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报人汪康年回忆录:《汪穰卿笔记选》

晚清名报人汪康年回忆录:《汪穰卿笔记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汪康年
  • 报刊史
  • 回忆录
  • 近代史
  • 历史人物
  • 民国史
  • 地方史
  • 文化史
  • 笔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庆亲王奕劻在汇丰银行的一百二十万两存款,为何不翼而飞?真是被知情者和银行瓜分?
  ‧八国联军庚子赔款后,美国愿退赔款的原因与其始末究竟为何?


  晚清名报人汪康年,创办过《时务报》、《时务日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报。
  以其独立的判断,质朴的文字,翔实记载晚清时事。

  「朝有所闻,夕即记诸小册。上自朝政国故,下至闾巷琐闻,无不备载。」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尤其弟汪诒年掇拾丛残,重新编订,并加按语註释而成。

  全书共分八卷,其中属于长篇记述事件始末者,列为卷一,各有小标题。而卷二至卷六则为杂记,仍以国内事实列前,域外见闻次之,讽谕谐谈等又次之。而原来卷七是雅言录与其他各卷,并不相关。而卷八为附录,是当时发表在《刍言报》的文章,并非汪康年手笔。因此原书卷七、卷八,在本书并不收录,特改名为《汪穰卿笔记选》。

  综观全书,翔实的记载,质朴的文字,平正的议论,为探求晚清政治、经济、社会风貌,不可多得之史料。

本书特色

  ★晚清名报人汪康年笔札汇编,用犀利眼光、第一手消息,翔实记载史实。
  ★内容涉及晚清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重现历史真相!
  ★文史专家蔡登山专文导读,经典史料精彩重现!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晚清名报人汪康年回忆录:《汪穰卿笔记选》”之外的,关于其他历史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清代政治与社会变迁: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转型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 字数: 约750,000字 装帧: 精装,共三卷 --- 卷一:帝国的黄昏:危机与应对(1840-1870) 本书第一卷聚焦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洋务运动初期,清朝统治集团在内忧外患面前的挣扎与初步尝试。作者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扎实的史料考据,系统梳理了这一关键转型期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脉络。 核心内容聚焦: 1. 两次战争的冲击与条约体系的构建: 详细分析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后果。重点阐述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结构,并催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知。书中不仅仅罗列了条约内容,更深入剖析了清廷在外交决策中的思维定势与策略失误,以及条约体系对沿海通商口岸的社会经济影响。 2. 太平天国与捻军运动的深度剖析: 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清朝内部治理危机与外部冲击交织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利用新近披露的档案资料,对洪秀全的政治理想、天国的组织结构、以及其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不同于传统史学将太平天国简单视为农民起义,本书侧重探讨了其作为一种替代性政权模式的运作逻辑,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兴起对中央集权体系的微妙侵蚀。 3. 洋务运动的源起与早期实践: 详细考察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核心人物的崛起路径。本书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初期在军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外交(如总理衙门的设立)方面的努力,指出洋务派最初的动机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防御战略。此外,还探讨了洋务运动在财政支撑、人才培养以及与保守派(如穆彰阿、端华等)的权力博弈中的复杂性。 4. 士绅阶层的分化与重构: 探讨了在战乱和改革浪潮中,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应对新的挑战。部分士绅积极投身团练,转化为地方精英;另一些则在新的商业模式和教育体系冲击下,逐渐边缘化或选择妥协。 --- 卷二:内治革新与制度的僵持(1871-1894) 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了洋务运动的深化期,以及清政府试图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强”努力,并最终导向甲午战争的悲剧性收场。 核心内容聚焦: 1. 海防与边疆治理的强化: 重点分析了北洋水师的建立过程,包括其资金来源、技术引进中的困境,以及与南洋水师的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同时,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意义进行了重新评估,强调了这一时期对清朝版图完整性的维护作用。 2. 政治体制的微调与体制内矛盾: 考察了同治中兴后期,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权力消长,以及“后党”与“汉臣”集团的复杂关系,如何影响了政策的连贯性。书中特别讨论了清政府在财政集权、税收改革方面的保守态度,这成为了制约洋务事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3. 教育思想的松动与初步尝试: 考察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以及张之洞等人对新式教育的倡导。本书对比了传统书院教育与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以及这种转变在士林阶层中引起的争议和抵触。 4. 甲午战争的深层动因: 摆脱单纯的军事失败论,本书将甲午战争视为中日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不同选择的集中体现。详细剖析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与清朝决策层的拖沓低效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尤其批判了光绪皇帝初期亲政后,因派系倾轧和资源错配导致的海军建设上的战略失误。 --- 卷三:危机的深化与历史的断裂(1895-1912) 第三卷是全书的重点和高潮,处理了甲午战败后的全面危机,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短暂而剧烈的历史进程。 核心内容聚焦: 1. 甲午战后列强瓜分狂潮与“瓜分危机”的应对: 详细分析了《马关条约》带来的空前屈辱,以及列强在山东、长江流域、两广等地的势力范围划分。本书着重研究了清政府在“瓜分危机”面前的摇摆不定,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央权威的彻底丧失。 2. 维新与守旧的激烈冲突: 对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特别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基础和光绪帝的支持力度),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关键在于其对地方实权派和后党势力的严重低估,以及改革方案在执行层面缺乏稳固的社会基础。 3. 清末新政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重点分析了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为自救而推行的“新政”。涵盖了练新军、预备立宪、废除科举等重大改革。书中强调,新政在军事(新军的形成)和教育上取得了实质进展,但其根本矛盾在于,清廷试图在不放弃皇权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改革,最终导致了立宪派的失望和革命力量的壮大。 4. 革命浪潮的兴起与辛亥的终结: 考察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如何利用新军的形成和地方精英对中央的不满,最终点燃了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本书以审慎的笔触,分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是“结构性崩溃”的结果,而非单一军事行动的胜利。最终,清朝的覆灭被视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既得利益集团与时代潮流不可调和的结构性悲剧。 --- 史学价值与特点: 本书跳出了传统上以英雄人物为主线的叙事框架,力求构建一个多层次、系统性的清末转型模型。它强调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变动、士绅阶层反应以及思想文化演进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持续关注,揭示了清帝国晚期“权力的碎片化”如何一步步瓦解了中央的控制力,最终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时,表现出结构性的脆弱。本书对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康年(1860-1911)


