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

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战后婴儿潮世代
  • 台湾历史
  • 集体记忆
  • 主体性
  • 社会变迁
  • 文化研究
  • 口述历史
  • 世代研究
  • 台湾认同
  • 历史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了解过去,正确解读历史,才有美好的未来!

  ◎    回首战后婴儿潮世代意象,突破党国意识,回应人类文明的精彩。
  ◎    解析台湾文化――台湾从被戒严的奴位,走向民主改革中的宾位,渐进中到总统直选、制宪的「主位」,是台湾主体性前进的道路。
  ◎    人,从求生、护生、再生人性本能,在各自存在的社会型态,朝向爱、理性社会前进,这是文明的希望,世界和平成为可能。

  ※    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
  超理性社会:相信「爱」是人间最大力量,用「爱」可以解决问题。
  理 性 社会:相信「法」是人间最大力量,用「法」可以解决问题。
  次理性社会:相信「实力」是人间最大力量,用「实力」可以解决问题。
  反理性社会:相信「暴力」是人间最大力量,用「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战后婴儿潮世代老师,以「人类存在的三大系统、四大空间哲思架构」,探讨台湾主体性历史被扭曲、压抑的文化现象,从而提出文化生机、与出路;期待台湾主体性文化价值,能因民主、法治、人权的落实,及民族性的文明蜕变,更加耀眼于人类文明舞台――展现台湾主体性从次理性社会,走向理性社会的精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简介,该书名为《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但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无关。 --- 图书简介:深海之眼:21世纪海洋科技与生态伦理的交汇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定价: 新台币 880 元 / 人民币 198 元 页数: 580 页(含大量高清图表与文献索引) 出版日期: 2024 年 11 月 --- 导言:重塑我们与蓝色星球的契约 自人类文明肇始,海洋便一直是神话、资源与未知的代名词。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探索、利用乃至改造着这片广袤的蓝色疆域。本书《深海之眼:21世纪海洋科技与生态伦理的交汇》,并非一部传统的海洋生物学教科书,也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宣言,而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在当代海洋活动中所面临的技术边界、资源分配、以及不可逆转的伦理困境的跨学科论著。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深海的“凝视”——无论是通过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深海采矿设备,还是基因测序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谁拥有深海资源?”、“我们是否有权改变海底生态结构?”的根本性哲学辩论。 第一部分:科技的触角——深海探索的革命 本书开篇,聚焦于当前驱动海洋研究和资源获取的三大核心技术支柱: 一、自主化与智能化监测网络: 详细剖析了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海洋传感器网络(如Argo浮标的升级版)如何实时监测气候变化、洋流变动及生物多样性。重点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从被动的“记录者”转变为主动的“预测者”,以及数据主权在跨国海洋研究中的复杂性。我们审视了“海底光纤网络”在军事与商业应用中的双重角色,以及其对深海生物声学环境的潜在干扰。 二、深海资源开采的角力: 这是本书篇幅最重的一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和可燃冰的商业化前景。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深海采矿(DSM)的技术路径——包括遥控采矿车(ROVs)和提升系统的工作原理——更尖锐地指出了其对深海生物群落(特别是特有物种)的不可逆损害风险。通过对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相关法规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谁有权在国际海底进行商业活动”这一宏大议题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 三、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在海洋的应用: 探讨了从深海微生物中提取耐高温酶、抗癌化合物的潜力。重点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海洋生物修复”(如珊瑚礁基因强化)中的伦理边界。书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人类开始设计和“优化”海洋生物的演化路径时,我们是否已经跨越了生态干预的最后红线? 第二部分:伦理的深渊——谁是海洋的主人?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技术如何深入海洋,那么第二部分则转向了对这些行为的深刻反思。本书将伦理学框架引入海洋治理的讨论中,提出了“深海公共利益”的维护机制。 一、代际公平与资源继承权: 作者借鉴了“共同遗产”原则,探讨了当代人对深海资源的开发行为,将对后代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本书详细分析了“预防原则”在深海采矿许可决策中的应用不足,并提出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资源开发配额模型。 二、海洋噪音污染的隐性伤害: 远洋航运、声呐探测和地震勘探产生的巨大噪音,如何系统性地干扰了鲸豚类等依赖声波交流的生物的导航、捕食和繁殖?本书结合最新的神经声学研究,阐述了“听觉生态位”被侵占的严重性,并批判了现有国际公约在规范低频噪音方面的软弱性。 三、主权、管辖权与“蓝色殖民主义”的幽灵: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专属经济区”(EEZ)边界,探讨了公海(The High Seas)的治理真空。作者警示,大规模的资源攫取,尤其是在缺乏强有力监管的情况下,可能重现历史上的“资源殖民”模式,只不过这一次的掠夺对象是地球最深处的宝藏。书中对新兴的海底数据中心、深海生物基因资源(MGRs)的商业化也提出了严格的治理建议。 结论:从“征服”到“共存”的范式转移 《深海之眼》的最终目标,是促使读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科技工作者,还是普通公民——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科技赋予了我们“看透”甚至“触及”深海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天然带有正当性。 本书倡导从传统的“资源利用思维”转向“生态共存思维”。作者强调,真正的“深海之眼”不应仅仅是冰冷的数据采集设备,更应该是蕴含着敬畏、责任和长远眼光的伦理罗盘。本书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全球深海生态系统保护区”和“透明化资源收益共享机制”的政策蓝图,旨在确保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基于智慧而非贪婪。 本书内容丰富,论证严密,是理解21世纪全球海洋治理挑战的必读之作。它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守护这片人类文明的蓝色摇篮。 --- 推荐读者: 海洋科学家、环境法学学生、国际关系学者、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地球未来充满好奇心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天成


