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写作,会改变你看待自然的方式
她的观看,就像初获视觉的人那样充满惊奇
这世界有太多东西可看,到处是尚未拆开的礼物、等待推开的门
作家吴明益专文撰稿导读‧全球独家45週年纪念版收录
◎作者以二十九岁早慧之姿荣获普立兹奖非小说奖得奖之作
◎名列「现代图书馆」非小说类百大必读殊荣
◎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异的作家之一」、《湖滨散记》作者梭罗的传人
◎列入高中、大学必读书目;关心自然文学、生命疗癒课题的读者必备之书
◎收录作者〈二十五週年纪念版后记〉,以及本书问世三十三年后的〈多年后再记〉
◎收录中英生物地名对照索引‧超过百条注释完整呈现丰富背景知识 ▍在专文导读中,吴明益这样谈她── 这些年来,无论听众识与不识,我在自然书写的课程必谈迪勒。……二十年过去了(距离本书的成书则已经将近五十年),我想请各位读读这本「大胆、坚持理想,且有着铺张美感的作品」。这世上没有一天的夕阳能取代今天的夕阳,没有一本自然书写能取代《汀克溪畔的朝圣者》对我一生的启发。──吴明益(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她这样谈自然、谈观看、谈时间── #有关自然── ‧山巨大、安静、吸收着。你可以将你的心灵抛给一座山,山会保存它,将它折叠起来,不会将它掷回,如某些溪流那样。
‧溪流就是世界,具有世界一切的刺激和美;我住在那儿,但是山是家。
#有关观看── ‧「看见」的祕密是高价的珍珠。倘使我认为哪一个疯子可以教我找到这粒珍珠,并且永远保存它,我会赤着脚踉踉跄跄跑过一百座沙漠去追逐它。
‧倘使黑暗令我们目盲,光也令我们目盲。当太多的光落在万物之上,一种独特的恐怖产生了。
#有关时间── ‧我所加入的,是一种残酷的游戏,因为无论如何,这种游戏一直进行着,一个既需要技巧,也需要良机的游戏,而且玩伴是一位看不见的对手──时间的本质。
‧我心里想,就是这个,就是这个,现在,此刻,这无人的加油站,这里,这西风,舌头上的咖啡气味,而我正轻拍着小狗,正注视着那座山。在我以语言于脑中表达这种觉知时的那一秒,我再也看不见那座山了,再也感觉不到那只小狗了。
▍内容简介 我住在一条小溪旁,它叫汀克溪,位于维吉尼亚州的蓝岭。……这是一个很好的居住所在,有许多事物供我思考。溪流──汀克溪和卡尔文溪──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奥祕,每一分钟都呈现新貌。它们的奥祕是一种持续创造的奥祕,是天道暗示下的一切奥祕……
二十多岁的安妮.迪勒大病初癒,决心以汀克溪生活时的日记为本,为田野、溪流、森林与高山写作,不纠结以四季为分野的传统写作方式,分别写了十五个篇章。在作者独白与细腻切入角度中,为本书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文体。她的文字奢华而铺张,构想大胆而坚持理想,字里行间常与自然文学经典遥相唿应,却又跳脱「四季书写」的传统框架,时而独白,时而叙写。透过她的心灵,看似平凡的山林溪流壮丽开阔,一如《圣经》笔下荒凉原始的世界。
曾有论者说她是「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异的作家之一」,迪勒自己则在〈二十五週年纪念版后记〉提到:「二十五年之后,《汀克溪畔的朝圣者》看起来如何?最重要,而且具救赎意义的,我希望它看起来很大胆。它过于大胆,而且譬喻大胆,这是个优点。我毫不畏惧上帝而冲了进去;二十七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拥有一切该有的放逸,来与世间最伟大的主题交锋。我毫不畏惧人而冲了进去。」
迪勒自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也是一个静悄悄的跟踪者,或者是狩猎的工具」。她的观察有其独到之处,文字宁静而切合季节变换的氛围:「今年,我不想错过春天。我想辨别冬天最后的霜和不合时节的霜──春天的霜。草变绿的那一刻,我想在场」、「我闭起眼睛,看见星星,天空深处的星星不见了,天空更深处的星星取而代之,而天空更深处的星星向天空最深处的星星鞠躬,后者位于一个无限的圆锥体顶端。」她描绘景物的功力一流,在平面的状态却能有动态的转换,由她的角度亲近大自然,四季与生态成了动态的图示,充满美感。
