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

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下村作次郎、向阳、李癸云、李海英、金在涌、邱贵芬、垂水千惠、柏特‧斯克鲁格斯(Bert Scruggs)、柯庆明、封德屏、陈芳明、许雪姬、张隆志、张诵圣、黄美娥、廖振富、刘纪蕙、刘建辉、藤井省三、苏硕斌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强力推荐!

  128位学者专家共同投入,411个辞目,28万字释文,206张图片,18,000字图说,分成作家、作品、媒介、思潮与运动四大范畴,共同完成《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也是特定知识的浓缩与入口,不只反映台湾文学研究三十多年来的积累,也表现出台湾文学学门向新阶段探索,锐意求精求变的欲望与动能。

  这部辞典集合众人之力,在知识建构与导引的实践过程中,展示诠释者各异其趣的社会理念与政治立场,并共同描绘诠释共同体本阶段的历史理解与现实关怀。本书中关切的20世纪前期东亚殖民主义批判与地域文学史遗产整理方面,不论是深化内部的文化理解,或扩大跨国性的历史问题讨论,各国都有长足的突破。

  这不仅是台湾的进步,也是东亚社会整体的进步。

  《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以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为主要对象,旁及民间文学、戏剧、流行歌曲等。从「作家」、「作品」、「媒介」、「思潮与运动」四大范畴,揭示岛内文艺活动,以及台湾作家在日本、中国、「满洲国」的刊载、出版、转载、翻译等发展进程。总计完成411个辞目,28万余字释文,收录206张图片,图说18,000余字。编纂方式兼顾外国人及一般读者易于入门、国内外专家便于精进等不同需求。具有新条目、新作者、新诠释、新出土、新研究、体例统一等特点,尤其重视跨境/跨语/跨民族之间的文艺交流与互涉。为目前收入辞条量最多的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深度展现台湾文学领域的学术累积与专业知能。

名人推荐

  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推荐
  一本划时代的文学辞典诞生了。这本辞典在台湾文学于学术界取得地位以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现在,俯瞰了那些从禁忌的年代累积而来的研究成果。编者序中详细介绍了过去累积的研究成果,也明确地提及本辞典的出发点是《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一事。──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学名誉教授)

  本辞典辞目丰富,解说细致严谨,展现了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发展的深层脉络与多重样貌,宛如一幅细描的文学地图,既可鸟瞰台湾文学研究新视角,也可按图查考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的复杂纹路。──向阳(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吴三连奖基金会秘书长)

  本所陈万益教授和柳书琴教授带领一批优秀博硕士生投入编辑工作,集结国内外各方的资源与智识,展现台湾文学界丰沛的力量和跨世代的视野,终于完成这部绝对必看的台湾文学知识辞典。──李癸云(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是一部关于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以及与文学界相关的民间文学、戏剧、流行歌等的综合性辞典。作为透视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景观的重要窗口,本书兼顾海内外专家与一般读者的不同需要,既是一部专业权威的参考书,也是一部便于查阅的案头书。──李海英(中国海洋大学朝鲜语系教授、韩国研究中心主任)

  本辞典是从东亚视域论析台湾文学的一次全新尝试,将成为今后学习、研究台湾文学以及东亚文学的学生、学者们的必读书目。──金在涌(韩国/圆光大学国语国文学部教授)

  本辞典为台湾文学重要的基础工程,主编柳教授史料功夫扎实,治学严谨,邀请台湾文学界资深学者与年轻世代共写,见证台湾文学自1990年代学院建置以来累积的研究能量与实力。辞典不仅涵盖日治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并特辟「媒介」分类介绍出版刊物及管道,并以「思潮与运动」介绍文艺事件和运动等,勾勒当时文艺创作的场域及关注议题,堪称面面俱到,是一部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工具书。──邱贵芬(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台湾文学学会理事长)

  陈万益教授、柳书琴教授长年对台湾文学研究之热忱,令世界各国诸多研究者「团结」起来,于是有了深具意义的本辞典之诞生。在享受珍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期望有更多的读者、作家、研究者继续推动台湾文学得到更大发展。──垂水千惠(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日本台湾学会理事)

