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人的捷径:不专精一事、不想卓越点子、不设定物质目标、不投入火热市场,爸妈铁定反对的新致富四金律。

新富人的捷径:不专精一事、不想卓越点子、不设定物质目标、不投入火热市场,爸妈铁定反对的新致富四金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athan Latka
图书标签:
  • 逆向思维
  • 财富观
  • 个人成长
  • 理财
  • 家庭教育
  • 反传统
  • 新富人
  • 投资
  • 思维模式
  • 斜杠青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用一封电邮,就免费使用价值35万美元的劳斯莱斯跑车。
  ◎利用负债接手对方的公司,对方还倒贴我15,000美元。
  ◎没有钱怎么买房?我零头期款,购入20万美元的房子。
  ◎我完全不懂程式,却能经营软体公司。因为我经常查询一些「怪」网站……

  还有,当大家说贷款买车、买房都是负债,经营自己「不懂专业」的事业会赔钱时,
  我却一一赚到钱,因为我大三就开始东问西问、开网路节目,因而琢磨出
  成为新富人──有钱有闲有被动收入──的捷径。

  以上这些,都是本书作者奈森‧拉卡(Nathan Latka),
  一个才29岁就成为企业总监的真实故事,
  只是,这里面所提供的方法,你的爸妈铁定反对,为什么?
  (放心,他们绝对合法,只是打破常规。)

  .人生第一桶金得用赚的、别用存的:

  奈森‧拉卡20岁就在大学宿舍创办自己的播客《顶尖创业家》,
  这个节目专门访问新创公司执行长、破坏性创新者。  
  看起来很平常的节目,流量也不惊人,却由于他
  「不专精一事」、「不奢望自己能想出卓越点子」的经营方向,
  让他24岁就买房,26岁收购别人企业,还能参加歌手艾尔顿.强的慈善酒会……
  怎么办到?
  就从访问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你上个月赚多少钱?」开始。

  .如何投资不动产?(你没钱、没头绪、没时间)

  怎么找到好的投资标的?刚进入大学的他从这问题开始:
  「这栋房子还有空的房间吗?」不仅房租零元,还从房客变成房东。
  没有钱怎么买下第一间房?你需要弄懂跟银行贷款的几个关键字。
  想当房东,但不想和租屋者打交道,作者教你每个月只要坐着数钱,
  不用应付房客和修马桶的最佳办法。(你甚至可以零头款购屋)

  .用超低价收购别人的事业(如何找到它们,并让它们自行运作):

  作者28岁已买下三家公司,其中一家不仅没花半毛钱,对方还倒贴他一万多美元,
  而且这三家公司都是搞科技的,但作者对程式一窍不通,
  重点是,每次收购都以简短邮件结束与开始,没有请律师。
  怎么可能?这就是作者跟你唯一的差别,他敢尝试,大胆提出收购的提议。
  至于该买哪一间公司呢?6个原则供你参考。

  .接下来,你要卖掉你的事业:

  成为新富人的关键就是创造被动收入,所以,
  如果这家公司真的是被动的在替你赚钱,那就留着;
  假如这项事业耗费你很多时间,而且市场高估了它的价值,就快点卖掉。
  怎么卖?作者常用一句话诱使对方马上出价。

  即使你没有新点子,或根本不懂怎么经营公司,
  只要读过这本书,就能学会:

  .建立一个自行运作的事业,而且不需要创业资本。
  .以低于市价的价格买进不动产,从第一天起现金流量就是正的,
  .投资冷门事业,其立即报酬相当于你投资股市十年的两倍。
  .每两年成立或买下一家公司,再将其卖出,进帐七位数利润。

  这张通往新富人之路的地图已放在你眼前,
  作者奈森‧拉卡已亲身证明。

各界推荐

  畅销作家、创业者/凯若
  「放弃22 K,蹦跳新加坡!」版主/艾儿莎
  知名部落客/硅谷阿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奈森‧拉卡(Nathan Latka)
    