迪勒非同一般的观察者,她在大自然中,不仅看见生,也看见杀戮,她捕捉到孕育之美,也深入描写毁灭之阴暗。她形容世界是「一个还没拆开的礼物」,因受到大脑意识的局限,人们所认知的「看」,常是「视而不见」。她说孩童如野兽般不识恐惧,于是便听得见成人无法辨识的声响。她从盲人术后病例还原色彩给人的强烈冲击感,无论是山是水,世界仅是一抹抹的强烈色彩,一阵阵强弱不一的声响。
迪勒的另一写作特色是带出心灵的静谧,创造出疗癒的氛围。因为她原本就准备借由文字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心灵面对无垠的恐惧与荒芜,该如何在荒原中寻找慰借。令人惊喜的是,迪勒标帜了从小我推出世人共感的广远幅度:「我们的生命是奥祕表面的一种模煳不清的描摹,就像潜叶虫在叶面制造的无用、弯曲的隧道。我们必须更宏观,必须观看事物的全貌,确实去看,并且描述此处发生的事情。然后,我们至少能够对着黑暗的界限大声哭问正确的问题,或者倘使我们走到那地步,至少能够合唱适切的赞美歌。」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写实的作品,带领读者用崭新的心情观察山林,感受声音与颜色,将落魄的心志重新上色,为麻痺的感官注入能量。整本书写的是一次又一次还原感官接收到的讯息,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与世界之间的对话往来,而在所有细微观照里,我们才得以宏观地观看自己的生命,召唤心灵的宁静。本书是一部与万物和解之书、自我觉醒之书,是自然文学写作史上的代表作,也是安顿生命的必读经典。
▍媒体评论 作者是位科学家亦肃然起敬的观察专家……其作品混合了观察、内省、神祕,与知性。──普立兹奖评语
这里没有温柔浪漫地回舞的金凤花……。迪勒小姐如同任何掠食者悄悄潜近猎物一般地悄悄贴近读者……。此地不仅是残酷及「浪费痛苦」的栖地,也是旧约圣经荒凉不驯且盛大壮丽的世界,由一位满怀热情的耶和华管辖,却不见弥赛亚……。一部惊人的恐惧与礼赞之颂歌。──《时代杂志》
这本奇妙的书是真正的美好之书,不论就任何时候来说……每一页都盛着让人迫不及待想与朋友分享的段落篇章。它是一种成功。──《出版人週刊》
这本书是一种关于看见的冥想形式,以急促的执拗写就。读者的心必须带着如此无惧、无拘的惊奇感,与年轻的作者一同徜徉……。我喜欢她书里的一份企图──热切地去感受。《纽约时报书评》
个别文字的精准、暗喻的生命力、资源的全然丰沛、栩栩如生的感觉与大脑印象──这一切使得《汀克溪畔的朝圣者》显得既奢侈又特出。──〈五百本女性创作的好书〉柯尔斯坦.贝克史东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鸿篇巨制,讲述了捕鲸船“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对复仇的偏执追求,以及他追逐那头残害他肢体的白色巨鲸——莫科迪克——的史诗之旅。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捕鲸业的详尽百科全书,它更是对人类精神深处复杂性、自然界之宏大与冷漠,以及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永恒拉锯战的深刻探讨。 航程的序曲:南塔开特与新英格兰的呼唤 故事的开篇,是叙述者伊实梅尔,一个厌倦了陆地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年轻人,抵达马萨诸塞州的南塔开特岛。那里是世界捕鲸业的心脏,空气中弥漫着鲸油和海盐的气味。伊实梅尔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驱使他登上一艘船,去追逐那头“白色的幽灵”。 在旅店“独角鲸”里,他邂逅了斐索帕,一位来自食人岛屿的、高贵而神秘的波利尼西亚长矛手。两人的相遇,充满了奇特的友谊与文化碰撞,预示着这次航行将不再是普通的商业捕鲸,而是一场超越世俗的冒险。 裴廓德号:一个微缩的世界 “裴廓德”号的启航,标志着故事进入了宏大的海上舞台。