  笔名:林卦山 1947生 台湾彰化人
  台湾 台东师范学校 毕业1967
  翔鹏修道院 修学生1968
  游学日本1976

  经 历:
  国民小学 教师1967
  企业公司 经理‧负责人1978
  爱和力无教室学校 志工1986
  台中市仪器商业同业公会 第八届理事长1994
  1998年 国际扶轮3460地区 关怀儿童杰出奖
  2000年 职场退休‧社会义工
  2019年 台中市仪器商业同业公会 顾问职 卸任
 

图书目录

梁 序:平凡人生、不凡企图心
吴 序:思想是不够的 行动才能改变
自 序: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壹、绪 言
一、看见生命力
二、台湾――奇幻的漂流
 三、超越历史的印记
四、被扭曲的意识、觉悟、新生――初执粉笔意象
 
贰、人类的三大系统、存在的四大空间之哲思
一、人,地球的守护者
二、理解 三大系统、四大空间型态架构图
(一)    用以下的图记,诠释空间型态概念:
(二)分解 四大空间架构 概念图
(三)图解 四大空间连结架构 概念图
(四)诠释四大空间概念 的意义
(五)三大系统、与四大空间 动态连结
(六)总结对 四大空间社会型态的意象
三、从生命个体的「原始点」/中央C点谈起
(一)    原始点 概念图/中央C点
(二)    四大空间型态的 十字架概念
(三)图解「上动」的正动、反动、负动 静态图
(四)图解「下动」的正动、反动、负动 静态图
四、生活型态概念 图说诠释
(一)求生系统:/黄色系统 图说
(二)护生系统:/红色系统 图说
(三)再生系统:/蓝色系统 图说
(四)生机系统:/蓝色系统 图说
(五)灭绝系统:/红色系统 图说
(六)彩虹桥:
(七)奈何桥:
(八)理性与次理性的桥:
(九)天道、人间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五、我,从哪里来?今在何处?我,往哪里去?
(一)生命的回响
(二)自然人心境、 自由人心态、自由人意志
 ※附录一:《呒通嫌台湾》
 ※附录二:《湖滨散记》哲思心得
 
叁、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动态 事例
一、四大空间动态概论
二、正的正动 事例:
一》正的正动 第一事例:基督教文明
二》正的正动 第二事例:台湾文化协会
三》正的正动 第三事例:马歇尔计画
四》正的正动 第四事例:早期来台湾的传教士
五》正的正动 第五事例:目莲救母
三、正的负动 事例:
一》正的负动 事例:比较二战前、后被殖民的台湾
四、负的负动 事例:
一》负的负动 第一事例:纳粹大屠杀
二》负的负动 第二事例: 1947二二八事件‧「清乡」
三》负的负动 第三事例:「范○钦事件」的文化评论
五、负的正动、事例 图解图说:
一》负的正动 第一事例:
观察比较台湾、日本、中国「负的正动」事例
A.审视日本
B.审视中国
C.审视台湾
※审视当代台湾、日本、中国,历史意象 图解:
※审视今日台湾政治、经济 图解(之一):
※审视今日台湾 图解(之二):
二》负的正动 第二事例:宁静革命、两国论
※「两国论」、「非两国论」 图解:
三》负的正动 第三事例:电影《教父》
※「教父」 图解一
※「教父」 图解二
四》负的正动 第四事例:《圣经》故事
――为一个罪人的悔改而高兴
  ※图 解:浪子回头金不换――负的正动
 
