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魂:医疗现场的21则启发(十周年纪念版)

医魂:医疗现场的21则启发(十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herwin B. Nuland
图书标签:
  • 医学人文
  • 医疗故事
  • 医生
  • 临床经验
  • 患者关怀
  • 生命思考
  • 医患关系
  • 职业感悟
  • 启发
  • 十周年纪念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位病人,都是医生的导师。
  从一九七○年代各科医师的医病哲学,重新审视今日的医疗关系。

  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都与医学有关,然而医师与病人却只是彼此的过客,但正是这些短暂的错肩,改变了病人往后的人生;病人留下的考验与教训,也深深影响了医者的医病哲学。

  一九七○年代的医学,不似今日拥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要能精准断症,端视医生对病人的认识有多深。同样患有肠道息肉的患者,年龄、家族遗传等状态截然不同,如何处置才能避免全盘皆输景况?当医师愿意从高台走下,与病患站在同一阵线,才能体会医学的艺术:临场的正确判断永远是最困难的。在《医魂》一书里,耶鲁外科医师努兰搜集心脏科、麻醉科、小儿科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娓娓道出每位医师背后的医病哲学,也都从病人身上学到宝贵的一课。一九七○年代的医生主要从问诊断症培养出医病默契,对比今日紧张的医病关系,我们得以借此重新审视医病位置与白色巨塔内的伦理关怀。

  以说书人的角色作为媒介,努兰将医生们领出过于完美的窠臼,并试图让病患了解医疗行为与临床现场中超乎想像的荒诞。他用二十一则精炼的小故事传达出:完美的医疗行为不一定以康复告终,但必定是由医生与病患共同谱出的乐章。医生不是冰冷又遥远的权威者,而是与病患同一阵线的斗士,一同挖掘与探讨疾病、甚至是生命灵魂的本质。

专业推荐

  小刘医师Lisa Liu(外科医师)、朱为民(台中荣总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邱文达(前台北医学大学校长)、黄轩(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国际医学中心副主任)、黄胜雄(前门诺会医院暨相关事业机构总执行长)、黄达夫(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内科教授)、蔡甫昌(台湾大学生医伦理中心主任)、简守信(台中慈济医院院长)、鲸向海(诗人、精神科医师)、苏上豪(外科医师、金鼎奖得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尔文.努兰(Sherwin B. Nuland, 1930-2014)/国家书卷奖得主


  担任外科医师逾三十年,为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临床教授,同时也传授生物伦理学与医学史。一九九四年以《死亡的脸》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着有《死亡的脸》、《生命的脸》、《医魂》、《蛇杖的传人》、《器官神话》、《没有终点的旅程》、《洗手战役》、《一个外科医生的抗老祕方》等,文章散见《纽约客》、《新共和》、《纽约书评》等杂志期刊。

译者简介

崔宏立


  台大心理系毕,现任专职翻译。译作有《医魂》、《爱书人的神奇旅行》等。

 

图书目录

人类的守护者──给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备忘录/邱文达
没有博士学位的名教授──介绍《医魂》的作者努兰医师/黄胜雄
《医魂》的省思/黄达夫
医学故事百科全书/简守信
说故事的人/鲸向海
前言
 
外科医生的故事
家庭医生的故事
皮肤科医生的故事
肠胃科医生的故事
妇产科医生的故事
眼科医生的故事
心脏科医生的故事
小儿心脏科医生的故事
麻醉科医生的故事
神经外科医生的两个故事
胸腔外科医生的两个故事
医科学生的故事
老年科医生的两个故事
支气管镜专家的故事
内科医生的故事
外科医生的第二个故事
肾脏科医生的故事
神经科医生的两个故事
泌尿科医生的故事
小儿科医生的故事
说书人的故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说故事的人

鲸向海/诗人.精神科专科医师


  近几年来,医教改革的浪潮从西方涌至,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系的课程中越来越受重视,甚至连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都有相关的进修课程,频繁的签到纪录与学分算计之中,有时我不禁也怀疑起来,自己是否算是够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呢?

  我以为人文素养,看似莫测高深,也许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感动与同理的能力吧。整个医疗环境是紧张的,医生逐渐失去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病人勇于争取自己的权益,乃此一断代的趋势。平日临床实务繁忙,如果失去从工作之中召唤感动的能力,想必也无法真切同理病人的苦痛;如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累积的坏情绪转移到病人身上,当然很容易被以为是冷血动物或者缺乏医德。是以,老医生们纷纷皱起了眉头,彷彿世界的黑暗已然成形,有什么邪魔的原形即将毕露的感觉,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在这个时间点特别被强调了出来──与其说现在的医生比以往更缺乏人文素养,不如说这是需要更强大的人文素养才能缓和医病关系的时代。

  在医学院里教导医学人文的老师们经常苦于找不到适当教材,那么努兰这本《医魂》的出现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据作者的说法,这是一本医学的《坎特伯里故事集》;暗示着一种在朝圣的途中,大家坦诚分享彼此故事,以增进生命经验的氛围。本书蒐集了各科退休老医生们毕生精华故事,时间约莫都在一九七○年之前,那是先进诊断工具发明前的年代,各种机械解剖与实验室技术还没开始盛行,医生们仍擅于亲手细辨病人个别的病征苦痛;医生和病人在床边对话,努力追寻:疾病要带领人们前往何处?苦痛到底是为了什么?

