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谿生年谱会笺(再版)

玉谿生年谱会笺(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玉谿生年谱
  • 谱系学
  • 家谱
  • 地方文献
  • 历史
  • 再版
  • 清代
  • 人物传记
  • 族谱
  • 文献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据吴兴刘氏《求恕斋丛书》整理,其后附刊的《李义山诗辨正》是从张尔田手批本辑录而来,此为作者编着《会笺》后之另一作品,内容与《会笺》关系密切,两者合读,可以看出作者钻研的历程,以及各家品评精到与得失,本书将此二本合辑,是为研究李商隐生平及作品的重要参考书。

  李商隐年谱较着名者有三家:一是朱鹤龄的《李义山诗谱》;二是逢浩的《玉谿生年谱》;三即本书,也是最为精审的一部。本谱对于作品背景、谱主身世的考订皆深入。

本书特色

  1.本书为李商隐年谱中最为精审的一部。
  2.书后又附刊《李义山诗辨正》,与《会笺》合读更可以看出作者钻研的历程,以及各家品评精到与得失,是为研究李商隐生平及作品的重要参考书。
 
《明代文人沙洲陈氏家族文集选注》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并辑录了明代中晚期活跃于江南沙洲一带的陈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沙洲陈氏,乃江南望族,世代以耕读传家,尤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对当时的吴中文学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聚焦于该家族中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文人——陈诚之(号澹斋)、陈邦哲(号云林)、陈子慎(号墨庵)以及陈嘉猷(号白厓)的存世作品。 全书按时间脉络和家族辈分进行编排,旨在展现一个特定地域、特定家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变迁。我们不仅收录了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曲、赋,还精选了部分尺牍、序跋及游记,以期勾勒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思想动态及艺术追求。 精选篇目与内容侧重: 一、 陈诚之(澹斋): 诚之公乃家族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多体现初盛明代文人的沉稳与对传统格律的恪守。其诗作以咏物抒怀和纪游山水为主,风格典雅,气象宏阔,颇得黄淳由之风。本书重点收录其《清江漫稿》中的精品,并辅以其关于乡土建设的几篇短论,展现出士人“兼济天下”的抱负与实际行动的结合。特别关注其对地方风俗和物产的细致描摹,为研究明代江南的地理人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 陈邦哲(云林): 云林公是家族中从传统文人向更具个性化风格转变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尤为出色,多受李清照、周邦彦的熏陶,然其意境却更添一股冷峻与旷达,一扫当时弥漫的脂粉气。本书收录了其最为人称道的《梧桐雨词集》中的佳作,着重分析其在词牌运用上的创新,以及如何将家族际遇的起伏融入到婉约词的叙事之中。同时,也收录了他与同时代如文徵明、唐寅门下士人的唱和之作,反映了当时文坛的互动网络。 三、 陈子慎(墨庵): 墨庵是家族中转向金石学和古董鉴赏的代表。他的文学创作相对较少,但其大量题跋和考据文字,对研究明代中期的学术思潮至关重要。本书精选了其对所藏宋元碑刻、法帖的考证文章,以及他对地方戏曲的评论。这些文字,虽不直接属于纯文学范畴,却深刻反映了明代士人“博物致知”的学术精神。其行文简洁犀利,见解独到,是研究明代文人鉴藏史不可或缺的材料。 四、 陈嘉猷(白厓): 白厓是家族中承接晚明颓靡之风,又力求回归质朴的过渡人物。他的作品充满对故园的眷恋和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其晚年所作的散曲和笔记,风格趋向直白和情绪化,对后世的市民文学和地方戏曲产生了间接的影响。本书特别收录了其记录家族衰落与重振过程的几篇杂记,为理解江南士族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精神困境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整理与注释原则: 本书的注释工作极为审慎。鉴于这些文集的流传情况复杂,且部分手稿存在异本现象,本书采用“会注”的方式,参考了多位明清学者的批校本,力求还原文本原貌。对于晦涩的典故、地方俗语以及涉及家族内部人物的关系,我们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考订说明。对于诗词作品,我们尽可能地标注了其创作的大致年代和背景,以便读者理解其思想的演变轨迹。 学术价值与阅读意义: 《明代文人沙洲陈氏家族文集选注》不仅是一部文学选集,更是一部微观的历史文献。通过解读陈氏家族四代文人的诗文嬗变,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 1. 地域文化的渗透: 江南沙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市民文化如何形塑了文人的创作题材与审美趣味。 2. 家族伦理的变迁: 在科举制度和地方事务中,士大夫家庭内部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 3. 明代文学思潮的侧影: 在唐诗宋词的余晖下,晚明文人如何在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古典的继承之间寻求平衡点。 本书适合对明代文学史、江南士人群体研究、以及地方文献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生和高阶文学爱好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精细的切面,去观察一个普通却又极具代表性的江南望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笔墨留下他们存在过的清晰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尔田