  浙江钱塘人,字穰卿。是倡导维新改革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报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受甲午战败影响,思想受到冲击,参加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黄遵宪创办《时务报》,后改名为《昌言报》。1898年5月在上海与曾广铨、汪大钓等另创的《时务日报》亦更名为《中外日报》,继续主持业务。戊戌政变后,《昌言报》停刊,汪康年避居上海租界,并聘请英人杜德勒(Charles John Dudgeon)担任《中外日报》发行人,继续出版。此外,又先后创办《农会报》、《京报》和《刍言报》,1911年逝于天津。他一生创办过六种报刊,即《时务报》、《时务日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在短暂的五十一年生命里,有整整十六个年头,是在报馆中度过的。

  遗作《汪穰卿遗着》和《汪穰卿笔记》。

编者简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

  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杨翠喜‧声色晚清》、《多少楼台烟雨中:近代史料拾遗》、《多少往事堪重数:百年历史余温(1890-1990)》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晚清名报人汪康年和《汪穰卿笔记选》/蔡登山

汪君穰卿家传

编者序

│卷一 纪事│
苏杭甬路始末略
记赔款镑亏之争执
记美国退款兴学始末
记道胜银行之存款
记股票投机之害
记银号倒帐事
记上海信昌珠号被骗鉅款事
记总兵谢宝胜治盗事(附录来稿)

│卷二 杂记│

│卷三 杂记│

│卷四 杂记│

│卷五 杂记│

│卷六 杂记│

 

图书序言

导读

晚清名报人汪康年和《汪穰卿笔记选》

蔡登山


  汪康年(一八六○~一九一一)字穰卿,浙江钱塘人。他是倡导维新改革的社会活动家,是研究晚清思想文化史不能避开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报人。

  早年瞿鸿禨当浙江学使来杭州时,汪康年应岁试,得瞿学使赏识得列第一名,因此汪康年一直视瞿鸿禨为恩遇之师。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他考取进士补应殿试,列三甲第六十一名,时当甲午战后,变法图强的论调高唱入云,汪康年倒是有心人,并不以讲维新为猎官的捷径,反而绝意进取。一八九六年清政府下令封禁强学会,汪康年利用所余款项与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办了一张旬刊,名为《时务报》,聘「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为主笔,作为维新派的言论机关报。为了办报,他毅然放弃仕途,这和同时代的有些报人成名之后走仕途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是以民间身分进入报业的。他一生创办过六种报刊,即《时务报》、《时务日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在短暂的五十一年生命里,有整整十六个年头,是在报馆中度过的。

