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简史:奇蹟之药、最卖之药、威力最强之药、人类最爱之药、救活最多人命的11种药,怎么改写人类命运?

药王简史:奇蹟之药、最卖之药、威力最强之药、人类最爱之药、救活最多人命的11种药,怎么改写人类命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你未来的人生,只能选吃一种药,你会选感冒药、胃药还是止痛药?
  ◎维他命C原来是药?是,如果哥伦布早点知道,世界地图就会发生大改变。
  ◎源自纳粹德国的药──磺胺剂,为什么救了敌国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命?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建国、世界大战结束,都和「药」直接有关。

  作者佐藤健太郎是畅销书作家,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
  曾在药品企业从事研究新药的工作。
  也是历史爱好者的他,在研发药品之余,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这些药,历史结局会怎样?」
  「为什么政治上的明君,用药时却变成蠢货?」
  「历史上,那些根本没有药效的药,竟然比有效的好卖?」
  「某些药的发明人真的很伟大,但为何药品界的人如今都拿不了诺贝尔奖?」

  以上这些问题,都在书中提供了解答。
  作者介绍了11种到目前为止救活最多人命的药,包括
  历史最久的药、最卖之药、威力最强大的药、救过最多人命的药、
  人类最爱吃的药……这些称霸医药界的王者,到底怎么发明的?

  ‧康熙帝靠「奎宁」改写中国历史,但疟疾正卷土重来!
  康熙40岁时突然疟疾发病,连宫廷的药方都没有效果,
  多亏传教士携带的奎宁救了康熙一命,让他成为中国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
  如今,全球暖化导致蚊子栖息区域不断扩张,疟疾很可能再度入侵温带国家。

  ‧每年数百万人使用,但至今科学家仍不懂原理──麻醉药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陀曾用「麻沸散」当麻醉药,
  日本江户后期也有个名医华冈,发明「通仙散」,帮人完成麻醉手术的壮举,
  你知道历史上与麻醉药相关的最重大事件是?跟流行音乐有关。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盘尼西林
  有些药因为救了一个名人而有名,但盘尼西林拯救的性命却是以百万人为单位
  这个能够预防感染的奇蹟之药,到底怎么发明的?
  竟然是因为一个细菌学家不小心飞进细菌培养皿的鼻涕!

  ‧君临三个世纪的医药王者──阿斯匹灵有多神奇?
  若要问人类有史以来最爱吃的药,非阿斯匹灵莫属,
  美国人平均一个人一年要吃到100颗左右!
  这个明明由德国人发明的药,为何被美国人取得专利?
  原来跟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你知道吗?梅毒差点就征服世界,
  爱滋病之药到底是谁发明的?
  为了这场正名,居然还动用美国总统与法国总统出面调停?
  为什么抗生素越来越控制不住细菌了!

  天灾人祸和气候变迁大大影响历史,连「疾病」也是,
  而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医药品」,自然也牵引着历史的走向。
  11种左右人类命运的药中王者的历史,本书一次收录。

各界推荐

  知名脸书部落客/海狮说
  「故事」网站创办人/涂丰恩
  历史作家/谢金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佐藤健太郎


  1970年生于日本兵库县。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理工学研究科硕士课程修毕。曾做过医药品厂商的研究人员、在东京大学研究所理学研究科负责公共关系的特任助教,现在是科学作家。

  2010年,以《医药品危机》(新潮新书)一书荣获科学新闻报导奖。2011年,荣获化学交流奖。着有《碳文明论》(新潮选书)、《零风险社会的陷阱》(光文社新书)等多部着作。也是知名的国道迷,拥有开车跑完日本47都道府县、长32万公里国道的纪录,着有《不可思议的国道》(讲谈社现代新书)。

译者简介

郑舜珑


  辅仁大学日文系、台湾大学日文所毕。曾任博达版权代理公司日文版权业务,现为专职译者。译作有《30%的人将来会失智,我该怎么办?》、《主管该有的钱意识》、《麦肯钖写作技术与逻辑思考》、《麦肯钖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世界遗产的历史真相》、《飙股的长相》、《做个一直被需要的人》、《世界纷争现代史》(以上皆为大是文化出版)等30余本。

 