  这本详尽严谨、用心良苦编纂的辞典,呈现了当今海内外学者探讨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的多重诠释角度。辞目分明,图文并茂,值得每位关心台湾的民众精读,更是从事台湾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Bert Scruggs/柏特‧斯克鲁格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副教授)

  专业辞典的编成,代表专科知识的成熟。有了这本详备的攻略本,接触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就不再是黑暗中的摸索,而转成了对整体传统的省思!──柯庆明(故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这将是探索台湾文学的指南针,也将带着我们走向更宽广的文学天地。──封德屏(文讯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这是进入台湾文学版图的重要入口,通过最简约的文字,到达最丰富的知识宝库。这不是一部工具书,而是重要的研究指引。握有这把钥匙,可以开启多少台湾文学的奥秘。──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主编是一个有效率的人,慎选乐手,在她的指挥下敲准每一个音符,使他们合奏出一套易懂、实用的台湾现代文学知识体系,不论当它是具体而微的书逐条阅读,或当它是工具书随手翻查,都两相宜。──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

  本辞典为读者们开启了通向台湾近现代文学园地的新窗口。透过四百多则精选条目的释文与图说,编者们提供了深入认识作家、作品,媒介及思潮的重要知识地图,更反映了当代台湾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趋势及代表成果。──张隆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副所长)

  我不仅在这部辞典的内容中识得国内研究者稳步精进的最新成果,也于此书的编纂动因和与东亚邻国的合作实践中,看到试图跨越疆界、重构谱系、拓展台湾文学研究视域的苦心经营和可贵契机。──张诵圣(美国/德州大学亚洲研究与比较文学教授)

  近年来台湾文史着作蠭出,本书以辞典条目编列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知识,旨于扼要彰显文学史要点,且内容求真求确,是格外值得信任之作。──黄美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教授兼所长)

  《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由柳书琴教授邀集台湾与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者撰写,涵盖作家、作品、媒介三大部分的有机架构,展现东亚文学研究者的合作动能,不但吸纳近年研究成果,并有不少青年学者加入执笔阵容,可预期将对台湾文学研究、推广,带来不少的贡献。──廖振富(国立台湾文学馆前馆长、中兴大学台湾文学跨国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这是一本读者期待已久的辞典。每一个辞条有如不同交错路径的索引,指向日治时期台湾作家背后复杂的文艺体制与思潮论争,让台湾文学的研究者可以一窥较为动态而立体的文艺生态。──刘纪蕙(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日本殖民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者,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与文化一直是我最关注,却最生疏的领域之一。本辞典通过对该时期文学现象全方位的介绍及解读,使我们第一次真正从整体上了解了台湾现代文学与文化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它的出版不仅对于台湾,对于大陆,乃至对日本的学术界都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贡献。──刘建辉(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兼副所长)

  收到柳书琴老师寄来的辞典目录,我翻阅了一下,赖和、杨逵、刘吶鸥、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周金波、叶石涛等大家的名字跃然纸上。这些作家也收录于日本一般国民使用的国语辞典《広辞苑》第7版及《世界人名大辞典》(皆由岩波书店出版)。本书与日本的辞典对这些作家的评价有何不同呢?建议读者也可以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来阅读。──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作为本书的撰稿一员,很知道编纂的苦心、流程的严谨。以及追求深入浅出的可读性。以致书名虽为文学辞典,却耐读如一册日治时代的故事书,生动描写着一脚跨进现代的台湾文学。──苏硕斌(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诗 心史/林梵
序二 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吴密察
序三 日本时代台湾文学的战后传承与研究/陈万益
专家推荐
编者序/上一代,我们,下一代:作为礼物的《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柳书琴

