围绕“知识的输入与重塑”、“地方权力的重构与协商”、“跨界行动与身份认同的流变”三个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部分:传统知识的困境与新知的涌入 本部分考察了在西方列强冲击和内部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儒家经学在士人心中的权威性如何被削弱,以及新式学问(如西学、实学、法政知识)是如何渗透并被接受的。我们选取了数个代表性省份的士人样本,分析他们接受新知的主要渠道(如译介书籍、留学生归国、新型学堂教育),以及这种新知在他们原有知识体系中占据何种位置。重点探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的实践层面,以及当“体”面临根本挑战时,士人内心产生的知识焦虑与自我调适过程。例如,对“格物致知”的传统理解如何被改造以适应科学主义的解释框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如何与君主立宪或共和体制的理念进行艰难的嫁接。 第二部分:地方权力格局的变动与士人的介入 清末的中央集权体系在地方上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本书认为,这一真空并非由中央政府的“新政”完全填补,而是被地方士绅、新兴商会、宗族领袖以及接受了新式军事训练的士人精英所共同瓜分和重塑。我们详述了士人如何通过以下途径参与地方治理: 1. 地方自治运动: 分析了以地方士绅为主导的“清丈地亩”、“筹办公务”、“经理水利”等事务中,士人如何利用其儒学素养和宗族影响力,将传统伦理规范嵌入到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实践中。 2. 法律与司法改革: 考察了受过新式法政教育或曾在旧衙门任职的士人,如何在“新律”推行过程中,充当地方司法的中介者,调和新旧法律观念的冲突。 3. 经济领域的实践: 探讨了士人精英如何从传统的“农本论”观念转向支持“实业救国”,他们参与创办的商会、银行、矿业公司,既是经济现代化的象征,也是士人将其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权力的体现。 第三部分:政治认同的流变与身份的再定位 晚清的政治光谱极其复杂,既有坚定的保皇派,也有激进的革命派,更存在大量处于中间地带的温和改良派。本书着重分析了地域士人如何在这些不同的政治阵营中进行选择、游移和自我定位。 1. “臣民”到“国民”的认同挑战: 分析了士人对“忠君”观念的解构过程。对于许多地方精英而言,他们首先忠诚于乡土与家族,其次才是朝廷。当朝廷崩溃时,他们更容易将忠诚转向对地域共同体和“国民”概念的构建。 2. 参与方式的选择: 详细对比了士人选择投身立宪派、同盟会或保持中立的不同动因。这种选择往往不是基于纯粹的意识形态,而是基于对自身家族利益、地方稳定性的评估以及对未来权力结构的预判。例如,一些乡绅倾向于立宪派,是因为他们期望在保留地方自主权的前提下实现渐进改革;而另一些知识精英则因对旧制绝望而转向革命。 3. 学术与政治的纠缠: 探讨了在民国初建的混乱时期,许多士人学者如何利用其学术声望为特定政治势力站台,或利用学术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作为他们进行政治动员和思想塑造的平台。他们的学术著述,往往隐晦地承载着对新政体合法性的论证或批判。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书主要采用扎根于地方史料的微观史学方法,结合人物传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通过挖掘地方志、家谱、私人信札、地方报刊和政治团体档案,试图重建这些地域精英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决策过程和心理状态。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政治史的宏观进程置于地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加以考察,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权力与地域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人情味的近代中国转型叙事,超越了对“觉醒”与“落后”的简单二元对立判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清帝逊位与罗王东渡
第一节 乘槎浮海  23
第二节 《清帝退位诏书》的台前幕后      24
第三节 抨击袁世凯      28
第四节 《颐和园词》中的晚清史事  29

