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样深受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薰陶的邻近岛国,
日本文化为何能够发展出与其他东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特性?
一个改良与创新实力领先世界的设计大国,背后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
当日本人开始面对世界,又为何显得排外而自我中心?
与西方着名日本论经典《菊与刀》齐名
最历久弥新,兼顾趣味与知性的日本文化比较论
让你直唿「原来如此」! 摆在室内的迷你盆栽,是把大自然拉到身边作伴;
一个个叠起的厨房套锅,是日本人自古以来的收纳智慧;
做工迷你精致的公仔模型,感觉比原寸更让人爱不释手;
在只有四块榻榻米大的茶室里啜饮,是聚精会神的交流之地;
插在花器里的美丽枝条,象征了收缩宇宙的全景。
以「缩小」为关键字展开的日本文化论,剖析日本人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又风靡世界的文化内涵 不论是短短十七字的俳句、日本庭园浓缩自然的枯山水,还是比原物更精巧的模型或扭蛋、甚至于轻薄短小的掌上游戏机,日本人自古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艺术表现还是商品上,皆想把事物缩小;而且缩小的东西不仅限于尺寸,还要比原物更精致、更有力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这种将事物缩小改良的倾向不仅限于美感的领域,也与生活态度和行动模式紧紧相连,进而反映在语言、思想、艺术甚至商品之上,展现独到的美学与创新才能,成为日本文化风靡世界的核心动力。
透过精辟观察,归纳出一个追求亲身感受、主客合一、「内外」分明的国度 本书作者首先巧妙地将日本文化的「缩小」方法根据不同模式分成六大类型,并以身边许多有趣的例子来探讨箇中妙趣,包括传统的折扇、家纹、茶道、和服,到现代的折叠伞、随身听、文库本,甚至于随身携带的名片、日常用语等等。接着再从不同面向探讨这种缩小意识如何被实践在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表现上,进而呈现出与西方扩大美学以及邻近东方国家截然不同的作风倾向。例如经过极度简化淬炼的枯山水庭园、对于收集物品无穷的热爱、月台上把人塞进电车的站务人员、好比工厂一般肩并肩盯着机器的柏青哥店……这些别说西方,就连东方都很少看到的文化特征,作者都在书中一一探讨背后的根源与意义。最后更分析当日本人从属于他们的缩小世界踏到外面的扩大世界时,又为何一改原本钟爱细腻与礼貌的个性,在经济甚至外交上成为不受控制的侵略者。
跳脱传统仅与欧美比较的思维,发掘日本文化在东方社会与众不同的特性 本书于1982年在日本问世后立即造成极大回响,与西方的《菊与刀》并列为日本文化论的经典之作。虽然成书已有一段时间,当中对于日本文化的精辟见解以及与他国文化的比较却是历久弥新、依然到位。作者身为韩国知名的文化评论专家,成功跳脱以往仅从西方视角探讨的盲点,加入了东方的比较,透过大量引用与举例凸显出日本文化专精于「缩小」的特质;除了细腻剖析日本人的缩小手法,更详尽解析各种日本特色文化所体现的缩小意识与感性逻辑,是理解日本文化精髓不可错过的必读佳作。
名人推荐 李衣云 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拓梓 自由评论网「政治的日常」专栏作家
何撒娜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徐兴庆 中国文化大学 校长
蔡亦竹 实践大学应日系助理教授
陈永峰 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学法学博士
好评推荐 过去的日本文化研究,几乎都是以英语读者为目标,唯独李御宁已鲜少为人关注的韩国人观点,就放大、缩小为美的意识,为日韩之间的比较文化作出精彩的诠释。从器物文化东渐论的角度来看,早期日本文化源由自韩半岛和中国大陆,若大胆演绎李御宁的论点,则日本历史从唐风转为国风的过程,正始于放大与缩小两种世界观的交叉点,也引领了日后东亚诸国相异的历史路径。——李拓梓 自由评论网「政治的日常」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