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虽是古老的行业,但传统的翻译论述多为译者个人的心得,也不脱「对等」(equivalence)范畴,即探讨译文应该如何才能与原文对等。严复所提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思果的「信、达、贴」,也都是以信(忠实)为首。这样的观点一方面置译文地位在原文之下,置译者在作者之下;亦使得翻译与外文的学习难以脱勾。1972年,荷兰学者霍姆斯(James Holmes)发表了着名的“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常常被视为翻译研究的起点。自此之后,百家争鸣,有针对传统对等范式的改革,如「动态对等」、「功能论」和「目的论」,强调译文的效果重于与原文对等;也有完全与对等范式决裂的新范式,主张把已经存在的翻译视为社会现象加以描述,研究其间的权力关系,而不再以某种标准判定译文高下,以改进译文、指导未来译文为目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动态对等、功能论、目的论都还是对等范式的延伸,没有完全放弃指导原则)。操纵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翻译规范、赞助者研究纷纷出现。但一直到1995年,「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这个新的研究范式由以色列翻译学者图里(Gideon Toury)命名之后,翻译研究才能说是正式脱离语言学科的范畴,成为独立的学门。
如何与对等范式划清界线,写出描述翻译研究的翻译史?答案可能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史书写。1994年,研究美洲原住民语言的学者Frances Karttunen 写了一本Between Worlds: Interpreters, Guides, Survivors,记录了十六位欧洲征服美洲原住民过程中的译者故事,包括墨西哥的La Malinche;以及美洲原住民Sacagawea。以口译员/倖存者的角度来探讨这些民族接触史的问题,相当有启发性,台湾清治时期的原汉翻译,以及日治时期由原住民女性担任的「藩通」,都与此书案例颇有类似之处。1995年,国际译联(FIT: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ducteurs)出版了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一书,为该组织内翻译史委员会执行多年的计画,英法版本同步发行,以主题的方式叙述历史上世界各地着名译者的贡献,包括中国的玄奘与严复。这本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的宣示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目的在彰显译者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
学术上的研究方法,则由皮姆第一个提出。他在1998年的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一书中,提出翻译史研究的四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