图书目录

前言 如果没有这些药,历史结局会怎样?
推荐序一 小小的一颗药,背后累积了多少人的心血/海狮说
推荐序二  疾病影响历史走向,药物自然也是/涂丰恩
 
第一章 医药的曙光
医药从何时诞生/粪便、死刑犯的头盖骨,也曾经当成药/政治上的明君,用药时的蠢货/用水银治病的「原理」/没药效的比有药效的好卖
 
第二章  拯救了大航海时代的「药」──维他命C
水手们最怕这种病/终于找到对策,却始终未普及/史上第一次药物临床试验/库克与史考特的成就大不同,关键就在维他命C/发现维他命C的竞赛/大化学家竟然成为维他命C神教教祖
 
第三章 康熙靠奎宁破纪录,但疟疾正卷土重来
拯救康熙的药,来自外国/不论欧洲、亚洲,许多名人皆死于疟疾/疟疾数次拯救罗马,也夺走好几位教宗的性命/终于发现奇蹟之树/没合成出奎宁,却创造出新染料赚大钱/太平洋战争的关键在于奎宁/二十一世纪全球暖化,可能让疟疾卷土重来
 
第四章 开启天堂也通往地狱的假钥匙──吗啡
人类还没写历史就在用吗啡/罂粟籽的诱惑,哲学家皇帝也难以抗拒/鸦片的使用逐渐扩大/吗啡给人幸福的错觉,但上瘾就无法自拔/说到鸦片,就不得不提中国/师出无名、为了毒品买卖而掀起的战争/人造的恶魔,名为海洛英/迈向梦幻的止痛药
 
第五章 每年数百万人使用,至今仍不懂原理──麻醉药
手术的剧烈疼痛妨碍医学进步/华冈青洲发明通仙散,完成全球第一起全身麻醉手术/是谁发现了「麻醉」?/女王陛下的麻醉药/流行乐之王之死/现今仍然未解的麻醉之谜
 
第六章 勤洗手就能改变佛祖和凯萨的命运──医疗消毒药 
怀孕妇女的危机──产褥热/重大医疗改革:勤洗手!/「病理学教宗」的裁决/动个阑尾手术就死亡?手术消毒就是这么重要
 
第七章 三分之一巴黎人中镖,梅毒差点征服欧、中、日,幸亏有洒尔佛散
绝症降临,清教主义和美国独立建国都与它有关/达伽马舰队首次从欧洲到印度,也把梅毒带进中、日/梅毒的危险治疗法──吸水银蒸气、故意感染疟疾/确立近代化新药研究型式/「救世主」终于诞生
 
第八章 源自纳粹德国的药救了敌国首相邱吉尔──磺胺剂
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战场上的隐形死神──感染症/壕沟战的悲剧──躲得了机关枪,躲不了细菌感染/希求药到病除的「魔弹」/磺胺剂终于诞生/红色奇蹟药粉轰动全球/纳粹政权下诞生的药,却救了邱吉尔的命?/感染症治疗药的先驱
 
第九章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盘尼西林
这种药随处可见,却堪称为奇蹟/从鼻涕诞生大发现/奇蹟的开端/史上最重要的意外发现,源自于霉菌的孢子/迈向实际运用的漫长阶段/突破观念的障碍──「一英里四分钟的障壁」/盘尼西林曾救了德川家康?/邱吉尔两度被拯救?一个不好意思戳破的谎言/「仁医」能制造出盘尼西林?/今天的抗生素,还是有杀不死的细菌
 
第十章 君临三个世纪的医药王者──阿斯匹灵有多神奇?
人类最想得到的药/阿斯匹灵诞生自柳树/阿斯匹灵称霸全美/拜耳对拜耳──名字一样,公司不同/阿斯匹灵的结构超乎制药人员的思维/阿斯匹灵也能当作失智症的预防药?
 
第十一章 日本人首次创造的抗HIV药──爱滋病治疗药
医药品界的人都不会得诺贝尔奖?/这种怪病让世界陷入恐慌/肆虐全球的爱滋病,终于登陆日本/发现病原病毒的明争暗斗/「这种疾病干得真好」/日本人最早开发出爱滋病治疗药/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否会出现新型爱滋病?
 
后记 药物不断更新,继续改变人类的未来

 

图书序言



如果没有这些药,历史结局会怎样?