辞典特色与体例说明/柳书琴

目次(分类编年排序)
一、作家

(一)台湾人作家
(二)日本人作家

二、作品
(一)单篇创作
(二)单行本
(三)禁书

三、媒介
(一)文艺团体
(二)文艺杂志、刊物
(三)报刊文艺栏、专栏
(四)杂志文艺特辑
(五)出版社、书局
(六)文学奖
(七)文艺沙龙

四、思潮与运动
(一)文艺事件
(二)文艺口号、运动
(三)文艺论争
(四)重要文论

关键字索引(汉语拼音排序)
Ⅰ、辞目类
Ⅱ、非辞目类
辞目索引(笔画排序)
西历、和历、国历对照表

 

图书序言

序一

序诗

故成功大学名誉教授/林瑞明,笔名林梵


  心史
  时光嚣喧走过半世纪
  外头岛屿风声不绝
  我们被迫接受新国家
  被迫接受国语教育
  以习得的日文
  望眼新世界
  挣扎走向民族自决
  新霸权取而代之
  我们从断简残篇开始
  慢慢贯串断裂的五十年
  潜在的台湾精神
  台湾是殖民地
  多重政权流转
  挟持政经文化优势
  以新的语言政策
  一再霸凌在住民
  我们历经挖掘
  形塑全新的台湾人
  转型正义之必要
  文学深化之必要
  多元文化之必要

序二

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

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


  2000年,我在远流出版公司的支持下,监修了《台湾史小事典》。可能是因为其内容正好可以满足社会上的需求,也可能是因为该辞典的版式设计兼具辞典与年表的功能,所以颇受好评,甚至有日本出版社将之翻译出版成日文版。如今,中、日文版都已经多次再刷。可能是受到《台湾史小事典》的影响,国立台湾文学馆也由彭瑞金教授领衔编辑出版了《台湾文学史小事典》(2014),其版式几乎与上述《台湾史小事典》一致,两书可谓是姊妹之书。

  除了轻便、短小的「小」辞典之外,也有比较大部头的辞典编辑出版计画。其中,以许雪姬教授在台湾省文化处、行政院文建会的支持下,策划编辑出版的《台湾历史辞典》(2004),最为重要,它并且也已经推出网路版。文建会在2005年以后,甚至进而发展出包含各领域的《台湾大百科》(网路版)。专门主题方面,则不能不提张炎宪教授领衔编辑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辞典》(国史馆、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2008)。

  辞典提供简便的入门知识与资讯,它也同时呈现一种知识、资讯的架构和标准,因此是一项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透过编纂辞典可以将知识重新整理架构化和标准化,因此不少辞典的编纂工作是长期持续,并定期出版新版本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收录英语辞汇的《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吧。

  此次,柳书琴教授领衔编辑的《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是她参与『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计画的一环。也就是说,这个《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应该是在「东亚殖民地文学」这样的知识架构之下,或者是意识到这种比较视角之下,做出来的一项知识建设工程。当前的台湾史也好、台湾文学史也好,固然需要面对台湾社会,提供台湾社会自我认识的养分,同时也已须要扩大视野地与邻近地区,甚至世界各地做比较、相互发明了。希望这部《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不只在台湾国内提供我们自我认识的养分,也同时可以将台湾的殖民地时期文学介绍到国外去。

  编辑辞典,在目前的台湾学术表现评鑑来说,被认为是「苦劳多、功劳少」的工作,但就如前述它却是知识建设的基础工程。书琴在教学、研究之余,还领导同志、学生们做这件大事,不能不给予嘉许,爰註数语为序。

序三

日本时代台湾文学的战后传承与研究

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陈万益


  这是第一部中文的日本时代台湾文学辞典,以《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作基础,承继台湾历史、文化、文学相关辞典体例,兼收中岛利郎《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成就。全书收录411个辞目,28万余字释文,206张相片和图说,形成体例清晰、检索方便的主题性辞典,是一本适时合用的入门工具书,堪称当前东亚殖民主义批判与地域文学史遗产整理的重要业绩。