第二章 遗老身分的自我确认
第一节 哀悼端方  35
第二节 再骂袁世凯      36
第三节 祭奠隆裕太后  37
第四节 遗老群体的形成      39

第三章 学术精进
第一节 宋元戏曲有阳秋      43
第二节 封泥研究  44
第三节 纠沙畹之谬      45
第四节 金文之学  47

第四章 非复辟不能存中国
第一节 罗振玉归国      51
第二节 遗老眼中的民国乱象      52
第三节 中国国内政争的加剧      53
第四节 复辟浪潮的初起      54

第五章 重归故国与学术回顾
第一节 初交沈曾植      59
第二节 与林泰辅的论战      60
第三节 与日本惜别      61
第四节 归国之后的沉潜      63

第六章 哈同花园与上海
第一节 初入哈园  67
第二节 学术发展期      70
第三节 与遗老往来      72
第四节 沉湎礼制之重建      73

第七章 北京政争与地方
第一节 王国维书信中的讨袁运动      79
第二节 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幻      80
第三节 袁世凯去世之后的政局  82
第四节 罗振玉的观望  84

第八章 时局的异常与复辟的再起
第一节 遗老的异动      87
第二节 复辟的再起      88
第三节 参加淞社  89
第四节 重回日本  90

第九章 遗老与张勋复辟
第一节 沈曾植的蠢蠢欲动  93
第二节 罗振玉眼中的康有为      95
第三节 王国维的忧心如焚  96
第四节 张勋复辟中的王国维      98

第十章 复辟之后
第一节 面对残局  101
第二节 《游仙》存哀思      102
第三节 寄寓殷周之际  103
第四节 心期上古  105

第十一章 遗老与欧战
第一节 王国维的预言  109
第二节 沈曾植与罗振玉的激辩  110
第三节 辜鸿铭的批评  111
第四节 郑孝胥与梁启超的反应  113

第十二章 欧战告终赤化方兴
第一节 欧战与赤化      117
第二节 罗振玉的忧虑  120
第三节 溥仪的「反赤复国」      121
第四节 小朝廷内部的分歧  122

第十三章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
第一节 内政与外交      127
第二节 罗振玉的幻想  128
第三节 中国国内政局与国际局势      130
第四节 南北局面的僵持      131

第十四章 遗老与共产主义
第一节 晚清士人与俄国      137
第二节 关注俄国革命  138
第三节 遗老眼中的赤化      140
第四节 奏折中的赤化问题  141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界的分野
第一节 《晨报副刊》的左右之争      145
第二节 徐志摩的思想转变  147
第三节 徐志摩的苏联之行  148
第四节 徐志摩与陈毅之争  150

第十六章 赤化与反赤化
第一节 「赤白仇友之争」的台前幕后      155
第二节 胡适的误入歧途      156
第三节 青年党的奋起  157
第四节 章太炎的讨赤努力  158

第十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第一节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质疑  163
第二节 王国维与北大的分分合合      164
第三节 罗振玉的应对  170
第四节 遗老的集体活动      172

第十八章 遗老与五四
第一节 王国维眼中的五四  177
第二节 剿灭过激党      178
第三节 林纾的激烈反对      179
第四节 辜鸿铭与胡适的争论      180

第十九章 学术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胡适的瞩目      185
第二节 北大的垂青      188
第三节 日本的橄榄枝  189
第四节 《观堂集林》的出版      191

第二十章 遗老梁济之死
第一节 梁济之死的争议      197
第二节 新派人物的看法      198
第三节 梁漱溟的反驳  200
第四节 胡适与徐志摩的议论      201

第二十一章 遗老的凋零
第一节 梁节庵之死      205
第二节 劳乃宣之死      206
第三节 沈曾植之死      207
第四节 溥仪大婚  209

第二十二章 入值南书房
第一节 南书房行走      213
第二节 兢兢业业  214
第三节 小朝廷内斗      215
第四节 两封奏折  216

第二十三章 冯玉祥逼宫始末
第一节 清查宫中财物的风波      221
第二节 局势的转折      222
第三节 遗老的愤怒      224
第四节 社会的反应      225

