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概要(13版)

民法概要(1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法
  • 法学
  • 教材
  • 概要
  • 民法总论
  • 民法各论
  • 法律
  • 法典
  • 13版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实例解题的方式,一方面呈现民法的体系架构,另一方面澄清民法的基本观念,使读者对于民法的基本架构、重要问题及思考模式,有所认识。本书的取材内容,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上,一般人经常接触的民事法律问题为主,去除一般人较少接触的艰涩概念。再者,本书在案例事实之后,以图解的方式,解说法律思维的模式,俾使读者领会法律人的思考方法。

  法学发展须与时俱进,面对新的社会问题,既有法律规定需要新的诠释,也须要制订新的法律规定给予规范。近年来,民法规定迭经修改,新的法院案例,对于法律规定具有重要的诠释意义。

  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亲属编之意定监护制度及大法官会议第771号解释,并纳入若干具有实用性的特别法规定,以期符合实务运作情况。此外,本书于各章之末国家考试题目,增加民国107年的考题,借此让读者明了最新考试趋势。

 
《法学前沿:民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导言:时代变迁下的民法新视野 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些变化对传统民法理论与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催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本书《法学前沿:民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旨在超越对既有民法条文的简单梳理与注解,而是聚焦于当代法学研究的热点、难点,以及民法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其规范、平衡与救济功能的深度剖析。我们力求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以及关注社会治理的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紧密联系现实实践的分析框架。 第一编:民法基础理论的再审视与发展 第一章:私法自治的边界与能动性 本章深入探讨私法自治原则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内涵演变。传统观点强调意思表示的绝对自由,然而,面对消费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等、格式合同的泛滥,以及技术发展对个人决策空间的影响,私法自治的边界必须进行动态的界定。我们将分析如何平衡个体意思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弱者保护之间的张力。重点讨论情势变更原则在当代合同法中的适用空间、合同显失公平的司法认定标准,以及意思表示瑕疵认定的精细化处理。此外,本章还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视角,审视“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民法理论建构中的局限性。 第二章:权利体系的结构性重构 民法上的权利体系是调整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基础框架。本章着重考察了新型客体和权利形态的涌现对传统权利体系的冲击。从数据、人工智能生成物到生物基因信息,这些新兴要素如何被纳入现有的财产权、用益物权或债权体系?我们详细探讨了人格权在数字化时代的延伸与保护,特别是“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控制权”的理论基础与法律构建。同时,对传统物权变动中“公示原则”的有效性,在虚拟财产和数字资产交易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审慎的分析。 第三章:民事主体能动性的再定义 随着社会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对民事主体的理解也需与时俱进。本章超越了自然人与法人这两大传统范畴,探讨了新兴组织形态(如非法人团体、虚拟社群)的法律地位认定,以及它们在参与民事活动中的责任承担机制。在自然人领域,胎儿的权利能力、高龄与认知障碍者的意思能力判断标准,以及信托设立者与受益人的特殊法律地位,构成了本章探讨的重点。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现有法律框架在应对个体权益复杂化时的不足。 第二编:合同关系与交易安全的新维度 第四章:合同效力与履行中的公平修复 合同的稳定是交易安全的基石,但僵化的规则可能导致实质上的不公。本章着眼于合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探究实现公平的关键机制。除了对情势变更的深入分析外,我们详细探讨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中的积极作用,即如何利用该原则弥补具体规范的漏洞,以实现合同目的的实质性达成。针对预付费模式、长期服务合同中的单方解除权、以及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导致的履行不能,本书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裁判思路和法律推理路径。 第五章:侵权责任的扩张与精细化归责 侵权法承担着填补损害和预防风险的核心职能。在技术驱动的社会中,侵权认定的难度日益增加。本章特别关注环境侵权、产品责任的升级以及网络侵权。在产品责任方面,我们详尽分析了人工智能算法缺陷、大数据误导所致损害的归责模式,是采严格责任、过错推定还是引入风险分担机制。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隐私权侵害,本章构建了多层次的平台责任模型,明确了平台在内容审核、信息删除与及时响应中的法律义务。同时,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与标准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 第六章:特殊交易中的风险分配 金融创新与科技发展催生了大量特殊的交易模式。本章聚焦于建设工程合同、金融借贷合同、以及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的特定风险分配问题。例如,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公正处理不可预见地质条件导致的工期延长与费用增加?在知识产权许可中,如何界定“不合理的限制竞争”与“合理的地域限制”?对于金融违约,本章引入了对“穿透式监管”视角下担保责任的探讨,力求使风险分配的规则更加符合交易的内在逻辑和行业惯例。 第三编:财产权的演变与财产流转的新形态 第七章:所有权在现代社会的功能限制 传统上被视为绝对权利的所有权,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正经历着能动性的削弱与功能的重塑。本章从社会义务角度审视所有权行使的限制,重点剖析了相邻关系、土地利用规划对私有财产的介入。在物权领域,我们深入分析了居住权、土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特别是它们在保障社会居住公平方面的潜力。此外,对“物权法定主义”在面对新型客体时是否应有所松动进行了学理辩论。 第八章:债权与担保体系的适应性调整 随着信用经济的深化,担保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本章系统考察了物权担保(抵押、质押)与人身担保(保证)的改革动向。我们详细比较了动产担保登记制度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挑战,探讨了担保物权对第三人的公示效力如何在新兴财产形态中得到有效实现。在债权方面,本书重点探讨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如第三人利益合同)以及法定债权(如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重估。 第九章:继承与家事法的交织影响 本编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家庭财产的传承与分配。在少子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背景下,遗嘱自由与法定继承之间的平衡成为关键议题。本章深入探讨了遗嘱能力、遗嘱形式的有效性认定,特别是电子遗嘱的法律地位。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家事法与财产法交叉地带的问题,如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中对“隐藏、转移”行为的惩罚性机制,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扶养义务的司法界定。 结语:面向未来的民法典价值重塑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读者超越既有文本的束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民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适应性。面对未来社会,民法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权利规则手册,更是一种动态的、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社会治理工具。本书的结论部分呼吁,在坚持民法基本精神(私权神圣、意思自治)的同时,必须更积极地将社会公平、科技伦理纳入民法的价值体系,确保其能够持续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正义与个人福祉的实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聪富