  常言道:「历史没有『如果』。」这句俗谚是劝告我们,假如对于已经发生的事,还不甘心的回想,如果当时能够那样、这样的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应把力气放在分析现象或找出可作为未来教训的作业上。

  为什么有人要特地写出这样的警句?大概是思考历史的「如果」这件事,实在太有趣了,怕大家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事实上,把「如果」带入历史之中真的很有趣。如果亚历山大大帝不是远征东方,而是进攻罗马的话;如果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存活下来的话;这类幻想的故事,无论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作品问世,吸引许多读者的目光。笔者认为,只有非历史学家,才允许沉浸在这样的愉悦之中吧。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获得许多教训。

  「历史的如果」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名言:「如果埃及艳后的鼻子稍微再低一点,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了。」这句话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是因为一名女性鼻子的高度这种芝麻小事,居然会影响两千年后现代地图的样貌,这样的想像带给人们强烈的冲击。就像有人说,北京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将会为纽约带来一场风暴一样,这样的话语很容易深深触动我们的心。

  但是,历史不光是受到埃及艳后这样的美人,或罗马的凯萨(Julius Caesar)、安东尼(Mark Antony)这类的将军、政治家左右,地震、火山爆发等天灾也是重大的因素,旱灾、寒害等气候的变迁也会对历史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各种疾病也在历史中扮演重要的配角。

  西元前430年,一场袭击古代希腊最大的城市国家──雅典的瘟疫,在短短一年间,打倒了包含雅典的领导者伯里克里斯(Pericles)等许多人,也成为雅典败给宿敌斯巴达的重大原因。

  西元1346年,包围黑海沿岸的城市卡法(Kaffa)的蒙古军,把自家军队中因鼠疫而死的士兵尸体,用投石机丢进城镇中。许多人为了躲避这个传染病,纷纷搭船逃离,使得鼠疫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口气扩散开来。据说当时整个欧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牺牲。

  16世纪,西班牙的法兰西斯克.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上演了一个奇蹟,他只率领不到两百人的部下,就征服了人口达一千六百万人的印加帝国,祕密就在于从欧洲传入的天花流行。此外,在18世纪时,美洲原住民也受到天花的勐烈袭击,让英法的征服变得容易多了。和体验过多次流行病而产生免疫抗体的欧洲人不同,新大陆的原住民们根本毫无防备。

  像这样,各种传染病透过看不见的形式,勐力撼动着历史。这么说来,人类对抗病魔的武器──医药,理所当然也可能成为历史演变的重要关键。

  我曾经在医药品企业的研究所从事研究新药的工作,每天都在思考药品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假使这种药在那个时代就发明、假设这种药当时没有救了那个人的话──身为历史爱好者,会思考这些问题也是很自然的。

  我在这本书中,试着锁定几种疾病,描述历史与医药品之间的关系。假使哥伦布或麦哲伦知道维他命C的存在,假使特殊的青霉菌孢子没有飞进伦敦医院的某个培养皿、假使从罂粟生产的生物硷结构只要少一个碳分子──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世界地图必定会产生剧烈的改变。

  当然,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一个疾病借由一种药品而消灭那么单纯。大部分的情况是除了药的力量,还要加上环境卫生的提升、医疗整备的充实、疫苗、手术等各种医疗手段的进步等复合性因素,才能慢慢的把这些折磨人类的坏东西一一消灭。但是在本书中,我会透过整理故事,聚焦在药品的部分,这一点还请读者们见谅。

  话虽如此,有时候药品真的可以发挥惊人的力量。一粒锭剂、一包药粉,就可以和埃及艳后的鼻子一样,成为历史潮流中巨大却又难以察觉的奇异点(按:比喻科技将会出现重大进步的时间点)。希望各位可以和我一起用轻松愉悦的心情,体会这种「历史的如果」。至于想从中得到教训或启发,就交给各位聪明的读者自由发挥了。

推荐序一

小小的一颗药,背后累积了多少人的心血

知名脸书部落客/海狮说


  记得小时候,我最痛恨打针。

  真的,只要一遇到打针,我就从头尖叫到尾。好像只要我闹得够大、够久,那些大人就会失去耐心、放我一马。但是当然,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到最后除了挨的那一针以外,往往还另外多附上一顿胖揍。

  然后,这件事又让我更痛恨打针。

  到底是谁?到底是谁发明了这要命的东西?年幼无知的我,在心里如此咒骂着。一直到某天,我读到在针筒发明之前,人们上药的方式是这样的:

  「在一把柳叶刀上涂满药液,然后水平插入皮下。」

  我一看到这个叙述,立刻从头皮发麻到脚底。这才终于发现:天啊,原来针筒是个这么仁慈的发明啊!