这艘船搭载了一个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水手群体,他们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从冷静睿智的菲律宾大副斯塔巴克,到狂热而略带神秘感的二副史布鲁德,再到那些来自异域的、沉默寡言的帮工,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却又命运相连的集体。 然而,真正的焦点,毫无疑问是船长亚哈。 亚哈船长,一个面容被岁月和复仇的火焰刻画得如同雕塑般坚硬的男人。他的一条腿被那头名叫莫科迪克的白鲸咬断,这不仅是肉体的残疾,更是他灵魂上的巨大创伤。当他最终出现在甲板上,用象牙假腿敲击甲板时,他宣布了此行的真正目的:这不是为了鲸油,而是为了毁灭那头让他在痛苦中呻吟的“白色的邪恶”。 他将捕鲸的商业合同撕毁,用他那如同先知般的口吻,煽动水手们发下毒誓,与他一同追逐那头独一无二的鲸鱼。亚哈的魅力在于他那近乎神性的意志力,他能将自身的疯狂转化为所有船员共同的使命。 鲸类学的史诗与哲思 在追逐莫科迪克的漫长岁月中,梅尔维尔穿插了大量关于鲸鱼的详尽知识,这些章节常常被评论家称为“鲸类学圣经”。从鲸鱼的解剖结构、历史记载、不同种类的习性,到鲸油的提炼过程,梅尔维尔以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捕鲸世界。 然而,这些科学的、经济的描述很快就升华为形而上的思考。鲸鱼不再仅仅是海洋中的动物或财富的来源,它们成为了象征:是自然界的冷漠、是宇宙中不可知的力量,甚至是上帝或撒旦的化身。伊实梅尔不断地在捕鲸的现实与哲学沉思之间穿梭,试图理解人类在无垠大海面前的渺小。 挑战与征兆:海洋的警告 “裴廓德”号的航程充满了预兆和挑战。他们遇到了其他船只,每一次相遇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裴廓德”号的极端和疯狂。其他船长,或是劝告亚哈放弃,或是提到了莫科迪克留下的恐怖记录,这些警告都如同风暴前的低气压,越积越沉重。 例如,一艘船警告说,莫科迪克似乎拥有某种“智慧”或“恶意”,它不再是一头野兽,而是一个在报复人类的对手。船上的大副斯塔巴克代表着理性和商业责任,他多次试图劝说亚哈回归正途,但亚哈的意志如同铁铸,不容一丝动摇。 斐索帕的形象也越发关键。他似乎是连接自然原始力量与人类文明的桥梁,他的歌声和预言,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提醒着船员们他们正航行在命运的边缘。 亚哈的独白与宿命的对决 随着航程深入太平洋的深处,亚哈的形象愈发脱离了凡人,他更像是一个受诅咒的君王,被自己亲手铸造的复仇枷锁所困。他的独白充满了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色彩,他反抗的不仅仅是一头鲸鱼,而是他所认定的、束缚人类自由意志的宿命论。 他相信,莫科迪克是“面具下的实体”,是宇宙中一切邪恶和不公的物质载体。摧毁它,就是摧毁他心中的枷锁。 最后的追逐是必然的。当莫科迪克终于出现在海面上时,它的威严和巨大令人窒息。它白色的皮肤上布满了战斗的伤痕,更重要的是,它身上清晰可见的、亚哈亲手留下的烙印——那是亚哈的绝望和执念的证明。 三天的追逐,是人与自然之间最惨烈、最纯粹的较量。 在第三天的搏斗中,亚哈成功地将鱼叉刺入了巨兽的身体。然而,复仇的胜利瞬间变成了毁灭性的灾难。鱼叉线缠住了亚哈的脖颈,他被拖离船舷,随着那头巨鲸一同潜入了深不可测的海洋。 “裴廓德”号最终被亚哈留下的漩涡吞噬,船上所有人都随着那艘船和船长那不朽的、却也毁灭性的执念一同沉入了海底。 唯一幸存的,只有伊实梅尔。他是被一个漂浮的棺材——斐索帕为自己准备的——所救赎的。他讲述了这段故事,留下了一份对人类精神探索的永恒见证。 遗产 《白鲸》超越了单纯的冒险故事,它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庞大、冷漠的宇宙时,如何定义自由、信仰、疯狂与毁灭。它是一部关于执着如何吞噬一切,以及人类对超越自身局限的永恒渴望的寓言。它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巅峰之作。