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序一
序诗
故成功大学名誉教授/林瑞明,笔名林梵
心史
时光嚣喧走过半世纪
外头岛屿风声不绝
我们被迫接受新国家
被迫接受国语教育
以习得的日文
望眼新世界
挣扎走向民族自决
新霸权取而代之
我们从断简残篇开始
慢慢贯串断裂的五十年
潜在的台湾精神
台湾是殖民地
多重政权流转
挟持政经文化优势
以新的语言政策
一再霸凌在住民
我们历经挖掘
形塑全新的台湾人
转型正义之必要
文学深化之必要
多元文化之必要
序二
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
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
2000年,我在远流出版公司的支持下,监修了《台湾史小事典》。可能是因为其内容正好可以满足社会上的需求,也可能是因为该辞典的版式设计兼具辞典与年表的功能,所以颇受好评,甚至有日本出版社将之翻译出版成日文版。如今,中、日文版都已经多次再刷。可能是受到《台湾史小事典》的影响,国立台湾文学馆也由彭瑞金教授领衔编辑出版了《台湾文学史小事典》(2014),其版式几乎与上述《台湾史小事典》一致,两书可谓是姊妹之书。
除了轻便、短小的「小」辞典之外,也有比较大部头的辞典编辑出版计画。其中,以许雪姬教授在台湾省文化处、行政院文建会的支持下,策划编辑出版的《台湾历史辞典》(2004),最为重要,它并且也已经推出网路版。文建会在2005年以后,甚至进而发展出包含各领域的《台湾大百科》(网路版)。专门主题方面,则不能不提张炎宪教授领衔编辑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辞典》(国史馆、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2008)。
辞典提供简便的入门知识与资讯,它也同时呈现一种知识、资讯的架构和标准,因此是一项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透过编纂辞典可以将知识重新整理架构化和标准化,因此不少辞典的编纂工作是长期持续,并定期出版新版本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收录英语辞汇的《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吧。
此次,柳书琴教授领衔编辑的《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是她参与『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计画的一环。也就是说,这个《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应该是在「东亚殖民地文学」这样的知识架构之下,或者是意识到这种比较视角之下,做出来的一项知识建设工程。当前的台湾史也好、台湾文学史也好,固然需要面对台湾社会,提供台湾社会自我认识的养分,同时也已须要扩大视野地与邻近地区,甚至世界各地做比较、相互发明了。希望这部《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不只在台湾国内提供我们自我认识的养分,也同时可以将台湾的殖民地时期文学介绍到国外去。
编辑辞典,在目前的台湾学术表现评鑑来说,被认为是「苦劳多、功劳少」的工作,但就如前述它却是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书琴在教学、研究之余,还领导同志、学生们做这件大事,不能不给予嘉许,爰註数语为序。
序三
日本时代台湾文学的战后传承与研究
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陈万益
这是第一部中文的日本时代台湾文学辞典,以《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作基础,承继台湾历史、文化、文学相关辞典体例,兼收中岛利郎《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成就。全书收录411个辞目,28万余字释文,206张相片和图说,形成体例清晰、检索方便的主题性辞典,是一本适时合用的入门工具书,堪称当前东亚殖民主义批判与地域文学史遗产整理的重要业绩。