  读医药史给我的感觉,通常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在刚接触到医疗史这个领域时,我的想法相信跟许多人相同:只要知道这些药怎么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

  然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的想法也开始有所改变。事实上,真正现代意义的医学出现,才只有短短四百年左右的时间而已。在那之前,许许多多从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看起来十分常见的医疗行为──抗生素、手术前的麻醉、甚至只是牙龈痛、吞个维他命C片,在当时可能都是生与死的差别。

  谁可以想像,在乙醚发明前,人们手术麻醉的方式是「重击患者、使他彻底失去意识」;谁可以想像,在十六世纪那个属于冒险与海洋的时代里,有些水手会开始拉肚子、关节痛、牙齿脱落、最后甚至衰弱致死,而解药其实就是一杯含有满满维他命C的柠檬汁。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像,人类在过去的蒙昧状态中活了无数个世纪,一直到几百年前,我们才终于开始探求人类身体这个最大的祕密。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无数王侯将相,总是以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改变历史;但是却无意中忽略了另外一群人,这些人的名字,历史课本上往往都只是匆匆带过,甚至根本没提。

  但就是这些人,默默钻研一些从来没有人质疑过的问题、追寻着没有人寻找过的答案,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找到了改变世界的关键。兴奋无比的他们,在那一瞬间彷彿看见了造物主的微笑,像是在嘉许自己一直以来的勤勉,终于获得了回报。

  而那个回报,就是我们这个现代、健康的世界。

  看完《药王简史》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也许这就是医药史带给人们的意义──让我们大家知道,今日的一切是多么值得感恩、也值得珍惜。

推荐序二

疾病影响历史走向,药物自然也是

「故事」网站创办人/涂丰恩


  15世纪末起,欧洲人开始移居他们口中的「新大陆」。在美洲大地上,他们一开始便遭遇顽强抵抗,当地勇勐善战的原住民,面对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展开了强力反击。彼时在中南美洲,阿兹特克与印加帝国仍是如日中天,各自统领数百万人。可是没过多久,两个强大的帝国在欧洲人面前,竟开始土崩瓦解,终至消亡。

  过去欧洲人说起这段故事,多半喜欢强调自己文明先进、船坚砲利,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征服新世界。但时至今日,我们重看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与过往不同的理解。原来,欧洲人在美洲大陆之所以能迅速扩张,并非是因为他们本事多高明,而是由于另一个多数人没能预料到的因素:疾病。

  随着欧洲船队飘扬过海而来的病菌,迅速感染了新大陆的居民,造成大规模死亡,削弱了原本强盛的帝国。最着名的例子是天花。知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代表作《枪砲、病菌与钢铁》中这样写道:「美洲土着因欧亚大陆病菌死在床上的要比战死沙场的多得多……1520年,有个奴隶在古巴感染了天花后,来到墨西哥。这场传染病结果夺走了半个阿兹特克帝国的人口,连皇帝库特拉华克也难逃一劫。这场神祕的传染病专挑印第安人,而放过所有的西班牙人,劫后余生者因而信心全无,认为这莫非是上帝的旨意,要他们臣服于无敌的西班牙人?墨西哥人口本有2,000万,到了1618年陡降到160万。」

  1976年,历史学者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出版《瘟疫与人》一书,大幅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开启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麦克尼尔大胆而清晰的论证,瘟疫与病菌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远比一般人想像的更为深远。在那之后,有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探究疾病如何改写了世界史。前面提到的贾德.戴蒙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该书的另一个地方写道:「传染病在历史上的角色不仅止于为欧洲人的扩张开路。反之,疟疾、黄热病等在热带非洲、印度、东南亚和新几内亚的本土疾病,也使得欧洲人在前进这些热带地区时遭到重创。」帝国主义原来不只是政治与经济,也是地理与环境。

