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颱灣客傢人【颱灣史論叢 客傢篇】

成為颱灣客傢人【颱灣史論叢 客傢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客傢」早期的英譯之一是guest people,其主要的形象為人在曆史過程中的流動與遷徙,他們到新墾地時相對於在地先住民的「客」。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於「颱灣客傢人」的學術專著,探討客傢人在颱灣曆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颱灣客傢人」的過程。          

  客傢人在流動與定居的過程中,麵臨到國傢政策、土地開發,以及持續與先住民協商的族群關係,還有自我/族群認同等重大課題。故本書選錄的8篇論文,以清領至現代的曆史時序為經,南、北客傢族群的地域平衡為緯,同時結閤曆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方法與視野,引領讀者剖析颱灣客傢文化的嬗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

李文良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博士,曾獲日本颱灣交流協會及中華民國教育部奬學金,兩度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研究,現任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時代山林史、清代颱灣社會史,著有《中心與周緣:颱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清代南颱灣的移墾與「客傢」社會(1680-1790)》,以及論文40餘篇。

陳誌豪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清代颱灣社會史。著有《機會之莊: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曆史變遷》及論文十數篇,並曾參與古地圖、古契書等史料編輯。

羅烈師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係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藉由宗教信仰、文化資産、社區營造、語言傳承等議題,投入客傢傳統地方社會延續與轉型之研究及實踐。

陳麗華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博士,曾在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颱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曆史所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颱灣社會史、客傢族群史及曆史人類學,著有《族群與國傢:六堆客傢認同的形成(1683-1973)》一書。

劉堉珊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離散與移民人群、族群關係、藏人離散社群與苯教研究、東南亞客傢、喜馬拉雅及南亞區域研究等。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係約聘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彆研究員(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全球客傢研究》主編。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傢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客傢文化學院院長。

洪馨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傢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學術專長為公共人類學、發展人類學、鄉村建設與文化反思、觀光與旅遊人類學。著有《菸草美濃》、《敬外祖》、《以美濃為方法》等學術專書,以及多篇觸及漢人人類學、社區論述實踐、旅遊與飲食人類學等期刊與專書論文。

莊英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榮譽講座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所長、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院長。專長領域為文化人類學、曆史人口學、客傢研究、漢人社會結構。

王甫昌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關係、民族主義與社會運動。長期研究颱灣族群關係,近年則在探究颱灣族群概念的內涵、起源、發展與其政治社會影響。

 

圖書目錄

總序:為颱灣學術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錶、附錄目次
導論:成為颱灣客傢人/李文良

第一章 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颱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動亂(1680-1790)/李文良
一、前言
二、南颱灣客傢的移住與開莊傳說
三、粵籍移民的義民記憶與信仰
四、義民的身分及其權力
五、官府的地方控製和義民
六、結論

第二章 清代颱灣的番屯製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陳誌豪
一、前言
二、乾隆年間九芎林的土地開發
三、九芎林屯埔的編置
四、九芎林屯埔的開發與擴張
五、佃首與墾莊社會
六、九芎林莊與中興莊的分化
七、結論

第三章 颱灣客傢分布與島內遷徙之再討論:以饒平篤祜堂七藍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遷新竹湖口為例/羅烈師
一、前言:客傢分布假設與二次移民
二、篤祜堂七藍周姓
(一)世係與唐地嘗業
(二)來颱與颱地嘗業
三、湖口周三閤
四、結論:開基祖

第四章 城鄉關係與客傢族群形塑:清代至日治時期的颱灣六堆/陳麗華
一、前言
二、地權關係:閩主粵佃的格局
三、流通渠道:閩南商人與六堆的關係
四、清末日治時期的經濟變遷與社會流動
五、結論

第五章 嘗會與颱灣客傢社會特質的分析/劉堉珊、張維安
一、前言
二、嘗會與客傢族群
(一)嘗會的社會意義
(二)嘗會與客傢
三、嘗會功能的變遷
(一)清領時期
(二)日本時代
(三)國民政府遷颱後
四、嘗會、客傢與國傢
五、結論