  拉卡资本公司(Latka Capital)的管理总监、播客《顶尖创业家》的主持人,以及两家公司的执行长。他也是线上实境秀《拉卡向钱看》(Latka Money),以及CNBC节目《百万美元公路旅行》(Million Dollar Roadtrip)的主角。此外,他还创办了Heyo软体公司。本书是他的处女作(为了让他知无不言,出版社还给了他一大笔钱)。

译者简介

廖桓伟


  淡江大学经营决策系、东吴大学企管研究所毕业。

  曾任网路电玩编译与出版社编辑,希望引进更多有趣(且畅销)的书,透过翻译来感动读者,译有《改变未来的祕密交易》、《让人无法拒绝的神奇字眼》、《重设你的人际边界》(皆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别当拚命三郎,却要狡兔三窟/凯若

引言  新富人的捷径?让我来教你
我的故事,以及你为什么需要这本书/我的税单,以及你为什么要听我的/有钱人灌输你的四个谎言/谁适合看这本书?谁不适合?
 
第一部:爸妈铁定反对的新致富金律
第一章 不要只专精于一件事
大学兼差让我赚了六千四百美元/价值十八万美元的「弹出式意外」/我的三焦点法则/我的日历模式:一次三个计画不等于三倍工作量/三焦点:测试、相乘、成长
 
第二章 抄你的竞争者,每一个细节都要抄
「我们只是抄了 Dropbox 而已。」/如何破解别人的胜利模式,然后整碗端走?/利用接案网站的抄袭密技
 
第三章 别再设定目标了,它们只会让你穷死
没有目标?有钱人这么做/想做大,眼光先缩小/我第一次赚到的七百美元/你有看到我犯下的大错吗?/只要系统化这些事就好/外包:我用「星巴克流程」测试系统/找出盲点,运作你的赚钱机器/剖析新富人的系统/我花二十九美元,买回九个小时/让你的系统超级有效率,然后透过系统变成超级有钱人/价值七位数的播客系统:从全手动到全自动/你该僱用能力只有你六○%的人吗?/七本谈系统的好书
 
第四章:卖十字镐给淘金者
上千位私人公司执行长,愿意把营收资料交给我——为什么?/观察这七个地方,让你再赚五千美元/抄袭过往的模式/十字镐加上收购,双管齐下效果好/洛克斐勒的硫磺难题:将负债纳入你的成长计画/缩短时间差,减少动作/二○一八年的淘金热?卖东西给亚马逊与eBay 的卖家?/让自己变成专家……不行的话就找一个
 
第五章:新富人的军火库
你应该利用恐惧来卖东西吗?/在你不需要乔的时候去乔/新富人利用时间的方式,跟你不一样/以「十年」为单位来做梦/以「年」为单位来思考/以「週」为单位来工作/以「天」为单位来生活/新富人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做完更多事?

第二部:赚到钱、留住钱、钱滚钱
第六章 把你藏起来的钱找出来
你从未想过的 Airbnb 妙计/上班的时候,这三个网站帮你把车租出去/我的黑色T恤怎么帮我赚钱?/办公空间/旅馆房间/自动收入:透过 Patreon 与其他管道,销售你的数位产品
 
第七章 一无所有,也能活得像皇帝
轻松赚现金/用这招,下次你搭飞机可以赚400美元/发起 Kickstarter 募资活动,保证
募得1,000美元/利用聪明的 eBay 买低卖高策略,把100美元变成1,000美元/我去亚洲旅行45天,几乎没花半毛钱/「换」到新富人人生/旅馆/这封电邮你一定要读/拿到Airbnb 顶层豪华公寓的折扣/巴黎 Balmain 牌夹克,4,500百美元/一封电邮,让我免费得到劳斯莱斯白色跑车/奈森,我听你在放屁!一般人不可能免费得到这些好康!
 
