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台湾客家人【台湾史论丛 客家篇】

成为台湾客家人【台湾史论丛 客家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客家」早期的英译之一是guest people,其主要的形象为人在历史过程中的流动与迁徙,他们到新垦地时相对于在地先住民的「客」。本书作为一部聚焦于「台湾客家人」的学术专着,探讨客家人在台湾历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垦定居、安身立命、繁荣发展,「成为台湾客家人」的过程。          

  客家人在流动与定居的过程中,面临到国家政策、土地开发,以及持续与先住民协商的族群关系,还有自我/族群认同等重大课题。故本书选录的8篇论文,以清领至现代的历史时序为经,南、北客家族群的地域平衡为纬,同时结合历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与视野,引领读者剖析台湾客家文化的嬗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依文章顺序)

李文良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获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及中华民国教育部奖学金,两度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研究,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殖民时代山林史、清代台湾社会史,着有《中心与周缘:台北盆地东南缘浅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以及论文40余篇。

陈志豪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清代台湾社会史。着有《机会之庄:19、20世纪之际新竹关西地区之历史变迁》及论文十数篇,并曾参与古地图、古契书等史料编辑。

罗烈师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系副教授。学术专长为文化人类学,借由宗教信仰、文化资产、社区营造、语言传承等议题,投入客家传统地方社会延续与转型之研究及实践。

陈丽华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暨历史所助理教授。学术专长为台湾社会史、客家族群史及历史人类学,着有《族群与国家:六堆客家认同的形成(1683-1973)》一书。

刘堉珊

  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离散与移民人群、族群关系、藏人离散社群与苯教研究、东南亚客家、喜马拉雅及南亚区域研究等。曾任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约聘助理教授、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大坂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人间文化研究机构)。

张维安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全球客家研究》主编。曾任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国立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客家文化学院院长。

洪馨兰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学术专长为公共人类学、发展人类学、乡村建设与文化反思、观光与旅游人类学。着有《菸草美浓》、《敬外祖》、《以美浓为方法》等学术专书,以及多篇触及汉人人类学、社区论述实践、旅游与饮食人类学等期刊与专书论文。

庄英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讲座教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专长领域为文化人类学、历史人口学、客家研究、汉人社会结构。

王甫昌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社会学博士,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族群关系、民族主义与社会运动。长期研究台湾族群关系,近年则在探究台湾族群概念的内涵、起源、发展与其政治社会影响。

 

图书目录

总序:为台湾学术研究奠基/王泰升.
编辑凡例
作者简介
图表、附录目次
导论:成为台湾客家人/李文良

第一章 从「客仔」到「义民」:清初南台湾的移民开发与社会动乱(1680-1790)/李文良
一、前言
二、南台湾客家的移住与开庄传说
三、粤籍移民的义民记忆与信仰
四、义民的身分及其权力
五、官府的地方控制和义民
六、结论

第二章 清代台湾的番屯制度与垦庄建构:以竹堑地区的九芎林庄为例/陈志豪
一、前言
二、干隆年间九芎林的土地开发
三、九芎林屯埔的编置
四、九芎林屯埔的开发与扩张
五、佃首与垦庄社会
六、九芎林庄与中兴庄的分化
七、结论

第三章 台湾客家分布与岛内迁徙之再讨论:以饶平笃祜堂七蓝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迁新竹湖口为例/罗烈师
一、前言:客家分布假设与二次移民
二、笃祜堂七蓝周姓
(一)世系与唐地尝业
(二)来台与台地尝业
三、湖口周三合
四、结论:开基祖

第四章 城乡关系与客家族群形塑:清代至日治时期的台湾六堆/陈丽华
一、前言
二、地权关系:闽主粤佃的格局
三、流通渠道:闽南商人与六堆的关系
四、清末日治时期的经济变迁与社会流动
五、结论

第五章 尝会与台湾客家社会特质的分析/刘堉珊、张维安
一、前言
二、尝会与客家族群
(一)尝会的社会意义
(二)尝会与客家
三、尝会功能的变迁
(一)清领时期
(二)日本时代
(三)国民政府迁台后
四、尝会、客家与国家
五、结论

