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筑奖十年合辑2009~2018

台湾建筑奖十年合辑2009~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建筑设计
  • 当代建筑
  • 获奖作品
  • 建筑奖项
  • 城市规划
  • 景观设计
  • 建筑师
  • 台湾文化
  • 建筑合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建筑奖自民国67年举办第一届「建筑师杂志奖」以来,从无间断的举办至今40週年,2008年曾于杂志制作「台湾建筑奖30週年」及「30週年论坛」。自2009~2018已累计表扬44件作品(12件台湾建筑奖、28件台湾建筑佳作奖、1件台湾建筑国际合作奖、3件台湾建筑特别奖)。拟于40週年蒐集2009~2018年台湾建筑奖所有作品出版合辑,以记录留存台湾建筑发展历程,并延请三位建筑学者撰稿,引导读者有系统认识台湾建筑。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台湾建筑奖十年合辑2009~2018》的替代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其他台湾建筑奖项的成果、建筑史发展或特定建筑流派,以确保不提及该合辑的具体内容。 --- 书名:台湾近代建筑的流变:从战后复兴到当代实验(1950-2000)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台湾建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新世纪交替前,约半个世纪的复杂演进历程。这不是对单一奖项的成果回顾,而是对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内,建筑思想、社会需求与技术革新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度考察。我们试图透过对一系列关键建筑师的理论建构、代表性作品的风格分析,以及宏观政策导向的梳理,勾勒出台湾建筑如何从战后的重建与功能主义的初期探索,逐渐走向多元化、本土化,并最终与全球建筑思潮接轨的轨迹。 第一部:战后初期的重建与现代主义的引入(1950s - 1960s) 战后初期,台湾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居住、教育和基础设施的重建任务。这一时期的建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技术援助和学术影响。本书详细探讨了以杨卓成、沈祖海等前辈建筑师为代表的一代人,如何在新旧交替的环境中,吸收并转化包浩斯(Bauhaus)与国际现代主义的精髓。 重点分析将集中在公共建筑的标准化设计,例如早期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以及在有限资源下如何实现高效的社会住宅建设。我们不仅关注其形式上的简洁性,更深挖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国家叙事。 第二部:本土化的自觉与地域性探索(1970s - 1980s) 随着经济起飞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建筑师们开始反思纯粹照搬西方模式所带来的文化疏离感。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是台湾建筑思想上一次重要的“内视”时期。 本书详述了地域建筑学派的兴起,关注建筑师如何重新审视台湾特有的气候条件(如强烈的日照与丰沛的降雨)、传统聚落的组织逻辑,以及在地材料的使用可能性。这一时期的讨论充满了对“在地性”的强烈追求,许多建筑师开始在材料的粗粝感、庭院空间的营造,以及对传统屋顶形式的当代诠释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案例分析将涵盖具有强烈文化符号的作品,揭示其如何平衡现代功能需求与历史记忆的张力。 第三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形成(1980s - 1990s) 198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进入民主化进程,建筑领域也随之迎来了思潮的爆发期。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论述,如对符号、历史典故和在地意象的重新激活,成为建筑界的热门话题。 本部分将重点梳理几位关键的批判性理论家和实践者的贡献。他们既接受了后现代的多元叙事,又警惕其可能沦为表面的装饰。因此,他们发展出了一种更为审慎的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实践路径。我们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在坚持结构逻辑和技术先进性的同时,通过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敏感捕捉,创造出既属于台湾、又面向世界的作品。这包括了对公共空间开放性、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处理,以及对地方美学语汇的提炼。 第四部:迈向新世纪的语汇:技术的融合与都市的重塑(1990s末期 - 2000) 进入九十年代末期,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对建筑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在快速都市化背景下,建筑师如何运用新的结构技术和材料科学来应对高密度、高效率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建筑语汇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探讨不再局限于风格的对立,而是转向了建筑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力,介入到复杂的都市肌理中。我们分析了大型公共工程(如文化场馆和交通枢纽)的设计策略,它们如何试图在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独立工作室的兴起,他们如何以更具实验性和人文关怀的视角,探索可持续性、微观尺度的介入以及新型的材料应用。 总结而言,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清晰、连贯的叙事框架,描绘台湾建筑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如何从模仿、学习到反思、创造,最终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建筑语言。它是一部关于技术、美学、社会变迁与建筑师个体精神追求的编年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将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台湾建筑奖得奖作品制作合辑出版,是2018年度建筑奖评审的建议,希望以10年为断面,进行观察台湾建筑的发展与突破。