第八章 如何投资不动产?(你没钱、没头绪、没时间)
我的第一栋房子的收入报告/如何找到一栋值得投资的房子?/怎么知道这栋房子会帮你赚钱?/弄清楚你可以赚到多少钱:请当地房仲给你看 MLS/弄清楚你要花多钱买这栋房子/如何找到适合的卖家、谈成更好的交易?/融资:没有钱怎么买下第一间房?/跟银行贷款/我与银行协商的实际经验/零头期款购入20万美元的房子/10万美元(5%)头期款购入20万美元的房子/5万美元(25%)头期款购入20万美元的房子/託管:每个月只要坐着数钱,不必花时间应付房客与修马桶/三个常见问题/比较我买的头两栋房子:一间赚很大,另一间亏很大!/但我们还是先来谈谈那栋「亏」很大的房子吧……/步骤总结
 
第九章 用超低价收购别人的事业(如何找到它们,并让它们自行运作)
我买公司不用钱,不请律师/该买哪一间公司呢?/搜寻这三个地方,物色你想收购的公司/有人请我接手这家公司,还倒贴我15,000美元/是下金蛋的鹅,还是「带赛」的乌鸦?/没有科技经验,怎么收购科技公司?/谈成最棒的交易:你要问这个问题/交易案规模与付款条件,完全是两码子事/收购公司之后,请做这六件事/我的帐目截图/这样做有什么效果?/收购公司、创办公司还是投资公司?
 
第三部:新富人怎么建立事业?
第十章:非传统投资
我在脸书直播自己投资快餐车,观众多达一百二十万人/如何嗅到非传统投资的商机?/靠旅社致富/试试主观判断投资/我的分红支票长这样/没钱买公司?那就先筹钱吧!
 
第十一章:抄出你的致富之路(因为,投资新玩意保证亏死你)
从好兄弟变成死对头:Bizness Apps 对上 Bulidfire/在热门产业中找到你喜欢的点子/
八个地方,让你找到热卖的数位与软体产品/逆向工程:看穿竞争者系统的简单方法/利用 Toptal 或 Upwork 来照抄别人的工具,然后自己改编一下/如何迅速成立一家「复制公司」?/总结
 
第十二章:相乘你的事业
我问顾客一个问题,他们付我两倍价钱/让营收成长:如何赚到一百万美元?/三个相乘策略,让你钱包满出来/零成本销售:一张试算表,让我每月两千美元进口袋
 
第十三章:卖掉你的事业
我用一句话诱使对方提出收购案,而且听起来很急/把黄瓜卖给莴苣/趁你年轻当红的时候,赶快卖/我的薪资单:我二十六岁,担任执行长/权衡各家提案:何时该卖?何时该拒绝?
 
结语
致谢
附录一:脸书百大公司社群
附录二:热门创业参考组织
附录三:热门大学社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别当拚命三郎,却要狡兔三窟

凯若/畅销作家、创业者


  诚实的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确是抱持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这世界上教人致富或创业的书实在太多了!这位29岁的「致富天才」奈森・拉卡是个大学辍学生,并且投身看起来极为冒险的线上创业以及公司併购,这样的生命经验真的能够复制吗?直到我读完第一章。没错,就是这样做。你也应该照着这样试试看!

  在作者奈森的「规则1:不要只专精一件事」中,他立刻直捣黄龙,完全说出了我目前的工作与生活模式。第一:手上绝对有超过1份,甚至超过3份的事业同时进行;第二:这几份事业之间有着极大的连结性,彼此的成绩能够累积且相辅相成。

  奈森非常大胆的访问许多创业家,将他们的故事深入分析且透过播客《顶尖创业家》分享出去,还撰写了这本《新富人的捷径》,挑战许多创业致富书籍所传授的观念。其中,我最喜欢也奉行的道理,就是:「无论你怎么起步,我唯一的法则是:你永远都要同时追求3个新机会。等到1个事业开始运作之后,你必须让它自行运作,这样它每个月只会花你1、2个小时的时间。」这除了让我们避免全盘皆输的状况,还让生活更有乐趣呢!