  及至戊戌变法之初,光绪降诏,将《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康有为前往督办。其时汪康年已别创《时务日报》,从《时务报》的旬刊改成日报,也可以看出,他对报纸沟通信息、传播新闻的重视。为了避免与官报的名称雷同,他又将其改名《中外日报》,记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成为一份内容丰富、讲求新闻时效性的报纸。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二月十五日则创立《京报》,他的入京办报,与其座师瞿鸿禨可能有密切关系。瞿鸿禨于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入值军机,瞿氏以才敏受知,且有清望,素为慈禧所倚重。时奕劻以贪庸为人所诟病,亦同值军机,二人积不相能,遇事每有争论。汪康年既是瞿鸿禨的弟子,故对奕劻博击最力,以为害马不去,则良政无由建立,终以揭发「杨翠喜案」,得罪奕劻一党。后来《京报》又刊载〈庆亲王七十生辰特别赐寿记〉文中痛斥奕劻「问之当世,实无可纪之功,笔诸史编,更无可书之绩」,值国家危亡之时大办寿庆而不觉「不自安」,但「固己位则易,箝人口则难」,这一举动应受舆论指责。他因此得罪权贵,于是报馆仅成立五个月,即被封禁。但汪康年则一再强调报纸有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的责任,也显示出其对报刊的独立批评角色开始有了更自觉的认识。

  汪康年对报纸始终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他创办的最后一份报纸《刍言报》,五天一期,每月六期,他虽身患疾病仍承担了报馆的所有工作,每期八页的稿件,几乎全由汪康年一人撰写、编辑和校对。有朋友劝他不要那么辛苦,他竟然说他把报纸当作医治疾病的药,足以看出他对报馆用情、用力之深。他患上严重的肺痨,「咳喘不已,悲呛而逝」,直到在他去世前十七天《刍言报》才不得已停刊。

  在时人眼中,他最典型的形象,是一个职业的批评家,目光犀利,公正不阿,从权贵到民间人士,一律抨击不误;具有独立见解,从不人云亦云……因此有后世史家评论道:汪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百年言论史的一个缩影……先生彷彿是为报而生,又殉报而亡……在他死后,其弟汪诒年这样写道:「……百年后人若知先生所值之时事如何,所处之环境如何,则于先生何以有此怀抱,何以发此言论,可洞如观火矣。」

  《汪穰卿笔记选》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由其弟汪诒年掇拾丛残,重新编订,并加按语註释而成。汪诒年说其兄汪康年治报之暇,辄网罗百家杂记、旧闻新义,一一笔之于书。「朝有所闻,夕即记诸小册。上自朝政国故,下至闾巷琐闻,无不备载。身后掇拾遗编,尚得数巨册,欲考之清末之政治及其社会之情状者,此殆其渊薮矣。」于是汪诒年将汪康年最后岁月中所记的两册笔记整理出来,名为《汪穰卿笔记》。全书共分八卷,其中属于长篇记述事件始末者,列为卷一,各有小标题。而卷二至卷六则为杂记,仍以国内事实列前,域外见闻次之,讽谕谐谈等又次之。而原来卷七是雅言录与其他各卷,并不相关。而卷八为附录,是当时发表在《刍言报》的文章,并非汪康年手笔。因此原书卷七、卷八,在本书并不收录,特改名为《汪穰卿笔记选》。

  因汪康年是晚清名报人,他结交朝廷要员甚多,许多消息的来源有他一手的管道。例如,在《汪穰卿笔记》中曾经提及蒋式瑆参奏庆亲王之事,大意是:奕劻在汇丰银行的存款有一百二十万两,「朝野莫不了然」,也就是说,关于奕劻的巨额存款并不仅仅是蒋式瑆掌握的独家新闻,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朝廷派清锐、鹿传麟等人去查帐时恰值星期日,银行不开门;第二天又去,银行以「替客户保密」为由不让他们看帐本,只是口头上回答「并无此款」,他们就据此对参奏案做出判决。连帐本都没看到,调查便草草结束,汪康年抨击这叫什么核查?这样的核查怎么可能查出问题的真相?而传说查案之时,奕劻果然恐惧,暗中託人註销存款记录,事后蒋式瑆和银行的人瓜分了奕劻的六十万两,每人各得三十万两,蒋式瑆以一部分投资于京师电灯公司,被举为总理,生活殊为惬意。这件事当时传遍北京,也传入宫中,被慈禧太后听到,只说:「奕劻老而贪,活该被人吃去!」笔记小说,言之凿凿,但其实是不可信的。因奕劻本用假名开户头,他根本不需去註销存款。汪康年在《汪穰卿笔记》就说:「此更奇,蒋未必与行中人捻,且行中人安敢以此未必然之事,而轻与人商。总之,以如是着名之银行,经理之人固必慎选,且稽核尤密;安有此等鉅款任人侵吞之理。然此谣至今犹在人口,因叹吾国兴讹造讪之人多,而研究剖白之人少,是非何日得明乎?」他对于谣言是觉得完全不可信,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学者刘鹏超认为按照汪康年的说法,奕劻作为中枢大臣,权倾朝野,汇丰银行笼络他都来不及,不会侵吞他的存款;更为重要的是,奕劻在入民国后仍将全部积蓄寄存在汇丰等外国银行,如果汇丰曾侵吞过他的存款,奕劻是不会再在汇丰存款的。毋庸置疑,这笔存款始终老老实实地躺在汇丰银行的钱柜里,只是奕劻在存款登记册上隐讳了他自己的名字而已。