  张尔田(西元1862-1945年),浙江钱塘人,学识渊博,经、史、子、集与佛学均有深入。本书为作者研究李商隐诗十多年之精华,另有史学着作《史微》,于《清史稿》中亦有多篇着作。

 

图书目录

前言
玉谿声年谱会笺
附录: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
李义山诗辨正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王国维


  善哉,孟子之言诗也!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汉人传诗,皆用此法。故四家诗皆有序,序者,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也。毛序今存。鲁诗说之见于刘向所述者,于诗是尤为详尽。及北海郑君出,乃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其于诗也,有谱、有笺。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故其书虽宗毛公,而亦笺採三家,则以论世所得者然也。其易毛之最着者,毛诗序以小雅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四篇为刺幽王作,郑君独据国语及纬侯以为刺厉王之诗,于谱及笺并加釐正。尔后王基、王肃、孙毓之徒,申难相承,洎于近世,迄无定论。待咸丰间函皇父敦出于关中,而毛郑是非,乃决于百世之下。信乎,论世之不可以已也!故郑君序诗谱曰:『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旁行而观之。』治古诗如是,治后世诗,亦何独不然?余读吾友张君孟劬玉谿生年谱会笺而益信此法之不可易也。有唐一代,惟玉谿生诗词旨最为微晦,遗山论诗,已有『无人作郑笺』之叹。三百年来,治之者近十家,盖未尝不以论世为逆志之具。然唐自大中后,史失其官,武宗实录亦亡于五季,故新旧二书,于会昌后事,动多殊舛。后世注玉谿诗者,仅求之于二书,宜其于玉谿之志,多所扞格也。君独旁蒐远绍,博采唐人文集说部及金石文字,以正刘、宋二书之失。宋次道之补亡,吴廷珍之纠缪,君殆兼之,而一寄于此书。以古书例之,朱、冯诸君之书,齐、鲁、韩、毛之序也;君书则郑君之谱与笺也。其所攷定者,固质诸古而无疑;其未及定论者,亦将得其证于百世之下,郑君说小雅十月之交,其已事也。君尝与余论浙东、西学派,谓浙东自梨洲、季野、谢山,以讫实斋,其学多长于史;浙西自亭林、定宇,以及分流之皖、鲁诸派,其学多长于经。浙东博通,其失也疏;浙西专精,其失也固。君之学固自浙西入,而渐渍于浙东。君曩为史微,以史法治经、子二学,四通六关,多发前人所未发。及为此书,则又旁疏曲证,至纤至悉,而孰知其所用者,仍周、汉治经之家法也。故述孟子、郑君之言,以序君书,意亦君之所首肯乎。丁巳六月海甯王国维。
 

图书试读

玉谿生年谱卷首

──旧唐书文苑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恆,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祕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厚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讐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作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特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羲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明清文学史略有涉猎的读者,对李贽其人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褒者极之赞赏其“反俗”、“异端”,贬者则批其“邪说”、“惑世”。《玉谿生年谱会笺》的出现,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扎实的学术平台,让我们得以绕开那些情绪化的评价,回到史实本身,去理解这位思想家、文学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又如何在那个时代激起如此大的波澜。这本书的“笺”字,就点出了它的核心功能: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精到的考证和解读,为年谱条目附上说明、注释,甚至是对相关史事的辨析。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李贽的生平、交游、著述,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史料来源可能与大陆有所不同,一本经过两岸学者共同努力,或者至少是汇集了两岸研究成果的年谱,其参考价值就更加凸显了。这次再版,我特别希望看到它在注释的详尽度和史料的出处标注上能更加清晰,这样我们不仅能了解年谱本身的内容,还能顺藤摸瓜,去追溯那些原始的文献,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究。