  从初次创立婚顾公司开始,我摸索着如何透过「创建系统」让自己不需要每天在婚礼场合抛头露面;我首次理解了拿「被动收入」的快乐,因为努力5年之后,我终于能够在婚礼旺季的週末留在家陪女儿,同时能有破6位数字的收入。我接着想,如果我多出这么多时间,能够再做些什么?我很意外的发现了「不要只专注一份事业」的妙处。而本书作者竟然如此幸运,在大学时代就已经悟出这个道理,并且加倍的实践它。

  「以最小的投入来创建系统」也绝对是重要的关键。在过去,创业者习于以最大的投入来规画自己的创业人生,因此我们不断听到日以继夜工作且至死方休的创业故事,以为当老板就一定得要这么「拚命」。奈森与我都有同感,我们应该追求的其实是「能够创建永续系统的最小投入」,想办法让自己有一天不需要亲自坐镇,而系统仍旧为我们带来源源不绝的收益。尤其在现今的网路社会里,各种App 与外包模式风行,实在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人生全投入在「工作」这件事上。事实上,「拿时间换钱」绝对没有办法真正致富,尤其当「富有」的定义不仅在于银行存款的今日,更是如此。

  十分同意奈森・拉卡的这句话:「想加入新富人一族,你只需满足两个要求:渴望有更多自由时间做你想做的事,同时用你自己的方式与企图心赚钱。但我无法教你企图心,你必须自己培养。」世界上不缺创业与致富的好机会,但能掌握「新富人」自由人生的人并不多。不愿意燃烧肝脏只为了换取月薪的你,肯定要好好阅读这本好书。

引言  

新富人的捷径?让我来教你


  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妈打电话给我说:「你赚了这么多钱,万一你不小心挂掉的话,一定会造成大混乱。我是不希望发生这种事啦,但你完全没规画资产也不行吧!」这还满好笑的。3年前我选择辍学的时候,我妈抱持着怀疑的态度,本来她要我「待在学校里!」,现在变成「记得立遗嘱!」。后来我又发生了很多事情,但让我先谈谈你吧。

  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些人的生活应该是你猜不透的吧?他们只要想环游世界,随时都可以出发;他们几乎没在工作;他们总是陪伴着家人,或是挑战各种人生大冒险。而这些事情,是你「总有一天」想做的。不知怎的,他们真心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而不是藏在社群媒体的「完美人生」假象背后。

  有个跟你同一间宿舍的同学辍学了,后来透过创业募资募得了100万美元。你在儿子的足球赛、或是自己常去的健身房遇到的那位老爸,总是不到週末就开着Range Rover(按:休旅车品牌)四处晃──此时大多数的家长都在上班。你的邻居辞掉了工作,现在拥有自己的事业,而你听说她一个月赚1万至2万美元。

  你知道这些人都很平凡。他们并没有出众的才华,也不怎么聪明,但他们的生活就跟皇帝一样,令你目瞪口呆。

  因为他们知道怎么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成为资本家,而你不知道。商场上有4条黄金守则会阻碍我们的成功,所以一定要破除它们。而前述这些人早已是打破规则的达人。

  我们可能很轻易就把这些有钱人想成「含金汤匙出生」或「靠另一半吃饭」。或者我们会觉得他们一点都不有钱,倒是欠了一大堆卡债。有些人确实如此,但我讲的不是这些人。

  我讲的是靠自己努力变有钱的人。他们的巨额银行存款不是靠继承来的。他们週末都会上传照片到Instagram,要么坐在帆船上,要么就是异国美景,让你看了捶心肝。但尽管他们把你搞得很烦,你还是很想知道他们怎么办到的。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成功、自由,而你却要一週工作50小时以上,在昏暗的办公室灯光下逐渐凋零?

  因为他们是「新富人」(New Rich),根据提摩西‧费里斯(Tim Ferriss,美国创业家、作家、天使投资人)的说法,这群人已经弄懂怎么将生活中的一切都最大化(虽然可能没有很多),生出一笔替自己效力的资产。新富人的时间、金钱与精力都很充裕,想要什么东西都可以到手,想去旅游多少次都没问题,行程表是空白的。而且他们的开销非常、非常少。

  10年前,提摩西‧费里斯在《一週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week,中文版由平安文化发行)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新富人的概念。但从那时以来又有许多事情已经改变了。如今我与我同辈之所以变有钱,不只是因为我们从头创立一家公司,也是因为我们利用了Instagram与Airbnb这些「宝库」──2000年初期它们尚未问世。我们迅速利用这些新工具来赚取财富,并想出该怎么让这些工具替我们效力,以减少我们的工作量。