  诸如此例,身为报人,他不人云亦云,有他独立的判断。因此综观全书,翔实的记载,质朴的文字,平正的议论,均使得此书成为探求晚清政治、经济、社会风貌,不可多得的史料。
 

图书试读

│卷一 记事│
 
〈记赔款镑亏之争执〉
 
庚子赔款载于约章者,实库平银四万五千万两。然后来由上海道按月付款时,仍须按金价伸算。如金价贵则须另筹款以益之,所谓镑亏是也。于是江海关道今山东巡抚袁公起而争之,各督抚亦有电外务部争之者。且与外人约,于此争执期内按月应解之款暂存银行,俟议定再拨付而认其息。后外务部与各国公使再三辩驳,卒不能胜,遂饬上海道如数拨付。然因此波折,既须付数月息钱,又适当金价渐长之时,多付之银殆数十万,而各署所付电费尚不在内。一时闻者莫不扼腕,以为约文明白如此,而吾外务部犹不能得之外人,为可恨也。后余入京细访其事,始知竟无从争,且转为外人笑也。盖初写正约时,各国咸照其本国币制书之,如英为若干镑,俄为若干罗卜之类。合肥相国曰:「此真啰苏。合之吾国之银究应若干,吾观之殊不了了,意两宫亦必不了了。」于是,各公使商量久之,各合成中国银数,攒凑併合而去其奇零,始合成中国库平银四万万五千万两,告之合肥。又恐吾国之遽以银数计也,复注曰:即英若干镑,法若干佛郎等语。合肥遂命书于约后。各使虑吾遂以银计,见合肥必伸言之。合肥必唯唯曰:「然。」各使终不释然,遂促合肥作一函与领袖公使,声明赔款载约章者,虽作库平四万万五千万,然按月付款时,仍须以金价高低为伸缩云云。试问如此铁版注脚,尚何从争执?窃怪袁公争此时,外务部何不竟以此告之?岂袁知之仍欲固争耶?抑外务部始终未以此告耶?诚令人不解。惟因此一争,袁又得数月赔款之利息,又得大名,亦幸矣哉。
 
│卷二 杂事│
 
同治间送学生于美,前十余年送学生于日本,又及欧美各国,是皆各国常有之事。顾水积则波澜生,留东留西,形迹互异,学生既各生意见,各国亦从而生心。于是美以退还之赔款而要求我国送学生至其国。于是留学生一事乃成为国际之事。前年德欲设大学于青岛,以教授我国子弟,要求开办费及岁贴费若干于我学部。时孙慕帅返国未久,为之函请于张文达。文达大喜,三日即覆函许之,且所许过所求。于是英将设大学于香港,近且闻将设于成都;美人又欲设学堂于汉口;俄则本有俄文学堂于京师。是其于将来影响不知何如,然目前则已扰扰矣。

用户评价

评分

《汪穰卿笔记选》这本书,简直是一次令人沉醉的时光漫游。汪康年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将我带回那个变革时代的上海。我被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深深吸引,那些街头巷尾的传闻,官员士绅的私下议论,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社会现象,都被他敏锐地捕捉,并记录下来,构成了那个时代生动的侧面。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显得真实可信,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变迁的描绘,那种新旧交替的阵痛,那种思想观念的激荡,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迷茫与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更让我感佩的是,汪康年先生以一个新闻人的身份,记录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他敢于直面历史的真相,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勇气和担当,在那个时代尤为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回忆,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汪穰卿笔记选》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晚清社会百科全书。汪康年先生以他非凡的笔力,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人物命运,以及思想潮流,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被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所折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在他笔下都成为了解读那个时代的钥匙。他不仅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更深入地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性与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刻画,他们身处变革的时代,肩负着救国救民的重任,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求索,这种挣扎与担当,让我深受感动。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出其本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描绘,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那个时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一同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着时代的变迁,思考着民族的未来。