  国家建筑设计的更迭发展与经济息息相关,台湾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经济起飞前,因应加速建设的需要,住宅产生贩厝的样板工法,公共建设则仰赖国外技术,心态上则有国族认同的危机。随着经济起飞后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与环境等议题更多元,建筑师从模仿国际样式到回归本土语汇;从本土竞争到国际竞争;从能源危机到极端气候,拜这些严苛的先天条件之赐,建筑师们从中积蓄大量创作能量,近十年的建筑实践有着明显且快速的进步。

  若从牵涉的建筑议题来看,具备公共性、社会性、本土性仍然是多数评审关注的重点。虽是评审观点,但它能引起社会共鸣,也代表着社会多数人对建筑的期望。进一步观察十年创作课题的演变,发现永续建筑已成趋势,融设计与工法于一体的建筑构筑则是现在进行式,地域文化议题仍以各种方式被探索着且进步着。

  台湾建筑奖的要角除了得奖建筑物之外,评审们对评选年度作品的使命感,也是促使奖项在国内普受肯定的因素。我们将本于建筑奖评审至今归纳出来的评审准则,持续奖励能回应基地纹理与环境;深切考虑永续与物理环境;具备社会性与文化性;能界定与回应建筑环境问题;具专业执行的一贯性;使用材料构筑系统与反应材料特质等作品。

  由于建筑成果为建筑师、业主、营造厂共同努力的集体成就,我们从2018年起扩充获奖单位为建筑师、业主与营造厂,希望台湾建筑奖能起示范与带头作用,让建筑专业与社会大众一起为实质环境的提升而努力。(中华民国全国建筑师公会杂志社社长黄秀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位熱愛攝影的建築愛好者,我總是喜歡用鏡頭去捕捉建築的美。當我聽說有「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本書時,我立刻聯想到書裡會收錄哪些讓我能夠「拍出好照片」的建築。我特別好奇,在這十年間,有哪些建築作品,在光影、材質、線條的運用上,有著極為獨特的表現,能夠激發攝影師的創作靈感?我希望書裡不僅僅是提供建築的平面圖、剖面圖,更能透過精緻的攝影作品,展現出建築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下的魅力。我期待看到那些能夠巧妙運用自然光,將空間感、氛圍感完美呈現的建築。同時,我也想知道,有哪些建築,在細節的處理上,展現了極高的工藝水準,例如門把的設計、牆面的接縫、或是與周邊環境的互動方式。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一個建築是否能成為經典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下一階段外拍計畫的靈感來源,讓我能夠再次踏上追尋台灣建築之美的旅程。我希望書中的圖片能夠具備一定的藝術性,讓我在翻閱時,也能感受到一種視覺上的愉悅。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夠在不同的場域,與當地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巧妙結合的建築。

评分

我是一名身處建築行業多年的資深從業人員,對於「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本合輯,我更關注的是它所代表的「產業趨勢」與「技術創新」。這十年,是台灣建築業經歷劇烈變革的時期,從材料的進步、施工技術的革新,到環保法規的日益嚴謹,都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藉由十年來獲獎作品的梳理,展現出台灣建築在「技術應用」上的進步。例如,是否有採用新的環保建材?在結構設計上是否有突破性的創新?在綠建築、智慧建築的實踐上,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案例?同時,我也想了解,這十年來,台灣建築在「永續性」的議題上,是如何逐步深化,並且在設計中得到體現的。我希望看到一些能夠在能源效率、廢水處理、甚至是在建築生命週期結束後的回收再利用等方面,都有著傑出表現的作品。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來說,不僅是一份榮譽榜,更是一份產業的發展記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行業的發展方向,並在未來的設計中,融入更先進的技術與理念。