第六章 承合族之创建:台湾南部客方言群之亲属人类学研究/洪馨兰
一、现象与意象:台湾南部婚俗盛行「敬外祖」
二、承合族之创建:敬外祖的逻辑
三、联系三代外家的基本结构:以右堆美浓为中心的讨论
四、姻亲关系的实质性连结与象征性表彰
五、从婆太墓崇拜到敬拜母方祖先
六、「母方」祖先牌位与「母方」堂号的另种表征
七、结论:尊母意识作为客方言群的文化思维逻辑

第七章 帝国晚期竹堑地区的豪绅、社群与婚姻模式:北埔姜家的历史人口学研究/庄英章
一、前言
二、北埔姜家的渡台及其大隘垦辟事业
三、大隘垦区的市场网络与祭祀圈
(一)市场网络
(二)祭祀圈的形成
四、姜家的尝会组织
(一)蒸尝
(二)神明尝
五、姜家的婚姻模式与婚姻圈
(一)日治时期台湾户口调查簿资料库的建立
(二)豪绅家族的婚姻模式
(三)豪绅家族的婚姻圈
六、结论

第八章 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论当代台湾客家族群意识的现代性/王甫昌
一、前言:台湾族群概念的现代性与客家认同的特殊性
二、晚近客家历史研究关于客家身分意识的新发现
三、闽粤分类械斗消失之后:祖籍同质居分布型态、土着化与地域社会之形成
四、地域社会中客家人的语言文化与身分认同
(一)地区内语言与文化同质性之发展
(二)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客家人?
(三)地域意识区隔下地方化的「客家问题」
五、「地域意识」的跨越与台湾客家族群意识的兴起
(一)新的共同问题:客家人迁移、推行国语政策及政治反对运动
(二)《客家风云》创立与客家文化运动的论述建构.267
(三)客家「族群意识」:「地域意识」的超越及客家人定义的转变
六、结论

延伸阅读书目/李文良.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成为台湾客家人(摘录)
 
李文良(台大历史系教授)
 
「客家」出现在各地早期文献中的主要共通形象,常是集团性迁徙、流寓身分与粗犷个性,相对于已在当地定居的先住民,他们是新来乍到的「客」。guest people 曾被选为客家一词的英译,相信是从此一历史文献的感觉而来;只是客家从未被当地人视为guest而予以礼遇,土客双方反而常因土地、维生以及科举等资源竞争,而长期处于对立冲突的紧张状态。从17世纪下半叶起陆续自华南渡海移民来台的客家,自然也不例外。
 
台湾客家研究的核心议题因此是:他们如何在新地移垦定居、安身立命、繁荣发展,成为台湾客家人。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他们要顺应国家的统治政策、地方官的治理经营,同时还得跟在地的周边住民们协商。客家研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即于日常生活里长期不断协商的过程;除了拓垦活动、族群关系与自我认同外,还有他们为了面对现地强大在地先住民,而在社会组织与文化上的特殊构造,甚至是历史书写与记忆。
 
本书主要就是基于上述的理念来选录文章,希望可以呈现客家移民在台农垦定居、社会组织、文化特质以及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此外,由于台大出版中心规划此套台湾史丛书的定位之一为:「编写可引导莘莘学子进入学术殿堂的教科书」,挑选论文时也特别注意以下5项指标。第一,南、北客家(六堆与桃竹苗)之地域分布。第二,全面涵盖清代、日治以至现代,历史时序也是专书文章排列顺序的主要指标。第三,研究主题是具有指标性的议题,在呈现其研究史累积的同时,也有新的方法与视野。第四,学科专长差异,如历史、人类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且优先选择跨学科之论文;社会科学者的研究能有历史纵深,历史学者则兼具人类学视野。第五,能够利用既有各类史料,例如族谱、契约、碑文、户口调查簿、田野访谈、新闻杂志等而做出成果之研究;希望文章能有较为具体的可操作性,方便有兴趣的研究生入门学习。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