评分

对于一些历史人物,我们可能只需要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但对于李贽这样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想要真正理解他,就不能停留在表面。《玉谿生年谱会笺》这本书,其“年谱”的体例本身就意味着它致力于提供一个精确的时间线索,而“会笺”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史料考订和文本解读。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至关重要。比如,我们知道李贽有许多激进的观点,但如果不知道这些观点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当时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那么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就容易陷入片面。这本书通过年谱和笺注,把这些“点”连成了“线”,甚至编织成了“网”,让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语境中去审视李贽。尤其是在台湾,对于史料的严谨性和考证的深度,向来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我非常期待这本再版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加出色,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可靠的李贽研究范本,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的人生航程究竟是如何铺陈展开的。

评分

老实说,李贽的思想,我始终觉得需要非常耐心地去体悟。他的文字,时而辛辣,时而深邃,常常跳出当时的思维定式,这在阅读时,会带来一种既兴奋又感到挑战的体验。而《玉谿生年谱会笺》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想深入理解李贽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辅助工具。年谱本身,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时间轴,知道他的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演变的,他的著作又是如何产生的。而“会笺”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它能够帮助我们解读那些晦涩的文字,考证那些模糊的事件,甚至能补充当时的历史背景,让我们理解李贽的言论为何会那样,他的思想又受到了哪些现实的制约和影响。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学术研究,都强调史料的溯源和考证,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扎实的基石,让我们不至于在空泛的解读中迷失方向。我对这次再版,最期待的就是它在对李贽的著作进行年代考订时,能否更加精确,以及对于他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是否能有更精辟的阐释。

评分

读史,尤其是读人物史,最怕的就是零散和断裂。《玉谿生年谱会箋》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主打一个“年谱”的框架,这对于梳理李贽这样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人物,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我常觉得,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些标签化的概括上,比如李贽就是“反传统”、“离经叛道”,但具体他“如何”反,“又为何”反,以及他在反抗的过程中留下了哪些具体的足迹,往往就模糊不清了。这本书的“会笺”部分,我想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对年谱条目的详细解释和补充,将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连续的、有血有肉的李贽。比如,他在某个时期的官场经历,与哪些人有过交往,他们的关系如何,这些细节都能够通过年谱和笺注来呈现。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这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细的“人生行程表”,附带了专业的“旅行指南”,能让我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生命轨迹。这次再版,我希望它在版式设计上也能更加人性化,让阅读体验更加顺畅,不至于因为古籍排版而产生阅读障碍。

评分

这部《玉谿生年谱会笺(再版)》的问世,对我这样的古籍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台湾近些年古籍整理出版的风气相当不错,但像《玉谿生年谱会笺》这样,动辄涉及明代文人的繁复生平考证,又需要有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精细的校勘功夫,真正能够做得令人信服的,却非泛泛之作。我印象中,第一次接触到“玉溪生”(也就是李贽)的作品,是在大学时期,当时读到的还是较为通俗的选本,对他的思想的理解,只能说是雾里看花。而《年谱》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抽丝剥茧的学术严谨性,透过时间线索,去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轨迹,这对我来说,一直极具吸引力。这次再版,我最期待的就是它在史料搜集和考证上的更新与深化。毕竟,随着时间推移,新的文献出土,旧的史料解读也可能出现新的角度,一部好的年谱,必然是不断累积、修正的成果。我尤其关注的是,它能否补足过去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比如一些传记中模糊不清的地点、人物关系,或是事件的发生时间。再版,就意味着它承载了更多的研究心血,也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李贽画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