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

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河洛文化
  • 汉语
  • 古典诗词
  • 文学
  • 文化
  • 吟唱
  • 地方语言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苏学汉语首创,本书选辑六十六篇,依次介绍东坡先生作品。以唐宋的河洛中原音韵标音,加以吟唱,呈现东坡音律的奥妙。

  苏轼初发嘉州离开家乡始,直到宦贬各处,终至海南回渡。其一生颠沛,却以坚忍飘逸,转化困顿,徐行吟啸而无雨亦无风。

  科举时代,以金榜题名光大门楣,一经入仕,除了极少数幸运,绝多无缘再登家门。东坡先生备受思乡之苦,由「南康望湖亭」句「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可知一斑。

  子瞻先生与子由兄弟情深,自幼一同唸书,同年登科,其后便各奔前程,羁离异方。锥心思念,不可言表,本集六十六篇即有九篇文章寄怀子由。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河洛地区历史文化与语言,且不涉及您提供的书籍主题: --- 《洛水千年:河洛文化的源流与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究黄河中下游核心区域——河洛(今河南洛阳、郑州一带)地区历史变迁、文化脉络及其对中华文明深远影响的综合性著作。本书突破了传统地域史的叙述框架,将历史地理、考古发现、文献考据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力求勾勒出一部立体、鲜活的河洛文明发展史。 河洛地区,自古即被誉为“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核心。本书从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类活动初探,追溯至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迭与兴衰。重点分析了洛阳、郑州等核心都邑的城市规划理念、政治权力结构以及其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详细阐述了河洛地区如何成为礼乐制度、宗法伦理、早期文字体系等中华文明基石的确立之地。 第一篇: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王朝(史前至西周) 本篇着重于河洛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独特地理优势与文化积淀。通过对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如二里头遗址群的解读)的最新考古成果进行梳理,本书尝试重建早期聚落形态与社会组织。在对夏商的讨论中,我们着力分析了“二里头文化”与“夏朝”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联,以及商朝在河洛地区的多次迁都及其文化影响。西周定鼎洛邑后,河洛地区如何确立其作为天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本书引入了周礼、分封制等制度的构建过程,阐释了“礼乐文明”如何在这一区域扎根,并辐射全国。 第二篇:春秋战国的烽火与思想交锋(东周至秦汉)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列国争霸,河洛地区成为了中原核心战场与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本书细致剖析了洛邑周边的各国势力(如晋、楚、秦的渗透与角力),以及这一动荡时期对社会结构、军事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诞生与发展,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的早期发展都与河洛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定都洛阳,本书探讨了汉承秦制背景下,河洛地区如何在统一王朝的统治下,重塑中央集权体系,并发展出成熟的官僚制度和地方治理模式。 第三篇:魏晋风骨与佛教东传(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洛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民族交融,其文化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本书探讨了“建都洛阳”的政权(如曹魏、西晋、北魏等)在文化政策上的差异及其对地域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原后,在河洛地区广泛传播的过程,龙门石窟的开凿不仅是宗教艺术的顶峰,更是中外文化深度融合的标志。隋唐之际,洛阳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东都,本书详述了隋唐盛世中,洛阳作为经济、交通、军事重镇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在文化上对周边藩属国产生的影响。 第四篇:宋金对峙与城市繁荣(宋元时期) 宋代,河洛地区的政治地位虽有起伏,但其作为文化重镇的地位并未削弱。本书深入研究了北宋时期洛阳的城市复兴,以及金代占据洛阳后,如何试图继承并改造这一历史名城。这一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民间信仰的丰富,共同构成了河洛文化多元发展的面貌。书中结合对宋代汴梁、洛阳城市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中原腹地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动态角色。 第五篇:近代转型与当代遗产保护 明清时期,随着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河洛地区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变化。本书关注了明清时期,洛阳作为漕运枢纽和驻防重地的角色转变,以及中原文化在民间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进入近现代,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国家危机的挑战,河洛地区知识分子和民众是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最后,本书聚焦于当代河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从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的多个角度,评估了河洛文明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价值与启示。 本书特色: 1. 多学科交叉印证: 整合了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碑刻文献、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构建跨越五千年的宏大叙事。 2. 地域核心聚焦: 严格围绕洛水流域的文化核心区,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权力与文化创造力的相互作用。 3. 文化基因的追溯: 旨在揭示“礼制”、“中原情结”、“包容性”等构成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基因的要素,是如何在河洛这片土地上孕育和定型的。 《洛水千年》不仅是一部区域史,更是一部探寻中华文明“根”与“魂”的史诗,为理解中国历史的纵深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坐标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冠人


  黄冠人,籍贯台北,擅外文,修企管,货殖业余,珍宝岛情,惜中原爱,寓世界怀,醉心古韵研究,汉学传承与诗教发扬,乐于欧盟同德,共为保存文化而勤耕。现职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副理事长。

王郭皇

  王郭皇,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专长为书法教学、诗歌吟唱与汉学传习。着有《苏东坡诗词作品的意象》一书。
 