  当平凡人看到新富人,会觉得新富人有一些魔术般的特质。但这可不是魔术。平凡人只是不知道有钱人怎么变有钱,所以将其解释为「魔术」。魔术师会在后台苦练一连串的动作与手法,所以当所有招式组在一起的时候,一般观众是看不出端倪的。假如你在后台看到魔术师练习,可能会觉得:「这招我也会!」而累积财富也是同样的道理。

  魔术师躲在后台练习,但我在这本书里头可是毫不藏私。过去10年来,我就像个财富魔术师。尽管我律师反对,我还是在本书当中分享了所有祕诀,让你能变出自己的「财富魔术」。你会看到我的税单、损益表、买卖公司时的电邮协商。我毫不保留的分享,让你好好研究,并真正了解我如何打造自己的帝国。我会带你一窥新富人的内幕,这样你就可以加入这个祕密圈子。

  你冀求的生活方式并非遥不可及,只是你不知道方法。而本书将从我19岁开始讲起,向你详细介绍这些方法。我现在29岁,就手握20条以上的收益流,而你将学会如何复制它们的内部运作机制。

  假如你已准备好加入新富人一族,那就继续读下去吧,菜鸟财富魔术师!

  我的故事,以及你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关于我,有几件事情应该先让你知道:

  ●我是大学辍学生。

  ●20岁时,我在维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Tech)的宿舍,创办了我的第一间公司。四年内,我僱用了40个人,让公司的销售额成长到500万美元,市值为1050万美元。

  ●22岁时,有人提议以650万美元的价码收购我的公司,但我拒绝。

  ●我没有履历表。

  ●我24岁就买了人生第一栋房子。

  ●我26岁时首度收购别人的公司。

  ●我现在29岁,除了自己经营一间私募基金公司,也有从事公司买卖。

  ●我利用模式与资料来驱动我的决策。

  上述最后一条事实,或许就是我能达到现在这般成就的原因,而我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帮助你达到同样的成就。我不是来跟你闲聊或替你加油打气的,这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常听我的播客《顶尖创业家》(The Top Entrepreneurs),就知道我的作风一向如此。我访谈过500位以上的世界顶尖思想家、创新破坏者(按:颠覆传统做法的人或公司)与执行长,希望能找出一些模式,而任何人都可以运用它们来赚取财富、减少工作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握有资料与数字,所以你我都可以学到真材实料。老实说,我可是把这些执行长逼问到招架不住,他们只好分享一些本来不想公开的祕密策略;等到我的节目上线后,他们还威胁要告我。这都是他们的错!(但你算是赚到了!)基于这种不幸的「副作用」,我现在是官司最多的播客主持人,你真该来看看我一整面墙的停终信函(按:停终是指要求对方终止、并且不再从事某个行为)──其实还挺美观的,因为每次都是我赢!

  本书就是从我的播客自然延伸而成的。我会介绍新富人的祕密,并诉说真实故事,主角包括20岁的「宿舍执行长」、Airbnb百万富翁、超有钱软体创办人,以及金融科技亿万富翁;他们每天都在累积财富,直至当下。我们会欣赏他们的故事,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会观察他们事业背后的真实数字,这样我们才知道他们怎么办到的。

  再来是模式。我跟顶尖创业家谈话的时候,总是会发现他们的执行计画遵循着类似的模式,而且都违反传统的商场智慧。这些模式与财富、自由、成功是直接相关的,而且会令你非常惊讶。一旦你在接下来的章节学会这些模式,你会领悟到累积财富竟然如此简单,甚至到了不可置信的地步;接着你就可以加入那些有钱朋友的行列──几个月前你还搞不懂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我对数字非常着迷,这也是我辍学的原因。我妈在我有记忆之前,就灌输我聪明理财的心态。她信誓旦旦的说,我5岁时曾经在车上问她:「为什么我们以后都不去餐厅吃饭了?」于是她向我解释说,她跟我爸必须做出选择。他们最近决定要搬到乡下一间又新又大的房子。既然做出选择,他们就不能把钱花在其他地方了,例如上馆子。

