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学原理与实务(2版)

汽车学原理与实务(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汽车学
  • 汽车原理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汽车维修
  • 汽车构造
  • 内燃机
  • 底盘
  • 车身
  • 电气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着重将汽车内部之机械与零件的运作原理做有系统地介绍,使读者能对汽车的结构及发展有全面性的了解。并将汽车的理论与实务互相结合,每一部份皆以完整之示意图与汽车真实结构互相搭配,使读者能够轻易理解、融会贯通。

  本书主要章节如下:
  ◎引擎工作原理
  ◎引擎零件介绍
  ◎各式引擎安装
  ◎供油系统
  ◎基本电路控制
  ◎基本电学与机械点火系统介绍
  ◎电子学与电子点火
  ◎汽车电子引擎
  ◎车用电力系统
  ◎马达
  ◎车用电脑
  ◎车用感测器介绍
  ◎电路系统
  ◎汽车传动系统
 
《机械设计基础与应用:现代工程实践解析》 前言: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机械设计与制造是支撑现代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初学者和在职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紧密结合现代工程实践的理论与应用指南。我们力求在继承经典机械设计原理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最新的材料科学进展、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数字化设计理念,构建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 本部分是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石。我们从最基本的力学原理出发,系统阐述静力学、动力学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为后续的设计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机械工程概述与设计方法论 本章首先界定了机械工程的范畴及其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地位。随后,深入探讨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论证、详细设计与优化。重点介绍基于可靠性驱动的设计(RBD)和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DfL)等现代设计哲学,强调设计决策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同时,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在设计优化中的作用,使读者对现代设计思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章 工程材料的特性与选择 工程材料是机械产品的物质载体。本章详述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先进功能材料的基本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强度、刚度、塑性、韧性、疲劳极限)和物理性能。特别关注新一代轻量化材料、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特定工况下的适用性。强调基于工况需求进行材料筛选和性能预测的实操方法。 第三章 机械传动与连接的基础理论 本章聚焦于能量传递和部件连接的基础理论。详细分析了摩擦、润滑理论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润滑剂的选择与状态分析。在连接方面,深入探讨了螺纹连接、键连接、铆接和焊接的强度计算、预紧力控制以及疲劳寿命评估,特别强调了连接可靠性在动态载荷环境下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核心机械与运动控制系统 本部分深入探讨机械系统中最常见、最核心的功能部件,分析其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 第四章 轴系、轴承与密封技术 轴系作为机械传动的骨架,其设计直接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本章系统讲解了轴的强度设计(静强度、交变强度、临界转速)、挠度控制及动态平衡校核。轴承部分详述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选型、寿命计算(基于ISO标准),并结合现代润滑技术和状态监测,探讨轴承系统的可靠性提升策略。此外,对不同工况下的静密封和动密封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与优化 齿轮传动是应用最广泛的机械传动形式。本章全面覆盖了标准齿轮(直齿、斜齿、人字齿)的几何参数计算、强度校核(齿根弯曲强度、齿面接触强度),并引入了非标准齿轮的设计方法。重点阐述了齿轮误差、误差补偿、齿形修形技术在提高传动平稳性和承载能力方面的应用,以及齿轮箱的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 第六章 带、链及其他非刚性传动 本章涵盖了弹性元件传动,如V带传动、同步带传动和链传动。详细分析了各种带传动的张紧度计算、包角影响和效率损失。对于链传动,重点讨论了节距、导向、润滑方式及其在重载、变位工况下的应用策略。 第七章 弹簧、联轴器与制动器 弹簧作为能量储存和缓冲装置,其设计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至关重要。本章分析了螺旋弹簧、板簧的应力分析与疲劳寿命。联轴器部分,侧重于柔性联轴器对不对中误差的补偿能力分析。制动器部分,详述了摩擦制动器(鼓式、盘式)的制动力矩计算、热平衡分析以及磨损控制。 第三部分:现代制造与系统集成 本部分将设计理论与现代制造技术、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展现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落地过程。 第八章 现代连接技术与装配工程 随着产品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胶接、自锁螺栓等新型连接技术日益重要。本章系统介绍结构胶接的受力分析、界面处理技术。对复杂机构的装配公差链分析、过盈配合的确定及装配过程中的应力释放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九章 增材制造(3D打印)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增材制造正在颠覆传统设计思维。本章探讨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熔融沉积成型(FDM)等主流增材制造工艺对结构设计规则的改变。重点讲解了拓扑优化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如何设计出传统工艺无法制造的、轻量化且性能最优的复杂结构件。 第十章 机构运动分析与动力学仿真 本章侧重于机构运动的量化描述与控制。从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到空间复杂机构,系统讲解了运动学(位置、速度、加速度)的解析法和图解法。引入多体动力学(MBD)仿真工具,分析机构在实际工作载荷和运动规律下的振动、冲击和能量消耗,为优化机构运动规律提供仿真依据。 结语:面向未来的机械设计 本书的编写始终贯穿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宗旨。读者在掌握了扎实的机械设计原理后,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可靠的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 适用对象: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从事机械产品研发、结构设计、工艺规划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希望系统性更新知识体系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应用并重: 深入剖析了经典理论的物理意义,并辅以大量工程实例进行校核与验证。 2. 紧跟前沿技术: 融入了增材制造设计、先进材料选择、可靠性工程等现代热点内容。 3. 强调系统思维: 不仅关注单个部件的设计,更强调系统集成、装配、润滑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4. 注重计算规范: 严格遵循国家和国际工程标准(如ISO、GB),确保设计结果的工程可靠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逸敦