评分

身為一個對古蹟保存議題略有涉獵的文化工作者,我對於「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個主題,總有種莫名的期待。這十年,剛好是台灣社會對於「歷史紋理」、「在地認同」議題日漸重視的時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這個建築獎的評選過程中,有哪些作品在保有歷史風貌的同時,又能巧妙地融入當代需求,達到一種新舊共生的境界?又或者,是否有建築師透過創新的手法,將台灣特有的材料、工法,或是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融入到現代建築設計中,進而獲得肯定?我總覺得,真正的建築智慧,往往體現在如何與過往對話,如何順應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時髦或破壞現狀。所以,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個面向,展現台灣建築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堅守文化根基,並且在環境永續的議題上,有所展現。我對那些能夠讓人在踏入建築空間時,就能感受到在地脈絡,或是能夠巧妙地化解基地限制,甚至能活化周遭環境的建築,特別感興趣。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建築師們在面對複雜的課題時,所展現的巧思與堅持,以及評審委員們在權衡各種因素時的考量。這不僅僅是對建築作品本身的評價,更是對台灣建築界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價值觀與審美品味的一次深刻記錄。

评分

我是一名在大學裡教授建築史的老師,每天接觸的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經典,對於當代建築的發展,我總是抱持著一種既觀察又帶點批判的態度。看到「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台灣建築界重量級人物的名字,以及他們可能在這十年中所提出的突破性概念。我最感興趣的是,在這十年的頒獎紀錄裡,是否有展現出台灣建築在「實驗性」與「市場性」之間取得平衡的案例?建築師們是否敢於挑戰傳統的建築形式,運用新的材料、新的結構,甚至是在空間規劃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想像?同時,這些實驗性的設計,又如何在實際的建造過程中,克服成本、法規等種種現實的限制,最終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建築設計思維的深度剖析,而不僅僅是羅列出得獎作品的圖片和簡介。我希望看到的是,建築師們如何回應社會的需求,如何思考建築與人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激發出無限的創意。此外,我也想了解,這十年來,台灣建築獎在評選標準上,是否有經歷什麼轉變?例如,對於綠建築、智慧建築的重視程度,或者是在公共性、參與性方面的考量。這些細節,對於理解台灣建築的發展脈絡,以及未來可能走向,都至關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剛從建築系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對台灣建築的未來充滿了憧憬與疑問。這本「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前輩的成績單」,我希望能從中學習,了解在我的前輩們手中,台灣建築在過去十年裡,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我最想知道的是,在這些獲獎建築中,是否有展現出對「使用者」的關懷,而且是那種發自內心的、細膩的關懷?例如,建築空間是否能讓人感到舒適、便利,是否考慮到不同年齡層、不同身體狀況的人群的需求?又或者,建築是否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創造出更具社群感的空間?我認為,建築的終極目標,是服務於人,如果一個建築再怎麼前衛,卻無法讓居住者或使用者感到溫暖與自在,那它就失去了意義。我希望在這本書裡,能夠讀到關於建築師們在設計過程中,如何與業主、使用者溝通,如何將他們的想法融入建築設計的案例。我也希望看到,是否有作品在「社會責任」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例如如何解決都市更新的問題,如何為弱勢族群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或是如何透過建築設計,提升社區的公共福祉。

评分

我是一位定居在台中的家庭主婦,平常比較關注的是居住空間的實用性與舒適度,對「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本書,我的期待比較接地氣。我最想知道的是,在這十年裡,是否有出現一些讓我可以「學起來」的居家建築設計?例如,空間的佈局是否更符合現代家庭的生活習慣?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收納機能?採光和通風是否做得更好,讓居住環境更健康?我希望這本書裡,除了那些大型的公共建築,也能夠收錄一些真正能讓像我這樣的普通民眾,感受到建築之美的住宅案例。我期待看到那些設計師們,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為大家打造出溫馨、實用的家。同時,我也很好奇,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慢活」、「親近自然」的追求,是否有出現一些將「綠意」巧妙融入居家設計的建築?例如,陽台的綠化,或是室內庭院的設計。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未來購屋或裝修的靈感,讓我的家也能變得更美好、更舒適。我希望書中的介紹,能夠讓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也能看得懂,並且能從中獲得實質的啟發。