  我在后座沉默许久,然后开口:「那么妈咪,我拿我扑满里头的钱,然后我们晚上去吃必胜客好吗?」结果她并没有答应我,而是跟我爸带着全家一起上馆子。但我已经上到宝贵的一课。

  我不记得这段对话,但这段故事已充分说明,我爸妈是怎么培养我的创业思维。我妈那天不是在谈家庭预算,她更想强调一点:你要基于「你现在想过的生活」与「你未来想过的生活」来做出选择。所以重点在于机会成本;有时是你少吃点披萨以换取乡下大房子(除非你的5岁小孩可以在两分钟内粉碎你的决心),有时是你看到绝佳机会然后放手一搏──即使它违背所有「别人认为你该做的事」。

  我当初决定辍学的时候,心里就是这么想。我虽然有念到大三,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学校的那一刻。那是我刚进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时的一门统计课,照理说我应该会喜欢这门课,但老师实在很无聊,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

  那个学期的期中考期间,我终于醒悟了。我熬夜预售刚在脸书粉丝团推出的产品,虽然很累,但我当晚写出了价值1400美元的销售提案,所以我并不后悔。我在手机设好了提示音,所以只要有人透过PayPal购买我的产品,我的手机就会响。考试的时候,我的手机放在教室另一侧,但两小时的考试时间之内,我听到它响了两次。我的产品单价700美元,所以考试还没结束,我就赚了1400美元。虽然我这次考试没有及格,但这样的失败反而化作势不可挡的动能,让我的事业持续成长。

  考试不及格的那一刻,我领悟到自己是一个资本家。我心想,既然我甘愿牺牲考试成绩换取1400美元,那我一定不适合待在学校里。后来我又在学校待了几年,但心里很清楚自己必须离开此处、并成立自己的公司。假如你是学生而且已经读到这里的话,请继续看下去,后面更精彩!

  当我终于决定要辍学时,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我妈。我心想,她如果听到我想辍学,铁定会气个半死,更何况她以前要兼差三份工作,才付得起自己的大学学费。而现在,我的学费是爸妈付的,但我好像把这笔钱扔掉一样。没想到她一点都不生气。她说这是我的选择,但我要考虑自己有哪些选项。我爸妈只会供应学费到我大学毕业(但我还是觉得非常幸运,并心怀感激),所以我妈建议我念到毕业,否则我的事业如果澈底失败就惨了。

  她确实有道理,可是我假如预留后路,就无法鞭策自己迈向成功。于是我告诉她,我必须辍学。我妈回答说,她知道自己养出了三个顽固且有企图心的小孩,所以不会阻止我们想做的事。她只是督促我,在「跳入火坑」前先考虑自己的选择。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数字。我知道我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自己的事业上,一个下午就能赚得比1400美元还多。忘掉规则吧!忘掉别人(感谢老妈不是这种人)教我20岁时应该做的事吧!我既然看到机会,就绝对不会让它熘走。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抄你的竞争者,每一个细节都要抄
 
「优秀的艺术家懂抄袭,伟大的艺术家懂剽窃。」——巴勃罗‧毕卡索(Pablo Picasso)
 
如果你不接纳以下观念,那请你别浪费时间读这本书:
 
你必须抄你的竞争者。
 
现在就抄。要抄得又凶又快,而且尽量少花钱。
 
我经常跟不允许自己抄袭的人聊天,他们认为抄袭是不道德的,所以如果要成立新事业,就必须发明新东西。他们真是错得离谱。
 
每个成功的创业家都有抄过别人,尽管他们不愿意承认。你通常不会发觉,因为他们偷走别人的概念后,会将它改编成截然不同的产业。Wealthfront 的执行长安迪‧拉克勒夫(Andy Rachleff)就是靠这样扩大他的顾客群。
 
Wealthfront 利用软体(而不是人员)替顾客管理投资组合。新投资人最先投入的1万美元是不用管理费的。他们每邀请1位朋友加入并获得同意,就能再获得1万美元免管理费的优惠。
 
它是第一家将邀请好友的模式引进金融部门的公司。安迪跟我透过 Skype 聊天的时候,我问他是怎么想到这种成长模式的。结果他的答案令我大吃一惊。
 
「我们只是抄了 Dropbox 而已。」
 
Dropbox 会提供使用者一些免费的储存空间。每邀请1位朋友,你的免费空间就会增加。嗯,这好像在哪里听过?
 