  日本时代台湾文学进入学术视域主要在解严后的1990年代,柳书琴恰在此时完成其硕、博士论文,多年来从现代小说、汉文通俗文艺、「满洲国文学」等角度,探索文学生产与殖民主义的关联,亦推动台湾文学与日、韩等东亚文学之互涉研究。二十年来,她不仅个人成就斐然,也与跨国有志同道密切合作,回溯与前瞻,为荒废沉消的日本时代台湾新文学重绽辉光。辞典定稿之后,她谦称这是台湾文学研究界前仆后继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惊人成长之集结,其自序以〈上一代,我们,下一代〉自我定位,并以这一部辞典「作为礼物」传承给后继者。我很欣喜她和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愿意主动肩负起编纂工具书的工作。

  书琴及其「我们」所指涉的日本时代台湾文学研究者,多数是目前任教于台湾文学系所的中坚学者,他们或出身中文系、台文系、历史系、日文系,或从日本或他国留学归来,沉潜于新出土的文学史料,也注意当代蓬勃发展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在东亚跨国性交流中形成视野,对日帝时期的殖民地和占领区文学、文化进行全面的重估与批判,完全破除了戒严时期封闭的孤岛思维。众所周知,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就从风车诗社残存文献里,耙梳出现代文学初期非写实性的摩登潮流,而与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的新感觉主义、新心理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1920年代末期,兴起于上海的「现代派」交互激盪。这些震盪若再与书琴这些年持续探求的1930年代中期的「东亚左翼文化走廊」相互参照,显然该时代文学之奥义与兴味正大大地吸引着学者与大众的目光。

  作为「我们」的上一代,吕兴昌和我都出身中文系,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研,解严以后方始「半路出家勤撞钟」,走出学院,踏向田野,四处寻访调查,也参加「益壮会」倾听垂垂老矣的前辈细诉,在欲言又止的话语中推敲那些时代的风雨。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与出版,是我们搬开「台湾文学」禁忌之后的第一要务,「让它们出土」也是本土化时代社会的普遍期待。从中央的文建会到县市的文化中心,以至于当时的平面媒体,都参与了日本时代台湾现代文学的重建运动。这个运动在1994年11月清华大学的「赖和及其同时代作家: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国际学术会议」三天的会议中达到高峰,也因此有「显学」与「险学」的双关语流传。

  事实上,除了林瑞明从1970年代就一头栽进日本时代的文史研究,对杨逵到赖和的时代精神给予建构,展现史家的扎实和诗人的慧识之外,整体说来,90年代以前的日本时代台湾现代文学研究才刚要起步。在迫切需要大量史料搜集、作家访谈、作品出土解读和文学史脉络梳理的情况下,我和吕兴昌、胡万川、林瑞明几个好朋友,很自然地就投入了这个工作。从1991年起,在清华大学月涵堂举行为期三年多的「台湾文学研讨会」,直到2000年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成立之前,我们不断邀请作家、学者和年轻人,一起讨论、关心台湾文学的各种议题,还是硕士生的书琴就是那时代主动参加的新血轮之一。

  那些年,我们几位大学老师为了抢救、编纂、翻译、出版,推动大专学院台湾文学教学研究的体制化,几乎每週都南奔北跑,在没有高铁的时代相互商量讨论,但那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尤其难忘和感谢的是,已故的挚友叶笛,还有陈千武先生(带领其公子陈明台教授)、林至洁等人,在日文作品中译方面,夜以继日伏案奋笔,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这些成果立即进入大学课堂,成为逐渐汇集刚启动的台湾文学研究生们追逐捧读的教材,迄今亦为读者阅读和学者研究仰赖的资源。前述叶笛等译者,加上钟肇政、叶石涛、邱振瑞、涂翠花、钟美芳(钟瑞芳)……等前仆后继的热心者,也译介了日本学者的研究,包括尾崎秀树、松永正义、河原功、冢本照和、下村作次郎、冈崎郁子……等先驱的成果,加上爱知大学黄英哲教授在其中的奔走联系,大大促进了台、日学者在台湾文学体制化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我、老吕、瑞明、万川在一起时,常常怀念起「我们的90年代」!