  1982年自台湾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至美国里海大学及密西根大学安娜堡校区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期间并获得福特汽车公司奖学金。返国后旋至中山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任教。现任中山大学机电工程学系终身免评鉴教授,开授汽车学及科技产业分析等相关课程。

  学术研究主要致力于光收发模组的精密构装及行动载具之研发。产学合作部分则为辅导厂商将传统制程电脑整合自动化──主机板组装、电脑零组件自动检测、雷射加工机自动检测等。   

  亦成立部落格「曾教授与古董保时捷」:eatontseng.pixnet.net/blog
 

图书目录

1 引擎工作原理
1.1 前言   
1.2 引擎发展历史   
1.3 引擎定义和分类   
1.4 引擎的运作过程   

2 引擎零件介绍
2.1 前言   
2.2 引擎零件   
2.3 引擎分类
  
3 各式引擎的安装
3.1 前言   
3.2 直列式引擎安装   
3.3 V型引擎安装   
3.4 水平对卧式引擎安装
  
4 供油系统(机械式引擎)
4.1 前言   
4.2 汽油的性质与废气处理   
4.3 供油系统简介   
4.4 化油器原理与流程   
4.5 化油器历史   
4.6 机械喷射系统(K-Jetronic)原理与流程   

5 基本电路控制(机械式引擎)
5.1 前言   
5.2 重要元件介绍   
5.3 K式喷射系统(K-Jetronic)   
5.4 其他喷射系统介绍   

6 基本电学与机械点火系统介绍
6.1 前言   
6.2 基本电学介绍   
6.3 点火系统简介   

7 电子学与电子点火
7.1 电晶体介绍   
7.2 半晶体点火系统   
7.3 全晶体点火系统   
7.4 无分电盘点火系统  
 
8 汽车电子引擎(一)
8.1 前言   
8.2 各式喷射系统介绍   
8.3 喷油方式演进   
8.4 进气系统   

9 汽车电子引擎(二)
9.1 前言   
9.2 电子引擎的由来   
9.3 废气循环系统(EGR)  
 
10 车用电力系统
10.1 前言   
10.2 启动系统   
10.3 充电系统   

11 马达
11.1 前言   
11.2 直流马达   
11.3 步进马达   

12 车用电脑(一)
12.1 前言   
12.2 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ECU)介绍   
12.3 讯号转换与应用   
12.4 网路功能与总机系统   

13 车用电脑(二)
13.1 前言   
13.2 ECU系统体系,功能与实现   
13.3 ECU系统的错误检查   
13.4 检查电子回路的方法   
13.5 ECU改装   

14 车用感测器介绍
14.1 前言   
14.2 位置感测器   
14.3 温度感测器   
14.4 压力感测器   
14.5 其他   

15 电路系统
15.1 前言   
15.2 汽车电器配备介绍   
15.3 汽车电流流程   

16 汽车传动系统   
16.1 前言   
16.2 手排变速箱   
16.3 自排变速箱  
 
17 悬吊系统
17.1 前言   
17.2 汽车底盘   
17.3 悬吊基本构造   
17.4 悬吊系统种类   

图书序言

自序

  大约在十年前,虽然如愿的升上教授,但好像也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为了重新找到对生活的热情与活力,决定投入古董车的世界,于是买下了我人生第一台保时捷911(1992年的964)。经历了甫购买车子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是车子出问题的烦恼,为了找到正确的原因及零件,通常都需要无数次的与车友讨论、上网搜寻资料、向保养厂技师请教,最后耐心地等待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