肆、被压抑的次理性文化生机
――「我是一朵玫瑰,别人家说不是;我还是一朵芬芳的玫瑰。」
一、次理性文化生机的省思
二、浅谈「美不等于善、丑不等于恶」
三、次理性文化动态 图解
※图解/美、善、丑、恶 动态图
四、次理性文化的脱困、超越、再生
――压抑「受困」年代,是「压不扁的玫瑰」
 
伍、台湾次理性社会生机之路
――「邪不胜正,正才会赢。」
「一枝草,一点露!」
一、次理性社会型态 图解概述
※ 次理性社会空间 图解一
※ 左、右派 图解二
二、次理性社会 生机事例
一》次理性社会生机 第一个事例──看见《地狱变》的生机
二》次理性社会生机 第二个事例:派系迂回正转的精彩
三》次理性社会生机 第三个事例:〈电影的趣味〉
四》次理性社会生机 第四个事例:〈阳光下 老农夫 老牛〉
五》次理性社会生机 第五个事例:实践地球村概念
三、台湾次理性社会生机的展现
 
陆、动态道德观刍议
一、道德的意涵:十字架 图解: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二、浅谈 动态道德观
(一)动态道德观 意象
(二)动态道德观的机会、危机
〈评论「九合一败选」――看「动态道德观」的机会、危机、转机〉
(三)动态道德观 事例:
一》事例一:修道院与读书会
二》事例二:「新文化」街头演讲的精彩
三》事例三:文人与流氓合作的现实
四》事例四:「宁静革命」的恕道
五》事例五:改革与革命方法论有别,目的论/殊途同归
三、动态道德观的批判
(一)省思
(二)实践
 
柒、结 语

―蓦然回首/「   信心:昨日 今日 到永远是一样的。」
一、历史的歌
二、让历史成为再生的新土壤
――「浩荡离愁白日斜、化作春泥更护花」
历史转型正义,要把遗失的主体性意识,找回来!
三、〈台湾魂ㄟ吩咐〉
四、以「爱、与宽容」,回应反理性的生机
――台湾人民「绝境逢生」的历史经验,不能忘记「爱与宽容」;
要看见、守护「反理性生机」的正义。
五、祝 祷――
※ 编着者 简历
※ 版权页
※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CIP)资料
 

图书序言

梁序

平凡人生、不凡企图心


  一、写序心情
  师范毕业至今,已逾五十春秋。悠长岁月,时刻不忘在校初心初志:为人类文明、进化,做一个潇洒的台湾子民,……定期聚会「练道」并「突破」因时空变迁之盲点。

  五十年中,吾等「同修」所谈所论何止万千!但,总环绕在与思元恩师互动后型塑之「三大系统」、「四大空间」之哲学见解。……而天成兄更一直矢志要以其所体验之心得,形诸文字,……传扬所论之道!

  二、全书精神所在
  ……乃在以其自身之体验,阐述……「三大系统」、「四大空间」的哲学内涵。特别是这样的哲学,对型塑台湾主体性文化、建构台湾魂的影响。

  当然,人类存在的「三大系统」、「四大空间」,是为大家哲学思考的方便而做简要诠释,但在现实社会绝非断裂或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互影响,只是以那一空间为主轴而已。

  天成兄对「三大系统」、「四大空间」的哲学思考,有其独特的体验,在本书中一再以图解、示例加以表白其心得,令我佩服,尤其从此一哲思出发,更深入述及台湾被扭曲被压抑的文化现象,进而论及台湾现阶段一般性乃属「次理性社会」,更提出现阶段「次理性文化生机、及其出路」,其见解及体验,既务实又深入,并可见证台湾主体性发展的脉络。

  三、平凡平实‧绝不平庸
  ……天成兄是属于行动派。有段时间,我们对某一主题论述有所结果,……天成兄立即负责送出打字、印刷、传送等工作。既勤快又积极,却也因此得能与当时社会上颇具名望的朋友交换心得……,实始料所未及。