  当然,早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一批勇士在未解严的时代出发了。其中,张良泽在1970年代整理和出版钟理和、吴浊流、杨逵、吴新荣、王诗琅等作家的文集或全集,堪称是「回归现实」之乡土文学思潮中最大的贡献者。他的工作为当时中文系的师生开启了极其陌生,却深具乡愁的父祖辈时代讯息,可惜在美丽岛事件后被迫离台。十四年后他重返故乡,任教于真理大学台文系,持续整理、翻译「皇民文学」,想要在民主时代开启更多的解读,不料又遭左翼人士强力批判,导致报纸连载中断。很遗憾,这个日本时代台湾历史与文学的重要课题,在意识形态对立下无从深究,至今仍难以说清。张良泽在戒严时期,在「只有中国,没有台湾;只有古典,没有现代」的中文系任教,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史料、再现历史事实的勇气,令人赞佩。今后日本时代的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仍亟待他奉献珍藏的史料与独到的诠解。

  在日本时代台湾文学领域影响最深远的前辈,无庸赘言,首推叶石涛先生。1987年他出版的《台湾文学史纲》,上承黄得时、王诗琅、廖汉臣等人为台湾文学「撰史」的未竟之志,在战后台湾以不屈意志薪传一丝如缕的香火,为台湾文学的自主性发展勾勒出轨迹。叶石涛亲炙过众多前辈作家,阅读过广泛的日文作品及历史文献,从1960年代便开始对同时代作家作品提出评论,且每每有独到见解。譬如,他指出龙瑛宗的客家情结,批判张文环、吕赫若的「粪写实主义」,迄今都还是待解的高论。当代研究者倘能汇整其评论,进一步求索,必有新义再现。踵继叶先生之后,在19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致力于日本时代台湾作家作品研究和文献出土的,还有施淑、林瑞明、钟肇政、张恆豪、羊子乔、彭瑞金、林载爵、罗成纯……等人,他们的洞见与功绩迄今也未曾被忘记。最后,尊敬的故友黄武忠先生在台湾文学体制化过程中,积极向政府文化部门报告和推动,尤其令我感动。当时他仅是文建会的科长,但勇于任事,从「赖和及其同时代作家」国际学术会议、「台湾地区民间文学调查、采集、整理、研究计画」到国立台湾文学馆的筹建等等,亲力亲为,劳心劳力,是启动多种重要事业的关键人物。除此之外,在台湾文学体制化之前,各领域、族群、国籍都有耕耘者和贡献者,他们的心血和事蹟,但愿未来有暇再以专文纪念。

  在所有一切日本时代新文学运动精神的传承者中,最感人的身影、最有力量的发言,则是老作家。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解严前,王白渊、王诗琅、廖汉臣、叶荣钟、吴浊流、杨逵、巫永福、黄得时、杨云萍、张文环、刘捷、王昶雄、龙瑛宗、林芳年、陈千武……等,以及吴新荣哲嗣吴南图、吴南河兄弟,出钱出力、捐文献、捐手稿照片、办文学奖、办聚会、编杂志、作翻译,无私的付出,勇敢的为历史作证言,不屈不挠,功不可没。

  日本殖民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在台、日作家亦敌亦友的复杂暧昧情境下展开的繁华盛景,这微细的一线香火克尽劫难,终究在书琴这一世代,在《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中再现风华。这部辞典的特色,书琴说,包括新出土、新条目,是现代文学疆域的持续拓展;新世代、新诠释,则是传承而创新,再来,就是「下一代」的事了!我衷心期待这本辞典能为本阶段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新动能。我也盼望还有源源不断的下一个阶段的「日治时期台湾文学辞典」增补、新修或资料库建置,届时我们再一起来欢唿!报战功!