  随着上述循环次数的增加,也不断地累积我对车子的基本知识。许多大学生也开始来找我进行车子相关的专题研究,于是干脆成立了一个部落格:「曾教授与古董保时捷」(eatontseng.pixnet.net/blog)。 把一些比较实用的成果放在网路上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也开始在学校里面开授汽车学课程。

  在此课程中我试图做到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将汽车的发展由古老的化油器时代、机械喷射时代及至近代的电子/电脑喷射时代,做一个有系统地介绍,使学生能对汽车的结构及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第二件事情是将车子的理论与实务互相结合,所有提供的示意图都尽量与汽车真实结构互相搭配。最后要特别感谢目前的四位研究生(頼彦甫、林宏翰、邱晟展及丁启翔)辛苦的校订及画图,使本书内容更趋完善。
 

图书试读

1.1∣前言
 
汽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必备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除了能提供使用者在行进时的外部保护,有时还会拿来代表持有人的社会地位,但汽车最为重要的功能,莫过于能够让使用者更快的到达目的地,而汽车之所以能够高速移动是要归功相当于汽车心脏的引擎。
 
引擎是带领人们进入高速世界的代表物,有了引擎后,才有了现今的车、飞机、快艇等需要用到引擎的交通工具;引擎的出现最早可追朔至17世纪,最初的引擎极为粗糙,并有着不环保、耗油等缺点;而在经过人们长时间的研究及改良之下,引擎的效率越来越好,体积变小,并能够因应逐年强调的环保意识。
 
现在的引擎主要可依照运作方式及使用的油类来分类,接下来将遂一介绍。
 
1.2∣引擎发展历史
 
1.2.1 内燃机引擎
 
引擎最早是在1678年,由一名法国人贺德法利(A. Hautefeuille)利用火药在汽缸中爆炸,产生力量推动活塞,这是内燃机最早的雏型,但在此设计中,火药的装填会影响引擎运作,使得内燃机无法顺畅的连续运作。
 
1794年,史屈特氏(Robert Street)做出了一个改良式的内燃机,汽缸在活塞的下方,将空气压缩进去,以液体燃料取代上述设计的火药,液体燃料和压缩空气混合气化后燃烧,使体积膨胀,推动活塞向上,进而产生动力,但此设计在燃料方面和压缩空气上必须手动完成,因此燃料比例很难精确控制。
 
1860年,法国人李诺尔(Lenoir)发明了不需压缩空气的气体燃烧式引擎,被认为是最早的二冲程引擎。
 
在1862年,法国人洛却氏(Beau De Rochas)提出了一个最佳效益观点的内燃机设计准则:
 
1. 气缸的表面积与容积比尽量减小,以减少燃气的热量损失。
 
2. 加速膨胀过程,以提高燃气的有效功能。
 
3. 使膨胀完全,以增大膨胀期间所作的正功。
 
4. 提高膨胀前的燃气压力,以增大膨胀时的气体容积比,增加有效的作功量。
 
5. 在活塞自气缸头向下运动时,将可燃气混合物吸入气缸。
 
6. 当活塞朝向气缸头运动时,开始将气缸内的可燃气混合物压缩。
 
7. 当活塞朝向气缸头运动至上死点时,予以点火燃烧,并且推动活塞远离气缸头,运动至下死点,此期间为动力冲程。
 
8. 而后活塞再自下死点往回运动至上死点,此期间可将燃烧后的废气压出,为排气冲程。
 
以上准则中的5.~8.即为现代四冲程引擎的运动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於《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開朗」!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輪胎能夠牢牢地抓住地面,以及車身在轉彎時是如何保持穩定的。這本書在講解「懸吊系統」和「轉向系統」時,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它詳細介紹了不同類型的懸吊結構,例如獨立懸吊和非獨立懸吊,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我以前只知道有「避震器」,現在才知道,原來懸吊系統還包括了彈簧、控制臂、防傾桿等等,這些零件是如何協同作用,來吸收路面震動、支撐車身重量、並影響操控性的。書中的圖解非常生動,尤其是展示不同懸吊結構在車輪受力時的變形情況,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它們的差異。在「實務」方面,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啟發。例如,它講解了「輪胎定位」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需要定期進行四輪定位。我以前覺得這好像是可有可無的保養項目,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不準確的輪胎定位會導致輪胎偏磨、方向盤不正、甚至影響行車穩定性。書中還提到了「輪胎平衡」的概念,以及不平衡的輪胎可能引起的車身抖動。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還觸及到了「轉向助力系統」(機械式、液壓式、電子式)的原理,讓我明白方向盤為何能夠如此輕盈地轉動,以及不同類型的助力系統在工作方式和效率上的差異。