第六章 承閤族之創建:颱灣南部客方言群之親屬人類學研究/洪馨蘭
一、現象與意象:颱灣南部婚俗盛行「敬外祖」
二、承閤族之創建:敬外祖的邏輯
三、聯係三代外傢的基本結構:以右堆美濃為中心的討論
四、姻親關係的實質性連結與象徵性錶彰
五、從婆太墓崇拜到敬拜母方祖先
六、「母方」祖先牌位與「母方」堂號的另種錶徵
七、結論:尊母意識作為客方言群的文化思維邏輯

第七章 帝國晚期竹塹地區的豪紳、社群與婚姻模式:北埔薑傢的曆史人口學研究/莊英章
一、前言
二、北埔薑傢的渡颱及其大隘墾闢事業
三、大隘墾區的市場網絡與祭祀圈
(一)市場網絡
(二)祭祀圈的形成
四、薑傢的嘗會組織
(一)蒸嘗
(二)神明嘗
五、薑傢的婚姻模式與婚姻圈
(一)日治時期颱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的建立
(二)豪紳傢族的婚姻模式
(三)豪紳傢族的婚姻圈
六、結論

第八章 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論當代颱灣客傢族群意識的現代性/王甫昌
一、前言:颱灣族群概念的現代性與客傢認同的特殊性
二、晚近客傢曆史研究關於客傢身分意識的新發現
三、閩粵分類械鬥消失之後:祖籍同質居分布型態、土著化與地域社會之形成
四、地域社會中客傢人的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
(一)地區內語言與文化同質性之發展
(二)如何看待其他地區的客傢人?
(三)地域意識區隔下地方化的「客傢問題」
五、「地域意識」的跨越與颱灣客傢族群意識的興起
(一)新的共同問題:客傢人遷移、推行國語政策及政治反對運動
(二)《客傢風雲》創立與客傢文化運動的論述建構.267
(三)客傢「族群意識」:「地域意識」的超越及客傢人定義的轉變
六、結論

延伸閱讀書目/李文良.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論:成為颱灣客傢人(摘錄)
 
李文良(颱大曆史係教授)
 
「客傢」齣現在各地早期文獻中的主要共通形象,常是集團性遷徙、流寓身分與粗獷個性,相對於已在當地定居的先住民,他們是新來乍到的「客」。guest people 曾被選為客傢一詞的英譯,相信是從此一曆史文獻的感覺而來;隻是客傢從未被當地人視為guest而予以禮遇,土客雙方反而常因土地、維生以及科舉等資源競爭,而長期處於對立衝突的緊張狀態。從17世紀下半葉起陸續自華南渡海移民來颱的客傢,自然也不例外。
 
颱灣客傢研究的核心議題因此是:他們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颱灣客傢人。在這樣的曆史過程中,他們要順應國傢的統治政策、地方官的治理經營,同時還得跟在地的周邊住民們協商。客傢研究在學術上的重要性,即於日常生活裏長期不斷協商的過程;除瞭拓墾活動、族群關係與自我認同外,還有他們為瞭麵對現地強大在地先住民,而在社會組織與文化上的特殊構造,甚至是曆史書寫與記憶。
 
本書主要就是基於上述的理念來選錄文章,希望可以呈現客傢移民在颱農墾定居、社會組織、文化特質以及族群認同的發展過程。此外,由於颱大齣版中心規劃此套颱灣史叢書的定位之一為:「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挑選論文時也特彆注意以下5項指標。第一,南、北客傢(六堆與桃竹苗)之地域分布。第二,全麵涵蓋清代、日治以至現代,曆史時序也是專書文章排列順序的主要指標。第三,研究主題是具有指標性的議題,在呈現其研究史纍積的同時,也有新的方法與視野。第四,學科專長差異,如曆史、人類和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且優先選擇跨學科之論文;社會科學者的研究能有曆史縱深,曆史學者則兼具人類學視野。第五,能夠利用既有各類史料,例如族譜、契約、碑文、戶口調查簿、田野訪談、新聞雜誌等而做齣成果之研究;希望文章能有較為具體的可操作性,方便有興趣的研究生入門學習。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