Wealthfront 顾客寄出的邀请中,有15%会带来1位新顾客,并至少投入500美元。
 
这简直是公然抄袭,但没有伤到 Dropbox,只是让 Wealthfront 大赚一笔。
 
不过有时候抄袭是会杀到你死我活的,就像赫兹与普立兹的发行量大战(见第25页)。当脸书追着 Snapchat 抄走所有新功能时,摆明就是要干掉 Snapchat。但你不需要搞成这样。有时抄袭只是做研究而已。你会发现哪些事可行、哪些不可行,使你分配资源时超有效率。届时你完成的产品或成立的事业,可能跟你抄的东西一点都不像——但也可能很像,看你怎么决定吧。
 
我在第11章会教你怎么从其他公司蒐集资料,帮助你成立自己的公司。我也会教你一些抄袭战术,是我在成立第1家软体公司(Heyo.com)时用到的。
 
至于现在,你先专心摆脱自己对抄袭的矜持吧!抄袭是快速发大财的最佳方法—而且你想多凶狠就能多凶狠。

用户评价

评分

「不设定物质目标」这个观点,对我来说更是颠覆性的。在台湾,大家好像普遍认为,赚钱就是为了买房、买车、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成功人士的故事也常常围绕着他们如何积累财富、购置豪宅名车来展开。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拼命赚钱,但最后只是为了追逐更多消费品,那这样追求财富的意义又在哪里?是不是会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循环?这本书居然敢说「不设定物质目标」,这让我非常好奇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真正的富足,不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物质拥有上?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这些,不一定需要用金钱来量化。这种不落俗套的观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成功学,而是会触及更深层的价值思考。

评分

“不设定物质目标”这个观点,是我在书名中最为感到好奇的部分。在台湾,大家普遍认为,努力赚钱就是为了能够改善生活,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比如买房、买车、环游世界等等。财富的衡量标准似乎总是与物质的堆砌划上等号。然而,我常常会思考,如果生活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不断累积物质,那么这种追求会不会永远没有止境?这本书的这个观点,让我觉得它在挑战一种非常普遍的价值观。它是不是在暗示,真正的富足,并不一定是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来实现?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或者是对自由的掌控?这种不落俗套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期待它能够带领我重新审视“财富”的意义。

评分

我必须说,读到「不想卓越点子」这几个字,我真的差点笑出来。台湾社会多少有些「匠人精神」的推崇,好像不做出点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就不算成功。每次看到那些创业家故事,都觉得压力山大,好像自己不每天脑袋裡蹦出几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就是个失败者。但现实是,大多数人哪有那么多「卓越点子」?而且就算有,也很难执行。这本书直接说「不想卓越点子」,这简直是在对我喊话!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把一件小事做到位,或者把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做得稍微不一样一点,就能有不错的成果。我不太追求那种轰轰烈烈的创新,反而对那些微小的改进、持续的优化更感兴趣。所以,看到书名有这一条,我感到非常兴奋,觉得这本书可能真的能提供一些不那么高高在上、更贴近普通人生活和心境的致富方法,摆脱那种「非要成为伟人」的沉重包袱。

评分

坦白说,光看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一股想要立刻翻开的冲动。特别是「爸妈铁定反对」这个点,让我感觉作者非常了解台湾社会的现实情况。我的父母虽然不至于反对我工作,但对于我那些“不走寻常路”的赚钱想法,总是抱着一种“你开心就好,但别太认真”的态度。他们会说,“年轻人,多尝试是好的,但是要记得,稳定最重要”。这种话听起来好像很支持,但骨子里就是一种不太认同。这本书直接点出这一点,仿佛作者就是站在我的角度,替我说了出来。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提供怎样的“新致富四金律”,才能做到让“爸妈铁定反对”?这本身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成功学的预告,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它到底要如何打破常规,并且在不被长辈看好的情况下,实现财富的增长。