  疾病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至于作为对抗疾病手段的药物,自然因此也有了不能轻忽的重要性。这本《药王简史》,讲的就是这一面的故事。作者佐藤健太郎并非历史科班出身,而是来自科学训练的背景,也曾在医药品企业从事研究工作。在本书中,他挑选十余类不同的药品,包括维他命C、麻醉药、阿斯匹灵与爱滋病治疗药等,详加说明他们发明的过程与对社会的影响。

  我认为特别有意思的,是身为日本人的作者,在写作时并不局限于欧洲中心的叙事,而是不忘带入东亚的视角。如讲到麻醉药时,他特别介绍了华冈青洲研发麻醉药「通仙散」。因为这项贡献,华冈青洲在日本可以说是相当知名的人物,但在西方人书写的医学史中,就未必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本书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欧美翻译书籍之处。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自陈,这本书只局限于药品本身,但消弭疾病,其实靠着不光是药品,还需要众多社会条件的支持,如公共卫生的改善、医疗设备的提升等。此外,药物的故事也不只是发明的故事,背后还牵涉着药品生产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消费和推广普及的问题。

  英国历史学者大卫・艾杰顿(David Edgerton)在《老科技的全球史》写道:「过去数十年来,『科技』一词和『发明』(创造出新的观念)与『创新』(新观念的首度应用)紧密连结在一起。在谈论科技时,重点总是放在研发、专利以及初期使用,用来指称后者的术语是『传播』(diffusion)。」

  他则认为,我们应该同样关注「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我想借用他的说法。一个新药物,就像新科技一般,出现的当下,未必就能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当我们看过了药物发明的故事之后,不妨也试着从「使用」的角度思考和观察,看这些药品究竟是如何改变了世界史。

图书试读

康熙靠奎宁破纪录,但疟疾正卷土重来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名君,这是在历史爱好者之间,经常会提起的话题。其中,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1654年至1772年)必定是最有力的候选人。年仅八岁就即位,不仅在内政、对外征讨都取得重大成果,还编纂《康熙字典》,在文化事业投注心力。康熙作为实质上奠定将近三百年清王朝根基的人物,这样的评价今后恐怕也无法被撼动。
 
拯救康熙的药,来自外国
 
康熙皇帝在位达61年,创下中国历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王者如果没有长时间保持身体健康,根本不用奢望长期安定的政权。除了有很强的政治能力及掌握人心的技术之外,身体健壮想必也是成为名君的重要条件。
 
但是就连如此健壮的康熙皇帝,也曾遭遇危机。其中之一,便是在他四十岁左右于远征的途中(按:出征噶尔丹)疟疾发病,曾一度陷入危急性命的状态。这时耶稣会的传教士献上特效药,刚好救了他一命。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作为国家重要人物的皇帝若倒下,大清帝国的命运会有什么转变,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这时前来探病的皇太子(按:康熙第七子胤礽)担心的,不但不是父亲的身体,而是想到这回皇帝宝座就要轮到自己坐,不禁喜形于色。也因为这次的契机,这名皇太子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而遭到废嫡。取而代之坐上皇帝宝座的是雍正皇帝,再加上他的儿子干隆皇帝,造就了大清帝国的全盛时代。就很多层面来说,康熙皇帝的疟疾,无疑是历史的转捩点。
 
在关键时刻拯救康熙皇帝性命的特效药,就是本章的主角奎宁。因为这次的契机,康熙皇帝开始醉心于西洋学问,允许献上奎宁的传教士们,在北京建立第一座壮丽的基督教会作为奖赏(按:今天的西什库天主堂)。奎宁这种药到病除的功效,是多么让康熙皇帝感到信服,由此可见一斑。
 
不论欧洲、亚洲,许多名人皆死于疟疾
 
疟疾是由一种叫疟蚊的蚊子作为媒介,所引起的感染症。蚊子吸人血的时候,潜藏在牠唾液腺中的单细胞生物──疟原虫,会进入人体的血液,进而引发感染。疟原虫会先钻进肝细胞中繁殖,接着潜入红血球中,让红血球破裂。患者会间歇性的发四十度左右的高烧,有时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煳、黄疸等症状,甚至死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