  天成兄积极撰述本书,企图以通俗的语言述说看似深奥的哲学理论,读完本书对作者的论述确有平实决不平庸的感受……。

  四、展望祝愿(代结语)
  ……。读完本书后,……让我们共同期许:台湾主体性文化价值能因台湾民主、法治、人权的落实,及民族性的文明蜕变,而展现于台湾的天空,进而成为人类生机进步的力量。

郁宏2019.7.24.
积极从事台湾国民教育44年。
曾任 半线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吴序

思想是不够的 行动才能改变


  天成兄自然平和,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时时流露出浓烈的宗教家精神,关心人类的和平、及土地的尊严,展现良善意志的高贵灵魂。在这几年的相处互动中我看到了,也理解他这一特质来自于:

  一、遗传因素:作者出生于1947年,正是二二八事件那一年,虽然身处沿海乡间,但二二八事件阴影笼罩全台无所不在,何况作者尊翁又因茂松叔曾来躲藏数日,饱受天人交战之苦。……内心已深藏一般庶民在高压统治之下,面临死亡、与屈辱的选择时,普遍选择存活的无奈。从作者父亲那句深富哲理的话「石板条被说弯曲了,就顺着说弯吧!」的话语中,即背负着受困的宿命,但,也形塑了被压迫者的坚毅性格,表面上忍受、内心却是不屈。……。

  二、故乡情怀:彰化海边渔村是作者出生的地方、也是成长的地方,作者写作本书有很大的篇章是一个人在故乡老家完成的。……作者经常回忆起海滨故乡的赤日头、风飞沙、木麻黄、菅芒花、番薯、土豆、夕阳、溪流、海滩、白浪……,质朴无华的故乡,孕育了作者真诚自然、清静明朗的性格。

  三、广读哲思:年少……,天成兄就已是胡适、梁启超的信徒了,其后殷海光、雷震的哲学着作也满足了作者对对新思潮的渴慕。此后,阅读中外哲学、文学、心理学等相关着作……。

  四、党国教育的反动: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饱受党国思想教育的箝制,尤其师范生所受更深,一般人很难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作者有缘于毕业后得思元老师自由思想的启蒙而醒觉,……建立了自由主义的思想体系,摆脱党国思想教育的余毒。

  2015年秋,某日接到天成兄寄来一份以小说形式记录旧历过年二三事文稿…….。小说主角阿添在春节期间以看书、赏樱、和老友通话贯串一个饶富文学趣味的春节。小说主题围绕在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的差异与相关探讨;此外也探讨武者小路实笃的「白桦新村主义」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理想境地能否适用于台湾社会。

  2017年夏,天成兄再寄给我一本《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剖析图说论述刍稿》……。刍稿主要为天成兄与同修好友五十年来与师友持续探讨「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架构」的哲思……。

  2018年底,又接到天成兄寄来《台湾主体性历史哲思笔记》,这是……第五次纸本校稿。……难得的是,他不自觉的将「台湾主体性」意识大量加入,我想这是身为自由主义思想的台湾人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做为人」的正义感显现……。

  2019年伊始,……。三月中接到他寄来的《台湾主体性历史哲思录》,这已是第七次纸本校稿……。年轻时,他经常以「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来相互勉励;今日,眼看即将付梓成书,我为他感到欣喜,我知道他前进的脚步,不会须臾停歇。

  综观《台湾主体性历史哲思录》一书内容有两大主轴:

  一、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结构论述:

  二、台湾主体性探讨:
  ……作者阐述「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架构」就是要找回失落的台湾主体性历史价值、与意义。……打开台湾历史,台湾历经荷、西、郑氏、清治、日治、中国国民党统治,可以说都是外来统治,台湾人不曾有一天当家作主。……三次政党轮替,「形式上已是法治、平等,而实质并未摆脱『河殇幽灵』的摧残。只是,所谓蓝、绿间国家认同分歧造成进步能量折损,这是台湾社会严重的斲伤,人类文明的挫折。」

  笔者曾思索台湾存在的实质问题是如何造出来?是谁造出来的呢?「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造成问题的因缘条件万般复杂,支离片段,无常变化,非单一的,也无主宰的。所以真相也如禅宗公案「说似一物即不中」,说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都是错的,因为,样样不是也样样是;只能说是历史的共业、或说是「身为台湾人的悲哀」。……。

  改变要从每一个人做起……贡献一己之力是责任、也是道德,所以作者寄望借此与年轻世代对话、分享,探讨历史,因为年轻世代有信心、能力去创新、批判。

  只有心存希望是不够的,有行动才能看到改变。

  但是――
  改变来自于真正了解自我价值的人,自发性地採取行动;唯有集体的力量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9.7.08. 序于台湾 台南。
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董事
妙心杂志社 编辑
吴文宗