评分

读完《汪穰卿笔记选》,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晚清,亲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走进了汪康年这位名报人的内心世界。书中的文字,虽然是笔记的形式,却字字珠玑,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真挚关怀。他以一个新闻人的敏锐视角,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太多的细节,那些我们只能在历史书中看到的事件,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那些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洋行里的刀光剑影,市井间的喜怒哀乐,都被他一一捕捉,化为文字,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关于报业发展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与担当。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坚持报道真相,如何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传播新知,这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时务报》创办的几段描述印象深刻,那种举步维艰,却又充满理想主义的热情,让人热血沸腾。汪康年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旁观者,他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记录者,他的笔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展现了他们救国救民的理想与现实困境的碰撞。

评分

《汪穰卿笔记选》这本书,如同一个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满了晚清社会的种种景象。汪康年先生以他非凡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状态的描绘,从朝堂上的权谋争斗,到市井间的烟火生活,再到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都被他收入笔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笔下的文字,充满智慧和洞察力,他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大局,从个人经历折射时代变迁。我被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讨论所吸引,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新旧思想的交锋,以及这些思潮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思考者,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于民族前途的思考,都通过他的文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让我动容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创办报刊,传播新知,这其中的艰辛与不易,都被他真实地记录下来。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思考。

评分

细细品味《汪穰卿笔记选》,我仿佛与汪康年先生一同走过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晚清。他的笔触,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细腻。书中对晚清政治局势的分析,尤其是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和观察,让我对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种主观的视角,反而让历史更加鲜活。我特别被他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革的描述所吸引。在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奔走呼号,这些都在他的笔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激进的改革者,还是保守的守旧派,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立体生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报业发展的内容感到兴趣盎然,他作为一名杰出的报人,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传播新知的热情,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如何坚持下去的种种细节,都让我深受启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历史知识,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进步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与担当。

评分

《汪穰卿笔记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凝固了时代精神的画卷。它让我得以窥见晚清那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社会肌理。汪康年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不仅仅记录了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捕捉到了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我尤其着迷于他对于官场百态的描绘,那些朝臣间的虚与委蛇,改革派的艰难推进,保守派的顽固守旧,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不禁让人感慨,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细微的人事交织而成,并非简单的宏大叙事。更令我动容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在那个信息传播极其不发达的年代,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创办报纸,传播新思想,启迪民智,这其中的艰辛与不易,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感同身受。那些关于报纸发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来自官方的压力,同行的倾轧,甚至读者观念的束缚,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开拓者的勇气和决心。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时代使命的深刻探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挖到宝了。《汪穰卿笔记选》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汪康年先生的笔下,晚清的景象仿佛触手可及,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和分析,他不仅记录了新思潮的涌入,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以及它们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刻板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即使身处逆境,也从未放弃理想。我尤其被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所吸引,他的评价往往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有赞赏,也有批判,这种真实的评价,比任何官方定论都更具说服力。此外,他对报刊发展历程的详细记载,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新闻人的不易。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用笔作为武器,去传播真理,去唤醒民众,这其中的艰辛与荣辱,都让我为之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评分

翻开《汪穰卿笔记选》,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百年前的上海滩,耳边是车马喧嚣,眼前是衣香鬓影,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汪康年先生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将那些历史的片段,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那些西学的涌入,传统观念的冲击,新式学堂的兴起,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都被他信手拈来,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上海,既有繁华的洋场景象,也有暗流涌动的政治漩涡;既有追求新知的青年学子,也有固守旧制的顽固势力。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关注。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汪康年先生的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融入其中,使得这些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睿智的老者促膝长谈,他娓娓道来,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段段被遗忘的往事,重新激活。

评分

《汪穰卿笔记选》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晚清上海的任意门。汪康年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碰撞、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刻画,从达官显贵到市井小民,从维新志士到保守派官员,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他对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的捕捉,都非常到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特别是书中关于戊戌变法前后的种种内幕,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被一带而过的事件,在他的笔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仿佛亲历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感受到了改革者们的雄心壮志,也看到了他们面对强大阻力时的无奈与悲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在于它展现了汪康年先生作为一个思想者、一个行动者,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怀。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思考。

评分

当我翻开《汪穰卿笔记选》,仿佛进入了一个久远而又熟悉的时代。汪康年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魔力,他将晚清上海的繁华与暗涌,士大夫阶层的忧思与挣扎,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那种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气息,那种变革与守旧的拉扯,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市井中的普通百姓,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生命力。他对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的描绘,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新闻事业的论述所吸引,他作为一名杰出的报人,对创办报刊,传播新知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动荡年代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都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记录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他在家国命运前的那份思考与担当,都通过他的文字得到了深刻的展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迪,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新闻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