评分

“不想卓越点子”这个说法,真的非常有意思。我们常常被灌输“要有创意”、“要有颠覆性的想法”才能成功。但说实话,大部分人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构思什么“卓越点子”?我更相信,很多时候,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一点,或者把一件别人做过的事情,用一种更贴心、更便捷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已经足够了。这本书居然直言“不想卓越点子”,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接地气。是不是意味着,这本书会教我们如何在“不追求完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造价值,并且从中获利?这对于那些曾经因为“觉得自己想法不够好”而放弃尝试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析“不追求卓越点子”背后的致富逻辑。

评分

「不投入火热市场」这一点,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台湾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经济、商管的,总是抢着挤进那些最热门、大家都在谈论的产业,像是AI、区块链、元宇宙等等。但往往还没搞清楚状况,市场就饱和了,或者泡沫就破了。我一直觉得,热门的市场虽然看起来机会多,但竞争也异常激烈,而且风险很高。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火热」的领域,反而藏着很多被低估的机会,或者能让你稳扎稳打地建立自己的事业。这本书直接点出「不投入火热市场」,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倡导一种「逆向思考」或者「深耕细作」的策略。我期待它能教我如何找到那些别人不注意、但却具有长期价值的领域,并且如何在其中发展壮大,而不是盲目追逐潮流,最终成为炮灰。

评分

“不投入火热市场”的说法,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放眼望去,似乎大家都挤在那些最热门的行业,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等。但其实,越是热门的市场,竞争就越激烈,风险也越高。很多时候,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或者成为了接盘侠。这本书直言“不投入火热市场”,让我感到它似乎在提倡一种“避开人潮”的策略。是不是意味着,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反而隐藏着更大的机会?是不是可以通过深耕细作,在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优势?这种冷静的、不追逐潮流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提供的是一种更稳健、更长远的致富之道。我非常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那些被低估的价值,并且如何在其中实现可持续的财富增长。

评分

「爸妈铁定反对」这句话,简直是说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台湾,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比较传统和稳健。他们希望我们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按部就班地晋升,最好能进大公司,或者考上公务员。任何看起来「不务正业」、风险较高、或者不符合他们认知的致富方式,都会招来他们担忧甚至反对的目光。我自己的经验也常常是这样,每次跟父母分享一些新想法,他们总是会皱起眉头,然后开始长篇大论地讲述风险,劝我「乖乖听话」。所以,这本书的这个点,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洞察力,它理解我们这些想要走自己路的人,可能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理论支撑,或者一些能够说服自己、甚至在必要时可以用来跟父母沟通的理由,让我不再那么孤单地面对这些质疑。

评分

“不专精一事”这个概念,对我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成为专家”的言论,好像不把某一个领域挖到极致,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但现实是,很多人就像我一样,对很多事情都保有好奇心,也喜欢尝试新事物。我一直觉得,知识的广度有时比深度更重要,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本书居然鼓励“不专精”,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再背负着“必须成为某领域的顶尖高手”的沉重压力?是不是可以通过“多领域涉猎”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这对于那些不喜欢被单一标签定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告诉我如何在不专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蛮抓人的,一开始看到《新富人的捷径:不专精一事、不想卓越点子、不设定物质目标、不投入火热市场,爸妈铁定反对的新致富四金律。》,我心裡就想:「天啊,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状况吗?又不像那些大家推崇的成功学那样,要我拼命加班、牺牲生活,甚至要我发掘什么惊世骇俗的创意。我爸妈肯定也会觉得我这样做是在鬼混,但我就是没办法像别人那样。」这年头,好像每个人都在讲究专业、专精,好像不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就没出路一样。但说实话,我真的对某一件事情没有那种执念,我比较喜欢涉猎很多领域,也发现很多时候,跨领域的知识结合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火花。书名直接点出了「不专精一事」,让我瞬间觉得被理解了,好像我之前的「不务正业」突然有了理论基础,不再是单纯的游移不定,而是有意识地在探索可能性。这种感觉,对于一个常常被长辈念叨「没有定性」的台湾人来说,真的太疗愈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在不被主流价值观绑架的情况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