自序

  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加书6:8)

  《台湾主体性历史哲思录》是个人修学、哲思、和生活体验的拙稿,以「台湾主体性」观点,回顾个人身历「战后婴儿潮世代」意象。拙稿「台湾主体性」内涵是:以台湾为主体,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和对文明普世价值的意义;也就是根植于愿意做为「人」(人的良善本质‧遵从文明普世价值),和顺服「天理」(大自然法则、天赋人权),回应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的历史观。

  「以人为本」的具体说法是:省思「我」与土地的关系(接地气、在地化)、展现台湾人民敬天、良善的民族性,本于荣耀上帝(各人的神)敬虔的自信心,如同美国国徽上拉丁文赞词:「上帝赞同我们的基业!」――这样自信心。

  二战后台湾社会有着非常剧烈的改变,到今天还存在着「国家认同分歧」的问题;这样的态势下,以「台湾主体性」探讨历史是非常艰难的事。基于尊重、理解、相互包容的信念,我不忍心、也不愿意看到多少亦师亦友、同学、亲戚、长辈、爱护我的人,因为不一样的史观而生气、甚至愤恨;这实在不是人生的意义。因此,以敬虔的心说明「台湾主体性」的意义;期待大家严肃的共同面对「做为人」的价值、文明的意义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战后婴儿潮世代迟暮年岁之所以省思、选择面对问题的因由;这是世代的良知,世代的责任,世代的和平!

  台湾是自由、民主开放的社会,形式上已「法治、平等」,而实质并未摆脱「河殇幽灵」(「酱缸文化」)的负担;然,台湾文化多元,特别是「宗教自由」文化,是人类文明非常珍贵的资产、台湾最宝贵的价值。只是,所谓蓝、绿间「国家认同」分歧造成进步能量折损,这是台湾社会最严重的剁伤。……清楚的定义「台湾人民」内涵:「原住民+战前老住民+战后新住民+现代国际新移民等」是族群共和、命运共同的真实意义。期待和读者共同砥砺、联手超越分裂性意识型态,共同面对「种族歧视、狂热份子」反动的荒谬;因为「歧视性、狂热的民族意识型态」是人类文明的敌人。

  拙本,一再的自我提醒,要用简洁话语、普遍能够理解的语词做论述、要跨越抽象层次,让读者容易明白、了解。……敬请读者先进、好朋友们不吝地指正!

  哲学是生活的态度,以「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哲学架构」探究问题,清楚地看见台湾正以「负的正动」能量,一步步地迈向人类文明的民主美学。……从「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哲学架构」清楚看见李总统的信念、主张、实践;台湾真实地展现文明、和自由民主进步的光彩!
 
  拙本临印刷之际,巧逢如火如荼的「2020大选」;如此场景,自由民主化的台湾社会,正好可提供「人类存在的四大空间」观摩场域,以「存在的四大空间」理念,看当下各路参选人……台湾从有信仰、理念、愿景的「理性、次理性」社会,到反理性的「唬烂」,各种思想、选战策略,台湾社会都能够充分包容。从「正的正动」(民主价值理念的展现)、到「负的负动」(扛着民主招牌反民主);……上帝的天使、和撒但的恶灵交战,战场是「台湾人民」的心。

  台湾,乍看下似乎杂乱,却也乱中有序地活力无与伦比;这样的场域(自由化、民主化的台湾)看似负担,台湾社会都足以包容,……除了偶有「民主败类」买票贿选外,选票都是人民用自由的脚步,走到投票所,自动投出选票;「台湾人民」拥有完全免于恐惧的自由,没有「枪桿子出政权」的天方夜谭!

  2020「台湾人民」将用选票,决定自己的运命!
  谨将拙本 献给台湾更美好的未来!
       
2017.5.初稿‧2019.6.23.晨再校稿。

图书试读

台湾主体性历史哲思录
 
――了解过去,正确解读历史,才有美好ㄟ未来――
 

 
看见生命力
 
生物本能,蕴含着「求生、护生、再生」的意志力;存活、佔有空间,展现坚韧的生命力。自然界是生命体的操场,在山野石缝间、建筑物水泥块空隙都可以看见成长的草木;在城市,也容易看见社会边缘人铺着纸箱、裹着报纸在地下道角落苟活求生景象。人类面对大自然即使如〈江雪〉情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那么凄冷、荒烟绝径的地方,也能看见「独钓寒江雪」的生命力、生命美学,这样的生命意象就是生机!
 