图书目录

黄冠人 序 1
王郭皇 序 2
1、刑赏忠厚之至论 3
2、初发嘉州 12
3、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14
4、和子由渑池怀旧 17
5、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19
6、王维吴道子画 21
7、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25
8、颍州初别子由 27
9、游金山寺 30
10、腊日由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34
11、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 8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40
13、吴中田妇叹 42
14、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45
15、有美堂暴雨 47
16、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49
17、少年游(去年相送) 54
18、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56
19、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58
20、沁园春(孤馆镫青) 61
2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64
22、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66
2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8
24、永遇乐(明月如霜) 71
25、百步洪其一 74
26、舟中夜起 78
27、余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80
28、梅花二首 83
29、初到黄州 85
30、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87
31、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90
32、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92
33、迁居临皋亭  96
34、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99
35、浣溪沙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 101
36、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03
37、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106
38、寒食雨二首 109
3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12
40、洞仙歌(冰肌玉骨) 115
41、念奴娇(大江东去) 119
42、前赤壁赋 122
43、后赤壁赋 131
44、醉翁操(琅然) 137
45、洗儿戏作 141
46、东坡 143
47、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45
48、海棠 147
49、记承天寺夜游 149
50、题西林壁 151
5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 153
52、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155
53、寄蔡子华 157
54、赠刘景文 160
55、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162
56、和陶饮酒二十首并叙(选录三首) 165
57、东府雨中别子由 171
59、南康望湖亭 176
60、荔支叹 178
61、纵笔 182
62、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183
63、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 186
64、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88
65、自题金山画像 190
66、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192
参考文献 196
一、苏轼专着 196
二、专书 196
三、工具书 197
四、期刊论文 197
五、硕博士论文 19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吟唱”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一直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谨慎的态度。毕竟,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并非易事,很容易流于形式,或是破坏了原作的风骨。然而,当看到《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这个标题时,我内心深处那份对苏轼的喜爱,又被勾起了。苏轼的作品,向来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生态度以及极其自然的语言而著称,即便是千年之后,读来依旧如沐春风。而“河洛汉语”,这几个字,则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辨识度。我猜想,这本书所带来的,绝非简单的朗诵,而是一种将苏轼词句,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方言,进行艺术化演绎的呈现。这种演绎,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苏轼笔下那些或喜或悲的情感,去体会他身处不同人生境遇时的心绪。我特别期待,在那些或许带着粗犷、却又充满温暖的河洛语调中,能够找到苏轼词句中更深层、更生活化的表达。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创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像是一次挖掘被遗忘的宝藏的旅程。

评分

收到!我将以台湾读者的角度,为您构思五段风格迥异、详尽生动的图书评价,且不直接包含书名内容,但能暗示读者对《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的期待与好奇。 --- 收到这本《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便是穿越千年的时空,身处北宋的繁华街市,耳畔回响着慷慨激昂又或是低回婉转的吟唱。我总觉得,苏轼的诗词,自带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不应只是静静地躺在纸面上,而是应该被赋予声音,被赋予地域的脉络。想象一下,当那充满生活气息的河洛方言,与苏轼那洗练隽永的文字碰撞,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那或许是一种更贴近土地、更富有人情味的解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殿堂,而是街头巷尾的百姓也能共鸣的乡音。这种将古老文人墨客的绝世才情,与充满烟火气的在地语言相结合的尝试,实在太令人期待了!我很好奇,河洛汉语的声调、韵律,如何能够恰如其分地衬托出苏轼词句中的豪迈、幽默、或是深沉的愁绪?是否能在吟唱中,听到那个被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在异乡的土地上,用最朴实却又最有力量的声音,诉说着他的心声?这不只是对文学的致敬,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在地与天下的深度交融,光是想想,就觉得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拥有“活”起来的能力,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产生连接。苏轼的作品,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他的诗词,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然而,《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这个书名,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当“吟啸”与“河洛汉语”这两个词汇结合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那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一种源自土地的呼唤。我猜想,这本书所带来的,绝非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对苏轼作品的一种“再创造”,一种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去重新演绎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当那些优美的词句,被赋予了带着浓厚地方口音的吟唱,它们是否会展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深沉的情感?是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所体验到的喜怒哀乐,都与这片土地上的声音息息相关?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更是一种对文化深层挖掘的探索,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去探寻,这份“吟啸”之中,蕴藏着怎样的惊喜。

评分

老实说,对于《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这本书,我最初的感受是“好奇”与“惊喜”。我们从小接触苏轼的诗词,早已熟稔于心,那些优美的文字,早已被刻在了脑海里。然而,总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高高在上”的,需要用一种特定的语境去解读。但“河洛汉语”这个词,立刻打破了我固有的印象。它让我联想到了民间说唱、地方戏曲,那些充满生活气息、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我开始想象,当苏轼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被用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河洛方言吟唱出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是否能够让那些平日里接触文学作品较少的读者,也能因为熟悉的乡音而产生亲近感?那或许是一种别样的“东坡文化”,它不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融入了浓浓烟火气的日常。我很期待,通过这种吟唱,能够挖掘出苏轼作品中那些被忽略的、更具生活化、更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尝试,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绝佳范例,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吟啸且徐行:苏轼作品河洛汉语吟唱》这个书名时,脑中立刻闪过了“古韵新生”的念头。我们都知道苏轼,那个才情横溢、风趣幽默、豁达乐观的文坛巨匠,他的诗词早已深入人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词句在朗读时,似乎总少了些什么,缺少了那种与生活气息相连的温度。而“河洛汉语”的加入,则像是为这份古老的美,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我设想,当苏轼那些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感慨的词句,被用带着浓浓地域风情的河洛方言吟唱出来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那或许是一种更贴近土地的呼唤,一种更接地气的表达。比如,当苏轼写到“大江东去”时,用河洛语吟唱,是否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波澜壮阔,却又带有某种熟悉的乡土情结?又或者,当他写到“拣尽寒枝不肯栖”时,那份坚守与孤寂,在方言的语调中,又会增添多少层次的况味?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再创作,更像是一次文化基因的挖掘与重塑,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去倾听,去感受这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古老而又新生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