评分

我真的覺得,《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種「想懂車但又怕太難」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它的「原理」講解,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我特別喜歡它在講解「冷卻系統」時,把水箱、水泵、節溫器、散熱風扇這些零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它解釋了為什麼引擎在工作時會產生高溫,以及冷卻系統是如何將這些熱量帶走,保持引擎在最佳工作溫度。我以前只知道「水溫過高」是個問題,但不知道是為什麼。看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節溫器在冷車時是關閉的,讓冷卻液在引擎內部循環升溫,一旦達到工作溫度,它就會打開,讓冷卻液流經水箱散熱。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逐步理解每個零件的作用和它們之間的配合。在「實務」操作方面,這本書同樣提供了非常實用的知識。例如,在講到「潤滑系統」時,它詳細介紹了機油的作用、機油的等級分類(例如SAE粘度等級、API服務分類),以及為什麼需要定期更換機油濾芯。我以前總以為機油就是機油,沒想到還有這麼多講究。書中還提到了「機油壓力」的重要性,以及機油壓力不足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這讓我對日常保養有了更深的重視。最讓我驚訝的是,它還深入講解了「燃油供給系統」,包括汽油幫浦、噴油嘴、燃油濾芯的作用,以及電子噴射系統是如何精確控制噴油量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的汽車油耗會比以前低很多。

评分

對於《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這本書,我只能說,它真的超出了我的預期!我之前對汽車的「制動系統」一直是一知半解,知道有煞車,但不知道它背後有多複雜的原理。這本書用極為清晰的圖解和文字,將整個煞車系統的運作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它不僅介紹了煞車總泵、煞車分泵、煞車來令片、煞車碟盤這些基本零件,更深入地探討了液壓傳動的原理,以及ABS(防鎖死煞車系統)是如何透過感測器和液壓控制單元,來防止車輪在緊急煞車時鎖死。我以前總覺得ABS是個很神奇的東西,現在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為什麼能提高煞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實務」操作方面,這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訊息。例如,它詳細講解了不同類型煞車油的選擇和更換時機,以及煞車油變質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書中還提到了「手煞車」(機械式和電子式)的原理和維護。我以前一直認為手煞車只是個簡單的機械裝置,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它也有這麼多的學問。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還觸及到了「胎壓」和「輪胎磨損」對煞車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正確的胎壓和輪胎檢查,來確保煞車系統的最佳表現。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對煞車系統毫無概念的人,變成一個能夠理解其重要性和複雜性的人。

评分

我只能說,《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這本書,真的太有份量了!我之前買過一些專門講汽車維修的書籍,但總覺得它比較偏向「怎麼做」,而 thiếu 了「為什麼」。這本書卻完美地結合了「原理」和「實務」,而且「原理」的部分講解得非常透徹。例如,在介紹「電氣系統」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電池」和「發電機」,而是深入探討了它們的工作原理、電壓電流的關係,以及電瓶在啟動引擎中的關鍵作用。我以前對電瓶的印象就是「沒電就換」,現在才知道,原來電瓶的壽命和性能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書中對於「充電系統」的講解,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解釋了發電機是如何產生電能,以及穩壓器是如何保持電壓穩定的。這讓我明白,為什麼車燈會隨著引擎轉速而變亮(當然,現在的車輛比較少出現這種情況了,但原理是相通的),以及為什麼在怠速時,電瓶的充電效率會比較低。在「實務」方面,這本書同樣讓我受益匪淺。例如,它對於「保險絲」和「繼電器」的講解,讓我明白它們在電路保護中的作用,以及在排除電路故障時,它們是多麼重要的檢查點。書中還提到了「照明系統」,例如頭燈、尾燈、煞車燈的工作原理,以及燈泡的種類和選擇。我以前從來沒注意過,原來不同的燈泡,在亮度、色溫、壽命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還介紹了「車載診斷系統(OBD)」的原理,以及為什麼汽車的儀表板上會有「引擎故障燈」亮起。這讓我感覺,這本書真的是將汽車的「內在」和「外在」都給徹底解剖了一遍。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之前,對於汽車的了解,僅限於「會開就好」的程度。我從來沒想過,原來車子裡面有這麼多學問!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傳動系統」時,把整個從引擎動力輸出到車輪轉動的過程,拆解得清清楚楚。我以前一直覺得變速箱很神秘,但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手排變速箱的齒輪組如何透過不同的組合來改變傳動比,以及自排變速箱(包括CVT、DCT)的運作原理。我甚至能夠理解,為什麼在爬坡時需要換低檔位,為什麼在高速公路上需要換高檔位。書中的圖解非常豐富,而且都是那種能夠幫助理解的圖,不是那種純粹裝飾的圖片。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差速器」的時候,那個巧妙的齒輪設計,讓我瞬間明白,為什麼汽車在轉彎時,內側輪和外側輪需要有不同的轉速。這也讓我對後輪驅動、前輪驅動、四輪驅動的差異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實務」方面,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啟發。例如,在講到「懸吊系統」時,它詳細介紹了麥花臣、雙A臂、多連桿等不同類型的懸吊結構,以及它們對操控性和乘坐舒適性的影響。我以前只知道有什麼「避震器」,現在才知道原來懸吊系統的設計如此講究。書中還提到了「轉向系統」的原理,讓我明白方向盤是如何將我的意圖傳遞到前輪的。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觸及到一些「車身結構」的部分,例如車架、底盤、安全車體結構的設計,讓我更了解汽車是如何在碰撞時保護乘員的。這本書真的讓我覺得,汽車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充滿了智慧和工程設計的藝術品。