编者序

上一代,我们,下一代:作为礼物的《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

柳书琴


  本辞典为主题性辞典,我们希望透过专家撰述形成的交互诠释,呈现台湾文学领域迄今为止的专业知能。它是一部工具书,也是特定知识的浓缩与入口,不只反映台湾文学研究三十多年来的积累,也表现出本学门向新阶段探索,锐意求精求变的欲望与动能。这部辞典集合众人之力,在知识建构与导引的实践过程中,展示诠释者各异其趣的社会理念与政治立场,并共同描绘诠释共同体本阶段的历史理解与现实关怀。在本辞典关切的20世纪前期东亚殖民主义批判与地域文学史遗产整理方面,不论是深化内部的文化理解,或扩大跨国性的历史问题讨论,各国都有长足的突破。这不仅是台湾的进步,也是东亚社会整体的进步。本辞典踵继2000年以后各国历史辞典或文学辞典的出版行动与社会自觉,盼能成为前进中的后殖民与后战争工作之一步。

  2000年以后,台湾和韩国首开辞典编修风气,下列辞典对迄今为止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发展贡献卓着。笔者正是在这些先行辞典的培育和启发下,展开这次的编修工作。在台湾方面,许雪姬教授担任总策划的《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线上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藏学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林礽干教授担任总编辑的《台湾文化事典》(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以及国立台湾文学馆以陈万益教授2005年起主持的「《台湾文学辞典》编纂计画」为基础,扩大架设的《台湾文学辞典资料库检索系统》(2013),最值一提。三者分别为台湾第一部的历史辞典、文化事典与文学辞典,而别具意义。笔者有幸在研究生时代躬逢其盛,参与了其中第一和第三部的辞条撰述工作。

  《台湾历史辞典》,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请中研院许雪姬教授策划,召集141位专家,依据严谨体例撰写,每条以400字为上限,收录4,600余笔辞目,搭配1,20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风俗、旧地名、重要历史性文献等,首开台湾研究领域之辞典编修风气,影响尤其深远。《台湾文化事典》,收录1,399笔辞目,被誉为「以台湾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化百科全书」,广受称扬。《台湾文学辞典资料库检索系统》,则以「供研究者、教师、学生及社会大众便利查考,更有效地推广台湾文学」为诉求,收录4,240笔辞目,每条以1,000字为限,目前仍持续编修中,堪称台湾文学学门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这三部辞典皆上溯台湾有史,下迄20世纪之交,具通史意义,古今皆备,内容丰赡,广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利用。

  在韩国方面,首尔大学权宁珉教授继其《韩国现代文人大事典》(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1)之后,也完成了重量级的辞典编纂计画,出版《한국현대문학대사전(韩国现代文学大事典)》(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2004)。内容涵盖韩国日治时期到当代,蒐罗主要作家、小说、诗、戏曲等作品和用语485条,详述作家、作品等基础资讯,亦旁及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等。该辞典随后获得日本学者田尻浩幸翻译,由明石书店于2012年推出日译本《韩国近现代文学事典》。在日本方面,则有贵志俊彦、松重充浩、松村史纪等人编纂的《二○世纪満洲歴史事典》(东京:吉川弘文馆,2012)。该辞典以呈现20世纪满洲的全体像为目标,针对东北地方政权、「满洲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的政治、经济、环境、民族、文化等现象,严选8,002个辞目进行阐释,深具学术性。此外,值得期待的尚有位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教授筹备多年的《「满洲国」文学辞典》。