日本时代台湾文学进入学术视域主要在解严后的1990年代,柳书琴恰在此时完成其硕、博士论文,多年来从现代小说、汉文通俗文艺、「满洲国文学」等角度,探索文学生产与殖民主义的关联,亦推动台湾文学与日、韩等东亚文学之互涉研究。二十年来,她不仅个人成就斐然,也与跨国有志同道密切合作,回溯与前瞻,为荒废沉消的日本时代台湾新文学重绽辉光。辞典定稿之后,她谦称这是台湾文学研究界前仆后继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惊人成长之集结,其自序以〈上一代,我们,下一代〉自我定位,并以这一部辞典「作为礼物」传承给后继者。我很欣喜她和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愿意主动肩负起编纂工具书的工作。
书琴及其「我们」所指涉的日本时代台湾文学研究者,多数是目前任教于台湾文学系所的中坚学者,他们或出身中文系、台文系、历史系、日文系,或从日本或他国留学归来,沉潜于新出土的文学史料,也注意当代蓬勃发展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在东亚跨国性交流中形成视野,对日帝时期的殖民地和占领区文学、文化进行全面的重估与批判,完全破除了戒严时期封闭的孤岛思维。众所周知,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就从风车诗社残存文献里,耙梳出现代文学初期非写实性的摩登潮流,而与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的新感觉主义、新心理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1920年代末期,兴起于上海的「现代派」交互激盪。这些震盪若再与书琴这些年持续探求的1930年代中期的「东亚左翼文化走廊」相互参照,显然该时代文学之奥义与兴味正大大地吸引着学者与大众的目光。
作为「我们」的上一代,吕兴昌和我都出身中文系,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研,解严以后方始「半路出家勤撞钟」,走出学院,踏向田野,四处寻访调查,也参加「益壮会」倾听垂垂老矣的前辈细诉,在欲言又止的话语中推敲那些时代的风雨。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与出版,是我们搬开「台湾文学」禁忌之后的第一要务,「让它们出土」也是本土化时代社会的普遍期待。从中央的文建会到县市的文化中心,以至于当时的平面媒体,都参与了日本时代台湾现代文学的重建运动。这个运动在1994年11月清华大学的「赖和及其同时代作家: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国际学术会议」三天的会议中达到高峰,也因此有「显学」与「险学」的双关语流传。
事实上,除了林瑞明从1970年代就一头栽进日本时代的文史研究,对杨逵到赖和的时代精神给予建构,展现史家的扎实和诗人的慧识之外,整体说来,90年代以前的日本时代台湾现代文学研究才刚要起步。在迫切需要大量史料搜集、作家访谈、作品出土解读和文学史脉络梳理的情况下,我和吕兴昌、胡万川、林瑞明几个好朋友,很自然地就投入了这个工作。从1991年起,在清华大学月涵堂举行为期三年多的「台湾文学研讨会」,直到2000年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成立之前,我们不断邀请作家、学者和年轻人,一起讨论、关心台湾文学的各种议题,还是硕士生的书琴就是那时代主动参加的新血轮之一。
那些年,我们几位大学老师为了抢救、编纂、翻译、出版,推动大专学院台湾文学教学研究的体制化,几乎每週都南奔北跑,在没有高铁的时代相互商量讨论,但那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尤其难忘和感谢的是,已故的挚友叶笛,还有陈千武先生(带领其公子陈明台教授)、林至洁等人,在日文作品中译方面,夜以继日伏案奋笔,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这些成果立即进入大学课堂,成为逐渐汇集刚启动的台湾文学研究生们追逐捧读的教材,迄今亦为读者阅读和学者研究仰赖的资源。前述叶笛等译者,加上钟肇政、叶石涛、邱振瑞、涂翠花、钟美芳(钟瑞芳)……等前仆后继的热心者,也译介了日本学者的研究,包括尾崎秀树、松永正义、河原功、冢本照和、下村作次郎、冈崎郁子……等先驱的成果,加上爱知大学黄英哲教授在其中的奔走联系,大大促进了台、日学者在台湾文学体制化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我、老吕、瑞明、万川在一起时,常常怀念起「我们的90年代」!