  现 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院长
  台湾大学傅斯年纪念讲座教授、法律学院特聘教授、蔡万才法学讲座教授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合聘教授

  经 历
  执业律师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
  台湾大学学生事务长

  学 历
  美国纽约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
  台湾大学法学硕士
  台湾大学法学学士

图书目录

十三版序
序 言

第一编 总 则

 第一章 权利主体(一):自然人/3
  壹、权利能力/3
  贰、行为能力/7
  参、人格权的保护/8

 第二章 权利主体(二):法 人/22
  壹、法人的种类/22
  贰、法人的能力/23
  参、法人的董事代表权/25
  肆、社团法人总会决议/26

 第三章 权利客体:物/30
  壹、动产及不动产/30
  贰、主物及从物/31
  参、原物与孳息/32

 第四章 法律行为/36
  壹、法律行为的意义/36
  贰、法律行为的分类/38
  参、法律行为的要件/44
  肆、无权处分/63

 第五章 代理制度/73
  壹、代理的意义/73
  贰、代理的种类/73
  参、代理权的限制:自己代理或双方代理的禁止/77

 第六章 消灭时效/82
  壹、消灭时效的期间、起算以及效力/82
  贰、消灭时效的客体/84
  参、消灭时效中断/85

 第七章 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89

第二编 债

 第一章 债的发生/93
  壹、契 约/93
  贰、无因管理/104
  参、不当得利/109
  肆、侵权行为/113

 第二章 债的标的/147
  壹、利息之债/147
  贰、损害赔偿之债/150

 第三章 债的效力/159
  壹、债务之履行/159
  贰、债务不履行/159
  参、债权的保全/178
  肆、情事变更原则/183
  伍、缔约上过失/183
  陆、契约的特别效力/184