  班雅明曾指出「说故事的人……渐行渐远……说故事的艺术已经接近沦亡的地步」。现代医生对症状和征候的描述,在忙于应付健保与评鑑制度的双重压力下,虽然精密地记录在病历上,但太过公式化与抹灭个别性,难免缺乏了「说故事」的感动。努兰试图重新召唤这门传统技艺,汲取口语相传的经验风格,并与故事中的人物相互渗透,找回那些在科学理性的监督之下,丧失的医者与病患共有的想像与情感世界;如他这样描绘「理学检查」(physical exam):「医者将手放在病患身上,让两个人以没有威胁性的方式相互交流、彼此接触。两人的关系因此改变,往往变得更亲近、更信任。」那是生命中无可比拟的时刻。

  努兰擅长以医学史的观点切入:「行医最让人着迷之处,正是那穿越数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脉络」,因而他的故事弥漫着怀旧的气息,正好唿应他对老年病患的迷人诠释:「老年科医生把病患当作是细致的古旧雕刻品,每个线条都可能带有重要的含意」。所以我们读到〈老年科医生的两个故事〉里,为了说明身体检查是重要的古老技艺,他首先连结到两千五百年前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学原理,忽然在后话里又回顾了理学检查于十八世纪中叶的革命气息,接着论及十九世纪听诊器的发明等等,博学极了。又如第一则〈外科医生的故事〉,他质疑医学文献中找不到的个案,是否就代表之前无人诊治过这样的疾病?并以十六世纪法国外科医师《昂布瓦斯.帕雷作品集》与十九世纪初乙醚的催眠性质早已被发现为证;可知努兰固然注重文献,却更重视那些发生过,但不一定被记载下来的历史──层次俨然的学识背后,仍不忘终需回归到眼前的病人。这也是他特别强调的这本故事集的特色:「所描述的医疗事实就和原先一模一样,这并不是一本小说。」

  除了别人,努兰也不吝于揭露自己的生命经历。在〈神经外科医生的两个故事〉里,主角是原本他并不欣赏其为人的外科同事,最后拯救了一个水脑症小女孩;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小女孩就是努兰的女儿!这则故事除了病人与医生的互动之外,也写到医生自己成为病人家属时,如何和医生同事相处:「当他不急不徐地完成每个检查项目后……他擡头以亲切的眼神望看着我们,我从不知道他能有亲切的一面。」即使这位外科同事阶级与年纪都不如努兰资深,但那种无助情境,「对他来说,我是个忧心忡忡的爸爸,而他是唯一能提供我安慰与保证的人……」同理心的力量是高贵而超越一切的。

  习医多年以来,我仍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就有足够堪用的人文素养了,这个问题看似虎虎生威其实朝生暮死,尤其在如此疲累脆弱的季候里,我们都需要更多的同理与感动。努兰在最后一则故事「我所知最令人难忘的医生」,提到一位美国医学界的头号人物,并记下了他一生当中最动人的几次经历;其中一件,是这位伟大的丹尼医师所写的博士论文结论:「文学及诗学方面的浪漫派运动,改变社会对疼痛和折磨的观点。」原来,虽然麻醉药物已经发明许久,但社会信仰都认为身为世人就必然要受苦难,所以这类药物并不受重视。直到浪漫运动时期,「广大群众开始在意他人的痛苦,不再视之为人类必然的宿命后,这类药剂才因有助于舒缓疼痛而受到重视。」可知人文关怀的动辄得咎,甚至摇撼了整个医学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

  疾病始终是文学书写的对象之一,近年来疾病志(pathography)的大量绽放,反映了重返叙事的医学人文运动的觉醒;也显示医学科技进步之后,医院里所提供的病历版本,并无法让病人们真正感到满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是那一群打算要前往坎特伯里的朝圣客,眼看生老病死漫漫长途;于此班雅明所谓遇见一位真正会说故事的人,机会日渐稀少的时代,努兰这本故事集,显然为我们示范了一种重新说好医病故事的可能。

图书试读

家庭医生的故事
 
我们做医生的都被告诫别和病患谈恋爱,不过倒没人说暗恋不行。我的故事要从第一眼看到她那刻说起,那可不能怪我。她是个身材高挑、绿眼珠、蜜色金发的美女,拥有艾丝特.威廉斯(Esther Williams)的好身材,艾莲纳.法兰西斯(Arlene Francis)的好头脑;还记得这些明星吗?那时我是个二十五岁的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又矮又呆和现在没差多少,但她和我讲话的态度就好像面对的人是基代尔医生(Dr. Kildare),就是路.艾里斯(Lew Ayres)在多部影片中饰演的那位俊俏年轻实习医生。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被指派来为她做入院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那时是一九五五年,我第一天到一般外科当临床见习生。
 
她的问题其实再简单不过了。这位三十二岁的已婚女性,在左乳发现了一个三公分的硬块。早在一年半之前她就注意到这个硬块,可是「我不爱看医生,所以没有管它,直到有天我刮腋毛有点小感染,才发现有些乳腺已经发炎了。我想大概需要抗生素,就去找费莱医生,他建议我等感染的部分清干净了,要尽快把肿块切除拿去做活体切片检查」。她用完整而文雅的句子讲话,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因为她是坎特伯里出版社的编辑,而且她老公是位相当知名的政治线记者,即使已过了五十年,我若讲出他的姓名你一定都还记得。
 
询问病史时只得到这些片片段段的资讯,最重要的部分一直要等到随后帮她做身体检查时才会出现。照规定每位女性都要做骨盆检查,这通常是在助理住院医生的督导之下由医科见习生来做。这种安排有两个目的:检查并留下纪录,同时让住院医生在学生的背后监督,指导并确保一切程序正确无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