当然,早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一批勇士在未解严的时代出发了。其中,张良泽在1970年代整理和出版钟理和、吴浊流、杨逵、吴新荣、王诗琅等作家的文集或全集,堪称是「回归现实」之乡土文学思潮中最大的贡献者。他的工作为当时中文系的师生开启了极其陌生,却深具乡愁的父祖辈时代讯息,可惜在美丽岛事件后被迫离台。十四年后他重返故乡,任教于真理大学台文系,持续整理、翻译「皇民文学」,想要在民主时代开启更多的解读,不料又遭左翼人士强力批判,导致报纸连载中断。很遗憾,这个日本时代台湾历史与文学的重要课题,在意识形态对立下无从深究,至今仍难以说清。张良泽在戒严时期,在「只有中国,没有台湾;只有古典,没有现代」的中文系任教,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史料、再现历史事实的勇气,令人赞佩。今后日本时代的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仍亟待他奉献珍藏的史料与独到的诠解。
在日本时代台湾文学领域影响最深远的前辈,无庸赘言,首推叶石涛先生。1987年他出版的《台湾文学史纲》,上承黄得时、王诗琅、廖汉臣等人为台湾文学「撰史」的未竟之志,在战后台湾以不屈意志薪传一丝如缕的香火,为台湾文学的自主性发展勾勒出轨迹。叶石涛亲炙过众多前辈作家,阅读过广泛的日文作品及历史文献,从1960年代便开始对同时代作家作品提出评论,且每每有独到见解。譬如,他指出龙瑛宗的客家情结,批判张文环、吕赫若的「粪写实主义」,迄今都还是待解的高论。当代研究者倘能汇整其评论,进一步求索,必有新义再现。踵继叶先生之后,在19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致力于日本时代台湾作家作品研究和文献出土的,还有施淑、林瑞明、钟肇政、张恆豪、羊子乔、彭瑞金、林载爵、罗成纯……等人,他们的洞见与功绩迄今也未曾被忘记。最后,尊敬的故友黄武忠先生在台湾文学体制化过程中,积极向政府文化部门报告和推动,尤其令我感动。当时他仅是文建会的科长,但勇于任事,从「赖和及其同时代作家」国际学术会议、「台湾地区民间文学调查、采集、整理、研究计画」到国立台湾文学馆的筹建等等,亲力亲为,劳心劳力,是启动多种重要事业的关键人物。除此之外,在台湾文学体制化之前,各领域、族群、国籍都有耕耘者和贡献者,他们的心血和事蹟,但愿未来有暇再以专文纪念。
在所有一切日本时代新文学运动精神的传承者中,最感人的身影、最有力量的发言,则是老作家。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解严前,王白渊、王诗琅、廖汉臣、叶荣钟、吴浊流、杨逵、巫永福、黄得时、杨云萍、张文环、刘捷、王昶雄、龙瑛宗、林芳年、陈千武……等,以及吴新荣哲嗣吴南图、吴南河兄弟,出钱出力、捐文献、捐手稿照片、办文学奖、办聚会、编杂志、作翻译,无私的付出,勇敢的为历史作证言,不屈不挠,功不可没。
日本殖民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在台、日作家亦敌亦友的复杂暧昧情境下展开的繁华盛景,这微细的一线香火克尽劫难,终究在书琴这一世代,在《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中再现风华。这部辞典的特色,书琴说,包括新出土、新条目,是现代文学疆域的持续拓展;新世代、新诠释,则是传承而创新,再来,就是「下一代」的事了!我衷心期待这本辞典能为本阶段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新动能。我也盼望还有源源不断的下一个阶段的「日治时期台湾文学辞典」增补、新修或资料库建置,届时我们再一起来欢唿!报战功!
编者序
上一代,我们,下一代:作为礼物的《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
柳书琴
本辞典为主题性辞典,我们希望透过专家撰述形成的交互诠释,呈现台湾文学领域迄今为止的专业知能。它是一部工具书,也是特定知识的浓缩与入口,不只反映台湾文学研究三十多年来的积累,也表现出本学门向新阶段探索,锐意求精求变的欲望与动能。这部辞典集合众人之力,在知识建构与导引的实践过程中,展示诠释者各异其趣的社会理念与政治立场,并共同描绘诠释共同体本阶段的历史理解与现实关怀。在本辞典关切的20世纪前期东亚殖民主义批判与地域文学史遗产整理方面,不论是深化内部的文化理解,或扩大跨国性的历史问题讨论,各国都有长足的突破。这不仅是台湾的进步,也是东亚社会整体的进步。本辞典踵继2000年以后各国历史辞典或文学辞典的出版行动与社会自觉,盼能成为前进中的后殖民与后战争工作之一步。
2000年以后,台湾和韩国首开辞典编修风气,下列辞典对迄今为止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发展贡献卓着。笔者正是在这些先行辞典的培育和启发下,展开这次的编修工作。在台湾方面,许雪姬教授担任总策划的《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线上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藏学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林礽干教授担任总编辑的《台湾文化事典》(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以及国立台湾文学馆以陈万益教授2005年起主持的「《台湾文学辞典》编纂计画」为基础,扩大架设的《台湾文学辞典资料库检索系统》(2013),最值一提。三者分别为台湾第一部的历史辞典、文化事典与文学辞典,而别具意义。笔者有幸在研究生时代躬逢其盛,参与了其中第一和第三部的辞条撰述工作。