 第四章 多数债务人及债权人/201
  壹、可分之债、不可分之债/201
  贰、连带之债/203

 第五章 债的移转/209
  壹、债权让与/209
  贰、债务承担/212

 第六章 债的消灭/216
  壹、清 偿/216
  贰、抵 销/222
  参、免 除/223

 第七章 各 论/226
  壹、概 论/226
  贰、买 卖/230
  参、赠 与/234
  肆、租 赁/237
  伍、借 贷/245
  陆、委 任/249
  柒、承 揽/256
  捌、旅 游/260
  玖、合 会/263
  拾、保 证/266

第三编 物 权

 第一章 物权通则/283
  壹、物权的概念/283
  贰、物权的种类/283
  参、物权的效力/285
  肆、物权的变动/287

 第二章 所有权/296
  壹、通 则/296
  贰、不动产所有权/300
  参、动产所有权/304
  肆、共 有/309

 第三章 用益物权/323
  壹、地上权/323
  贰、农育权/327
  参、不动产役权/329
  肆、典 权/332

 第四章 抵押权/338
  壹、抵押权的特性/338
  贰、抵押权的效力/341
  参、抵押权的消灭/345
  肆、最高限额抵押权/346

 第五章 质权与留置权/352
  壹、动产质权/352
  贰、营业质/355
  参、留置权/356
  第六章 占 有/360
  壹、占有的种类/360
  贰、占有的效力/363
  参、占有的消灭/366

第四编 亲 属

 第一章 身分法的基本概念/371
  壹、身分法的性质/371
  贰、身分法的趋势/371
  参、身分行为/371

 第二章 亲属关系/373
  壹、亲属的种类/373
  贰、亲 系/375
  参、亲 等/376

 第三章 婚  姻/380
  壹、婚姻的意义/380
  贰、婚 约/381
  参、结婚的形式要件/382
  肆、结婚的实质要件/383
  伍、结婚的效力/388

 第四章 夫妻财产制/394
  壹、夫妻财产制契约的订立/394
  贰、夫妻财产制的种类/395
  参、法定财产制──修正的分别财产制/395

 第五章 离婚的方式与原因/405
  壹、两愿离婚/405
  贰、裁判离婚/406

 第六章 离婚的效力/412
  壹、身分上效力/412
  贰、对于未成年子女权利义务的行使及负担/412
  参、财产上效力/414

 第七章 父母子女/417
  壹、婚生子女/417
  贰、非婚生子女/420
  参、子女之称姓/423
  肆、亲 权/424

 第八章 收养制度/430
  壹、收养的成立/430
  贰、收养的效力/432
  参、收养的终止/433

 第九章 监 护/438
  壹、未成年监护制度/438
  贰、成年监护与辅助制度/440

 第十章 扶 养/444

第五编 继 承

 绪 论/449

 第一章 遗产的继承人/450
  壹、法定继承人与顺序/450
  贰、应继分/451
  参、代位继承/453
  肆、酌给遗产/454

 第二章 继承权丧失与继承回复请求权/459
  壹、继承权的丧失/459
  贰、继承回复请求权/461

 第三章 继承的标的/465

 第四章 共同继承与遗产分割/468
  壹、共同继承/468
  贰、遗产的分割/469
  参、扣还与归扣/470

 第五章 限定继承之原则/475
  壹、限定继承的意义/476
  贰、限定继承的程序及效果/476
  参、限定继承利益的丧失/479

 第六章 抛弃继承/482

 第七章 遗嘱的方式/486
  壹、遗嘱能力/486
  贰、遗嘱方式/486
  参、遗嘱的生效及撤回/487

 第八章 遗赠与特留分/491
  壹、遗 赠/491
  贰、特留分/492

图书序言

十三版序

  本书自初版迄今,经过了十四年,深受读者欢迎,本人至为感谢。这十四年来,历经民法总则、物权、亲属及继承各编多次重大修订,因此本书随之而一再修订改版,以求符合法律最新规定。此外,随着社会变迁,法院裁判与时俱进,作成许多解决社会新问题的重要裁判,本书亦予以纳入说明,期使读者了解法律规定的实际社会案例。