  在《韩国现代文学大事典》出版次年的2005年,当时任职于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的中岛利郎教授,以惊人的独力编修方式,推出了全球第一部以「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为主题的辞典。《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东京:緑荫书房,2005),收录约300个辞目,包含十余笔与日治时期代台湾现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典文人、事件及中国作家等。该辞典突破了综合性、通史性辞典《台湾历史辞典》、《台湾文化事典》的收录量,以断代史、现代文学专类的方式,大幅扩充了日治时期台湾文学辞目的收录范围。中岛教授为台湾文学的权威学者,通过每篇数百字之菁华篇秩,具体呈现了台/日人作家共构的殖民地文坛之多元风貌。此外,这部辞典附录了〈日本统治期台湾新剧略史〉、〈台湾戏剧年表〉,并在第二部分收录〈照片所见的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史〉(共九章含附录一篇)一文,该文又延伸扩大为《台湾文学百年显影》(台北:玉山社,2003)一书中的第二至十二章,以生动的历史图像与丰富的研究线索,成为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另一部广受爱用的辞典,为彭瑞金、蓝建春、阮美慧、王钰婷等教授共同编着的《台湾文学史小事典》(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4)。该事典在同样为台湾文学权威学者、资深贡献者的彭瑞金教授策划下,以台湾文学发展为纵轴,上溯荷治以前,下迄2012年12月,由「台湾文学编年大事记」及「辞条解说」两部分相辅相成。读者可循大事记建立整体文学史轮廓,再从辞目释文深入文坛现象与作品内涵,具有快速应用于教学、研究、考试、文化工作等方面的优点。《台湾文学史小事典》同时在国立台湾文学馆官网上,提供免费资料库检索,极为便利。

  上述辞典各领风骚,皆以台湾研究的工具书、文化百科、最新研究指南、成果荟萃等功能,为利用者扩大视野,加速知识连结与多元应用。本辞典矢志延续这个精神,以提供知识服务为目的,期许为教学、研究、考试、文化工作等各类型的利用者,提供方便正确的资讯。特别是,在跨国交流与比较研究增加,乡土教育、社区营造、文创事业、策展、影像、戏剧、美术等工作推陈出新之际,深耕地方知识,加强历史纵深,提高文化理解,熟稔台湾文学的遗产,将如虎添翼。不论是在跨国跨文化合作的学术场合,或跨领域社区交流共创的场域,面对汗牛充栋之自我与他者,岂不是经常浩叹在历史交错下对话的我们,对彼此的认识如此不足?当然,现有辞典已大幅减少了知识利用的障碍,并实际助益了台湾文学研究这十几年的发展,不过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方面的辞目向度未全,则是文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在迫切需要更多地方知识的背景下,笔者因而和几位长期从事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朋友团结起来,希望提供一部专属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辞典。我们渴望一部以共时性形式、空间性视野,揭示台湾、韩国、「满洲国」文学及其交涉现象的辞典。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国际共同编纂计画诞生了;随后,本辞典《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也以《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为基础,逐步获得实现。

  没有《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就没有本辞典,绝非虚言。这一群心怀四海、充满梦想的朋友们,不厌其烦地来回飞行或写信协调跨国合作诸事宜,创造了本辞典编修的最初契机和第一笔经费。笔者由衷感谢补助单位、计画主持人及并肩前进的伙伴们,并十分荣幸地能在此介绍这一群热情的学人。「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国际共同编纂计画」隶属「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专案」(AKS-2014-OLU- 2250004),补助单位为韩国教育部及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学振兴事业团)。由韩国圆光大学金在涌教授发起与联系;中国海洋大学朝鲜语系教授兼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教授主持、执行;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大久保明男教授、台湾清华大学柳书琴教授共同协助策画,并负责担当「朝鲜」、「间岛」、「满洲国(满系、俄系、蒙系、鲜系作家)」、「满洲国(日系作家)」、「台湾」的各篇主编与推动者。2017年12月,东亚殖民地文学事典国际共同编纂计画已完成约当40余万中文字的内容,并于2018至2019年着手进行韩文翻译与编辑出版准备,预计2020年首先以韩文版推出全球第一部《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跨国编辑团队的我们,共同期待这部强调东亚文坛的共时性与交涉性现象的辞典,能够提供学术、教育、文化、社会应用、艺术创作领域的各国人士更多线索及启发。

  《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不只是一个工具,也是一项知识服务与学术传承。它是在这个领域探索二、三十年,透过各自师承致力钻研战前文学史,并深受历史教训与文艺精神启发的各个主编们,在为期十年愉快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研究会」(2005-2014)合作期间的产物。这是我们共同决定,送给下一代人的礼物。因此除了必要的稿费之外,各篇主编们多以义务或半义务的方式,逐一执行辞目设计、品类规划、体例制定、专家邀稿、审查勘定、修改沟通、编辑设计、图片蒐集、拨付稿费和请求授权等工作。