《台湾历史辞典》,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请中研院许雪姬教授策划,召集141位专家,依据严谨体例撰写,每条以400字为上限,收录4,600余笔辞目,搭配1,20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风俗、旧地名、重要历史性文献等,首开台湾研究领域之辞典编修风气,影响尤其深远。《台湾文化事典》,收录1,399笔辞目,被誉为「以台湾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化百科全书」,广受称扬。《台湾文学辞典资料库检索系统》,则以「供研究者、教师、学生及社会大众便利查考,更有效地推广台湾文学」为诉求,收录4,240笔辞目,每条以1,000字为限,目前仍持续编修中,堪称台湾文学学门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这三部辞典皆上溯台湾有史,下迄20世纪之交,具通史意义,古今皆备,内容丰赡,广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利用。
在韩国方面,首尔大学权宁珉教授继其《韩国现代文人大事典》(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1)之后,也完成了重量级的辞典编纂计画,出版《한국현대문학대사전(韩国现代文学大事典)》(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2004)。内容涵盖韩国日治时期到当代,蒐罗主要作家、小说、诗、戏曲等作品和用语485条,详述作家、作品等基础资讯,亦旁及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等。该辞典随后获得日本学者田尻浩幸翻译,由明石书店于2012年推出日译本《韩国近现代文学事典》。在日本方面,则有贵志俊彦、松重充浩、松村史纪等人编纂的《二○世纪満洲歴史事典》(东京:吉川弘文馆,2012)。该辞典以呈现20世纪满洲的全体像为目标,针对东北地方政权、「满洲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的政治、经济、环境、民族、文化等现象,严选8,002个辞目进行阐释,深具学术性。此外,值得期待的尚有位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教授筹备多年的《「满洲国」文学辞典》。
在《韩国现代文学大事典》出版次年的2005年,当时任职于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的中岛利郎教授,以惊人的独力编修方式,推出了全球第一部以「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为主题的辞典。《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东京:緑荫书房,2005),收录约300个辞目,包含十余笔与日治时期代台湾现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典文人、事件及中国作家等。该辞典突破了综合性、通史性辞典《台湾历史辞典》、《台湾文化事典》的收录量,以断代史、现代文学专类的方式,大幅扩充了日治时期台湾文学辞目的收录范围。中岛教授为台湾文学的权威学者,通过每篇数百字之菁华篇秩,具体呈现了台/日人作家共构的殖民地文坛之多元风貌。此外,这部辞典附录了〈日本统治期台湾新剧略史〉、〈台湾戏剧年表〉,并在第二部分收录〈照片所见的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史〉(共九章含附录一篇)一文,该文又延伸扩大为《台湾文学百年显影》(台北:玉山社,2003)一书中的第二至十二章,以生动的历史图像与丰富的研究线索,成为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另一部广受爱用的辞典,为彭瑞金、蓝建春、阮美慧、王钰婷等教授共同编着的《台湾文学史小事典》(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4)。该事典在同样为台湾文学权威学者、资深贡献者的彭瑞金教授策划下,以台湾文学发展为纵轴,上溯荷治以前,下迄2012年12月,由「台湾文学编年大事记」及「辞条解说」两部分相辅相成。读者可循大事记建立整体文学史轮廓,再从辞目释文深入文坛现象与作品内涵,具有快速应用于教学、研究、考试、文化工作等方面的优点。《台湾文学史小事典》同时在国立台湾文学馆官网上,提供免费资料库检索,极为便利。