评分

我真的非常推薦這本《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它在「引擎控制單元(ECU)」的部分,徹底改變了我對現代汽車的認知。我以前總覺得,汽車就是一個機械裝置,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原來現代汽車更是融合了大量的電子和電腦技術。它詳細解釋了ECU是如何接收來自各種感測器的訊號,例如氧氣感測器、節氣門位置感測器、曲軸位置感測器等等,然後根據這些訊號,精確地控制引擎的噴油量、點火時機、怠速轉速,以達到最佳的燃燒效率和排放標準。書中的圖解非常直觀,展示了ECU與各個感測器和執行器之間的連接關係。我以前對「引擎故障燈」亮起感到很困惑,看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ECU會記錄下各種故障碼,而技師可以透過OBD設備讀取這些故障碼,來診斷問題所在。在「實務」方面,這本書也給了我一些小小的「車主」知識。例如,它講解了「燃油系統」的工作原理,包括燃油幫浦、噴油嘴、燃油壓力調節器,以及它們是如何在ECU的控制下協同工作的。書中還提到了「點火系統」的電子化,例如獨立點火線圈的優勢。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還觸及到了「排放控制系統」的原理,例如EGR(廢氣再循環)系統、二次空氣噴射系統,以及它們是如何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的。這本書真的讓我意識到,一輛現代汽車的運作,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智能化的系統。

评分

這本書《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真的徹底顛覆了我對汽車教科書的想像!我之前看過幾本,總是覺得枯燥乏味,像在啃一本厚重的電話簿,但這本完全不是那回事。它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就是它對於「實務」的結合。作者並沒有把理論講得很飄渺,而是非常貼近實際的汽車維修和保養情境。舉例來說,在講到煞車系統時,他不僅講解了液壓原理、碟盤、卡鉗的構造,更重要的是,他詳細說明了煞車皮磨損的徵兆、如何判斷油液是否需要更換,甚至還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更換煞車皮的步驟,包括需要準備的工具、注意事項等等。這些細節真的太實用了!身為一個小小的用車族,我常常會聽到一些關於「保養」的說法,比如「多久要換一次機油」、「什麼時候該洗節氣門」,但總覺得一知半解。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技師,耐心地跟我解釋,為什麼需要定期換機油(講解了機油潤滑、清潔、冷卻的功能,以及潤滑油變質的影響),為什麼節氣門的清潔很重要(分析了怠速不穩、油耗增加的原因),甚至還提到了輪胎的選擇和調胎的時機。這些講解都非常有條理,而且有實際案例佐證。我特別喜歡它在講述一些常見故障時,會先描述症狀,然後引導讀者去思考可能的原因,再深入分析原理。這種「由果導因」的教學方式,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有效,也更能培養讀者的邏輯思考能力。我感覺讀完這本書,我對自己的愛車更有信心了,不再是那種只會加滿油然後祈禱它不要壞掉的「小白」。而且,書中對於安全性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例如安全氣囊、ABS、ESP這些系統的原理和作用,讓我知道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科技,其實是如此貼心地保護著我們的安全。