  笔者自2016年1月开始,正式投入这个跨国辞典编纂计画,启动编修工作。在2016至2017年的两年间,首先完成《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的工作,接着在2018年继续扩大进行《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新增部分。本辞典的执笔群以本地专家为主,兼及日本、中国等地学者,总计128人投入,共完成411个辞目,28万余字的释文,并收录206张图片,图说文字约18,000字。其中,约占57%的一级辞目共16万字,由《东亚殖民主义文学事典》台湾篇收录,支付稿费,经韩文翻译后,将收录于未来出版的韩文版。一级辞目完成后,笔者正愁烦于遗珠之憾,幸得时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所长的张隆志教授鼓励,申请「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补助,获得支持后,立即再接再厉推动二级辞目的编修。最后因所欠辞目甚多,经费仍不足支应,幸蒙刘纪蕙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教深耕计画特色领域研究中心、国立交通大学「文化研究国际中心」大力支持,补足所需。总计前后透由三个单位的补助,汇集总经费新台币50万元,完成了一、二级辞目的编修。一级辞目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二级辞目虽略逊一筹,但因多为未曾有辞典诠释者,或为近年新出土成果,对于敏求新知者更形重要。由于总数约12万字的二级辞目仅收录于台湾出版的中文繁体版,因此本辞典可谓目前收录辞目最多、讯息量最新的台湾现代文学辞典。
 

图书试读

辞典特色与体例说明
 
壹、编纂方向/柳书琴
《日治时期台湾现代文学辞典》以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为主要对象,旁及若干与文学界相关的民间文学、戏剧、流行歌等。编纂目的有二:一、提供给已有台湾文学相关知识者,深入台湾文学本体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新知与线索;二、提供给外国人或本国教学者、文化工作者,查考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关键知识的途径。本辞典广泛考量外国人及一般读者易于入门掌握,国内外专家便于深耕精进等不同需要,除了提供正确的基础资讯之外,特别重视跨境/跨语/跨民族间的文艺交流与互涉层面。包括:
 
(一) 作家的跨地域交流(譬如:留学、旅行、移居、访问、任官、工作、座谈、流亡、参与共党或社运组织、出席会议、从军……等)。
 
(二) 作品的跨文化流动(譬如:文艺思潮传播、翻译、评论、特辑、跨地域出版、改写、节选、改编、演出……等)。
 
(三) 文学发展与创作(乡土文学、普罗文学、报告文学、外地文学、翻译文学、地方文学、时局文学、跨语文学、后殖民时期写作……等)。
 
(四) 战争体制下特殊的文艺组织、会议或口号(文艺作家协会、「文学奉公会」、「文学报国会」、「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决战文学会议」、「皇民文学」……等)。
 
贰、辞典特色
本辞典具有新条目、新作者、新诠释、新出土、新研究、体例统一等特点,兹说明如下:
 
(一)内容特点:
1.重视台湾观点,邀请台湾为主的作者,或境外长期从事台湾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根据最新研究成果,重新撰述。
 
2.先行研究充足之经典辞目,作者在综合学界共识或引述权威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诠释。现有研究少的新辞目,或本身即是作者专精议题者,则由作者直陈在该议题上的最新发现。
 
3.兼重台湾现代文学「本体研究」之基础资讯与「跨文化研究」之东亚互涉资讯并提供代表性的文献书目、译本书目或资料库资讯。
 
4.重视原创性,三分之二以上辞目为首次诠释者,其余曾为既有辞典诠释者,亦皆依本辞典之体例、精神与方向,另邀作者根据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强化深广度。只有5%左右,研究成果较少的日本人作家相关辞目,获得中岛利郎教授慨允,由其权威性的《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翻译并调整格式后收录。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