上述辞典各领风骚,皆以台湾研究的工具书、文化百科、最新研究指南、成果荟萃等功能,为利用者扩大视野,加速知识连结与多元应用。本辞典矢志延续这个精神,以提供知识服务为目的,期许为教学、研究、考试、文化工作等各类型的利用者,提供方便正确的资讯。特别是,在跨国交流与比较研究增加,乡土教育、社区营造、文创事业、策展、影像、戏剧、美术等工作推陈出新之际,深耕地方知识,加强历史纵深,提高文化理解,熟稔台湾文学的遗产,将如虎添翼。不论是在跨国跨文化合作的学术场合,或跨领域社区交流共创的场域,面对汗牛充栋之自我与他者,岂不是经常浩叹在历史交错下对话的我们,对彼此的认识如此不足?当然,现有辞典已大幅减少了知识利用的障碍,并实际助益了台湾文学研究这十几年的发展,不过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方面的辞目向度未全,则是文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在迫切需要更多地方知识的背景下,笔者因而和几位长期从事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朋友团结起来,希望提供一部专属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辞典。我们渴望一部以共时性形式、空间性视野,揭示台湾、韩国、「满洲国」文学及其交涉现象的辞典。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国际共同编纂计画诞生了;随后,本辞典《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也以《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为基础,逐步获得实现。
没有《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就没有本辞典,绝非虚言。这一群心怀四海、充满梦想的朋友们,不厌其烦地来回飞行或写信协调跨国合作诸事宜,创造了本辞典编修的最初契机和第一笔经费。笔者由衷感谢补助单位、计画主持人及并肩前进的伙伴们,并十分荣幸地能在此介绍这一群热情的学人。「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国际共同编纂计画」隶属「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专案」(AKS-2014-OLU- 2250004),补助单位为韩国教育部及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学振兴事业团)。由韩国圆光大学金在涌教授发起与联系;中国海洋大学朝鲜语系教授兼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教授主持、执行;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大久保明男教授、台湾清华大学柳书琴教授共同协助策画,并负责担当「朝鲜」、「间岛」、「满洲国(满系、俄系、蒙系、鲜系作家)」、「满洲国(日系作家)」、「台湾」的各篇主编与推动者。2017年12月,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国际共同编纂计画已完成约当40余万中文字的内容,并于2018至2019年着手进行韩文翻译与编辑出版准备,预计2020年首先以韩文版推出全球第一部《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跨国编辑团队的我们,共同期待这部强调东亚文坛的共时性与交涉性现象的辞典,能够提供学术、教育、文化、社会应用、艺术创作领域的各国人士更多线索及启发。
《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不只是一个工具,也是一项知识服务与学术传承。它是在这个领域探索二、三十年,透过各自师承致力钻研战前文学史,并深受历史教训与文艺精神启发的各个主编们,在为期十年愉快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研究会」(2005-2014)合作期间的产物。这是我们共同决定,送给下一代人的礼物。因此除了必要的稿费之外,各篇主编们多以义务或半义务的方式,逐一执行辞目设计、品类规划、体例制定、专家邀稿、审查勘定、修改沟通、编辑设计、图片蒐集、拨付稿费和请求授权等工作。
笔者自2016年1月开始,正式投入这个跨国辞典编纂计画,启动编修工作。在2016至2017年的两年间,首先完成《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的工作,接着在2018年继续扩大进行《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新增部分。本辞典的执笔群以本地专家为主,兼及日本、中国等地学者,总计128人投入,共完成411个辞目,28万余字的释文,并收录206张图片,图说文字约18,000字。其中,约占57%的一级辞目共16万字,由《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收录,支付稿费,经韩文翻译后,将收录于未来出版的韩文版。一级辞目完成后,笔者正愁烦于遗珠之憾,幸得时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所长的张隆志教授鼓励,申请「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补助,获得支持后,立即再接再厉推动二级辞目的编修。最后因所欠辞目甚多,经费仍不足支应,幸蒙刘纪蕙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教深耕计画特色领域研究中心、国立交通大学「文化研究国际中心」大力支持,补足所需。总计前后透由三个单位的补助,汇集总经费新台币50万元,完成了一、二级辞目的编修。一级辞目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二级辞目虽略逊一筹,但因多为未曾有辞典诠释者,或为近年新出土成果,对于敏求新知者更形重要。由于总数约12万字的二级辞目仅收录于台湾出版的中文繁体版,因此本辞典可谓目前收录辞目最多、讯息量最新的台湾现代文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