大自然界充满生机;在似乎是灭绝之地,也蕴藏着生机。
 
生命体本能意志,与在地生存环境相互效应,自我改变、或改变环境条件,生命就能存活;存活,就是意义,每个人都具有生命的价值、具有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婴儿潮世代”的印象很模糊,只知道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本书,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他们的生活,更像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历、感受和思考。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挖掘出深刻的历史意义。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社会议题的探讨,比如戒严时期的压抑与反抗,经济起飞背后的代价,以及民主化进程中的阵痛。这些内容,让我看到婴儿潮世代在面对历史洪流时,是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坚持信念,又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台湾。这本书让我明白,主体性的确立,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独立,更是文化、社会、情感层面的自主与认同。它让我感受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的集体面貌,也映照出台湾主体性形成的复杂图景。《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作者用一种极其恳切的态度,去梳理和解读那些塑造了台湾的要素。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的温度”的捕捉。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动人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这本书让我看到,主体性的形成,需要对过去的记忆进行珍视,需要对当下的生活进行反思,更需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期许。它是一部关于台湾主体性的重要着思录。

评分

《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开放和探索的态度,去解读台湾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 婴儿潮世代,他们身处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他们也经历着身份的迷茫与追寻。这本书让我看到,主体性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与行动共同塑造的。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是一次对台湾主体性的全新解读。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陈词滥调的历史解读。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它有一种让人沉迷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婴儿潮世代的人们,在台北的街头巷尾,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在大学的课堂里,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与这个时代互动。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群的描绘,也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主体性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起初,我只是被“战后婴儿潮世代”这个标签吸引,心里想着,这大概是讲一群特定年代出生的人的生活经历吧?结果没想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与其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这是一部宏大的集体记忆的梳理,一场深刻的自我追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尘埃,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被模糊的、甚至是被刻意忽略的台湾主体性的根基。 它让我看到了台湾如何在战后的复杂地缘政治中,在两岸对峙的巨大阴影下,在不同族群的融合与冲突中,一步步摸索自己的身份认同。那些婴儿潮世代的人们,他们亲历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也经历了政治转型期的动荡。他们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书中对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加工出口区的描写,那不仅仅是工业化的象征,更是无数女性从家庭走向工厂,从劳动中获得经济独立,进而影响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生动写照。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叙事的写法,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体温。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与作者,也与那些被提及的无数个个体。《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生命的重量。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去梳理那些塑造了台湾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我尤其被书中对“焦虑”与“希望”的描绘所打动。婴儿潮世代,他们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面对了政治的动荡不安。他们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不确定性的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真实写照。这本书让我明白,主体性的形成,是在无数次的挣扎与探索中,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肯定中,才得以逐渐清晰。

评分

读完《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没有流于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构成台湾主体性的深层原因。 书中对“时代变迁”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婴儿潮世代,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亲历者。他们的经历,是理解台湾历史变迁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主体性的形成,是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自我审视与调整。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主体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一种根植于人民生活,流淌在血液中的情感与认同。《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它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力量的方式,讲述了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的故事。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集体记忆”的梳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被遗忘的记忆,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它们构成了台湾主体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叙述,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交织的。婴儿潮世代的经历,为我们理解台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丰富的维度。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抱着一种“看故事”的心态,以为历史就是一系列事件的线性推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它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一本关于“我是谁”的深层探索。它让我开始思考,当我们谈论“台湾主体性”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是土地?是语言?是文化?还是人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作者通过对婴儿潮世代生活细节的深入剖析,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几代人之间情感连接与断裂的描绘。祖辈的乡愁,父辈的奋斗,以及婴儿潮世代对自身定位的迷茫与坚持,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台湾独特的历史肌理。它让我看到了,主体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代际的传承与碰撞中,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无数个体的挣扎与选择中,缓慢而坚定地生长出来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情感,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回应。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群体,一个时代,是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定义自己的身份。《战后婴儿潮世代:台湾主体性历史着思录》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世代的集体心灵史。作者以一种极其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战后婴儿潮世代的人生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怀旧”的探讨。那些看似简单的物件,那些模糊的记忆,在作者的笔下,都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它们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声,更是构成当下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主体性的确立,需要对过去进行反思,需要对现在进行审视,更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婴儿潮世代的经历,为我们理解台湾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