评分

我是一名對「建築細節」有著極致追求的設計師。當我看到「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對建築的「微觀」觀察。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那些在細節處見真章的設計。例如,一個門把的材質、一個窗框的比例、一個樓梯扶手的觸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卻往往能決定一個建築的質感與品味。我希望在這本書裡,能夠讀到建築師們在這些細節上的獨特思考與巧思,他們是如何透過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來提升整個建築的藝術價值與使用者體驗。我尤其想知道,有哪些建築,在「材料的實驗性」與「工藝的精湛性」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例如,如何將一種看似普通的材料,透過創新的工法,展現出意想不到的美感?又或者,如何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技術,創造出新的設計可能性?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建築獎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如何讓建築變得更為精緻、更具人文關懷」的寶貴參考。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細節的力量」,並將其運用到我自己的設計實踐中。

评分

我是一位居住在歐洲多年的台灣人,雖然長期旅居海外,但我對台灣的建築始終保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故鄉的味道」,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再次感受台灣建築的獨特魅力,並且了解它在過去這十年裡的演變。我最感興趣的是,台灣建築在「在地性」的表達上,是如何在現代建築的語境下,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例如,在材料的運用上,是否有融入台灣特有的元素,例如竹子、泥土、或是特定地區的石材?在空間的規劃上,是否有呼應台灣的氣候特徵,例如對流、遮陽、或是雨水的收集?同時,我也想了解,在這些獲獎作品中,是否能感受到一種屬於台灣人獨有的「生活哲學」,例如對人情味的重視,對自然的親近,或是對家庭的凝聚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台灣的建築,不僅僅是線條和空間的組合,更是承載著在地文化、生活方式與情感的空間。這能讓我即使身在異鄉,也能夠在心靈上與故鄉的建築產生更深層次的連結。

评分

我是一位在台北住了快三十年的上班族,平常工作压力不小,閒暇之餘最喜歡在城市的角落裡漫步,感受那份屬於建築的呼吸。說實話,看到「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個書名,我心裡第一個浮現的,不是裡面收錄了哪些具體的建築案例,而是那股沉甸甸的時間感。十年,足以讓一座建築從藍圖上的線條,變成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被時間打磨出新的姿態。這十年,台灣的建築風景肯定發生了不少變化吧?我很好奇,那些曾經在我們身邊默默佇立的建築,在建築師眼中,在評審委員心中,它們是如何被定義、被評價的?是不是有些在當時看來平凡無奇的設計,經過時間的考驗,反而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智慧?又或者,有些在當下引發熱議的建築,十年後回頭看,又能激盪出什麼新的討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這十年間,台灣建築界的心跳與脈搏,讓我得以透過建築的眼睛,重新認識這片我深愛的土地。我特別想知道,那些在離島、在山區、在城市角落裡,那些或許我們平常不曾留意的建築,是否也被看見、被肯定?畢竟,建築不只是高聳的鋼筋水泥,更是承載著在地文化、生活方式的載體,是我們與這片土地情感連結的具象化。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對台灣的建築美學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為我日後的城市漫步,增添更多的樂趣與啟發。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案例集,更是一份對台灣建築精神的梳理與回顧。

评分

我是一位長年關注城市發展與都市計畫的社會觀察家,對於「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2009~2018」這本書,我的興趣點在於「建築與城市紋理」的互動。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了解在過去這十年裡,台灣的建築師們,是如何看待建築與其所處的城市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建築作品,能夠巧妙地融入周邊的街景,成為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而不是突兀地存在?又有多少建築,能夠積極地介入公共空間,提升城市的公共性與活力?我特別想知道,在一些舊城區的更新計畫中,建築師們是如何在保留歷史記憶的同時,注入新的生命力,讓老建築煥發新生?又或者,在新建的區域,建築師們是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引導城市的發展方向,塑造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城市風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城市共生」的思考,讓我看到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作品,更是構成城市肌理的重要元素。我期待看到那些能夠與土地對話,與居民共情,並且能夠為城市注入更多美好與價值的建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