评分

這本《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真的讓我對「汽車的內在」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我以前對「車身結構」的概念非常模糊,只知道車子是由金屬組成的。但這本書卻將車身結構的設計、材料、以及它在安全上的重要性,都講得非常清楚。它詳細介紹了不同的車身類型,例如轎車、SUV、掀背車,以及它們在結構上的差異。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承載式車身」和「非承載式車身」時的對比,讓我明白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場合。書中的圖解非常精緻,展示了車身骨架的構造,以及在碰撞發生時,能量是如何被分散和吸收的。這讓我對汽車的「安全氣囊」、「安全帶」、「潰縮區」等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技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實務」方面,這本書也給了我一些小小的「技師」啟發。例如,它講解了車門、引擎蓋、後備箱蓋等部件的結構和鎖閉機制,以及這些部件的維護和調整。書中還提到了「防鏽處理」的重要性,以及車身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鏽蝕問題。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還觸及到了「空氣動力學」的概念,例如車身線條、尾翼、導流板等是如何影響汽車在高速行駛時的穩定性和油耗的。這本書真的讓我意識到,原來一輛汽車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更是為了安全、效率和性能的完美平衡。

评分

哇,拿到這本《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對汽車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我一直覺得坊間的汽車書要么太過學術,一堆我看不懂的專有名詞,要么就太過淺白,講的都是一些皮毛。這本《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那精緻的圖解吸引住了,不是那種草草了事的示意圖,而是非常細緻、甚至可以說是藝術品等級的插畫,把引擎的內部結構、傳動系統的運作都畫得栩栩如生,彷彿我能親手觸摸到那些零件一樣。而且,它的文字敘述也很有意思,作者的語氣聽起來像是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用一種既專業又親切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解釋那些複雜的原理。他並沒有直接丟給你一堆數據和公式,而是先從生活中常見的汽車現象切入,比如為什麼輪胎磨損不均勻?為什麼煞車有時候會抖動?再慢慢引導你理解背後的機械原理。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不是機械工程系的學生,我希望能夠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書中對於「原理」的闡述,絕對是下了功夫的,它不只是告訴你「這個零件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了「為什麼它要這樣設計」、「它在整個系統中扮演什麼角色」、「它與其他零件又是如何協同作用」等等。例如,在介紹內燃機的燃燒過程時,作者不是簡單地說「燃料和空氣混合燃燒」,而是詳細解析了點火時機、燃燒室形狀、混合氣比例對功率和排放的影響,甚至還提到了不同辛烷值的汽油對引擎性能的差異。這種層層剝開的講解方式,讓我對汽車的運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解答了我很多過去的疑惑。我甚至能想像到,如果我真的要買車、修車,或者只是單純想跟朋友炫耀一下汽車知識,這本書都能給我極大的幫助。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引導我進入汽車世界的大門。

评分

我對於《汽車學原理與實務(2版)》的評價,大概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我一直對汽車的引擎運作機制充滿了好奇,但又覺得那些名詞太專業,像是「凸輪軸」、「曲軸」、「連桿」等等,聽起來就讓人卻步。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把我對這些部件的模糊概念,一點點清晰化。它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讓我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立體的圖像。例如,在解釋引擎的四行程運作時,作者將「進氣」、「壓縮」、「燃燒」、「排氣」比喻成一個精密的呼吸過程,而活塞、汽門、曲軸就像是這個呼吸過程中的不同器官,緊密配合。這個比喻讓我瞬間明白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和關係。更讓我佩服的是,書中對於「原理」的深入探討,讓我不再滿足於表面的理解。例如,在講到引擎的「點火系統」時,它不僅僅是介紹火星塞,還深入探討了點火線圈、分電盤(雖然現在比較少見了,但原理是相通的)的作用,以及點火提前角對引擎性能的影響。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每次發動引擎,背後都牽涉著如此複雜而精密的協調。對於「實務」的部分,我更是覺得收穫滿滿。書中對於「汽油濾芯」、「空氣濾芯」的更換時機和重要性,以及「水箱冷卻系統」的運作原理,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我以前總是覺得這些小零件不重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它們的損壞會直接影響到引擎的壽命和性能。尤其是關於「排氣系統」的講解,讓我對觸媒轉化器、消音器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明白了為什麼環保法規對汽車排放有如此嚴格的要求。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對汽車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一個稍微有點「門道」的愛車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