第二十四章 任教清华
第一节 清华国学院的成立  229
第二节 王国维就任清华      231
第三节 陈寅恪远道而来      232
第四节 清华岁月  233

第二十五章 罗、王歧途
第一节 失和之起因      237
第二节 关系之恶化      240
第三节 郑孝胥推波助澜      241
第四节 罗振玉的悔悟  242

第二十六章 时局的激变
第一节 北伐军兴  245
第二节 学生的恐慌      247
第三节 叶德辉之死      248
第四节 日本人的追忆  249

第二十七章 王氏之死
第一节 死前的镇定      253
第二节 赴死的从容      255
第三节 三次追悼会      256
第四节 梁启超的哀悼  259

第二十八章 围绕罗、王的争议
第一节 陈寅恪的刻意拔高  261
第二节 溥仪的猜测      264
第三节 傅斯年的道听途说  266
第四节 后世的以讹传讹      268

第二十九章 王国维之后的清华
第一节 章太炎与清华失之交臂  271
第二节 地下党的兴起  272
第三节 校内风潮的起伏      273
第四节 陈寅恪一九四九      274

第三十章 伪「满洲国」的弔诡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成立      279
第二节 局外人与局中人      281
第三节 罗振玉的心灰意冷  284
第四节 伪「满洲国」的覆灭      285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匠心,那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仿佛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之所以会被《王国维与民国政治》这个书名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国维”这三个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分量。他的诗词,温婉而沉郁,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的学术,严谨而博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民国政治”这四个字,却又将我的思绪引向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那个充满着革命、动荡、理想与幻灭的时代。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交汇,又如何在这一本书中被剖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开这个谜团。它会不会描绘王国维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是否曾被卷入政治漩涡,或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默默地观察和记录?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王国维的生平,更是想通过他,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感受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评分

拿到《王国维与民国政治》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对王国维的才华与悲剧人生深感敬佩,他的学术成就无与伦比,他的离世更是令人扼腕。另一方面,我对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变迁也充满了好奇,那个时代,无数命运交织,无数理想碰撞,留下了太多值得探究的课题。这本书将这两者结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空间。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王国维与那个时代的政治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他是否只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王国维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思想的演变。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选择与担当,以及他那份无法磨灭的文化传承。

评分

一本新书摆在面前,书名是《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乍一看,这似乎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或许是对某位历史人物的研究。但细细品味书名,却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王国维,这位民国时期的学术巨擘,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闻名于世,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高度。而“民国政治”,则勾勒出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画卷。将这两者并列,足以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这本书会讲述王国维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经历吗?他是否曾与政治人物有过交集,或是他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身处乱世的文人,如何在学术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的出现,或许填补了一个历史研究的空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王国维这位伟大的学者,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气息。王国维,一个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名字,他的才情与学识,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民国政治”,则象征着一个充满变革、冲突与希望的时代。将这两者并置,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不是简单地讲述王国维的生平事迹,也不是枯燥地罗列民国时期的政治事件。它更像是一条精密的丝线,将王国维的人生际遇、学术思考,巧妙地编织进民国政治的宏大背景之中。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解读王国维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心态变化?他是否在时代的洪流中,有过对政治的思考,抑或是在乱世中,他的学术成就成为了他对抗现实的某种方式?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足以勾起我深入阅读的欲望,我期待它能带来深刻的洞见,让我对王国维和那个时代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书名是《王国维与民国政治》。翻开扉页,看到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心里便涌起一股期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王国维,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如雷贯耳,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的诗词、史学、哲学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然而,他与民国政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本书又是如何将这位学术巨匠的生活、思想与那个动荡的年代交织在一起的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这本书的装帧、纸张的质感,以及它所蕴含的潜在信息,我已经能够感受到它并非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或历史叙述,而更像是一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索,一次对特定时代精神的挖掘。或许,它会揭示出一些我们不曾注意到的历史细节,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王国维的命运,以及他身处的那个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