  本次修订,除多处增补说明外,主要增加亲属编的意定监护制度及大法官会议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解释,并纳入若干具有实用性的特别法规定(如土地法、户籍法),以期符合实务运作情况。此外,本书于各章之末,附有国家考试题目,作为读者练习之用。本次修订,大幅调整过去考题,增加民国一○七年的考题,借此让读者明了最新考试趋势。

  民法规范范围广大,无法于民法概要一书中,全部说明。本书之目的,在使读者认识民法的基本重要规定,了解法律规定的实际运作案例,读者因此可以一方面解读民法,一方面符合日常社会生活的需求。

  虽尽力审阅校读,错误之处仍难以避免,尚祈读者不吝提出指正,不胜感激。本书历次出版,承蒙台北大学黄健彰教授多次提供修订建议,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陈聪富
2019年7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民法概要,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终点线却隐约可见。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相当传统,从总则、债权、物权一路铺陈开来,对于完全没有民法基础的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概念堆砌,难以消化。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例如善意取得、相对性原则等等,书中的解释虽然力求精辟,但缺乏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来佐证,导致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每个章节后加入一些实际的判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相信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另外,书中的字体排版略显拥挤,长时间阅读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涵盖了民法体系的各个重要方面,内容相当全面,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民法的学生或从业人员来说,仍然是一本值得参考的教材。只是,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扎实但略显艰涩的民法教材,适合有一定基础或自学能力较强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民法框架,但阅读体验却有些像在啃一本厚重的砖头。作者的写作风格偏向学术,用词严谨,句子结构复杂,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我尝试着将书中的内容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但发现书中的案例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比较典型的案例,缺乏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复杂性的案例。这导致我对民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理解不够深入。此外,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比较少,缺乏视觉上的辅助,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单调。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对民法的各个分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总则、债权、物权、家庭法、继承法等等,内容非常全面。而且,书中的编排逻辑清晰,各个章节之间衔接紧密,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民法体系的整体认识。如果能够加入更多的案例分析、图表和插图,并适当简化写作风格,相信这本书会更加受欢迎。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条文式呈现方式,对于习惯于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有些民法教材那样,喜欢用大段的文字来阐述法律概念,而是直接引用民法典的条文,然后辅以简明扼要的解释,让人一目了然。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用来备考,因为考试的重点往往就在这些条文上。我之前在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就经常拿这本书来对照民法典,效率非常高。而且,这本书的编者在引用条文的同时,也会对条文的适用范围、争议点以及相关的判例进行分析,这对于理解条文的内涵非常有帮助。不过,对于那些习惯于通过故事或案例来学习法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毕竟,法律条文本身就是抽象的,缺乏生动性。另外,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一般,翻阅时容易产生褶皱,这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可能会是个小小的困扰。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民法教材,特别适合用来备考或查阅法律条文。

评分

我选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够快速掌握民法核心概念的工具书,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教科书。它的内容详尽,涵盖了民法的各个方面,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读懂。书中的条文解释非常细致,甚至有些过于细致,对于想要快速了解民法基本原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过于繁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核心概念的提炼和总结,而不是对每一个条文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对台湾的民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关于善意取得、侵权责任等方面的规定,都结合了台湾的判例和学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另外,这本书的索引非常完善,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学术性强的民法教材,适合有一定法律基础或需要深入研究民法的读者。

评分

我原本对民法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晦涩难懂,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民法其实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买卖合同到房屋租赁,从交通事故到继承纠纷,都离不开民法的规范。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法律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债权关系的时候,书中举了一个关于邻里之间因房屋漏水而产生的纠纷的案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债权人、债务人以及损害赔偿之间的关系。而且,这本书的编者还特别注意到了台湾的民法特色,例如关于家庭财产制度、土地所有权等方面的规定,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章节的内容过于简略,缺乏深入的分析。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的民法教材,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民法的基本认识,并且激发我们对法律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